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鼍除魅
话说柴桑屈县令有一堂妹,是叔叔家的千金独苗,芳龄二十有余,貌若天仙,却因被“精邪所魅”,得了“癫疯”病,“百不能治”。不但闹得家中鸡犬不宁,更令屈员外夫妇悲愁交加,痛不欲生。这屈小姐的怪病因何而来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屈员外家居柴桑鄱阳湖畔,阳春三月,微风徐拂,水波荡漾,湖边绿柳成荫,姹紫嫣红,一派如诗画卷。这天,屈小姐在贴身丫鬟的陪伴下来到湖边踏青,正当在花丛中追逐翩翩起舞的彩蝶嬉耍时,不料从湖边草丛中爬出一个一丈多长、身披鳞甲的怪物,仿佛向小姐扑来,只听“啊”的一声尖叫,屈小姐顿时被吓得昏倒了。丫鬟急得拼命呼救,闻讯赶来的好心人将怪物赶走,将屈小姐抬回了家。从此以后,屈小姐就魂不附体,时常产生幻觉说有怪物在追杀她。白天神志不安,稍有声响便惊恐万状,夜里彻夜难眠,偶尔睡着又很快会被噩梦惊醒,久而久之,酿成大病,致精神失常。几年来,屈家四方求医,花费无数,但小姐的病丝毫不见起色,反而愈来愈重,屈员外夫妇终日以泪洗面,自然也急坏了身为堂兄的县令大人。屈县令曾听说过许多董奉治病的神奇故事,便亲自来到龙门沟杏林草堂,恳请董奉设法救治堂妹,并郑重许诺,若能将病治好,便将堂妹许配董奉为妻,侍奉于草堂。董奉说,修道之人行医济世乃是本分之事,于是随县令一同来到鄱阳屈府。董奉见过丫鬟,将屈小姐湖边遇怪物的前前后后以及发病的情况了解之后,便交代屈家吩咐家丁到鄱阳湖去寻一白。这白鼍就是穴居于江河湖畔的一种爬行动物,也称猪婆龙,首背披甲,样子煞是可怕,在古代长江中下游经常可见。屈小姐只是少见多怪而受惊吓,以致魂不守舍,癫狂妄语。
董奉交代家丁将白鼍赶至屈府门口,当众斩杀,一面安排乳母、丫鬟将小姐扶至门厅坐下,让小姐观看家丁驱赶白鼍并宰杀的情景,一边为屈小姐切脉开方,细细开导,不几日,屈小姐的病就康复了。屈府欲兑现县令事先的承诺,小姐也对董奉心生感激,愿以身相许,董奉遂与屈小姐成亲,居于杏林草堂。
故事链接——谈谈“七情”致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观,属精神受刺激致病的范畴。本故事中屈小姐郊游踏青被突然出现的怪物吓得魂不附体,精神失常,虽属《葛洪?神仙传》的艺术描述,却证实了《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所说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过度受到惊恐,可导致心无所依,神无所附而“气下”:惊慌失措、情志急剧波动可致“气乱”,任何过激的情绪乃至失控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乃至疾患。应该说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里面存在养生学中的一命题,那就是:人的心理素质与修养水平对人的健康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七情变化导致人体气机失常,进而造成对五脏六腑的损伤,但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是通过呼吸、皮毛的侵入以及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平衡状态的打破而引起疾病,而情志的过激可能伤及内脏,使“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的功能失调。这个故事中,董奉根据引起屈小姐神志异常的致病因素,采取释疑疏导法治愈了屈小姐的病,远在18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运用心理疗法治病,可见心理调节在临床中的运用是何等的重要。故事链接二人格修养是当代心理卫生的重大命题最近报纸接二连三地看到报纸关于自杀轻生和滥杀无辜的报道,读后令人震惊。2010年5月18日《江南都市报》报道了“一路砍伤六女子,行凶男子坠楼亡”的消息。一名年仅20岁的小伙子冲进人群挥刀滥砍,在连砍6名女子后自己冲到一栋四层高的楼从楼顶跳下身亡。另外,“富士康公司今年发生十二连跳的悲剧”,耸人听闻。在这之前,2010年5月12日陕西汉中幼儿园凶杀案事件8死18伤,凶手畏罪自杀。2010年4月30日上午山东潍坊校园凶杀案事件5名学生受伤,凶手自焚而亡。2010年4月29日上午9时40分左右,江苏泰兴幼儿园凶杀事件32人受伤。2010年4月28日下午3时许,广东雷州凶杀事件18名学生和1名教师被砍伤。2010年4月12日16时30分左右,广西合浦凶杀事件2死5伤,包括3名小学生:2010年3月23日7时24分,福建南平血案造成小学生9死4伤。此外,深圳华为公司多起员工自杀的事件,大学生、中学生跳楼自杀、跳河自杀的悲剧屡见不鲜。许多人将铁桥、公路桥、高塔、房顶作为与世诀别的地点。农药、老鼠药、安眠药成了却此生的选择之物。有资料显示,当今大学生辍学和休学的70%是因为心理失常所致。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患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乃至精神病的人数日益增多。精神病的发病率连年上升,精神分裂症患者已从15年前的4.1%上升到今天的7.3%。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人员中,不乏知识阶层、公职人员乃至社会精英。造成这一系列非正常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人的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不良的自然环境给人的身心健康会带来严重影响,这一点无论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都已达成共识。二是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个体在一定的区域或某一群体之中,为了维护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形成一种彼此可以接受的“稳定态”,于是就出现了小到单位社区,大到民族区域为特征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责任感等,从而构成人类个体存在的一种外在的社会环境。世界卫生组织(WTO)在1984年对健康所作出的标准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指出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的范畴。人格修养成为当代卫生的重大命题。人格修养指的是以个体心理发育状态、心理反应取向为特点的性格与品质的素质水平。其表现在心理活动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对事物的体验和意志行为是否能保持一致:其行为准则是否符合人性起码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要求。如果不能顺应社会环境,就是心理失衡:如果过激地进行非理性的对抗,就是心理变态,同时也是人格的缺陷。
社会环境不可能因为个体的适应程度来作出调整,而只能是个体通过心理调节、人格修养的途径去适应社会环境。在当今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环境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竞争压力,乃至一些不公平的负面忧患,各种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等诸多外部因素都会形成超阀值的精神刺激。没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即使有稳定的心理因素,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已经变态了的心理状态,都可能发生让人无法料想的恶性事件,或者将自己引向身心疾患的深渊。因此,养生也包括人格完整与和谐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