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六)润大肠、降气 |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胃、大肠三经胃牡蛎、白薇、茯苓。绢包,置沸汤中,至冷取出,悬井中一夜,勿着水,曝干。新瓦上去壳。 润五脏,通大肠。宣风利关节,催生疗产难。 滑利下行,走而不守。陈士良云∶“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事。妇人多食,即发带疾”。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六)润大肠、降气 |
味苦,性寒,无毒。入肺、胃、大肠三经。 胸中痹痛,古有良方,伍薤白白酒,加半夏尤良。伤寒误下结胸,则用小陷胸汤。除上焦之热,使痰气下降。利咽喉,通大肠。 此物能通大便,与浙贝母同行,其效更着。小儿痰滞重者,虽大便仍通,加用于清化方中,颇有良效。 栝蒌皮∶宽中利气,清热化痰。 栝蒌仁∶润燥涤痰,滑肠通便。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六)润大肠、降气 |
味酸,性平,无毒。入脾、大肠二经。汤浸去皮,研如膏。 润达幽门,而关格有转输之妙。宣通水腑,而肿胀无壅遏之嗟。 性专降下,善导大肠燥结,利周身水气,然下后令人津液亏损,燥结愈甚,乃治标救急之药服。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六)润大肠、降气 |
(见食疗)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六)润大肠、降气 |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大肠三经。 下气定喘,消食除膨。降浊通便,以靖中宫。生研堪吐风痰,醋调能消毒肿。 丹溪云∶“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按虚弱人服之,气浅难布息。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六)润大肠、降气 |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大肠三经。 下气定喘,消食除膨。降浊通便,以靖中宫。生研堪吐风痰,醋调能消毒肿。 丹溪云∶“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按虚弱人服之,气浅难布息。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六)润大肠、降气 |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大肠三经。 下气定喘,消食除膨。降浊通便,以靖中宫。生研堪吐风痰,醋调能消毒肿。 丹溪云∶“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按虚弱人服之,气浅难布息。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六)润大肠、降气 |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大肠三经。 下气定喘,消食除膨。降浊通便,以靖中宫。生研堪吐风痰,醋调能消毒肿。 丹溪云∶“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按虚弱人服之,气浅难布息。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八)清大肠 |
味苦,性寒,无毒,入胃、大肠二经。得酒良。 热痢温疟、血痔疝瘕。瘿秃疮,鼻衄齿痛。 仲景治热痢白头翁汤,加黄、黄连、秦皮同用。 东垣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此纯苦之剂坚之也。”按此物有风则静,无风则摇,亦奇。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八)清大肠 |
味苦、涩,性寒,无毒。入肝、胆、大肠三经。恶吴茱萸。 清肠祛湿,专治热痢。又医目疾,服洗咸宜。 此药能收涩、故带下清稀者亦用之。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八)清大肠 |
味辛,性温,无毒。入胃、大肠二经。忌见火。 降至高之气,似石投水。疏后重之急,如骥追风,疟疾与痰癖皆收,香港脚与杀虫并选。 足阳明为水谷之海,手阳明为传导之宫。二经相为贯输,以运化精微者也。二经病,则痰积虫癖生焉。辛能破滞,苦能杀虫,故主如上诸证。 槟榔坠诸气,至于下极,气虚下陷者,所当远避。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八)清大肠 |
味苦,性寒,无毒。入肝、大肠二经。恶麦门冬。 止血利肠风,除带下五漏。 味苦而浓,性沉而降,善主下焦血证,兼去湿热。 地榆,寒而下行,凡虚寒作泻,气虚下陷而崩带者,法并禁之。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八)清大肠 |
味苦、酸,性寒,无毒。入肝、大肠二经。含蕊而陈者佳。微炒。 止便红,除血痢,咸藉清肠之力。疗五痔,明眼目,皆资涤热之功。炒香频嚼。能治失音。 子∶名槐角,用颇相同,兼行血而降气,亦催生而坠胎。 感天地阴寒之气,而兼木与水之化,故为凉血要品。血不热则阴自足,目疾与痔证交愈矣。 按槐性纯阴,虚寒者禁用,即虚热而非实火者亦禁之。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八)清大肠 |
味苦,性平。入胃,大肠二经。炒用。 降逆定痛、凉血止血。反胃吐食、腹疼不歇。肠风痔漏,脱肛肛裂。五色痢疾、疝气阴蚀。 鼻衄鼻息,为末裹塞。 炒时须以滑石粉烫之。配合胡黄连、炮山甲、槐米、名胡连追毒丸、治痔漏甚效。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八)清大肠 |
(见食疗)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九)涩大肠 |
味酸、涩,性温,无毒。入脾、肺、肾三经。 泻痢久而肠虚,崩带多而欲脱。水煎服而下蛔。汁点目而止泪。 榴味酸涩,故入断下崩中之剂。若服之太早,反为害也。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九)涩大肠 |
味苦,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 止泻痢称奇,固精液颇效。 新痢起,湿热甚者忌服。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九)涩大肠 |
俗称臭椿。味苦涩、性寒,有小毒。东引者良、以醋炙之。 涩血止泻痢、杀虫收产肠。 苦寒之性,虚寒者禁用,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耳。止入丸用,不入汤煎。 椿白皮,即香椿,主用相仿,力稍逊之。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九)涩大肠 |
味苦,性温,无毒。入肺、肾、大肠三经。忌铜铁器。 用浆水于砂盆中研,焙干再研,如鸟犀色。 固肠医泻利,敛肺治咳血。兴阳事,止遗泄。外用能止牙疼,能染须发,能治口疮阴疮,能涂酒渣之鼻。 此药有功于止涩,然亦不宜独用多用也。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九)涩大肠 |
味酸、辛,性大温,无毒。入心、脾、大肠三经。畏芫花,恶大黄、松脂。,水飞。 久患肠,频频脱肛。生肌长肉,外治痈疡。 石脂固涩,新痢家忌用。 |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九)涩大肠 |
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脾经。畏恶同白术。产茅山者佳。泔浸,蒸晒。 燥湿消痰,发汗解郁。除山岚瘴气,弭灾诊恶疾。 苍术为湿家要剂,痰与气俱化,辛温快气,汗与郁并解。芳气辟邪,得天地之正气者欤。 苍术与白术,功用相似,补中逊之,燥性过之,无湿者便不敢用,况于燥证乎。 |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九)涩大肠 |
味甘,性寒,无毒。入脾经。 健脾消水肿,益气充肌肤。 楮实,虽能消水健脾,然脾胃虚寒者勿用。 |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九)涩大肠 |
味甘,性平,入脾经。 水肿初起,饮之可消,虽药味平常,而奏功甚妙。 农村用之治浮肿有效,盖健脾行水之功也。 |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九)涩大肠 |
味辛,性温,无毒。入心、脾、肾三经。去壳,盐水炒,研细。 温中进食,补肾扶脾。摄涎唾,缩小便。安心神,止遗浊。 辛能开散,使郁结宣通,行阳退阴之药也。古人进食,必先益志,为其于土中益火故耳。 益智,功专补火,如血燥有热,及因热而遗浊者,不可误入也。 |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九)涩大肠 |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肾三经。忌见火。畏郁金。去丁盖。鸡舌香,是其别名。 母丁香乃其大者。 温脾胃而呕呃可瘳,理壅滞而胀满宜疗。腹痛能止,口臭堪去。齿除疳,痘发白灰。 脾为仓廪之官,伤于饮食生冷,留而不去,则为壅胀,或为呕呃,暖脾胃而行滞气,则胀呕俱瘳也。 丁香辛热而燥,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九)涩大肠 |
味辛,性热,无毒。入肺、脾二经。去挺,醋浸一宿,焙干,刮去皮,粟子令净。 温脾除呕逆,定泻理心疼。鼻渊牙痛,俱作外用。 古方用此,百中之一,以其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损目也。 |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二)温胃与健胃 |
味苦辛,性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干姜为使。 恶泽泻、硝石、寒水石。忌豆。色紫味辛者良,刮去粗皮,切片,姜汁炒。 辛能散风邪,温可解寒气,下气消痰,去实满而宽膨,温胃和中,调胸腹而止痛,吐利交资,惊烦共主。 温热之性,长于散结去满,温胃暖脾,故主食停痰滞,胀痛吐利等证,然但可施于元气未虚、邪气方盛,或客寒犯胃,湿气侵脾,若脾虚之人,虽有如上诸证,切勿沾唇。或一时未见其害,而清纯冲和之气,潜伤耗矣。可不谨诸。李东垣云∶“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散实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