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10576400 注册 / 登录 欢迎访问中医药传承网!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医语医话

精气学说

发布时间:2021-04-12 18:01:09

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谓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古人认为:精气是万物本根。后人称为精气学说。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或气一元论,是研究精气(气、元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关系的理论。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气是宇宙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气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对中医学影响

 

建立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一般是指有形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与气相对而言,存在着有形与无形、具体与抽象的区别。中医学精概念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发展而来。如《灵枢·本神》的生之来谓之精精时自下,《灵枢·决气》所说的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等等,都是就此而言。另一方面,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中精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精是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化生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的认识产生,起到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论借鉴作用。

 

古代哲学中水为万物本原说,对中医学精概念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又云: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即是精,水生万物的认识,对两性结合产生新生命的认识形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以及信息传递的载体。中医学气理论的形成,虽然也源于对人体各种显而易见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之气、人体散发的可见热气、体内上下流动之气的观察、体悟、抽象,但更重要的是受到哲学精气学说的影响。首先,中医学借用精气学说气的本原性、运动性的特点,以说明生命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说: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生命起始于气之聚合,终止于气之离散,一旦气绝,生机便息。而气不断运动的属性,也使生命表现为物质的运动过程,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变化过程。

 

其次,受元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借用哲学含义的气以概括组成人体的各种基本物质,如《灵枢·决气》云: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一气即泛指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是物质概念的同义词。若分而言之,则又可细分为精、气、津、液、血、脉等等,诚如张介宾《类经》所说:盖精、气、津、液、血、脉,无非一气之所化也。精、气、津、液、血、脉中的气而言,中医学又认为一身之气可分化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各脏腑经络之气等,形成中医学的气本一气说

 

再次,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感应之中介的认识,影响于中医学理论,促进了中医学将人体之气视为生命信息之载体理论的产生,并以此来解释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

 

理论的影响

 

根据哲学精气学说,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之所在,而神则是对由精气所化生的自然界万物神秘难测的变化现象的描述。如《荀子·天论》指出:列星随旋,明暗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这种神指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认识,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神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学的神,一方面是指反映整个生命存在状态的活动表现,包括代表人体生长壮老已、脏腑气血运动变化的现象。如《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父精母血相合形成胚胎,并赋予原始活力,由此形成新生命。这种由先天精气媾合所产生的新生命即是神。《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神,即指生命活力盛衰的外在表现,临床诊断中望神即是指此而言。另一方面,中医学又赋予神以医学认识的内涵,用以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灵明神气,以及这种灵明神气所具有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注云:心为一身之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命是听,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神无营于众物。”“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素问·针解》)

 

积神于心,而知往今”(《灵枢·五色》)等,则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精、气、神各有不同的含义,但又密切相关,被合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可区分为有形和无形物质(精与气)与生命活动,以及精、气与心理活动的辩证关系两个层面。但对这两个层面关系的论述,又往往是交错在一起展开的。精与气的关系,类似于合成与分解之类方向相反的基本代谢活动。无形可以聚合成有形,气可生精,精乃气之子,……积气以成精(《脾胃论》);精成之后,又可化而为气,盖精能生气(《类经》)。气以精为体,精以气为用,精和气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无形与有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在这种精与气的相互转化中,显现出各种生命活动,产生了人的心理活动。因此,神是由精与气所派生的,精与气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类经》卷一)。尽管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在形体和物质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又反馈地作用于精、气,影响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对此,《养生三要·存神》辩证地指出: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汪绮石《理虚元鉴》也指出:以先天生成之体质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治之原不相离。换言之,健全的心理和协调的生理活动既依赖于躯体,又影响着躯体,三者的有机整合和协调,才能使人的生命活动处于有序稳态。

 

(二)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生命现象的有关问题时,必须注重生命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联系性,以及生命体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的联系性。精气学说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关系,主要反映在从气本原论或本体论的角度阐明了整个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即用天地阴阳二气相合的观点说明万物的产生,则宇宙万物由共同的基质构成,因此,部分中就必然蕴涵着整体的功能与信息,整体与部分之间即有着相类、相通的特征,气因此也成为宇宙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就生命体内部而言,气作为基本物质,不仅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弥散于躯体之内,游移于各组织器官之间。物质组成上的同一性和无形之气的贯通期间,从而使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密切关联,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正由于物质组成上的同一性和无形之气的贯通维系,局部病变可以影响整体,整体病变也可反映于局部;脏腑之间、内脏与体表之间也可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也是临床诊断中能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原因所在,是临床上通过推拿、按摩、针刺、艾灸、药物治疗疾病取效的机理之所在。

 

整体观念

 

就生命体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而言,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这是由于人与自然万物有着物质的同一性。人和自然界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这些都离不开气的中介作用。所以说:人以天地之气生(《素问·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等,正是通过的中介。人仰赖于天地自然之气的同时,也感受着天地日月各种信息,并在生理和病理等生命全过程中产生着各种相应的反应,这正是因为气的作用,才使人与自然之间表现统一性。

 

另外,从气范畴本身而言,它是建立在直观基础上推衍出来的一个非确指的概念,具有非结构性与整体关联性的特征。即气无边无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心术上》);气大化流行,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管子·内业》);气贯通虚实,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虚空即气(《正蒙·太和》),气常相接无间断(《朱子语类》卷三);气范围一切,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正蒙注·卷一》)。视气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连续过程,强调了气的存在和变化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把气范畴的这种整体观推广到外在的对象上去,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

 

(三)说明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中医学理论用气学说来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同时也派生出了医学理论中的气学理论。医学中的气是哲学理论中气的延伸和分支,是哲学气范畴的具体化和明细化,并由此派生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筋气、脉气、骨气、上气、中气、谷气、清气、浊气等等概念。这些概念中的气和血、津液、精一样,都是具体而特定的物质。这种物质对于生命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摄生》)。气广泛地分布、运行于全身,是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活动的动力,是机体热量的来源,能抗御外邪的入侵,可调控液态物质的运行和分布。机体生理活动的盛衰变化,完全取决于气的盛衰。因此说: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

 

解释生病理

 

中医学还以气的充沛与否、运动是否正常协调来阐释诸多病理现象和病理过程。如果气有不足,则会表现出以各项机能减退为主的气虚诸证;如果气的运动失常,便称之为气机失调,于是就会产生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四)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由于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活动的场所,脏腑经络的一切活动,又无一不是气活动的体现。人体疾病的发生,乃是由于邪气侵犯人体,与正气相搏,导致人体气的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诚如《素问·举痛论》所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或为气的功能减弱而气虚,或为气的运行失常而气机失调。所以,中医学在临床诊断上,就特别强调通过四诊方法以判别气的失调状态以及所在病位,以明阴阳气之盛衰,六经气之消长,脏腑气之虚实,天人气之相应与否等。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说: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

 

诊断与治疗

 

病之所生,不离于气。所以,中医治疗疾病,亦不离乎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古今医统大全》指出:存想者,以意御气之道,自内而达外者也;按摩者,开关利气之道,自外而达内者也。说明中医针灸、推拿、心理疗法等,都是通过调气以达治病之目的。药物治疗,也在于调和气血。至于调气之法,张介宾《景岳全书》指出: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惫,补即调也。并认为以此类推,各种治法都是调气之大法。通过调气,最终达到以平为期之目的。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