沈金鳌
沈金鳌(1717-1776)。字芊绿,号汲门、再平、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清代医家。早年习儒,博闻强记,涉猎广博,经史诗文、医卜星算,皆有涉猎。著《尚书随笔》等。至中年,犹屡试不中,遂矢志攻医,于临证各科,均甚精通。又研习《灵》、《素》、仲景之学及仲景以下历代名家,互相参订。后来又勤于著述,先后撰成《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迷》、《要药分剂》,总其名曰《沈氏尊生书》,内容赅博,论述亦精辟,颇有精辟,颇有影响。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他博通经史,工诗文,举孝廉,屡试不进。曾说: “昔人云: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余将以技济人也。”中年以后致力于医学。他认为“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致草菅人命”,故以“尊生”为书名,编成《沈氏尊生书》。其代表性著作为《沈氏尊生书》,其中包括《脉象统类》《诸家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谜》《要药分剂》等。沈金鳌以《内经》为本,尊古而不泥古,广征博引各家学说,阐明杂病学术源流;临证重视脉法,以脉取证;重视培补脾胃,注重情志,善调气血,于养生也有深入的研究。
学术思想
其医学著作受其儒学思想影响较大,全书始终贯穿其“尊生重命”的儒家思想。沈金鳌受清乾隆年间追源溯流之风的影响,在医学上追本溯源,重在其效,务实求效。在《妇科玉尺》凡例中说明:所采古方,除试验获效外,其余必取方药之性味,按合所主之症,再四考订,果属针对不爽,才敢载笔。
1、广征博引,源于《内经》
广泛吸收自《内经》、《难经》到宋、元、明各大医学家所著书之精华。《杂病源流犀烛》篇,在论述疾病方面,于每篇源流之下,首列《灵枢·经脉篇》的十二经脉起止循行及某经之气血多少,再以《内经》、《难经》的脏腑学说以澄其源,并采后世各家论述来析其流。其引用书目多达82 种,如《内经》、《南阳活人书》、《温疫论》、《金匮要略》、《叶氏医案》、《医学入门》、《千金方》、《脉经》、《济阴纲目》、《本草纲目》、《保生秘要》、《疡科选粹》、《喉科秘传》、《铜人针灸图经》等,涉及内、外、妇、儿、针灸、养生各科医籍,另外,尚引用如《中庸》、《论语》等儒家经书。
2、运功导引,预防养生
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沈氏认为气功导引可以祛病延年,足补方药之所不及。其云: “百病之生,皆由气之滞涩,药物之外,更加调养,则病可却而生可延。”引用刘海蟾云: 医道通仙道,则修炼家导引运功之法,所以却病延年者,未始不可助方药所不逮。“于每病方论后,有导引运功之法”,详细介绍了归元、周天、艮背、行庭、通关、绦法、涤秽等运功方法,以辅助治疗。在养生防病方面,如“动规十二则”谓: “身若安和,气不必运,宜当守静定息,节饮除欲,则百病不生。”对运功方法亦有详尽描述,如: “动气当由后而前,不可逆行, “行后定要收归原位。” “退欲火法,注念气海,记数斡旋,或记运尾闾升降之法,邪火自散,大固元阳。”有却病坐功时、观光玩月时、入定看书时、嬉笑场中等,内容详尽。
同时,强调养生调摄,主张节欲保精。认为: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而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矣。他并不主张一概摒弃房事,主张房室有节。其云: “男女居室,虽生人之大欲所存,为圣王所不能禁,然使行之有节,保之有方,阴阳交接之间,亦何至受伤,何至受伤而成病?”其所以致病生疾, “乃淫欲无充之故也”。主张修身养性,节欲保精是一个方面,若能养精生精,则精更充,气更旺,体更健。赞成袁了凡的养精之法: 一寡欲,二节劳,三息怒,四戒酒,五慎味。提出: “节欲保精外,又得所以养精生精之妙,人果遵而行之,亦何患精之不充乎? 精之既充,更何患气之不壮,神之不固乎?”其生精之法,当推药饵及食疗。药饵如“补天大造丸”,专能壮元阳,滋肾水,有天地交泰之妙,为滋阴补阳佳品,久服可延年益寿。“三精丸”,久服轻身延年,返老还童等。食疗重营养,尚易消化之品。如云:对年老多病之人“进稀粥,静养调理为要”。认为清淡谷食,可以养精,“淡食谷味,最能养精”等。
3、重视脉法,以脉取证
沈金鳌看到当时的很多医书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或讲脉而不论药,或论药而不讲脉,著有《脉象统类》、《诸家主病诗》各一卷,在其他论著中也体现了脉法的重要性。《杂病源流犀烛》中,每篇病后第一条先录脉法,认为: 盖欲知病必先知脉,既知脉方可识病也。在《妇科玉尺》中提出: “所言诸病,必按脉切症,要于得当,不失幽私隐曲之所在。”所以在每篇总论后附有“脉法”,之后逐一分述诸症,最后载录方剂,以备临证选用。
4、崇尚尊古,不拘泥古
沈金鳌虽广征博引,但从来不拘泥古人。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泄泻源流,《内经》认为由于风、热、寒、虚,而沈金鳌认为: “惟曰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 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提出“湿盛脾虚”是泄泻的重要因素,外邪引起的泄泻,属实证者与湿邪关系最为密切。在大便秘结源流中对脾约丸提出了质疑,认为仲景以脾约丸主之,恐只宜于古,而不尽宜于今,盖古人壮实,开泄犹可,今人气血多有不充。同时提出: 必审知其人强壮,或热结太甚,或西北充实之人,犹可以脾约丸投之,否则宜谨慎也。
在《幼科释谜》中论述自古治小儿以惊为重,而当时医家独不为重; 相反病家惧惊,而对泻利一证多有轻忽。沈氏针对这种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说: “病家怕惊不怕泻,医家怕泻不怕惊。要知惊泻俱为重候。在病家不在病证,无足为怪。医家既怕泻,又安得不怕惊? 若存不怕之念,恐有轻心妄治以致害者,不可不慎思之也。”并谆谆告诫医生:“医若不察,便尔多误。”病家若有偏见,尚可谅解,而医家若存此之偏,则致害无穷。结合临床,惊为最急,岂有不惧惊之理?
5、注重情,善调气血
重情志,在妇科方面尤为明显,《妇科玉尺》中沈氏认为,妇科疾病多由外伤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所生,其中,尤易为七情所伤。其云: “妇女之欲,每甚于丈夫,故感病亦每易于丈夫。又况嫉妒忧患,系恋爱憎,入之深,着之固,情不自抑,不知解脱。由阴凝之气,郁结专滞,一时不得离散,非若阳气之偶有所抑,毕竟易于发散,故其为病根深也。”
一切血气病,宜延胡索散,理气活血止痛; 如血气冲心,用当归、没药、红花、官桂、苏木、青皮之红花散; 如忧思积想而致干血痨,宜用月红汤等。因气致崩漏,如云: “怒火伤肝,肝家血热而腾。”或“卒然大怒,有伤肝脏,而血暴下。”治疗当调肝泻火止血,方用小柴胡汤加山栀、丹皮、龙胆草。因气致小产、胎动不安者,如云: 因动肝火或肝脾气郁,“伤及心脾,触动血脉”而致胎动不安者,用加味归脾九、加味逍遥散等。因气而致伤脏者,如“忧劳思虑,伤其脏腑,荣卫不宜,令人寒热如疟,头痛血汗、痰咳气逆,虚羸喘乏,体倦肢怠”,其治疗用人参、黄芪、肉桂、炙甘草、川芎、当归、白芍、姜、枣等补虚汤。( 室女寡妇师尼) 气血为妇女月经、生育之根本,沈金鳌在求嗣篇中强调“男养精,女养血”,认为“而求嗣之术,不越男养精,女养血,两大关键”。并且又认为养血之法,莫先调经,其法方另详经脉门,所以在月经门突出了养气血之关键。胎前篇提出: “若血气不充,冲任脉虚,则经水期,岂能受孕?”认为: 凡有胎者,以安为要,佐以养血顺气,盖血有余则子得血而易长,故四物汤为要剂。小产篇中认为: 小产后须十倍调治,总以补血生肌养脏,生新去瘀为主。在产后篇论述: “产后真元大损,气血空虚,其如冰也必矣。故产后之疾,先以大补气血为主,纵有他疾,亦以末治之。”
6、重视脾胃,培补后天
而气血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带下篇沈金鳌认为:带下之因有四: 一因气虚,脾精不能上升而下陷也;一因胃中湿热及痰流注于带脉,溢于膀胱,故下浊液也; 明确提出带下病“总要健脾燥湿、升提胃气……”; 月经篇中认为: “然亦有因脾胃伤损者,不可尽作血凝经闭治也,只宜调养脾胃,脾气旺则能生血而经自通。亦有因饮食停滞致伤脾胃者,宜消食健脾。”崩漏篇六因中其中劳伤之因即为脾胃虚弱、思虑伤脾等,文中论述: 脾胃虚弱,气短气逆,自汗不止,身热闷乱,恶见饮食,肢倦便泄,漏下不止,其色鲜明,宜当归芍药汤。此条亦本东垣。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并健忘怔仲,惊悸不寐,且心脾伤痛,怠惰少食,宜归脾汤。
主要著作
《沈氏尊生书》刊于清乾隆三十八年( 1773)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刻完毕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或之后。据《沈氏尊生书》总自叙所载:“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季夏上浣芊绿沈金鳌自书”,可知其书稿成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此书包括《脉象统类》1卷、《诸脉主病诗》1卷、《杂病源流犀烛》30卷、《伤寒纲目》18卷、《妇科玉尺》6卷、《幼科释谜》6卷、《要药分剂》10卷,计7种、72卷,总称《沈氏尊生书》。
一、《脉象统类》
《脉象统类》,1卷,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o此书共论二十七脉,并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其他各脉分类归属于六脉之下,区分主脉与类似脉异同点。其中、将洪、芤、弦、虚、濡、长、散七脉统于浮;短、细、实、伏、牢、革、代七脉统于沉;微、弱、缓、结统于迟;紧、促、动统于数,滑涩二脉以其自身二脉的特殊性,平列于浮沉迟数诸脉,以为六纲,纲目清晰,层次分明。对每一脉象,又论其所主之候,又分左右两手,寸关尺三部,分别论其所主病证,配以兼脉,说明其所主之病。
二、《诸脉主病诗》
《诸病主病诗》,1卷,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沈金鳌认为,所撰《脉象统类》中各脉所主之病已详.但琐碎无文义相贯,难以记识。指出李时珍《濒湖脉学》“各有主病歌辞,然只言其梗概”,即比较简略,乃仿《濒湖脉学》,采用歌诀体,撰二十七脉主病诗而为本书。其目的在于,读者能将《脉象统类》与本书合参,“则某脉主某病,某病合某脉”“洞然于中”。全书篇幅不多,仍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统领诸脉。主病诗则取七言歌诀,便于记诵。
三、《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共30卷,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书中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六门,分列诸病证治。书中论述了肺病、咳嗽哮喘、肿胀、泄泻等共92种病证的源流。每一病证源流中又分某一具体病证;在论述每一种病证时,均进行系统阐述,首辨析其病证,确定其概念;然后辨明其生理、病机;再言其治法、所用方剂;后汇列名家论述及方药制服方法。如“肺病源流”l篇,总论手太阴肺脉流行、肺的生理、病机及病证治法,历代诸家论述肺病的脉法、肺病证、肺病间甚、肺病治法、肺绝候、肺气滞涩保养法;次论肺胀、肺痿、肺痈、息贲证的证治源流及相关资料;再列出肺病诸药要品及治疗肺病的方剂,对某一具体病证亦分列出相应治疗方剂,如治肺胀方五、治肺痿方七、治肺痈方六等。体例新颖,条理清楚,叙论得当。
四、《伤寒论纲目》
《伤寒论纲目》,共18卷,成书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卷首冠以总论,分为脉证、六经主证、阴阳、表里、传变、愈解6篇;自卷一至卷十五,编列张仲景《伤寒论》原文为纲,选辑后世医家“其语尤精且当者”注解为目,其分属六经次第者,则以柯琴之说为主;其不得分属六经者,如伤寒后证、伤寒所属诸病、辨脉法、平脉法等悉列于后。如此排列,沈金鳌自认为虽有剪缀之嫌,却可揭示张仲景<伤寒论:》辨证之旨。同时,沈金鳌认为,《伤寒论》所论伤寒病证不全,为王叔和编次之误,于是取《金匮要略》之书属伤寒证者补之。其发先旨之微奥,于后世伤寒更加翔实、精当。
五、《幼科释谜》
《幼科释谜》,共6卷,成书于乾隆三十九年( 1774),分列二十四门。卷一总论,叙述了儿科诊断大法;卷二论述了痫痉、疳积、发热烦躁、伤寒、麻疹、疟疾等6个门类疾病的证治;卷三主要论述黄疸、水肿、腹痛腹胀、痞结积癖、食积、吐泻、痢疾等7个门类病证;卷四主要论述感冒、痰涎、咳嗽哮喘、啼哭汗、耳目鼻口舌齿咽喉、大小二便、脱肛肛痒、丹毒等9个门类病证;卷五卷六主要论述诸病应用方,两卷共收载应用方剂394首,各注四言韵语l首,探源析流,阐明医理,简明扼要,极便记诵,且每证均有前人议论,以相发明,选择精当,皆可取法;末二卷,则收集应用诸方,以备应用。
六、《妇科玉尺》
《妇科玉尺》,共6卷,成书于乾隆三十九年( 1774),共分求嗣、月经、胎前、临产、产后、带下、崩漏、妇女杂病9篇。每篇先作概论,叙述凡属各该门的证候概要,次列脉法,再就该门举出主要病证,录述前人理论和治法,或详或略,恰当适用,间有自己对各篇的见解和用方。后汇录方剂,以备随候采用。
七、《要药分剂》
《要药分剂》,共10卷。此书序言中无时间落款,但由上文得知《要药分剂》一书定稿更晚,当在乾隆三十九年( 1774)之后。因此,此书最早刊刻年代应不早于乾隆三十九年( 1774)。此书选用常用药物400余种,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分类,分编为10卷,每药首列主治功用,次区别药性归经,后录前人精切议论,再列使用禁忌,最后为炮制方法,博采详审,取精用宏,为药剂简略精华本。对每一种药物详列前人议论,凡是作者本人所述,则用“鳌按”字附之于后。既遵经据典,又兼取后世诸家之长,且能阐发己见。
此外,沈金鳌在诗文方面,著有《芊绿堂文稿》《尚书随笔》《毛诗随笔》10卷,《易经随笔》10卷,《体画吟》2卷,《大学原》《左选列国》16卷,《楚词笺》2卷,《离骚读》《屈辞名物汇考》4卷,《金石词例》 4卷,《试律韶音》4卷,《唐诗发蒙》4卷,《文赋诗词稿》14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