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太阳方]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治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杏仁(五十枚)浓朴(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歌曰下后喘生(桂枝证下之微喘。)及喘家。(素有喘名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太阳表病未解而下之。气不因下表。加浓朴以宽之。杏仁以降之。表解而喘平矣。与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参看。
    

[卷二\太阳方] 干姜附子汤
    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安静。不渴不呕。无表证。脉沉微。
    此方主之。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歌曰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蔚按。太阳底面便是少阴。太阳证误下之。则少阴之阳既虚。又发其汗。则一线之阳难以自主。阳王于昼。阳虚欲援同气之救助而不可得。故烦躁不得眠。阴王于夜。阳虚必俯首不敢争。故夜则安静。又申之曰。不呕不渴。脉沉微。无表证。身无大热。辨其烦躁之绝非外邪。而为少阴阳虚之的证也。证既的则以回阳之姜、附顿服。何疑。
    

[卷二\太阳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一升。余如桂枝汤法。(按内台云。
    歌曰汗后身疼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蔚按。此言太阳证发汗后。邪已净而营虚也。身疼痛证虽似外邪。而血虚不能养营者必痛也方用桂枝汤取其专行营分。加人参以滋补血液生始之源。加生姜以通血脉循行之滞。加芍药之苦平。欲领姜、桂之辛。不走于肌腠而作汗。潜行于经脉而定痛也。曰新加者。言邪盛忌用人参。今因邪净而新加之。注家谓有余邪者。误也。
    

[卷二\太阳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此汤主之。下后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枚)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歌曰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男元犀按。此借治风温之病。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灼热者名风温一节。未出其方。此处补之。其文略异。其实互相发明。不然。汗后病不解。
    正宜桂枝汤。曰不可更行者。知阳盛于内也。汗出而喘者。阳盛于内。火气外越气上越而喘也。其云无大热。奈何。前论温病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邪从内出。得太阳之标热。无太阳之本寒也。今曰无大热。邪已蕴酿成热。热盛于内。以外热较之而转轻也。读书要得间。不可死于句下。至于方解。柯韵伯最妙。宜熟读之。
    柯韵伯云。此方为温病之主剂。凡冬不藏精之人。热邪伏于脏腑。至春风解冻。伏邪自内而证此法是也。此病得于寒时。而发于风令。故又名曰风温。其脉阴阳俱浮。其证自汗身重。盖阳浮则强于卫外而闭气。故身重。当用麻黄开表以逐邪。阴浮不能藏精而汗出。当用石膏镇阴以清火。表里俱热。则中气不运。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眠鼻鼾。语言难出。当用杏仁、甘草以调气。此方备升降轻重之性。足以当之。若攻下火熏等法。此粗工促病之术也。盖内蕴之火邪与外感之余热。治不同法。是方温病初起。可用以解表清里。汗后可复用以平内热之猖狂。下后可复用以彻伏邪之留恋。与风寒不解用桂枝汤同法。例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特开此凉解一法。为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也。然此证但热无寒。用青龙则不宜姜、桂。恐脉流薄疾。斑黄狂乱作矣。此证但热不虚用白虎。则不宜参、米。恐食入于阴则长气于阳。谵语腹胀矣。此为解表之剂。若无喘鼾语言难出等证。则又白虎之证治矣。凡治温病表里之实。用此汤。治温病表里之虚。用白虎加参、米。相须相济者也。若葛根黄芩黄连汤则治痢而不治喘。要知温病下后。无利不止证。葛根黄连之燥。非治温药。且麻黄专于外达。与葛根之和中发表不同。石膏甘润。与黄连之苦燥悬殊。同是凉解表里。同是汗出而喘。
    而用药有毫厘之辨矣。
    

[卷二\太阳方] 桂枝甘草汤
    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方主之。
    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歌曰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张令韶曰。此发汗多而伤其心气也。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则心液空而喜按。故用桂枝以保

[卷二\太阳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方主之。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炙。)大枣(十五枚)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一斗。置在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歌曰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程知本。
    蔚按。此治发汗而伤其肾气也。桂枝保心气于上。茯苓安肾气于下。二物皆能化太阳之水气神方也。
    

[卷二\太阳方]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治发汗后腹胀满。此方主之。
    浓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浓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张令韶曰。此治发汗而伤脾气。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汗后亡津液而脾气虚。脾虚则不能转输也。半而滋生津液者也。津液足而上下交。则胀满自消矣。
    

[卷二\太阳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
    张令韶曰。此治吐下后而伤肝气也。心下逆满者。心下为脾之部位。脾主中焦水谷之津。
    吐本脉本证。方金匮所谓知肝之病当先实脾是也。
    

[卷二\太阳方] 芍药甘草附子药
    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汤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服。
    歌曰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攒。
    男元犀按。各家以此证为发汗虚其表阳之气。似是而非。于病不解三字说不去。且虚故也三亦有大汗亡阳明之阳用白虎加人参法。亡少阴之阳用真武四逆法。论有明训也。今但云不解。
    可寒若系阳虚。四逆辈犹恐不及。竟以三两之芍药为主。并无姜、桂以佐之。岂不虑恋阴以扑灭残阳乎。师恐人因其病不解而再行发汗。又恐因其恶寒而径用姜、附。故特切示曰虚故也。
    言其所以不解。所以恶寒。皆阴阳素虚之故。补虚自足以胜邪。不必他顾也。方中芍药、甘草。苦甘以补阴。附子、甘草。辛甘以补阳。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缓。芍药性寒。得附子而和。且芍、草多而附子少。皆调剂之妙。此阴阳双补之良方也。论中言虚者。间于节中偶露一二语。单言虚而出补虚之方者只一节。学人当从此隅反之。
    


前一页 ◇ 小青龙汤
后一页 ◇ 茯苓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