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
表里,biǎo-lǐ〖one'soutwardnessandinnerthoughts〗∶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等。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
词语
【释义】
(1)∶外表和内心;外面和里面
互相为表里
与胥卒表里。(表里为奸,内外勾结。)——清·方苞《狱中杂记》
借指山西。清梁杰《贾侯庙》∶表里维藩地,缘边逼五戎。当途失其驭,分部汾西东。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2)[thesurfaceandliningofclothes]∶衣服的面子与里子。亦泛指衣料。《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九:“天启六年三月(甲辰朔)壬寅,得旨:朕嘉宁远捷功,年来仅见。内外大小臣,恩赉宜均。……袁可立各赏银三十两,紵丝二表里。”
(3)[theoutsideandinside]∶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
明白了《五卅惨案》一案的表里。
(4)[exteriorandinteriorsyndromes]∶中医指病在浅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内脏的症候
详细解释
1、表面和内部,内外。
①《管子·心术下》:“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
②《淮南子·缪称训》:“﹝道﹞包裹宇宙而无表里。”
③唐宋之问《称心寺》:“泄云多表里,惊潮每昏旦。”
④宋司马光《初春登兴国寺塔》诗:“为君作意登高处,试望皇州表里春。”
2、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
①《史记·孝武本纪》:“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②鲁迅《集外集拾遗·关于》:“有以上十一篇公私文字,已经可无须说明,明白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校演《子见南子》一案的表里。”
3、衣服的面子与里子。
①《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汉桓谭《新论》:“《左氏传》於《经》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②《金瓶梅词话》第三回:“又布施了老身一套送终衣料,紬绢表里俱全。”
4、泛指衣料。
①《儒林外史》第一回:“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着诏书,带领许多人将着彩缎表里,来到秦老门首。”
②明施耐庵《水浒》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梁中书叫取两锭白银‘两副表里来赏二人。
5、比喻人体的肌肤和脏腑。
晋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6、比喻地理上的邻接。
①《宋书·自序》:“且表里强蛮,盘带疆埸。”
②《金史·地理志上》:“取淮之中流为界,而与宋为表里。”
7、谓呼应;补充。
①《汉书·孔光传》:“﹝光﹞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
②《后汉书·卢植传》:“今《毛诗》、《左传》、《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
③李贤注:“表里言义相须而成也。”
④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昔人五岳之游,所以开扩其胸襟眼界,以增其识力,实与读书、学道、交友、历事,相为表里。”[1]
中医术语
表里
一般而论,从病位上看,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因而前人有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的认识。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而对于外感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内伤杂病的证候一般属于里证范畴,故分辨病位的表里并非必须,而主要应辨别“里“的具体脏腑等病位。然而外感病则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由浅而深的传变发展过程。所以,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
又,“表里”是偏义复词,又称反义复词,义从“表”。汉·张机《伤寒论·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安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条文既言宜大承气汤急下之,则知病邪已入里,否则不能使用下法,故“无表里证”当为无表证。“表里”系偏义复词,义从“表”。
表证
表证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临床上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点。以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这些症状是由于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所致。
虽外邪有种种的不同,而表证的证候表现可有差别,但一般以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临床常见的表证有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犯表证、暑湿袭表证、风袭表疏证等。
由于表证病位浅而病情轻,病性一般属实,故一般能较快治愈。若外邪不解,则可进一步内传,而成为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其概念非常笼统,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里证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之中。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等受病而出现的种种证候。
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较轻浅;在脏、在下、在血者,则较深重。
不同的里证,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故一般很难说那几个症状就是里证的代表症状,但其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里证按八纲分类有里寒证、里热证、里实证、里虚证。里证的具体证候辨别,必须结合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分类方法,才能进一步明确。
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病情较重,故治法较多,一般不如表证之较为简单而易于取效。
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通常称为少阳病证。是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特征性表现。
表里证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或作薄白),脉息浮,此表也;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
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证候不明显;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见症状;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它多种脉象。此外,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表里出入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相争,表证不解,可以内传而变成里证,称为表证入里;某些里证,其病邪可以从里透达向外,称为里邪出表。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表证入里是指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然后表证随之消失,即表证转化为里证,其病机谓外邪入里。如外感风热之邪,形成表热证,若表邪不解,向里而成里热证。表证入里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是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的反映。
里邪出表是指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透达之势,是邪有出路的好趋势,一般对病情向愈有利。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出而见发热、喘咳、烦躁,若麻毒外透,则疹出而烦热喘咳亦除;外感温热病中,高热烦渴之里热证,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热入营血,随斑疹、白疒的出现而身热、谵语、烦躁减轻。又如肝胆湿热随黄疸的出现而胁胀胁痛、发热呕恶等症减轻;病位深的痈疽,向外溃破而脓出毒泄等,一般都可认为是在里之邪毒有向外透达之机。但这并不是里证转化成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