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医思维”的教育机制
构建"中医思维"教育机制,就是将中医思维深度融入中医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理念、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和人才培养体系的环节。
构建师范教育与大学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发挥中医师范体系的优势,又要融入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传统与现代合作的教学实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整合提炼价值内容和技术要素,以新的形式弘扬其深刻内涵,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中医思维是中医的精髓,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核心要求。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既要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中医思维,又要创新和完善中医高等教育标准体系。构建"中医思维"教育机制,就是要将中医思维深度融入中医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理念、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推动中医思维成为贯穿中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题和主线,系统、科学、高效地构建"中医思维"教育模式,推动中医高等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中医思维文化:发挥“育人”作用
中医的哲学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通,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象类比较等思想,蕴含着中国人认知生命的独特方式。培养中医思维,就是要把中医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提高中医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真正具有“中医之魂”的中医人才。
从医是仁者,学医是精者。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文化自信,紧紧围绕"价值引导"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加强传统文化综合课程的教学,练好传统文化基本功,提升传统思维方式的感知能力。同时,通过积极打造有效传播载体、打造文化品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等方式,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人才培养的熏陶和渗透,实现人文修养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成长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以文化育人”、“以文育人”。
中医思维哲学:构筑中医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中医临床思维是对患者的疾病或相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判断,并形成决策、实施和验证,从而探索疾病本质和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
在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深刻理解是关键,中医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关键。加强中医临床哲学思维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引导中医学生在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中自觉调整思维方向,探索思维规律,发展思维技能,为有效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构筑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方面,中国哲学思维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体现,与中国哲学中的儒、释、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的临床思维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入手,理清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多变思维发生发展的脉络,对于中医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迫切的现实需求,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医药理论建构模式和方法论特征,广泛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加强对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保护和利用。这样可以加强中医理论传承的创新方法,建立适合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逐步形成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方法论体系和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提高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临床思维也应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哲学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中医临床思维与哲学交叉,可以运用思维、心理学、认知、信息学对中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内在机制、关系哲学、过程联系进行系统描述,从而进一步把握中医临床符号、语言、规律,强化中医特色,进行中医思维定量分析,探索中医思维不同阶段的量化指标。这样既能促进中医思维向规范化、客观化、现代化发展,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中医思维。
中医指导下的思考:运用独特的遗传规律
中医教育历来重视教师的学习。中医师范教育是符合中医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独特教育模式。是培养中医思维的有效载体,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名医的言传身教,“大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塑造中医“徒弟”的思维更为直观。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坚持发展中医师范教育。增加多层次的师资培训项目,扩大师徒范围和数量,将师范教育贯穿于临床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医师范教育在理念和形式上类似于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本科生导师制。构建师范教育与大学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借鉴中医师范体系的优势,又要融合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传统与现代合作的教学实践。通过课内课外活动、线上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医的认知和职业认同感,让学生在老师的口头和口头交流中,体验“师从名医,刻苦钻研”的治学之道、“见人之患,若有其患”的医学志向和“以灵救苦”的医学志向,达到突出个性化培养的目的,培养“传承无泥,创新有方”
中医思维训练模式改革:构建教育教学新生态
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仍存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程体系过于复杂、课程和学时过多、人文背景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有限、教学内容重复、学术发展滞后、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基础与临床脱节等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过程中。中医的临床方法和思维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医诊疗过程面临着传统思维弱化、诊疗方法西化、中医特色弱化等问题。如何既遵循中医药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又与时俱进地深化中医药教育综合改革,是全面提高新时期中医药教育质量的关键。
新时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着眼于服务人类健康的全生命周期,着眼于中医人才的核心能力,传承精髓,正气创新。【0x9A8B】以“加强中医药人才基础”为首要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工作安排。其中“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是首要举措,提出“建立以中医课程为主线的中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流行病课程。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药知识深厚、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和中医临床技能训练,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
中医药院校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构建以中医药思维为主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中医药思维为主题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质量评价等方法和途径,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现中医药人才创新。最终形成中医思维与中医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模式,构建中医思维与中医人才培养协调融合的教育教学新生态。思考中医“新医学”:集成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以“四个创新”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即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动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加强医学生培养,以新医学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医学发展理念从促进疾病诊疗扩展到预防、诊疗和保健,加快了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的转变,符合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近两年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中医药在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康复全过程的系统性优势,符合健康中国战略中“服务人类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理念。 并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也赢得了中医药在“新医药”建设中的发展机遇。
中医药教育应抓住“新医学”建设的机遇,提高自身的地位,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医学”,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医药人才。一方面,要坚定对中医思维的信心,把握中医思维的内涵,继承其优势,理清中医思维的脉络,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医思维,培养对中医有高度信心,善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传统,以开放学派的理念和融合合作的方法,向现代科学开放,向国际社会开放,积极吸收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概念,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中医人文学科为基础,要与文史、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与理工科等学科融合,推进校际、跨学科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较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中医复合型人才,在科研领域取得创造性成果。
中医思维数字化:推动中医教育改革
随着“数字时代”的加速演进,数字技术创新包括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人机协作,跨界融合,共创共享,人类社会正在数字技术的指引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互联网中医”和“互联网教育”都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发展方向,都处在发展和改革的十字路口。中药全程可追溯,智能生产,智慧医院,互联网中药.数字技术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同样,基于互联网、开放平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模式、服务模式等。从“工业经济时代”原有的工厂式人才培养体系,到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独特规律和个性化要求。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数字化进程。在中医院校,信息化水平本来就是其软肋和短板,相当一部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接受度和主动性较低。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本来是这两年疫情影响下不得已而为之。在实践过程中,它意外地带领一大批老师通过了解在线资源、学习在线教学方法,发现了海量在线教学资源的神奇、创新的理念和强大的工具,从而加深了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中医思维是中医的“核心”和“灵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整合提炼价值内容和技术要素,以新的形式弘扬其深刻内涵,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当前,中医药教育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大趋势,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学习环境、教学方式、教育管理的转型升级,形成精准化、个性化、柔性化的教育服务体系,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中医思维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将有助于其实现现代价值。通过充分接入跨场景、跨时代、跨地域的数字化触点,中医思维将因数字技术的加持而更好地“植入”在新时代年轻中医从业者的头脑中。
构建“中医思维”概念,绝不是中医思维与中医人才培养相关环节的孤立、浮萍、片面的“混搭”,而是“中医思维与中医人才培养协调融合”的教育教学新生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思维的核心价值,凸显中医思维培养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医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促进中医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通过建立"中医药思维"教育机制,继续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中医药思维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素质,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