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二)温胃与健胃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去衣,微焙。
    温中除吐逆,开胃消饮食,疟证宜投,目翳莫缺。
    味辛气温,为宽中去滞之需。翳膜遮睛,亦滞气也。
    
    豆蔻辛温,火升作呕,因热腹痛者,禁之。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二)温胃与健胃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去膜,微炒。
    散寒止心腹之痛,下气驱逆满之,开胃而理霍乱吐泻,攻坚而破噎膈症瘕。
    辛能破滞,香能达脾,温能散寒。
    
    草豆蔻辛燥,犯血忌,阴不足者远之。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二)温胃与健胃
    味辛,性温,入胃、大肠二经。面裹,煨透,去油,忌铁。
    温中消食,止泻止痢,心疼腹痛,辟秽杀虫。
    日华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泄气耳。
    
    肉果性温,病患有火,泻痢初起,皆不宜服。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二)温胃与健胃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大、小肠、肾六经,下气而止咳嗽奔豚,化食而理心疼呕吐,霍乱与泻痢均资,结滞与安胎并效。
    芳香归脾,辛能润肾,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肾虚气不归元,非此向导不济,结滞需通,胎喜疏利,故咸主之。
    
    砂仁性燥,血虚火炎者,不可过用,孕妇食之太多,耗气必致难产。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三)降逆和胃止痛
    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胃经。又名竹二青。(刮去青皮,用第二层)疏逆气,而呕呃与噎膈皆平;清血热,而吐衄与崩中咸疗。
    竹种最多,惟大而味甘者为胜,必生长甫及一年者,嫩而有力。然久用能损气。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三)降逆和胃止痛
    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
    温中下气、益肾归元。利肠胃,止呃逆。
    刀豆止呃,下气归元四字,足以尽之。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三)降逆和胃止痛
    一名天师栗、乃七叶树之果实。味甘,性温,无毒。
    入脾、肺二经。
    平胃通络、理气宽中。驱寒利膈,医疳治虫。脘腹胀满、胃寒作痛。以此投之,可以见功。
    此子须捣碎煎服。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三)降逆和胃止痛
    味辛,性温,无毒。
    咳逆反胃治之效,燥湿消肿投之灵。女人崩中带下,丈夫尿血遗精。
    即灶心黄土,去湿有专长。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三)降逆和胃止痛
    味苦,性寒。入心包、胃、肝三经。干姜为使。畏雄、附。红,酢淬,水飞。
    重可镇虚逆,止呕痞噫气。寒能降虚阳,平眩晕耳鸣。吐衄崩中可用,肠风下血称灵。
    《伤寒论》治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者,用代赭旋复汤。《伤寒蕴要》以之与百合、滑石同行,治百合病复发。《普济方》用之煮汁饮,治咽喉痛。临症用于有上阻之感者有效,乃沉降之功也。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四)健胃、消化
    味甘、苦,性温,无毒。
    消食与麦芽同等,温中乃谷偏长。
    味甘气和、具生化之性,故为消食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四)健胃、消化
    味甘、咸,性温,无毒。入胃经。炒黄去芒,留芽用。
    熟腐五谷、消导而无停。营运三焦,宣通而不滞。疗腹鸣与痰饮,亦催生而坠胎。
    以谷消谷,有类从之义,无推荡之峻,胃虚停谷食者宜之。然有积化积,无积消肾气,坠胎。
    

[第三卷\脾经与胃经] (四)健胃、消化
    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胃经。研细,炒黄,陈久者良。
    健脾消谷,食停腹痛无虞。下气行痰,泄痢胃翻有藉。暑期感冒,用之表里均和,闪挫腰疼,过淬酒温服。
    
    脾阴虚,胃火盛者勿用。能损胎孕。
    

[第三卷\肝胆二经] (四)健胃、消化
    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
    益肝以养营,强筋明目。补肾而填精,止渴除烦。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枸杞子是也。能使阴生则阴血自长。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二脏得补,目自明矣。
    
    枸杞能利大小肠,故泄泻者勿用。
    

[第三卷\肝胆二经] (二)温肝
    味辛,性热,有小毒。入肝、脾、胃三经。蓼实为使。
    恶丹参、滑石。畏紫石英,开口者良、盐汤泡过,焙干。
    燥肠胃,而止久滑之泻。散阴寒而攻心腹之疼。祛冷胀的独得,疏肝气有偏长。疝疼脚气相宜。开郁杀虫至效。
    辛散燥热,独入厥阴,故能温肝。至于脾胃,其旁及者也。东垣云∶“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非茱萸不可治也。多用损元气”。寇氏曰∶“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凡病非寒滞者,勿用。即因寒滞者,亦当酌量虚实,适病为效也。”

[第三卷\肝胆二经] (三)敛肝
    味酸,性平,无毒。入肺、脾、肝、大肠四经。
    定嗽定渴。皆由敛肺之功,止血止利,尽是固肠之力。清音去痰涎,安蛔理烦热。蚀恶肉而至速,消酒毒以清神。白梅(即霜梅也)。牙关紧闭,擦龈涎出便能开,刀箭伤肤,研烂敷之血即止。
    乌梅、白梅皆以酸收为功,疽愈后,有肉突起,乌梅烧敷,一日减半,两日而平。真奇方也。夫梅生于春,曲直作酸,病有当发散者,大忌酸收,误食必为害。若过食而齿者,嚼胡桃肉解之。
    

[第三卷\肝胆二经] (四)舒肝
    (见喉科)

[第三卷\肝胆二经] (四)舒肝
    (见和解)

[第三卷\肝胆二经] (五)柔肝
    (见女科)

[第三卷\肝胆二经] (六)凉肝
    味咸,性寒,无毒。入肝经。
    真达东方,理热毒,而昏冒无虞。专趋血海,散瘀结,而真阴有赖。清心明目,辟邪定惊。
    湿风痢血宜加用,瘰痈疽不可无。
    羚羊角主在平肝息风,清解热毒。肝虚而热者宜之。外有二十四节挂痕,内有天生木胎。
    此角须锉细,避风捣筛用。
    
    独入厥阴,能伐生生之气。
    

[第三卷\肝胆二经] (六)凉肝
    味咸,性寒,无毒。入肝经。
    清肝火,解郁结,幼稚惊疳,大方吐血。伤寒发斑,疮生口舌。
    内服轻浮上达,清火解毒,外用有收水燥湿之功。
    
    青黛性凉,中寒者勿与。
    

[第三卷\肝胆二经] (六)凉肝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肝、脾三经。
    善疗五疳、能杀三虫。主去热明目,理幼稚惊风。肝火上炎,耳鸣或聋。
    禀阴寒之气,寒能除热,苦能泄热,故除热杀虫及明目也。疳以湿热为咎,湿热去,则愈矣。此药清热凉肝,能泻肝经实火,直折火势,若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躁狂易怒,属阳亢实热之象者与青黛、栀子、大黄等为伍可收速效。
    
    芦荟,大苦大寒,凡脾虚不思食者,禁用。
    

[第三卷\肝胆二经] (七)镇肝熄风
    味咸、性平,无毒。入肝,肾二经。盐水煮、水飞。
    平肝潜阳,息风止眩。内服而障翳潜消,外点而赤膜尽散。
    七孔九孔者良,十孔者不佳。久服令人寒中。
    

[第三卷\肝胆二经] (七)镇肝熄风
    味辛,性温,有毒。入肝经。畏蜘蛛、蜒蚰、鸡屎、桑皮、盐。
    搜风息风,止痉定搐。散肿行瘀,走串攻毒。口眼斜,恶疮头秃。破伤脐风。积聚在腹。
    使用此物,须药病相当,不可过剂。
    

[第三卷\肝胆二经] (七)镇肝熄风
    味辛、性平,有毒。入肝经。
    善逐肝风,深透筋骨。中风恒收,惊痫亦简。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蝎属木,色青,独入厥阴,为风家要药,全用者谓之全蝎,但用尾谓之蝎梢,其力尤紧。
    
    似中风和小儿慢脾风,属于虚者,法咸禁之。
    

[第三卷\肝胆二经] (八)伐肝泻胆
    即橘之小者。麸炒。
    破滞气、愈低愈效,削坚积、愈下愈良。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
    青皮伐肝,兼能发汗,性颇猛锐,不宜多用,如人年少壮,未免躁暴,及长大而为橘皮,如人至老年,烈性渐减,经久而为陈皮,则多历寒暑,而躁气全消也。
    

[第三卷\肝胆二经] (九)清肝胆火
    (见耳科)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九)清肝胆火
    味辛,性温,无毒。入肾经。恶甘草。忌羊肉、诸血,胡桃拌炒。一名破故纸。
    兴阳事,止肾泄。固精气,止腰疼。肺寒咳嗽无虞,肾虚喘息宜用。
    暖则水藏,壮火益土之要药也。
    
    补骨性燥,凡阴虚有热,大便闭结者戒之。
    


前一页 ◇ (二)温胃与健胃
后一页 ◇ (九)清肝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