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国》带您走进中医文化——本草历史
两千多年前,汉代医学家把前人用药经验总结,汇编成书,取名《神农本草经》,这是我国第一部用药典籍。自此之后,中草药就被称作本草,药物学著作,多也以本草命名,然而本草不仅仅是植物类药材,还包括动物类,矿物类药材,因为在使用中以草本最多,所以中药材药统称本草。
《神农本草经》仅列药365味,因为当时科学技术的落后,甚至最初版的《神农本草经》可能还需要用刀刻在竹简上,所以传承起来多半还是依靠口口相传。这样的传承方式必然导致内容的混乱,不清楚,想好好学习,教材缺乏,教学内容不标准,有什么办法呢?核准教材就成了必要工作,《神农本草经》问世三四百年,南朝名医陶弘景便作了《本草经集注》,在核定原有本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汉魏以来发现和使用新药365种。
珠玉在前,后世医学家有了方向,力争能为本草添砖加瓦。官方对这种利国利民的行动,自是大力支持,从唐开始,本草修订就有了官方参与,《新修本草》成为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由唐高宗下诏,贞观勋臣长孙无忌、李绩监督编纂,勘正前代本草传承中的谬误,新增药物114种,成为本草编修史上的一座丰碑。
自唐发端,到宋元明之际,即便五代十国后蜀这样的地方割据政权,也都编纂出一本《蜀本草》,蜀主孟昶亲自作序。一千年间,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修订《中华本草》、《药典》,官修本草薪火传承,未有间断,因为是政府组织,资金,人力等各方面条件便具备了私人编纂无法比拟的优势,官修本草因此基本代表当时医药最高水准。
每隔一段时间,用药的知识就必然增加,加上医学知识分歧,传承的谬误,所以就需要重修本草。官方修订没有最高领导人督办显得敷衍了事,最高领导人督办则很容易从医学事件变成政治事件,不利于医学发展,所以民间学有所成的医学大师自发编纂本草,最有名的就是宋朝医学家唐慎微的《证本草类》和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自秦汉到当今,历朝历代医家不断传承、修订、发展、扩充、完善,民间通用各类本草典籍如今林林总总四十余种,使用药物过万种。这些本草有的出身山林,有的出身湖海,有的出身田园,有的出身荒漠,天南海北,各具性格,但无一例外,它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都有所贡献。
中国疆域广大,山川地理水文条件多样,民族众多,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中医药功不可没,要为如此复杂的人群,众多的人口继续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没有中医药断无可能成功。中医药是前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发展中医,还须无视流言,效法古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