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 脉疾身多动,音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热也。脉沉细疾,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此阴也、寒也。 【因】 湿多成五泄者,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 【证治】 胃泄,饮食不化、色黄,宜承气汤。 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呕吐逆,宜理中汤。一云,肠鸣食不化者,经云脾虚。 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宜干姜附子汤。 小肠泄,溲便脓血,小腹痛,宜承气汤。 大瘕泄,里急后重,数圊不得,茎中痛,宜五苓散。 五病治虽不同,其湿一也。有化寒、化热之异故也。虚则无力,不及拈衣而已出,故谓之不禁故也。温之、热之;实则圊不便,虚坐努责,宜下之。 痰积下流,因太阴分有积痰,肺气不得下流降而瘀,大肠虚而作泄,当治上焦,以萝卜子等吐之。 水恣泄,乃大引饮,是热在膈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不胜。寒泄,大肠满而泄溏。 风泄,久风为飧泄,乃水谷不化而出也,防风为君。 平胃五苓散 治湿泄、水恣泄、热泄。此方治一切阳证。 平胃散、五苓散、白术。热,加黄连、木通。 补胃丸 治气虚下溜。 四君子、白芍(炒)、升麻。 流积丸 治痰积下流。甚则吐之。 青黛黄芩海石神曲砂仁 止泻丸 肉豆蔻(五两)滑石(春一两,夏二两,秋一两半)寒,加神曲、砂仁、吴茱萸;热,加黄连、茯苓;滑,加诃子(煨)。 温六丸 清六丸 脾泄丸 白术(二两,炒)白芍(一两,酒炒)神曲(一两半,炒)查子半夏(一两半)黄芩(半两,炒)苍术虚,加参、术、甘草;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荷叶煨饭丸。 姜附汤 治寒泄。 椒术丸 治湿泻。 川椒苍术肉果。 胃风汤 治风泄。 太平丸 治泄。 黄连一方与干姜炮各一两,或加诃、归,名驻车丸;一方与茱萸各一两,或加芍药,又名苦散。 肠鸣,乃湿与热相搏也;或大热亦然;或饮水亦鸣。 许论 泄泻有八。冷泻,脉微,宜暖药。热泻,胃中有热,伤寒多有脉数,宜凉解之。积泻,脾脉沉弦,宜逐积。脾泻,同上条。气泄者,躁怒不常,伤动其气,肝气乘脾而泄,脉弦而逆,宜调气。飧泄者,春伤于风,肝旺受病而传于脾,至季夏土而泄,宜泻肝补土。惊泻者,因心受惊,惊则气乱,心气不通,水入谷道而泄,心脉散大者,是宜调心利水。病亟气败而泻者,《素问》云∶门户不要也。 厥逆幽闷,困泻不止,四肢冷,困软不能转侧,下泄不知,脉亡阳,喘者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