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10576400 注册 / 登录 欢迎访问中医药传承网!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清代名医

何梦瑶

发布时间:2021-05-03 10:23:42

何梦瑶,清代医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毕业于粤秀书院,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至知州(正五品)。其后尝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因幼时多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晚年辞归故里,并著书自娱。所著《医碥》一书,论述内科杂病,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予人以启发。此外,尚有《本草韵语》、《妇科良方》、《幼科良方》等,曾任粤秀书院院长,为清代具有代表性人物之一。另著有《算迪》一书,述梅氏之学,兼阐《数理精蕴》、《历象考成》之旨。清经学家江籓谓:近世为此学者,知有法,不知法之所以然;知之者,惟梦瑶也。

 

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中式进士,并出任过知县和知州。清乾隆十五年(1750),何梦瑶因故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他原对中医学颇有研究,返回家乡后得以有暇余倾注于中医学的深造。何梦瑶对中医的五脏生克学说与阴阳、水火、虚实、气血等基本理论均有匠心独运的见解,而在医治岭南各种温热病状的医理研辩中更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提出基于岭南的地理气候具有亚热带特征,诊治各类温热类病的用药应与北方地区的常规用药有所不同的观点,认为当依据当地人的身体体质与气候环境改以施用清温热类的药剂而戒用温补类的药剂。 何梦瑶为使其创立的医理造福于民,遂设帐广招习医的学生传授心得,且亲自向病者赠方施药。他的岭南中医新理论与其疗效为社会所公认,南带之人民效出其方无不百发百中,服其剂无不奏效如神。何梦瑶撰写的《医碥》、《伤寒论近言》、《幼科良方》、《妇科良方》、《医方全书》等著作,均属依据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下人体病变的特征,运用经络学说作精确的医理论证,揭示了相关临床治疗的秘笈。

 

乾隆二十九年(1764),何梦瑶病逝。 [1] 

 

《医碥》共7卷,刊于1751年。对于该书的评价辛昌五《医碥》序开言即道:王金坛先生《证治准绳》脍炙人口,予友何西池称为近代医书之冠。虑其奥博难读,因作《医碥》以羽翼之。将此书与《证治准绳》相提并论。何梦瑶在自序中则说:或曰:方今《景岳全书》盛行,桂、附之烈,等于岘冈,子作焦头烂额客数矣。人成谓子非医病,实医医,是书出,其时医之药石欤?当作砭。予笑而不敢言。在其凡例中更明言:今日桂附之毒,等于刀钜。梦瑶目睹时弊,不得不救正其失,初非偏执,读者幸勿以辞害意,似有默认其针砭时医之意。

 

学术成就

 

何梦瑶治学视野广阔,博通百家,著作宏丰,又曾师从清代名儒惠士奇,并宦游粤辽近二十年。在医学上,其敢于疑古,善于继承,颇有创见。其学术成就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第一,何梦瑶面对当时岭南医界《景岳全书》流行、一些医家不顾岭南实际滥用温补的时弊,起而争之,观点鲜明地予以反对,引起了清代岭南医学的¨寒温争鸣,对岭南医学史乃至整个中国医学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何梦瑶敢于对《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中的一些理论提出质疑,并通过亲身实证和体悟予以验证和阐发。其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注重取其大旨,不主张玄化,认为运气理论的本质意义在于通过自然界五运六气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强调把五运六气理论落到临证实处,注重医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具有可贵的学术精神。

 

第三.何梦瑶注重对中医脏腑理论的阐发,不拘泥五行学说,是清代岭南医界深入探索五脏相关学说的第一人,为当代名医邓铁涛先生所推崇。其对三焦、心包、脑肾相关理论的阐发亦颇具创见。

 

第四,何梦瑶是目前已知的岭南籍医家中最早全文注解《伤寒论》者,其研究《伤寒论》,汲取和发挥明清伤寒三派的学术观点,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

 

第五,在温病研究方面,何梦瑶吸纳诸家之长,亦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他曾亲自参与疫病防治工作,注重结合岭南特点,明确区分伤寒、温热病和瘟疫,质疑伏气温病说,初步构建了岭南温病学框架。

 

第六,何梦瑶论治内伤杂病,颇多创见,尤其善于论治火热、痰湿、疟疾、脚气和虚劳等当时岭南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其论治火热证,发挥刘、朱之说,认为凡病多属火¨,从性质上把火证分为实火、阳虚发热、外感之火、饮食积滞之火、肾阴虚之相火和肾阳衰之浮火等来论治,对引火归原¨予以辨证分析,从气乖’’气郁两个角度阐发热证,结合吐痰频次、病因病位及脉象综合鉴别痰的寒热属性等均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其创制柴常汤、分理汤、升陷汤、清中驱疟饮等治疗疟疾,创制鸦胆丸治疗痢疾,亦可供现代中医临床参考。

 

第七,何梦瑶注重医学教育事业,尤重中医诊法的传授和医学知识的普及,曾亲自编写四诊讲义,教授岭南当地医生,其医学著作亦注重简明实用性,对前贤论著,善于取舍,对《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鸿篇巨著高度归纳、简化和发挥,并撰有《四诊韵语》《本草韵语》《煎药用水歌》等歌诀,为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

 

医学著作

 

(一)《医碥》

 

《医碥》首刊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为何梦瑶最早刊刻的医学著作,也是其代表医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后人研究其医学思想,多引用该书。全书分为7卷,卷一至卷四论杂症,主要参照王肯堂的《杂病证治准绳》而写,其中卷一开头有医论19篇(《经络考》篇无具体内容,自注见《针灸吹云集》,故实为18篇),论述其对脏腑、经络、六气、运气、阴阳、治则治法等中医理论的见解,常有创见;卷五论四诊,内容由其履任思恩县令时教授邑医之讲义修改而成,其中对脉诊的论述颇为独到,后人常有引用;卷六、卷七诸方,方药排序与前四卷内容相呼应,并设有门目、方目及页数,以方便读者查阅。其类方突出主治,力求简洁,同时为了节约刊刻成本,对品味杂者多不选录。卷首有何梦瑶自序、凡例及其友人辛昌五和赵林临的序言。从中可知此书为其友人一起出资于乾隆十六年(1751)刻成,后又多次翻刻。

 

现存版本主要有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清同文堂刻本,清光绪刻本,1918年两广图书局铅印本,1922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等。2012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影印同文堂刻本。此外又见于198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点校本,199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吴昌国校注本,2014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李刚校注本。

 

(二)《伤寒论近言》

 

《伤寒论近言》首刊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是何梦瑶全注张仲景《伤寒论》的医著,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岭南籍医家著的《伤寒论》全注本:

 

《伤寒论近言》共7卷,卷首有凡例和目录。卷一为伤寒提纲、内经热病论、王叔和序例和伤寒沦序;卷二注释太阳病篇,卷三注释阳明病篇,卷四注释少阳病篇和阳经合病并病篇.卷五注释三阴病篇,卷六注释汗吐下可不可篇、瘥后劳复、阴阳易病、痉湿喝篇、霍乱、温病以及辨脉法、平脉法等;卷七罗列仲景原方。全文以夹述夹注的方式注释,原文为大字,注释为小字紧注于原文后,并注重对各种温病进行探讨,在伤寒、温病两方面均有所建树。

 

该书曾在1927年经时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导主任廖伯鲁连载于其学校出版的《中医杂志》第三、四、五、六期,并云该书在嘉庆、道光年间已鲜流传,且为残本。《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与《岭南医籍考》均认为现存版本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南海何氏刻本《乐只堂医书汇编》(残)和清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乐只堂刻本。然据曾召等调查《乐只堂医书汇编》已佚,清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乐只堂刻本实为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乐只堂刻本,见藏于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影印该刻本。

 

(三)《三科辑要》

 

《三科辑要》亦首刊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医学丛书,含《婴科辑要》《痘科辑要》《妇科辑要》三种子书,《医碥·凡例》云:尚有《伤寒论近言》《妇科辑要》《幼科辑要》《痘疹辑要》《本草韵语》《针灸吹

 

云集》等书,俟续刻呈教,可知三种子书是分开成书的。本书共六卷,前三卷分述婴、痘、妇三科病证论治,后三卷为三科附方,主要参考《医宗金鉴》相关内容而写。

 

《婴科辑要》论述了43种幼科病证,大致可分为初生、杂证、发育不良及外科病等4部分。先论述新生儿护理、禁忌及常见病,接着论述惊风、癫痫、疳积、哮喘等杂症,然后是五软、五迟等发育不良病证,然后是肛肿、胎疝等外科病证,最后以保婴总论收尾,总结小儿生理及病变特点。

 

《痘科辑要》主要论述了痘证(天花)的诊断治疗方法,按病程分论原痘、出痘、痘证日期、初热证治、见点、起胀等篇章,并分析了痘疹并发症、治疗法则以及痘疹鉴别禁忌等;最后详细讨论了种人痘法的优劣,并附有麻疹证治,与痘证鉴别。

 

《妇科辑要》大体分经、带、胎、产、乳和杂病6部分,阐述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及防治方法,对妇人月经生理、常见月经病、带下病、瘾瘕积聚、孕期病证、难产诸症、产后病证、乳房病证及前阴诸证皆有论述,附篇种子论阐述了其对不孕症的学术观点。后三卷为三科《诸方》。前i卷治疗各症只列方名,不列药味,但于方名下注明该方在后三卷《诸方》中的页码,以便查检。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三科辑要三卷附方三卷目下版本,为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广州拾芥园刻本,但在乐只堂医书汇函目下有子目:①《医碥》七卷,②《伤寒论近言》七卷,③《三科辑要》六卷,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南海何氏刻本(存第二至三种)".据张晓红等人查实乐只堂医书汇函本已不存;《岭南医籍考》记载版本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广州拾芥园刻本,但据考证,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中的藏本亦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拾芥园刻本,2011年,广州科技出版社影印此刻本。

 

(四)《乐只堂人子须知》

 

《乐只堂人子须知》又被称为《人子须知韵语》,全书共四卷,卷一为四诊韵语,内容涉及十二经脉歌诀、四诊心法、阴阳辨证、四诊歌诀、奇经八脉歌等;卷二为汤头歌诀,分为补益、发表、攻里、通(涌)吐等20类,内容与汪昂《汤头歌诀》大同小异;卷三为附诊脉谱、引经报使歌、十剂、七方、服药法则、煎药用水歌及药性草部,其中除附诊脉谱标明为僧互禅增选,其余部分均为原著所有;卷四为药性的木、果、谷、菜、金石和虫介部,其药物内容基本取材于汪昂《本草备要》,自编歌诀而成,并有注解。该书内容多为韵语歌赋体裁,通俗易记,易于诵习,间有注释,阐发深义,是一部实用价值很高的中医学入门书。按其次子何之蛟序:(何梦瑶)曾著《伤寒论近言》《医碥》《婴妇痘科》,用阶后学矣。复别为望闻问切四诊韵语以资愚鲁之不逮,语简而赅,义浅而显,如游数仞之宫,重门洞辟,无奥不触,诚初学之金针,涉川之宝筏,不敢自私,妄附药性、汤头歌诀于后,以公同好,似乎书中只有四诊韵语为何梦瑶所作,药性”“汤头歌诀部分为其子之蛟添人,但卷三中的十剂、七方、服药法则、煎药用水歌等非四诊韵语的内容曾在《医碥》中出现,确定为何梦瑶所作,何梦瑶在《医碥·凡例》中亦言著有《本草韵语》,《中医大辞典》本草韵语条目下有云:·何梦瑶撰。2卷。刊于1872年。作者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虫介等类,并以韵语的形式介绍316种常用药,内容比较简要。其所记载刊印时间和内容与本书中的药性部分完全一致。所以书中药性部分可能就来源于何梦瑶的《本草韵语》,经其子何之蛟修订添入。现存版本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百爽轩刻本和清光绪十一年(1885)佛山同文堂刻本。2011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影印百爽轩刻本。

 

(五)《医方全书》

 

《医方全书》是后人汇刻何梦瑶医著而成的医学丛书,共12册,1918年两广图书局刊行。全书共含何梦瑶著作6部。

 

1~2册为《神效脚气秘方》四卷,开篇有两广图书局主人序言和凡例。序云:何公报之为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其所著医书悉根据南方之地势、南方人之体质调剂,与北方不同,立方与北带亦异,故南带之人民效用其方法,无不百发百中,服其剂,无不奏效如神,独是世远年湮,其嘉言妙术传世罕稀。"凡例云:本书汇合《神效脚气秘方》《追痨仙方》《幼科良方》《妇科良方》《痘疹良方》《医碥》等书,全集何氏著作为一书,故命名日《医方全书》。脚气为南人时有最险之症,而又未见专书,何先生辑此书成,即归道山,致未刻行于世,今用附全书之内,公诸天下。2册卷终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香石黄培芳跋,云:神效脚气秘方四卷,为南海何报之先生考古证今,参以己见所辑成,戊辰秋(余)养疴白云寺,僧以医闻,尤以脚气为神手。时与之清谈,或就诊受其赐者不渺一日。僧以此书赠余,日山僧之得有微名者,此书之力也。"

 

3册前32页为《追痨仙方》二卷,又名《内科仙方》,《医方全书·凡例》云:《追痨仙方》本非先生著作,乃先生得宋刻本亲手影写加以绘图,世鲜其传,故附于此。可知本书是何梦瑶据所得宋刻本,绘图改编而成。本书为论治痨病之专著,卷上为《仙传上清紫庭追痨仙方论法》,主要论述传尸劳的病因病机,并附有618幅(每代3幅)痨虫图,卷末为取传尸痨虫鬼哭饮子方药及嵒叟运用天灵盖散的验案三则;卷下为《仙传上清紫庭追痨仙方品》,载痨病专方32首,并有针灸和外治法。第3册后70页为《妇科良方》,内容与《妇科辑要》同。第4册为《幼科良方》,义名《小儿科良方》,内容与《婴科辑要》同;第5册为《痘疹良方》,内容与《痘科辑要》同.3612册为《医碥》7卷,扉页注为内科一内科七。现存版本为1918年广东两广图书局铅印本。

 

(六)《针灸吹云集》

 

《针灸吹云集》,针灸专著,佚。何梦瑶在《医碥·凡例》中提到此书已成稿待梓,《医碥·卷一》目录中记有经络考,见《针灸吹云集》";《医碥·卷五》末篇日:奇经之病,当以证诊,勿专恃脉。其病证详针灸奇经病篇。《妇科辑要·经期》日: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详针灸经脉。其书名可能来源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以及《素问·八正神明论》

 

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据《岭南医籍考》记载,该书存目于《中国分省医籍考》,又见于清道光《广东通志》、光绪《广州府志》,另见广东中医药展览会(1935年杭州书店版本,多方搜寻未见)。道光《南海县志》也有记载。

 

(七)《绀山医案》

 

《绀山医案》,佚。荀铁军认为思恩县有山名绀山,该书可能是何梦瑶在思恩担任县令时的医案集。《岭南医籍考》记载,该书见于《中国分省医籍考》,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九十四《艺文略·医碥》条和广东中医药展览会1872年刊本(多方搜寻未见)。在道光《南海县志》和《清史列传》中也有记载。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