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仁(首届国医大师)
李辅仁,男,生于1919年6月25日。出身中医世家,中国近代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嫡传弟子,素有“中医泰斗”之盛誉。从事高干医疗保健和临床工作60多年,因长期负责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被誉为“当代御医”。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教育经历
1919年,出身中医世家,幼年随先父、先兄学习中医。
1939年,拜名医施今墨为师,成为施派之嫡传弟子。
1950年参加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预防医学班,为首期学员。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急救训练班,结业后曾任传习教师。
1953年分别结业于中医学会主办的高级针灸班第四班、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中医进修学校第三班
工作经历
1941年获中医师证书,此后开始中医师执业生涯。
1942年-1944年 代理施今墨诊所诊务;
1944年 在北京建立辅仁诊所,正式开始独立行医生涯;
1952年经考试合格,获卫生部颁发的中字3215号中医师证书;
1954年至今,于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医科从事保健医疗和老年病中医防治工作。
曾是中央保健委员会保健专家小组中唯一的一位中医专家,因年事已高,现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保健顾问。
研究方向
李辅仁出身于中医世家,早年以擅治妇、幼科疾病而闻名。 1954 年,参与中央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工作后,主治和研究方向也转为以诊治老年病为主。
学术兼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七、八、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
学术思想
一、顾护正气 攻老年病
李辅仁认为,人体的衰老是一个必然过程,盛极始衰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就是正气渐衰,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与功能都在全面衰退,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生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的、很不稳定的平衡中,同时高度强调了肾与衰老和常见老年疾病的密切关系。
顾护正气,留人而后治病,是李辅仁诊治疾病的特点。他强调治疗老年病,用药补勿过偏,攻勿过猛,用药要平和。老年人正气亏乏,五脏俱虚,故时刻注意顾护正气,即使要攻邪,也要兼顾攻补兼施。李辅仁较少使用龙胆草、黄连、栀子、大黄、附子、川乌、草乌、细辛、乳香、没药、地龙、全蝎等过于苦寒辛热或腥臭碍胃、损肝伤肾之品,既使使用也必是中病即止,或同时佐以和胃解毒药物,以防发生毒副反应。对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峻猛攻伐及有毒之品,如麻黄、芦荟、芒硝、木通、二丑、大戟、甘遂和虫类药,则根本不用,恐老年人难以承受而发生各种严重的毒副反应。李辅仁在抢救危重症时,尤重扶助正气,固本培元。临证时独参汤、生脉饮、十全大补汤是李辅仁常选的方剂。
李辅仁临证中还特别注意固肾和脾胃。他经常询问患者食欲如何、排便是否正常、有无腰腿酸痛、行动坐卧是否便捷等,以了解肾和脾胃的状况。他治疗时常加入和胃健脾、补肾填精之品。
二、兼容并蓄 中西合璧
李辅仁反对门户之见,主张中西医精诚团结,取长补短,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中医优势。他力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之关键,在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而不在于理论体系之争鸣。医生治病辨证的关键不在大同,而在小异。他主张,临床上要抓住主证、断然处方。对于疑难重证,要有“药到而立起沉疴”的胆识,对“经方与时方”要灵活化裁运用,在制方用药上要做到不求标奇立异,唯疗效必须出奇制胜。
获奖情况
1991年10月1日,获国务院颁发的“表彰发展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被评为中国五大名医;
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2年、2005年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奖章,表彰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医疗保健和重大医疗抢救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多次获“中央保健杰出专家”称号;
1998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自为其颁发“特殊贡献奖”;
2002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药监局联合颁发荣誉证书,以表彰他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的杰出贡献;
2004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2005年,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亲自为他颁发“北京医院杰出贡献奖” ,2005年4月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8年荣获“首都国医名师”称号;
2009年荣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2009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2010年获北京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曾先后多次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及《中国当代名医录》。
2019年9月29日,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