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药
汤药(tāng yào),指的是用水煎服的中药。 [1] 出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夫愚夫乃不肯信汤药针艾,况深于此者乎!”据记载,汤药是伊尹发明的。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他老人家是早年断弦,一向便在书房下榻,直到一病垂危,我还同你父亲在那里服侍汤药,早晚不离。曹禺《雷雨》第一幕:“四凤装做不听见,依然滤她的汤药。”
汤药熬法
中药煎服方法简介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ml。
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8.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特殊煎法的注意事项
对一些性质特别的药物,根据病情需特殊煎煮的,医师一般都在处方上注明,负责调配处方的药师也会特别嘱咐病家,并予以单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先煎:对于矿石类、动物角甲、贝壳药物、有毒类药物,如生石膏、龟板、乌头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份不易煎出、具毒性等原因,需在煎煮其它药物之前砸碎,提前煎煮30分钟;
后下:对于含挥发性成份如薄荷、青蒿、藿香等,还有不宜长时间煎煮的如钩藤、杏仁等药,应该在其它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再放入锅内煎煮;
包煎:对于一些花粉种子类如松花粉、蒲黄、葶苈子等,质地较轻体积小的颗粒种子的如车前子等,含细小绒毛的如旋复花等,煎煮前须用纱布包好后与其它药物同时煎煮;
烊化:对于某些胶质或粘性较大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饴糖等,先加温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
溶化:对于芒硝、玄明粉等易溶化的药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药液中溶化;
另煎兑入:对于人参、西洋参、鹿茸、虫草等贵重药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兑入其它药液服用;
冲服:对于牛黄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药汤冲下。
【北京】:黄芩、知母、苍术、酸枣、益母草、玉竹、瞿麦、柴胡、远志等。
【天津】:酸枣、菘蓝、茵陈、牛膝、北沙参等。
【上海】:番红花、延胡索、栝楼、菘蓝、丹参等。
【重庆】:黄连、杜仲、厚朴、半夏、天冬、金荞麦、仙茅等。
【河北】:知母、黄芩、防风、菘蓝、柴胡、远志、薏苡、菊、北苍术、白芷、桔梗、藁本、紫菀、金莲花、肉苁蓉、酸枣等。
【山西】:黄芪、党参、远志、杏、小茴香、连翘、麻黄、秦艽、防风、猪苓、知母、苍术、甘遂等。
【辽宁】:人参、细辛、五味子、藁本、黄檗、党参、升麻、柴胡、苍术、薏苡、远志、酸枣等。
【吉林】:人参、五味子、桔梗、党参、黄芩、地榆、紫花地丁、知母、黄精、玉竹、白薇、穿山龙等。
【江苏】:桔梗、薄荷、菊、太子参、芦苇、荆芥、紫苏、栝楼、百合、菘蓝、芡实、半夏、丹参、夏枯草、牛蒡等。
【浙江】:浙贝母、延胡索、芍药、白术、玄参、麦冬、菊、白芷、厚朴、百合、山茱萸、夏枯草、乌药、益母草等。
【安徽】:芍药、牡丹、菊、菘蓝、太子参、南沙参、女贞、白前、独活、侧柏、木瓜、前胡、土茯苓、苍术、半夏、杜仲、金钱草、黄精、山楂、金银花、白蔹、白薇、萆解、地榆、 防己、 蒿本、葛根、葛根、茜草、青木香、三棱、商陆、射干、天麻、乌药、香附、玉竹、紫菀、荜澄茄、金樱子、蔓荆、山茱萸、桑椹、葶苈子、紫苏子、合欢皮、淡竹叶、枸骨叶、莲须、夏枯草(球)、野菊花、半边莲、大蓟、翻白草、鹿衔草、华细辛、淫羊藿、鱼腥草、龟甲、红娘子、蜈蚣等。
【福建】:穿心莲、泽泻、乌梅、太子参、酸橙、龙眼、栝楼、金毛狗脊、虎杖、贯众、金樱子、厚朴、巴戟天等。
【江西】:酸橙、栀子、荆芥、香薷、薄荷、钩藤、防己、蔓荆子、青葙、车前、泽泻、夏天无、蓬蘽等。
【山东】:忍冬、北沙参、栝楼、酸枣、远志、黄芩、山楂、茵陈、香附、牡丹、徐长卿、灵芝、天南星。
【河南】:地黄、牛膝、菊、薯蓣、山茱萸、辛夷、忍冬、望春花、柴胡、白芷、白附子、牛蒡子、桔梗、款冬花、连翘、半夏、猪苓、独角莲、栝楼、天南星、酸枣等。
【湖北】:茯苓、黄连、独活、厚朴、续断、射干、杜仲、白术、苍术、半夏、湖北贝母等。
【湖南】:厚朴、木瓜、黄精、玉竹、牡丹、乌药、前胡、芍药、望春花、白及(白芨)、吴茱萸、莲、夏枯草、百合等。
【广东】:阳春砂、益智、巴戟天、草豆蔻、肉桂、诃子、化州柚、仙茅、何首乌、佛手、橘、乌药、广防己、红豆蔻、广藿香、穿心莲等。
【广西】:罗汉果、广金钱草、鸡骨草、石斛、吴茱萸、大戟、肉桂、千年健、莪术、天冬、郁金、土茯苓、何首乌、八角茴香、栝楼、茯苓、葛等。
【海南】:槟榔、阳春砂、益智、肉豆蔻、丁香、巴戟天、广藿香、芦荟、高良姜、胡椒、金线莲等。
【四川】:川芎、乌头、川贝母、川木香、麦冬、白芷、川牛膝、泽泻、半夏、鱼腥草、川木通、芍药、红花、大黄、使君子、川楝、黄皮树、羌活、黄连、天麻、杜仲、桔梗、花椒、佛手、枇杷叶、金钱草、党参、龙胆、辛夷、乌梅、银耳、川明参、柴胡、川续断、冬虫夏草、干姜、金银花、丹参、补骨脂、郁金、姜黄、莪术、天门冬、白芍、川黄柏、厚朴等。
【贵州】:天麻、杜仲、天冬、黄精、茯苓、半夏、吴茱萸、川牛膝、何首乌、白及、淫羊藿、黄檗、厚朴、白术、麦冬、百合、钩藤、续断、菊花、山药、瓜蒌、黄柏、桔梗、龙胆、前胡、通草、射干、乌梅、木瓜、三七、石斛、姜黄、桃仁、百部、仙茅、黄芩、草乌、玉竹、赤芍、秦艽、防风、泽泻、独活、茯苓、白芍、白芷、黄连、玄参、大黄、栀子、葛根、雷丸、天花粉、夏枯草、西洋参、鱼腥草、石菖蒲、苍耳子、金银花、南沙参、木蝴蝶、天南星、云木香、薏苡、火麻仁、黔党参、五倍子等。
【云南】:三七、云木香、黄连、天麻、当归、贝母、千年健、猪苓、儿茶、草果、石斛、诃子、肉桂、防风、苏木、龙胆、木蝴蝶、阳春砂、半夏等。
【西藏】:羌活、胡黄连、大黄、莨菪、川木香、贝母、秦艽、麻黄、冬虫夏草等。
【陕西】:天麻、杜仲、山茱萸、乌头、丹参、地黄、黄芩、麻黄、柴胡、防已、连翘、远志、绞股蓝、薯蓣、秦艽等。
【甘肃】:当归、大黄、甘草、羌活、秦艽、党参、黄芪、锁阳、麻黄、远志、猪苓、知母、九节菖蒲、枸杞、黄芩、款冬花、菟丝子等。
【青海】:大黄、贝母、甘草、羌活、猪苓、锁阳、秦艽、肉苁蓉、冬虫夏草等。
【宁夏】:宁夏枸杞、甘草、麻黄、银柴胡、锁阳、秦艽、党参、柴胡、白鲜、大黄、升麻、远志等。
【新疆】:甘草、伊贝母、红花、肉苁蓉、牛蒡、紫草、款冬花、枸杞、秦艽、麻黄、赤芍、阿魏、锁阳、雪莲等。
【黑龙江】:人参、龙胆、防风、苍术、赤芍、黄檗、牛蒡、刺五加、槲寄生、黄芪、知母、五味子、板蓝根等。
【内蒙古】:甘草、麻黄、赤芍、黄芩、银柴胡、防风、锁阳、苦参、肉苁蓉、地榆、升麻、木贼、郁李等。
药物是否有效,除是否对症之外,还得讲究服药的时间。不同的药物,因其本身特点要求在某一特定时间服食,才能发挥最佳作用。如果中药服药时间选择不当,就算药物对症,也会减效。
清晨
宜服补阳药(指补肾阳药),行水利湿药,催吐药。
午前
宜服发汗解表药及益气升阳药。
古代医家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阴之分,不当发汗。”不但汗药如此,亦有医家认为大凡走表透邪之药,均宜午前服用。古医书对医治脾虚气陷诸疾,所配制的补中益气汤、参术调中汤等8首益气升阳方,都强调了午前服药。并谓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午后
或入夜宜服泻下药。
历代医家对泻下药的服用时间大致有3种意见:一是午后进药;二是日晡(下午3~5时)时进药;三是入夜服之。3种意见,虽有差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不宜在午前服用。
入夜
宜服滋阴养血药。
古人用六味地黄丸养阴,有一显著特点,强调入夜时进药。以当归六黄汤医治阴虚盗汗,亦主张入夜时服之。
夜卧
宜服安神药。
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宋代。如对辰砂还志丸或珍珠母丸,提倡夜卧时姜汤送下,以起到镇心安神之功效。其后,不少医家把它作为临证用药的惯例。
对上述5种服药时间的选择也可归纳为:
1、凡是升提外透的药物,宜于午前用;
2、凡是温阳补气的药物,宜于清晨至午前服用;滋养阴血的药物,宜于入夜服用。
3、凡是祛除阳分气分之邪的药物,宜于清晨服用;清泄阴分伏火的药物,宜于入夜服之。
服中药之所以讲究择时是为了取得最佳疗效,这样可以顺应人体有节律的生理变化,能充分利用体内积极的抗病因素而增强药力。择时服药还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影响,因为如果服药时间不当,扰乱了人体生理节律,就可以产生或加大药物的不良作用。择时服药也可诱导紊乱的人体节律恢复正常以达到治病目的。故此,择时服药不应忽视。
中药材与食物同煲汤,是两广人喜爱的吃法。为了防止过年大吃大喝伤脾胃,不妨在饭菜里加一些中药,让年夜饭吃得更开心。
鸡骨草:清肝火消胃气
鸡是过年年菜必不可少的材料,吃法也多种多样,白切、爆炒、黄焖、清炖等等,如果你打算用鸡炖汤的话,可以加一些鸡骨草。
鸡骨草是一种中草药,广西最多产,价格也最便宜。主要功能是去湿火,这种草药在一般的中药店可以买到,价格为10~20元左右一斤。用鸡骨草煲乌鸡汤可以清肝火,消胃气,老少皆宜。
年夜饭通常大鱼大肉,很容易在体内积聚湿热,吃点鸡骨草去湿,可以防止因湿热内聚而引起腹胀反胃的症状。
百合:润燥止咳安神
过年最容易被食所伤的部位还有肺,瓜子糖果吃多了,很多人会出现咽干咳嗽、喉咙肿痛的症状,这都是肺热的表现。
在过年饮食中加一些百合,比如做一道西芹百合炒腰果或百合猪肺汤,都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效果。
另外,百合还有安神的作用,如果有人因为过年狂欢兴奋过度而失眠的话,在晚上喝点百合做的糖水,可以达到安神助眠的效果。
荜拨:温中下气能消食
荜拨为镇痛健胃要药,治疗五劳七伤,冷气呕吐,心腹胀满,消化不良,阴汗疝嵌水肿,妇人宫寒不孕等。
而用荜拨与鲤鱼一同煲汤,是一道能消食减肥的美味。主要针对因为饮食不节而引起的虚寒性水肿肥胖的人群。荜拨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因此不宜过量,每次5克即可。
莱菔子:消食化痰解便秘
大吃大喝几天之后,出现便秘症状的大有人在,很多人知道吃萝卜能消食通便,但其实,萝卜籽——也就是莱菔子,其消食除胀解便秘的功效亦不亚于萝卜。
莱菔子虽是中药,但来源于食物,因此将其入食,不仅不影响食物口味,还能增添鲜美。莱菔子可以化痰,但是对于吃多了引起大便秘结的人,见效也是很快的。
比如,用莱菔子煮粥,就是一道化痰消食的美味。适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咳嗽痰多兼消化不良者服食。
百合有润燥止咳安神的功效,可作为过年期间餐桌上的常备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