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下蛔虫第七十三
    上膈胃火盛少食。蛔上不安往下行。此候不须用方药。调其余食症自平。
    下蛔之症。多见于麻收之后。乃上膈及胃火壮盛。少食。虫不能上安。而往下行。虫往下行。
    亦顺症也。与过食伤中、虫不能容而下、不同。但调其饮食自愈。非若口中吐虫之比耳。不须施治。
    朱曰下蛔为小儿常有之证。故可勿治。
    

[卷之四] 眼光如水眼眶红烂羞明赤肿眼泪生翳第七十四
    眼光如水是何因。肝肾之热极而兴。未发初潮必见此。如无斯候别病侵。
    目赤弦烂泪常淋。非因被风即烟熏。治若不早成痼疾。急为疏通奏奇勋。
    热毒余毒上攻目。羞明怕日眵泪多。暴赤肿闭目生翳。眼眶皮烂宜清毒。
    眼光如水。此肝肾两经热极所致。乃麻之正候也。未发热与初热之间。有此症者。方为出麻之候。如无此症。即非麻候。如有麻毒入目、生翳障者。以蝉菊散主之。如热毒上攻、眼目生翳。并暴赤羞明者。用羌菊散主之。(朱曰麻后白翳攀眼不退。有秘方用鸡肝一具。麝香少许。拌入鸡肝内。隔水蒸熟食之。食七次。必见效。)大便滑者。去大黄。少加生枳壳微导之。如麻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羞明怕日。云翳眵泪俱多。红赤肿闭。用羚羊角散。去黄、升麻。加连翘、牛蒡子、黄连主之。如麻后眼目生翳。目赤红肿。眼眶皮烂。俱宜用朱纯嘏加减清毒拨翳汤主之。其有眼眶红烂常多泪者。其症多因麻之正收时及麻收后。不避风寒。为风热所侵。或被烟熏。皆能令目赤弦烂。而常流泪。当即为疏解。急以柴胡饮子治之。若日久不治。则为终身痼疾。
    朱曰眼眶红烂。小儿麻后。往往有此。皆因不避风寒。风挟热上攻所致。
    
    蝉菊散
    治痘麻入目。或病后生翳障。
    蝉蜕(去土净)白菊花(去梗叶净)各等分。为末。水煎。加蜜汁少许。再煎。食后温服。
    
    羌菊散
    羌活白菊花蝉蜕防风木贼栀仁大黄谷精草白蒺藜黄连沙苑蒺藜甘草为末。清米水调下一钱。
    
    羚羊角散
    羚羊角(镑屑)黄芩草决明车前子防风大黄芒硝黄升麻水煎。稍热服。
    
    朱纯嘏加减清毒拨翳汤
    此方最验。可随症加减。
    生地黄(一钱五分)甘菊花黄芩(酒炒)牛蒡子连翘(各七分)当归尾柴胡(各八分)川芎(六分)红花木贼(各五分)草决明(炒)白蒺藜(炒去刺各一钱)甘草(去皮三分)水煎服。
    
    柴胡饮子
    治风热眼眶赤烂。
    柴胡羌活防风赤芍桔梗荆芥生地黄(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热服。
    

[卷之四] 眼闭第七十五
    未曾睡着闭双眸。脾经火旺欠清消。正收收后多见此。急宜利水清上焦。
    眼闭之症。非熟睡而两目闭。谓未曾睡着。而双目自闭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盖因脾经之火旺盛未消而然。治宜清上焦之热。兼以利水为急。以泻白散、加木通、薄荷叶、玄参、牛蒡子、连翘、荆芥治之。火退而目自开矣。或问脾火旺、当用泻黄散。而用泻白散。何也。曰。土为金之母。实则泻其子。
    朱曰眼闭一证。亦有因多服清凉之剂而然者。盖太阴主开。多服清凉。脾阳受耗。失太阴主开之效用。
    
    泻白散
    治肺热咳嗽。手足心热。
    桑白皮(姜汁和白蒸)地骨皮(去骨各一两)炙甘草(五钱)淡竹叶一把。糯米一百粒引。水煎服。加陈皮、桔梗。亦名加味泻白散。有热。更加知母、黄芩。或问地骨皮乃三焦气分药。而泻白散用之。何义也。曰、三焦属肾。肾为肺之子。实则泻其子也。
    

[卷之四] 眼多眵涕第七十六
    眼多眵涕本属热。脾肺二经火未息。无分初起与收后。清降肝脾火为急。
    眼生眵涕者。脾肺火甚故也。见此症者。无分前后。即当清降肝脾之火。以泻白散(见七十五条)除甘草、加龙胆草治之。
    

[卷之四] 白珠红赤第七十七
    白珠络属手太阴。初热红赤是本经。正收收后仍赤红。肺家风热犹未清。
    目之白珠属肺。今麻之发、正合本脏。故初发热之时。未出麻之际。目即赤红。此正候也。如出现后、及正收、与收后。而白睛仍前赤红者。此乃肺经风热未尽所致。宜清肺泻火为急。以泻白散(见七十五条)加荆芥、薄荷叶、连翘、元参、牛蒡子治之。赤而肿痛者。风热上壅也。以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加荆芥治之。
    朱曰凡风热白睛红赤。此二方皆可生效。
    

[卷之四] 雀盲第七十八
    麻发于心火烊烊。丙子反侮壬癸乡。以致麻后患雀盲。照月夜灵四六汤。
    雀目者。每至日暮、而眼不能见物、是也。又名鸡目瞎。又名高风障。经曰。眼得血而能视。肝脏血。肝血有亏。兼之火邪旺盛。熬于壬癸。津血亏耗。致病雀目。至日暮属阴之时。而目不能视物矣。治法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六味地黄汤。加石决明、夜明砂主之。或以照月饮、决明夜灵散治之亦可。
    
    六味地黄汤
    熟地黄(一钱)山茱萸(五分)淮山药(炒五分)白茯苓(七分五厘)牡丹皮(去骨七分五厘)泽泻(七分五厘)水煎。空心服。
    
    照月饮
    治雀目立效。
    真雄黄(研细水飞过)用活鸡剖开。取热肝捣极烂。入雄黄末五厘。温酒调服。
    
    决明夜灵散
    治男妇大小眼目、至暮则昏。夜间虽有灯光月亮。不能视物。(朱曰此方治雀盲颇有奇效。惟必多食。)石决明(炒)夜明砂(水淘净各二两)公猪肝(一两、母猪及瘟猪之肝、切不可用、用羯羊肝、更妙。)右肝勿犯铁器。以竹刀切肝作两片。将药末铺于一片肝上。将第二片肝盖合。用线扎紧。勿令药末漏出。放入砂罐内。以淘米泔水一大碗。煮肝。煮至米泔仅存小半碗时。去火。于卧时。以药肝与汁。一齐与服。
    前方石决明、镇肾益精。以之为君。夜明砂、升阳主夜。以之为臣。米泔水、主脾胃。以之为佐。肝与肝合。以类相从。引入肝经。以之为使。
    

[卷之四] 口气臭第七十九
    足阳明经有蕴热。口中因之有秽息。倘或臭气不可闻。纵是神仙医不得。
    口气秽浊。乃热邪蕴积于胃。宜用清金降火之剂为急。以清胃散、少用升麻。以开提胃气。加连翘、牛蒡子治之。如麻收之后。有口臭、口疮、唇烂。兼之咽喉疼痛者。以生地败毒散。除去赤芍、桔梗、甘草、柴胡。加黄连治之。其有口臭不可闻者。此是胃烂。必死之症。若其人原有口臭者。则不在此例。当详问施治。
    朱曰口臭一证。有自少至老不愈者。惟麻时口臭。不可不注意。
    
    清胃散
    症治与六十二条加味清胃散同。
    生地黄(四钱)当归黄连(酒蒸各三钱)升麻(一钱五分)丹皮(五钱)石膏引。
    
    生地败毒散
    生地黄(一钱五分)丹皮黄芩(酒炒)柴胡(各七分)牛蒡子(炒)连翘天花粉元参金银花桔梗(各八分)薄荷叶黄柏赤芍(各五分)生甘草(去皮三分)熟石膏淡竹叶(各一钱)灯心五十寸引。水煎。另以犀角磨汁对服。
    

[卷之四] 口疮第八十
    心脾胃经毒未降。热壅上焦口生疮。满口唇舌俱赤烂。独有牙龈不受伤。
    口疮之症。满口唇舌生疮。或黄、或赤、或白、而烂。独牙龈无恙者、即是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乃心脾胃三经火甚。余热未尽。而毒壅上焦。下必大便燥结。小便赤涩。治宜清利心脾之火。兼润大肠之剂。以导赤散(见二十五条)去甘草。加猪苓、泽泻。以导脾胃之火。火麻仁、杏仁、以润大肠之燥。若得大便通利。小便频行。其毒自退。外以绿袍散吹之。如乳下婴儿。乳母有热。
    亦当服药。使乳无热。儿亦清安。以乳方、去甘草、与乳母服之。若麻收之后。口疮唇裂者。均宜以秘本洗心散去麻黄、或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芒硝、甘草。俱加石膏、牛蒡子下之。如系牙疳之症。则又从牙疳门施治。
    
    绿袍散
    治一切口疮腐烂。(朱曰绿袍散治口疮神效。)荆芥穗薄荷叶青黛(各三钱)元明粉硼砂(各二钱)百药煎(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五分)为末。点舌上。令其自化。或用新汲井水。和蜜、调点舌上。亦可。
    
    乳方
    木通泽泻猪苓生地黄赤茯苓天花粉连翘黄芩西茵陈甘草梢灯心引。水煎。
    上药、候乳母食后。令捏去宿乳服之。服后。令乳母仰卧。使药味传贯于乳。再令乳母略去乳汁少许。然后以乳哺儿。仍以此药与儿同服。
    
    秘本洗心散
    专治口舌生疮。
    当归生地黄木通黄连大黄薄荷叶麻黄茸各等分。灯心引。水煎服。
    


前一页 ◇ 痢症第七十二
后一页 ◇ 舌生白珠第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