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10576400 注册 / 登录 欢迎访问中医药传承网!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方药-续

医心方(一) 日 丹波康赖 北宋时期

发布时间:2021-12-21 22:14:45

<篇名>医心方

书名:医心方

作者:日本、丹波康赖  

朝代:北宋  

年份:公元984年 

  医心方  日 丹波康赖 北宋时期


  刻医心方序


  《医心方》三十卷,每卷首题:从五位下行针博士兼丹波介丹波宿檷康赖撰。谨按:臣等远祖记合也,意盖数百命臣等曾祖臣元德使以仁和王府所藏抄本誊写,储之医学,当时称为希观。顾其为书,残脱知今命臣旧金石遗则帙根证博之协之于古今之异与风土之宜,参伍而错综之,然后其道乃始完,可以模楷后学矣。求之前人之着,能具斯道者,其唯王氏之书足以当之。而是书则直驾而上之,岂不更伟乎。况其所征引宋字则是书在天壤间凡以裨补后学有匪细故者,不仅为医家鸿宝也。臣等窍幸今日衣冠文物之化施及吾然上元拜


  卷第一


  治病大体第一


  《千金方》云: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 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沉于兹而彻艺能又云: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疾。


  若有等,怆,纵有所又云: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老子神报之药又云:自古名医治病,多用生命以济交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先死者能不又云:仲景曰: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又须(余吕反,又羊汝反,善也,待也,参与也)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内懊恼,胀满烦乱,浮肿而死;不须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又不须灸而强与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肠,干错五脏,重加其烦而死。须灸而不与灸之者,使冷结重凝《本草经》云: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又云:复应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老少、苦乐、荣悴、乡壤、风俗,并各不同。褚澄治《太素经》云:黄帝问于岐伯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人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也,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其治宜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冻;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病,其治南方者,天地所养长阳气之所盛之处也。其地洼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物色者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之情又云:凡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于外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荣;尝富后贫,名曰失之辱最胜王经云:病有四种别,谓风热痰 ,及以总集病,应知发动时。春中痰 动,夏内风病生,秋时黄热服药病。


  应变顺时病。


  问其多汗及多 。聪明梦见火,斯人是热性。心定身平整,虑审头津腻。梦见水白物,是 性应知。


  无死舌黑生。


  慈悯《南海传》云:夫四大违和,生灵共有,八节交竟,发动无恒。凡是病生,即须将息。


  故《令身病源二《太素经》云:病先起于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先起于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皆疗其本也。又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忘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咽喝,治之以药;形数惊恐,筋于不仁,治之按摩醪药。


  又云:病有生于风寒、暑湿、饮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针石汤药去之。喜怒忧思,伤神不可又云: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 之热,无刺漉漉兵大《针灸经》云:十岁小儿,七十老人,不得针,宜灸及甘药。


  《医门方》云:大法春夏宜发汗。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凡发汗,欲令手足身体,凡大汗出复后,脉洪大,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更与桂枝麻黄汤:麻黄(四两,去节) 桂心(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八十枚,去尖)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三两,沸,撩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相去七八里,覆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凡发汗后,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心(三两) 夕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切)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小升,去滓,分温三服。服汤已须臾,啜一升热粥,以助药力。


  温覆复服又云:冬可热药,不可发汗;汗退场门中疮生,吐痢。


  凡衄(女鞠反,鼻出血也)家不可发其汗。汗出即直视不得眠睡。


  凡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即便血。


  凡咽中闭塞、咽燥者不可发其汗。


  凡大下后发汗即胀满。凡发汗后恶寒者,虚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


  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致痉(久至反,恶病反)。


  凡新大吐下、衄血、鼻失血、得欧楗之后。妇人新伤产,皆不可汗。


  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发汗,汗出即呕逆厥冷。


  凡发汗后饮水多,其人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凡发汗以后,其人脐下悸(其季反,心动也)。欲作奔豚(徒昆反,豕子也)气,茯苓桂心甘草凡发汗以后,腹胀满,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又云:大法春宜吐。


  凡诸病在胸中者,宜吐之。


  凡服汤吐,中病便止,不必尽剂。须吐者虚及伤寒胸中满,及积痰干呕。又胸膈痰热转嗽(凡宿食在胃管,当吐下之。


  又云:诸四逆者,不可吐之。凡诸虚羸者,不可吐之。凡新产者,不可吐之。


  凡香港脚上冲心者,不宜吐之。


  凡病者恶寒而不欲近衣,不可吐之。


  又云:大法秋宜下。


  凡服汤下,中病便止,不可尽剂。


  凡病发作汗多,急下之。


  凡病五日六日,腹满不大便,急下之。


  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痛而满,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宜承气汤凡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沸冒不能卧,此有燥屎故也,宜下之。


  凡可下者,汤胜丸。胁下偏痛发热,此寒也。当以温药下。其寒胀须下。


  凡诸病大便涩,诸伤寒腹满,疟,腹满鼓胀,水胀,大便不通,须利小便者;黄病、水病、凡病腹中满痛者,为寒,当下之。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常下之。脉数而滑者,有宿食,下凡可下者,以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别渍一宿) 浓朴(二两,炙)


  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下大黄,更一二沸,去滓,分二服。当利二三行愈。


  又云:夏月不可下。凡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之。凡病心下坚,颈项强而眩,勿下之。凡厥逆凡病欲吐者,不可下。凡病有外证,外证未解,不可下之。凡病腹满吐食,下之益甚。


  凡大者不


  卷第一


  诸病不治证第二


  《医门方》云:论曰:夫人有病,皆起于脏腑;生死之候,乃见于容色。犹如影响报应,必不差违,当审察之,万无失一。其中形证具列后条。凡人无病及有病,常反眼上皮看,其中有赤脉从上下欲贯瞳子者,一脉一年死,二脉二年死。若未下者,可疗也。人急暴肥而愦(人面忽有赤色出而颊颧(距员反,《广雅》曰: 也,颊骨也)上大如指者卒死,至鼻头亦卒有赤色若黑色,忽从额上起下至鼻头卒死。


  黑色忽出额上,大如指,无病而卒死。忽有黑色横鼻上,或至眉下,不出月卒死。


  面上忽有青色如悬帚者,须臾死。鼻上至眉额,忽色如马肝;望之如青,近之如黑,不出百面卒虚肥,正白无血理者,方死不久。眼中睛上白色如半米者死。面忽青而眼黑若赤者死,面忽赤而眼白若目青者立死。眼卒视,无所见者死。病患身有臭气异常者死。病患忽悲泣者病患忽洁然汗出者死。病患面青白,目张失明;及面赤、唇骞,及面目鼻或耳无轮廓,或舌病患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者,胃绝五日死。


  病患泄利,不觉出时者,脾绝十二日死。


  病患手足爪甲青,呼骂不止者,筋绝九日死。


  病患发直如干麻,或白汗出不止,肠绝六日死。


  病患面青,但欲伏眼目视不见人,泣出不止者,肝绝八日死。


  病患齿暴痛,面正黑,人中黄色,腰中如折,白汗出如流水者,肾绝四日死。


  病患两目 有黄色者,不久方愈。病患耳目鼻边有黑色起入口者,死,十有三活。病患面两口,甲下病患目无精光,齿黑者,不治。病患足趺上肿,两膝大如斗,十日死。病患身臭,不治。


  病患面青目黄,百日死。病患口张者,三日死。病患阴囊茎肿者,死。病患妄语错乱及不能《葛氏方》云:凡肿有五不治,面肿仓黑,肝败不治;掌肿无理满满,心败不治;脐满肿反《扁鹊传》云: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不治《本草经》云:仓公有言:病不肯服药,一死;信巫不信医,二死。


  卷第一


  服药节度第三


  《千金方》云:扁鹊曰: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厄者不又云:夫为医者,当须洞视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又云:仲景曰:欲治诸病,当先以汤洗除五脏六腑间,开通诸脉,理道阴阳,荡中破邪,润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散当平之。次用丸,丸药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瘕;进饮食,调营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医者意也。(营卫,《千金方》曰:荣者,络脉之气通;卫者,经脉之气通;营出中焦,卫出上焦。)


  《养生要集》云:张仲景曰:人体平和,唯好自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则令人脏又云: 悟论服药曰:夫欲服食,当寻性理所宜,审冷暖之适,不可见彼得力,我便服之。


  《本草经》云: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又云: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抱朴子》云:按中黄子服食节度曰: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生之药,以食后服之行,不得调之,不然,冷方转增或冷患热时治之,不可一又云:病力弱者形肉多消,欲治之法,先以平和汤一两剂少服,通调血气,令病患力渐渐强又云:其病或年远而人仍强,或得病日近病患已致瘦弱。此二种病乃是腑脏受纳病别故尔。凡脏病皆年远始成,腑病日近寻剧。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阴病难治,阳病易治。阴阳二病服汤病者邪者日服行于又云:春夏不可合吃热药,秋冬不可合吃冷药,但看病患冷热也。


  又云:病有新旧疗法不同,邪在毫毛,宜服膏及以摩之。不疗,二十日入于孙脉,宜服药酒脉,宜谓之又云:凡服补汤者,相去远;久服泻汤,相去近。


  《短剧方》云:凡病剧者人必弱,人弱则不胜药,处方宜用分两单省者也。病轻者人则强,凡久病者日月已积,必损于食力;食力既弱,亦不胜药,处方亦宜用分两单省者也。新病者少壮者病虽重,其人壮,气血盛,胜于药,处方宜用分两重复者也。虽是优乐人,其人骤病宜用夫人壮病轻而用少分两方者,人盛则胜药势,处方分两单省者则不能制病,虽积服之,其势虚衰是又云:自有小盛之人,不避风凉,触犯禁忌,暴竭精液;虽得微疾,皆不可轻以利药下之。一利便竭其精液,因滞着床席,动经年岁也。初始皆宜与平药治也。宜利者,乃转就下之耳夫长宿人病,宜服利汤药者,未必顿尽一剂也。皆视其利多少且消息之于一日之宽也。


  病源源宜夫病是服利汤得瘥者,从此以后,慎不中服补汤也。得补病势则还复成也。重就利之,其人垂平夫有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气力未衰,欲将补益。冷热随宜丸散者,乃可先服利汤下便,除复有虚人积服补药,或中实食为害者,可止服利药除之。复有平实之人暴虚空竭者,亦宜以夫极虚极劳,病应服补汤者,风病应服治风汤者,此皆非五三剂可知也。自有滞风洞虚,积《千金方》云:凡人年四十以下,有病可服泻药;不甚须服补药,必有所损,不在此限。


  四术又云:必有脏腑积聚,无问少长,须泻;必有虚损,无问少长,须补。以意商量而用之。


  又云:每春秋皆须与服转泻药之一度,则不中天行时气也。


  又云: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热,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者;关中又云:凡服痢汤,欲得侵早。


  凡服汤欲得如法。汤热服之,则易消下不吐,若冷则吐呕不下,若大热则破人咽喉。务在用汤来又云:凡服汤皆分三升为三服,然承病儿谷气强,前一服最须多,次一服如少,次后一服最又云:凡服补汤,欲得服三升半。昼三夜一,中间鬲食,则汤气溉灌百脉,易得药力。


  如此皆可又云:凡服药三日慎酒,汤忌酒故也。


  又云:凡服治风汤等,一服浓覆取汗,若得汗即须薄覆,勿令大汗。中间亦须间食,不尔,令人无力,更益虚羸。


  又云:凡饵汤药,其粥食肉菜皆须大熟,大熟则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又复损药,又云:凡服泻汤及诸丸散酒等,至食时须食者,皆先与一口冷醋饭,须臾乃进食佳也。


  又云:凡丸药皆如梧子,补者十丸为始,从十渐加,不过四十丸为限。过此,虚人亦一日三徒弃又云:凡服泻丸,不过以痢为度。慎勿过多,令人下痢无度,大损人。


  又云:凡人忽遇风,发身心顿恶,或不能言。如此者当服大小续命及西州续命,排风越婢等出不日五夜服汤不绝,即经二日停汤,以美羹 自补,消息四体。若小瘥,当即停药,渐渐将息。


  如其不瘥,当更服汤攻之,以瘥为限。


  又云:凡患风服汤,非得大汗,其风不去,所以诸风方中皆有麻黄。至如西州续命用八两,药,《葛氏方》云:凡服药不言先食后食者,皆在食前。其应食后者,自各说之。


  凡服汤云分三服再服者,要视病源候或疏或数,足令势力相及。毒利之药,皆须空腹,补汤凡服丸散不云酒水饮者,本方如此;而别说用酒水,则此可通得以水饮服之。


  《删繁论》云:凡禁之法,若汤有触服,竟五日忌之。若丸散酒中有相违触,必须服药竟,之后十日方可饮啖。若药有乳石,复须一月日外。若不如尔,非唯不得力,反致祸也。


  卷第一


  服药禁物第四


  《本草经》云:服药不可多食生葫蒜、杂生菜。


  又云:服药不可食诸滑物果菜。


  又云:服药不可多食肥猪犬肉肥羹及鱼脍。


  又云:服药通忌见死尸及产妇诸淹秽事。


  又云:服药有术,勿食桃李及雀肉、葫蒜、青鱼 。有巴豆勿食芦笋羹及猪肉。(今按:《黄连桔梗勿食猪肉。(今按:《范汪方》:食之精漏少子,使人缩产,饮不可下,病不除)。有半夏菖蒲勿食饴糖及羊肉。(今按:《范汪方》云:令人病不除。《膳夫经》云:三日勿食秫)。有细辛勿食生菜。(今按:《范汪方》云:食之病增)。有甘草勿食菘。(今按:《范汪方有藜芦,勿食狸肉。(今按:《范汪方》云:食之使人水道逆上成腹胀)。有牡丹勿食生葫叶(《新修本草》无此字)。今按:《范汪方》云:一日勿食葫,病增。《膳夫经》云:二日勿食生蒜,病增〕。有恒山勿食生葱菜。(今按:《范汪方》云:食之增病)。有空青、朱沙,勿食生血物。(今按:《养生要集》云:病不除)。有茯云:勿食诸酢热。《玉葙方》云:茯苓忌鲤鱼)。


  《养生要集》云:服药不可食诸滑物、果、实、菜、油、面、生、冷、酢。


  又云:服药不可多食生葫蒜、杂生菜、猪肉、鱼臊脍。


  又云:服药有松脂,勿食五肉鱼菜盐酱,唯得饮水并小酒脯耳。


  又云:服药有天门冬,忌鲤鱼。


  又云:服药有黄精,忌食梅。


  《枕中方》云:凡服药物,不欲食蒜、石榴、猪肝,房室都绝之为上,服神药物勿向北方,又云:凡服食,忌血味,使三尸不去。


  《千金方》云:凡饵药之人不可服鹿肉,服药必不得力。所以然者,鹿恒食解毒之草,是故能制散诸药也。


  又云:凡服药,皆断生、冷、酢、滑、猪、鸡、鱼、油、面、蒜。其大补丸慎陈臭。


  又云:服药有柏子,忌食面、五肉、鱼、菜。


  《慧日寺药方》云:服桂勿食鲤鱼,害人。(今按:《养生要集》云,葱桂不可今食,伤人)


  《马琬食经》云:服杏仁忌食猪肉,杀人。


  《药像 》云:服槐实,忌猪肉。


  卷第一


  服药中毒方第五


  《葛氏方》治服药过剂及中毒,多烦闷欲死方:刮东壁土,少少以水三升饮之。


  又方:捣蓝青,绞取汁,服数升。无蓝者,立浣新青布,若绀缥,取汁饮之。


  又方:烧犀角,末之,服方寸匕。


  又方:捣 荷根,取汁饮一二升。夏用叶。


  又方:服药失度、腹中苦烦者方:饮生葛根汁,大良。无生者,捣干者,水服五合,亦可煮之。


  又方:釜月下黄土末,服方寸匕。


  又云:服药吐不止者方:取猪膏,大如指长三寸者,煮令热,尽吞之。


  又方:饮新汲冷水一升即止。


  又云:若药中有巴豆下利不止者方:末干姜、黄连,服方寸匕。


  又方:煮豉服一升。


  又云:诸药各有相解,然虽常储,今但取一种而兼解众毒,求之易得者。取甘草, 咀,浓又方:煮桂,多饮其汁,并多食葱叶中涕也。


  又方:煮大豆,令浓,多饮其汁。无豆者,豉亦可用。


  凡煮此诸药,饮其汁以解毒。虽危急亦不可热饮之。诸毒得热皆更甚,宜扬令小冷也。


  《集验方》治服药过剂烦闷方:研粳米,取汁五升服之。


  《医门方》云:若方中有大黄、芒硝、槟榔仁等利不止者,冷粥及冷冻饮料吃半升即止。又有巴饮投《本草经》云服药过剂闷乱者方:吞鸡子黄,又蓝汁,又水和胡粉,又土浆,又 荷汁,又粳米沉汁,又豉汁,又干姜,黄连又云:百药毒,用甘草、荠(齐礼反) (泥礼反)、大小豆汁、蓝汁及实皆解之。今按:《马射冈毒:用蓝汁、大小豆汁、竹沥、大麻子汁、藕、艾汁并解之。


  野葛毒:用鸡子汁、葛根汁、甘草汁、鸭头、热血、温猪膏并解之。


  斑苗芫青毒:用猪膏、大豆汁、戎盐、蓝汁及盐汤煮猪肠及巴豆并解之。


  野狼毒毒:用蓝汁、白蔹及盐汁、木占斯并解之。


  踯躅毒:用栀子汁解之。


  巴豆毒:煮黄连汁、大豆汁、生藿汁、菖蒲屑汁、煮寒水石汁并解之。(今按:《拾遗》云藜芦毒:用雄黄屑煮葱汁,温汤并解之。


  雄黄毒:用防己解之。


  蜀椒毒:用葵子汁煮桂汁、豉汁、人尿及冷水及食土,食蒜鸡毛烧咽并解之。(今按:《葛半夏毒:用生姜汁及煮干姜汁并解之。


  石毒:用大豆汁、白鹅膏并解之。


  芫花毒:用防风、防己、甘草、桂汁并解之。


  乌头、天雄、附子毒:用大豆汁、远志、防风、枣肌(肥)、饴糖并解之。


  大戟毒:用菖蒲汁解之。


  桔梗毒:用粥解之。


  杏仁毒:用蓝子汁解之。


  诸菌毒:堀地作坎,以水沃中,搅令浊,俄顷饮之,名地浆。


  防葵毒:用葵根汁解之。(苏敬云:防葵,按《本经》:无毒。试用亦无毒。今用葵根汁解莨菪毒:用荠 、甘草、升麻、犀角、蟹并解之。


  马刀毒:用清水解之。


  野芋毒:用土浆及粪汁并解之。


  鸡子毒:用淳酢解之。


  铁毒:用磁石解之。


  金毒:服水银数两即出。又鸭血及鸡子汁;又水淋鸡矢汁并解。(今按:《葛氏方》云:取石药中毒:白鸡矢解之。人参汁亦佳。


  卷第一


  合药料理法第六


  《千金方》云:凡捣药法,烧香,洒扫,洁净,勿得杂语,当使童子捣之。务令细熟,杵数菩相日造。所求皆得。攘灾减恶,病者得瘥,死者更生。


  凡合肾气,署预及诸大五虫,大麝香丸、金牙散、大酒煎膏等。合时勿令妇女、小儿、产妇在禁等诸难捣之药,费人功力作者,悉盗弃之。又为尘埃秽气,皆入药中罗筛,粗恶随风飘扬,众口反加凡百药皆不欲数数晒曝,多见风日,气力即薄歇无用,宜熟知之。诸药未即用者,候天晴时中风。虽经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器贮,蜡封之勿泄,则三十年不坏。诸杏仁及子等药瓦器贮则凡贮药法,皆去地四尺,则土湿之气不中之。


  凡药冶择熬炮讫,然后称之,以依方。不得生称。


  凡药治,凡诸果子仁皆去尖头赤皮,双仁仍切之。


  凡茯苓、夕药须白者,泻药唯赤者。


  凡石斛皆以硬推打,令碎,乃入臼;不尔,捣,不可熟。牛膝、石斛等入汤,擘碎用之。


  凡渍凡枳壳、浓朴、甘草、桂、黄柏诸木皮及诸毛、羽、贝、齿、牙、蹄、甲、龟、鳖、鲭、鲤凡诸汤用酒者,皆临熟下。凡汤中用麝香、犀角、鹿茸、羊角、牛黄、蒲黄、丹沙者,汤熟凡生麦门冬、生姜,入汤皆切,三捣三绞,取汁,汤成去滓,纳煮五六沸,依如升数,不可凡银屑,皆以水银和成泥。


  凡用乳等诸石,以玉锤水研三日三夜,漂练,务令极细。凡用麦 、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僵(纪良反)蚕、干漆、蜂房,皆微炒。


  《本草》云: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 咀者,谓称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义《葛氏方》: 咀者,皆应细切。)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 咀者瘥,得无末而粒片调于药丸辈之日干三分一分耗。)其汤酒中不须如此。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密丸,易熟;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服则不泥,其石药亦用细绢,筛如丸者。凡筛丸散药竟,皆更合于臼中,以杵研冶之数百过,视色理和同为佳。(今按:《范汪方》云:乃□着蜜熟捣之。)凡汤酒膏中用诸石药,皆细捣如粟米。亦以葛布筛令调,并新绵别裹纳中。其雄黄、朱砂细末如粉。凡煮汤欲熟,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升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率。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详视所得,宁令水少,多用新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 浊,纸覆令密,温汤勿令 器中有水气,于热汤上煮令暖,亦好服汤,宁令小热易下,冷则呕涌,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力势足相及,并视人之强羸,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必悉依方说也。(今按:《新注》云:但看病之轻重,形之羸疲,除加乃至四五服亦好,故曰不依方。)凡渍药酒,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尽也。(今按:《新注》云:凡渍药酒,冬日七宿,春秋五宿,夏日三宿。辛贞日、冬日者必须七宿一时,药酒皆盛瓷瓶以纸盖口,勿令气泄。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五四宿,四月、五月三宿,六月、七月若二十两药酒一斗五升。渍者先五升酒,渍药二日宿。初合,日再服,但视酒尽,更增一升酒日别,日别添着一升。如此法者,不必酒回酢,春秋日如常法用。)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当依用,皆应先曝令燥。凡合膏,初以苦酒渍取,令淹溲浸,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今按:注》云:淹溲者,酢药得相和,不用多汁。)云 时者,周时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今按:《新注》云:有言半日者,从旦至暮也。又一宿意同半日。)三上三下以泻其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币(祖合反),币沸仍下,下之取沸,静良久乃上,宁欲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色也。(今按:《新注》云:膏得焦微生,若过焦者气力小也。)猪肪皆勿令经水,腊月弥佳。绞膏亦以新布。若是之膏。膏滓亦堪酒煮。稍饮之,可摩之膏,膏滓则宜以薄病上。


  凡膏中有雄黄朱砂辈,皆别捣细碎如面,须绞膏竟乃投中,以物疾搅至干凝强,勿使沉聚在凡汤酒中用大黄,不须细锉(粗卧反),作汤者先水渍令淹溲(疏柳反),覆一宿。明旦煮汤,今凡汤中用麻黄,皆先别煮两三沸,断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纳余药,不尔,令人烦。


  麻则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枣、栀子、栝萎子之类是也。用细核物亦打碎,山茱萸、五味子、子之类薄切。芒凡用麦门冬皆微润汤,抽去心。(今按:《新注》云:于 微熬,抽去心,今时不润抽心也毛取有犀凡汤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鸟喙、侧子,皆 灰中炮之,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称之。


  唯凡不尔洗便毕云:方》炮之如建法,削去焦皮。)凡丸散用胶皆先炙,便使通体沸起燥,乃可捣,有不浃处更炙之。(今按《千金方》云:断下汤直尔用之,勿炙也。又云:既细碎,不炙,于 子熬亦得筛凡用蜜,皆先火上煎断去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克之多少,随蜜精粗。(今按:《用凡丸散用巴豆、杏仁、桃仁、葶苈、胡麻,诸有膏脂药,皆先熬令黄黑,别捣。令如膏脂,尽。(数百凡用桂、浓朴、杜仲、秦皮、木兰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皮,取里有味者称之。茯苓、猪苓白、根毛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其余唯须精新。(《范汪方》云《录验方》云:蜜腊膏髓类者皆成汤,纳烊令和调也。又,合汤用血及酒者,临熟纳之。


  然《葛氏方》云:凡直云末者,皆是捣筛。


  卷第一


  药斤两升合法第七


  《本草经》云: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又云:凡方有云分等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耳。


  又云:凡散药有云刀圭、十分、方寸匕:(必履反,匙也)之一准如梧子大也。方寸匕者,作此为方又云: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今按:《葛氏方》云:五铢钱重五铢也。)


  又云:一撮(粗活反)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夕(之药反),十夕为一合,(今按:《千金方为一又云:药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


  又云: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又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以如梧子十丸为度。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子准之。(今按:方寸匕散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弹丸一枚。若鸡子黄者准四十丸,今以弹丸同鸡子黄,此甚不等也。)


  又云:巴豆如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先去心皮竟,称之,以一分准十六枚。又云:附子乌头重又云:枳实如干枚者,去核竟,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枣有大小,以三枚准一两。干姜一累者以一两为正。(今按:《千金方》:干姜一累以半两为正。《录验方》云:干姜、生姜一累数者,其一支为累,取肥大者。《范汪方》云:凡无生姜,可用干姜一两当二两。)


  又云:桂一尺者,削去皮竟,重半两为正。(今按:《范汪方》云:桂一尺若五寸者,以广六分,浓三分为正。《录验方》:桂一尺若数寸是,以浓二分、广六分为准。)


  又云: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今按:《范汪方》:甘草一尺若五寸者大小,以径一寸为正。《录验方》:甘草一尺若数寸者,以径半寸为准,去赤皮炙之,令不吐。《短剧方》云:以径头一寸为准。)


  又方: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竟称五两为正。(今按:苏敬云:半夏一升以八两为正。)


  又云:凡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地肤子一升,四两;菟丝子一升,重有九两; (于炎反) (力鱼反)子一升四两。(今按:苏敬云:三又云:凡方云某草一束者,以重三两为正;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今按:《范汪方》:麻黄若他草一者,以重三两为正。《录验方》:麻黄一把一握者,并以重三两为准。)


  又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猪膏一斤者,一升二合。《范汪方》云:胶一廷如三指大,长三一KT ,长一尺,径三寸是也。《经心方》云:胡粉十二棋。(博棋者,大小方寸是也。按:棋者,牙棋子。)《短剧方》云:凡黄柏一斤者,以重二两为准。人参一枚者以重二分为准。


  又云:凡浓朴一尺及数寸者,以浓三分、广一寸半为准。又云:服汤云一杯者,以三合酒杯子


  卷第一


  药不入汤酒法第八


  《本草经》云: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朱砂 雌黄 云母 阳起石 矾石 硫黄 钟乳(入酒) 孔公孽(入酒) 誉石 银屑铜镜上十七种石类。


  冶葛 野狼毒 鬼臼 毒公 莽草 巴豆 踯躇(入酒) 蒴 (入酒) 皂荚 菌 藜芦蛇衔陟厘上四十七种草木类。


  蜂子 蜜蜡 白马茎 狗阴 雀卵 鸡子 雄鹊 伏翼 鼠妇 樗鸡 萤火 KT强蚕魁虾蟆上二十九种虫兽类。


  卷第一


  药畏恶相反法第九


  《本草经》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使者,有相反者,有相


  石上


  玉泉 (畏款冬花。)


  玉屑 (恶鹿角。)


  丹砂 (恶磁石,畏碱水。)


  水银 〔恶磁石。(今按:《范汪方》:杀铜金毒。《药辨决》:畏玄石。)〕曾青 (恶菟丝子。)


  石胆 (水英为之使,畏芫花、辛夷、白薇、牡桂、菌桂。)


  云母 〔泽泻为之使,畏鳝甲,反流水。(今按:《极要方》:恶除长卿。)〕硝石 〔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苑。(《药辨决》:术为之使。《千金方》:畏牡桂、芫花。)〕朴硝 〔畏麦句姜。(今按:《千金方》:恶麦勺姜。)〕芒硝 〔石苇为之使,畏麦勺姜。(今按:《药决》云:滑石为之使。《千金方》:恶曾青。)〕矾石 〔甘草为之使,恶牡蛎。(今按:《范汪方》:铅为之使。)〕滑石 〔石苇为之使。恶曾青。(今按:《药决》:恶空青。)〕紫石英 (长石为之使。畏扁青、附子,不欲鳝甲、黄连、麦勺姜。)


  白石英 (恶马目毒公。)


  赤石脂 〔恶大黄、畏芜花。(今按:《药辨决》:畏黄芩,反甘草。)〕黄石脂 (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廉。)


  太一禹余粮 (杜仲为之使,畏贝母、菖蒲、铁落。)


  白石脂 〔鸡矢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芩。(今按:《药辨决》:恶柏脂布。)〕


  石中


  钟乳 〔蛇床子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 草。(《千金方》:菟丝子为凝水石 (畏地榆,解巴豆毒。)


  石膏 (鸡子为之使,恶莽草、毒公。)


  阳起石 〔桑螵蛸(上瓢音,下消音)为之使,恶泽泻、菌桂、雷丸、蛇蜕皮,畏菟丝子。〕玄石 (恶松柏脂子,菌桂。)


  理石 (滑石为之使,畏麻黄。)


  殷孽 (恶木防己孽。)


  孔公孽 (木兰为之使,恶细辛。)


  磁石 (茈胡为之使,畏黄石脂,恶牡丹、莽草,杀铁毒。)


  石下


  青琅 〔得水银良,畏乌头,杀锡毒。(今按:《千金方》:畏鸡骨。)〕誉石 〔得火良。棘针为之使,恶虎掌、毒公、细辛,畏水蛭也。(今按:《范汪方》:甘方解石 (恶巴豆。)


  代赭 (畏天雄。)


  大盐 (漏芦为之使。)


  特生誉 (石火练之良,畏水。)


  草上


  六芝 (薯蓣为之使,得发良,恶恒山,畏扁青、茵陈蒿。)


  茯苓茯神 (马间为之使,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胶、龟甲。)


  柏子 〔牡蛎、桂、瓜子为之使。恶菊花、羊蹄、硝石。(今按:《范汪方》:恶白菊。)


  天门冬 (垣衣地黄为之使,畏曾青。)


  麦门冬 〔地黄、车前为之使,恶款冬、苦瓠、苦参、青 。(《短剧方》:垣衣为使。)〕术 〔防风、地榆为之使。〕女萎(一名阿米尔) (畏卤碱。)


  干地黄 (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菖蒲 (秦皮为之使,恶地胆,麻黄。)


  远志 (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杀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蜚廉、藜芦、齐蛤。)


  泽泻 (畏海蛤、文蛤。)


  薯蓣 〔紫芝为之使,恶甘遂。(今按:《极要方》:紫石为之使,恶远志。)〕菊花 (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甘草 (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人参 (茯苓为之使,恶搜疏,反藜芦。)


  石斛 〔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药辨决》:不欲菌桂、蛇蜕皮石龙芮 (大戟为之使,畏蛇蜕、茱萸。)


  落石 (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菖蒲、贝母。)


  龙胆 (贯众为之使,恶防葵、地黄。)


  牛膝 (恶萤火、龟甲,畏白前。)


  杜仲 (畏蛇皮、玄参。)


  干漆 (半夏为之使,畏鸡子。)


  细辛 (曾青、枣根为使,恶野狼毒、山茱萸、黄花,畏滑石、硝石,反藜芦。)


  独活 (蠡实为之使。)


  茈胡 (半夏为之使,恶皂荚、女菀、藜芦。)


  酸枣 (恶防己。)


  槐子 (景天为之使。)


  子 (荆子、薏苡为之使。)


  蛇床子 (恶牡丹、巴豆、贝母。)


  菟丝子 〔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之使。恶 菌。(今按:《药辨决》:恶菌桂、雷丸。)〕析 子 〔得荆实、细辛良,恶干姜、苦参。(今按:《范汪方》云:细辛为使。)〕蒺藜 (乌头为之使。)


  天名精 (恒衣为之使。)


  茜根 (畏鼠姑。)


  蔓荆实 (恶乌头、石膏。)


  牡荆实 (防风为之使,恶石膏。)


  秦椒 (恶栝萎、防葵,畏雌黄。)


  辛夷 (芎 为之使,恶五石脂,畏菖蒲、黄连、石膏、黄环。)


  草中


  当归 (恶 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防风 (不欲干姜、藜芦、白 、芫花,杀附子毒。)


  秦艽 (菖蒲为之使。)


  黄 (恶龟甲。)


  吴茱萸 〔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恶土,畏紫石英。(《药辨决》:不欲诸石。)〕黄芩 (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药芦。)


  黄连 〔黄芩、龙骨为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藓,畏款冬花,胜乌头,解巴豆毒。


  (《药辨决》:恶茯苓。)〕五味 (苁蓉为之使,恶葳蕤,胜乌头。)


  决明 (蓍实为之使,恶大麻子。)


  夕药 (须丸为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山筋,反藜芦,恶葵菜。)


  桔梗 (秦皮为之使,畏白芨、龙胆、龙眼。)


  芎 〔白芷为之使,得细辛,牡蛎良。(《极要方》云:恶黄连。)〕本 (恶 茹。)


  麻黄 (浓朴为之使,恶辛夷、石苇。)


  葛根 (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前胡 (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


  贝母 (浓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誉石、莽草,反乌头。)


  栝蒌 (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丹参 (畏咸水,反藜芦。)


  浓朴 〔干姜为使。恶泽泻、寒水石、硝石。(《药辨决》云:恶细辛。)〕玄参 〔恶黄 、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沙参 〔恶防己,反藜芦。(《药辨决》云:不欲防己、术,使人 渍。)〕苦参 (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续断 (地黄为之使,恶雷丸。)


  山茱萸 〔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桑根白皮 (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


  狗脊 〔萆 为之使,恶败酱。(《药辨决》云:不欲大黄、前胡、牡蛎。)〕萆 (薏苡为之使,畏葵根、大黄、茈胡、牡蛎、前胡。)


  石苇 (杏仁为之使,得菖蒲良。)


  瞿麦 ( 草、牡丹为之使,恶桑螵蛸。)


  秦皮 〔大戟为使,恶茱萸。(《药辨决》云:陆英为之使。)〕白芷 (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


  杜若 (得辛夷、细辛良,恶茈胡、前胡。)


  柏木 〔恶干漆。(今按:《药辨决》云:不欲干漆,反伤人腹。)〕栀子 (解踯躅毒。)


  紫菀 (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


  白藓 (恶螵蛸、桔梗、茯苓、萆 。)


  白薇 (恶黄 、干姜、干漆、大枣、山茱萸。)


  薇衔 (得秦皮良。)


  海藻 (反甘草。)


  干姜 (秦椒为之使,恶黄连、黄芩、天鼠矢,杀半夏、莨菪毒。)


  草下


  大黄 (黄芩为使,无所畏,得夕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苓、硝石、紫石、桃仁良。)


  蜀椒 (杏仁为之使,畏橐吾。)


  巴豆 〔芫花为使。恶 草,畏大黄、黄连、藜芦。(《药辨决》云:得大良。)〕甘遂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葶苈 〔榆皮为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范汪方》云:畏僵蚕。)〕大戟 (反甘草。)


  泽漆 (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芫花 (决明子为之使,反甘草。)


  钩吻 (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野狼毒 (大豆为之使,恶麦勺姜。)


  鬼臼 (畏垣衣。)


  天雄 (远志为之使,恶腐婢。)


  乌头乌喙 (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蒌、贝母、白 、白芨,恶藜芦。)


  附子 (蛇胆为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 、人参、乌韭、大豆。)


  皂荚 (柏子为之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


  恒山 (畏玉札。)


  蜀漆 (栝蒌为之使,恶贯众。)


  半夏 (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款冬 (杏仁为使,得紫菀良。恶皂荚,硝石,畏辛夷、麻黄、黄芩、黄连、黄 、青葙。)


  牡丹 〔畏菟丝子。(今按:《药辨决》云:不欲大黄、贝母。)〕防己 (殷孽为之使。恶细辛,畏萆 ,杀雄黄毒。)


  巴戟天 (覆盆为之使,恶朝生雷丸、丹参。)


  石南草 〔五茄为之使,(今按:《范汪方》:恶山蓟。)〕女菀 (畏卤碱。)


  地榆 (得发良,恶麦门冬。)


  五茄 (远志为之使,畏蛇皮、玄参。)


  泽兰 (防己为之使。)


  黄环 (鸢尾为之使,恶茯苓。)


  紫参 (畏辛夷。)


  菌 (得酒良,畏鸡子。)


  贯众 ( 菌为之使。)


  野狼牙 〔芜荑为之使,恶地榆,枣肌。(今按:《药辨决》:一说云恶地胆。)〕藜芦 (黄连为之使,反细辛、夕药、五参,恶大黄。)


  茹 (甘草为之使,恶麦门冬。)


  白蔹 〔代赭为之使,反乌头。(今按:《范汪方》云:恶乌头。又云:杀火毒。)〕白芨 (紫石为之使,恶理石、李核仁、杏仁。)


  占斯 (解野狼毒毒。)


  溲流 (漏芦为之使。)


  淫羊藿 (薯蓣为之使。)


  蜚廉〔(一名布) 得乌头良。要恶麻黄。(今按:《药辨决》云:不欲麻黄、酸枣、防己。)


  栾华 (决明为之使。)


  虎掌 (蜀漆为之使,恶莽草。)


  蕈草 〔矾石为之使。(今按:《药辨决》云:得发良。)〕荩草 (畏鼠姑。)


  夏枯草 (土 为之使。)


  弋共 〔畏玉丸、蜚廉。(今按:《药辨决》云:不欲蜚廉。)〕雷丸 (荔实,浓朴为之使,恶葛根。)


  虫上


  龙骨 (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龙齿角 (畏干漆、蜀椒、理石。)


  牛黄 (人参为之使,恶龙骨、地黄、龙胆、飞廉,畏牛膝。)


  蜂子 (畏黄芩、夕药、牡蛎。)


  蜡蜜 (恶芫花、文蛤。)


  白胶 (得火良,畏大黄。)


  阿胶 〔得大良,恶大黄。(今按:《极要方》:恶白胶、大黄。)〕牡蛎 (贝母为使,得其草、牛膝、远志良,恶麻黄、茱萸、辛夷。)


  虫中


  犀角 (松脂为之使,恶 菌、雷丸。)


  羚羊角 羊角 (菟丝子为之使。)


  鹿茸 (麻勃为之使。)


  鹿角 (杜仲为之使。)


  伏翼 (苋实、云实为之使。)


  皮 (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蜥蜴 (恶硫黄、斑蝥、芜荑。)


  蜂房 (恶干姜、丹参、黄芩、夕药、牡蛎。《药辨决》云:杀蜂毒。)


  桑螵蛸 (得龙骨疗泄精虫 (畏皂荚、菖蒲。)


  蛴螬 (蜚虻为之使,恶附子。)


  海蛤 (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龟甲 (恶沙参、蜚廉。)


  鳖甲 (恶矾石。)


  鳝甲 (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乌贼鱼骨 (恶白蔹、白芨。)


  蟹 (杀莨菪毒。)


  虫下


  麋脂 〔畏大黄。(今按:《极要方》:畏大黄、甘草。)〕蛇蜕 (畏磁石,反酒。)


  蜣螂 (畏羊角、石膏。)


  蛇胆 (恶甘草。)


  马刀 (得水良。)


  天鼠矢 〔恶白蔹、白薇。(今按:《药辨决》云:不欲沙参。)〕斑蝥 (马刀为之使,畏巴豆、空青。)


  果上


  大枣 (杀乌头毒。)


  果下


  杏核 〔得火良,恶黄 、黄芩、葛根,解锡胡粉,畏 草。(《范汪方》云:猪膏为使。)


  菜上


  冬葵子 (黄芩为之使。)


  米上


  麻 麻子 〔畏牡蛎、白薇,恶茯苓。(《药辨决》云: 虫为之使。)〕


  米中


  大豆及黄卷 (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大麦 (食蜜为之使。)


  卷第一


  诸药和名第十


  本草内药八百五十种


  第三卷 玉石上二十二种


  玉泉 (唐)


  玉屑 (唐)


  丹砂 (唐又出,伊芳势饭高郡日向。)


  空青 (唐又出。近江国慈贺郡。)


  绿青 (和名安宁仁。出长门国。)


  曾青 (唐)


  白青 (唐)


  扁(补典反)青 (唐)


  石胆 (出备中国)


  云母 (和名歧良良,出近江陆奥国。)


  石钟乳 (和名伊芳之乃知。出备中英贺郡。)


  朴(普角反)硝 (出信浓若挟备中国。)


  硝石 (出赞歧国。)


  芒硝 (出大宰。)


  矾石 (出飞 国肥后国阿苏神社。)


  滑石 (出纪伊芳国。)


  紫石英 (出伯耆国。)


  白石英 (出近江备中大宰。)


  青石脂 (唐)


  赤石脂 (出备后国大宰。)


  黄石脂 (唐)


  白石脂 (出伊芳豆大宰。)


  黑石脂 (唐)


  太一余粮 (唐)


  石中黄子 (唐)


  禹余粮 (出大宰。)


  第四卷 玉石中三十种


  金屑〔(先结反) 和名古加檷,出陆奥国。〕银屑 (和名之吕加檷,出对马长门飞 国。)


  水银 (和名美都加檷,出伊芳势国。)


  雄黄 (和名歧尔,出伊芳势国。)


  雌黄 (出备中国。)


  殷孽 (钟乳根也,出备中英贺郡。)


  孔公孽 (今钟乳床也,出备中国。)


  石脑〔(乃道反) 唐〕石硫黄 (和名由乃阿和,出大宰。)


  阳起石 (唐)


  凝水石 (唐。一名寒水石。)


  石膏 (和名之良从之。出大宰备中若狭国。)


  磁石 (唐。吸针石。)


  玄石 (唐)


  理石 (唐)


  长石 (唐)


  肤青 (唐)


  铁落 (和名久吕加檷及波太。)


  铁 (和名阿良加檷。)


  生铁 (是不被 釜之类者。)


  刚铁 (和名布介留加檷,是杂练生 作刀 者。)


  铁精 (和名加奈久曾。又加檷及佐比)


  光明盐 (唐)


  绿盐 (唐)


  密陀僧 (唐)


  紫 〔(古猛反)骐 竭(唐)〕桃花石 (唐)


  珊瑚 (唐)


  石花 (唐)


  石床 (出钟乳中)


  第五卷 玉石下三十一种


  青 (唐)


  (音预)石 (唐)。(又出长门美牟郡)。


  特生 石(出长门国。唐)


  握雪 石 (唐)


  方解石 (唐)


  苍石 (唐)


  土阴孽 (出钟乳中。)


  代赭 (和名阿加都知。出大宰。)


  卤(音鲁)碱(音咸) 〔和名阿和之保。(陶云:煎盐釜下凝滓也。)〕大盐 (和名之保。苏云人常食者。)


  戎盐 (唐)


  白垩〔(音恶) 和名之良都知。〕铅丹 (和名多尔。)


  粉锡〔(先历反) 和名已布尔。〕锡铜镜鼻 (和名奈末利。)


  铅弩牙 (和名于保由美乃波须。)


  金牙 (出但马上野国。)


  锻石 (和名以之波比。)


  冬灰 (和名阿加佐乃波比。)


  灶灰 (和名加知酒(须)留所乃都知。)


  伏龙肝 (和名加末都知。)


  东壁土 (陶云屋之东壁土耳。)


  (乃交反)沙 (唐)


  胡桐泪 〔(唐。)(敬云:是桐树滋沦入地作之。)〕姜石 (唐)


  赤铜屑 (和名安加之檷。)


  铜 〔(古猛反,正作矿)石 (唐)〕白瓷 〔(自夷反)瓦屑〕乌古瓦 (屋上年久者)


  石燕 (唐)


  梁上尘


  第六卷 草上之上四十一种


  青芝 (唐)


  赤芝 (唐)


  黄芝 (唐)


  白芝 (黄)


  黑芝 (唐)


  紫芝 (唐)


  赤箭〔(子贼反) 和名平止平止之。又加美乃也。出知泉。〕天门冬 (和名须末吕久佐。)


  麦门冬 (和名也末须介。)


  木〔(直伟反) 和名平介良。〕女萎(于么反)葳蕤〔(人□反) 和名惠美久佐。又阿末尔。〕黄精 (和名于保惠美,又阿末奈。一名也万惠美。)


  干地黄菖蒲 (和名阿也女久佐。)


  远志 (唐)


  泽泻〔(音昔,又扬和也反) 和名奈末为。又于毛多加。〕薯蓣 (和名也末都以毛。)


  菊花 (和名加波良于波歧。又歧久。)


  甘草 (和名阿末歧。出陆奥国。)


  人参(所金反) (和名加乃尔介久佐。一名尔已太。)


  石斛(胡木反) (和名须久奈比古乃久须檷。又以波久须利。)


  牛膝(息七反) (和名为乃久都知,又以奈歧久佐。)


  卷柏 (和名伊芳波久美,又伊芳波古介。)


  细辛 (和名美良乃檷久佐。又比歧乃比太比久佐。又美也末好奈波。)


  独活 (和名宇止。又都知多良。)


  升麻 (和名止利乃阿之久佐。又宇多加久佐。又止利乃檷久佐。)


  茈胡 (和名乃世利。又波末阿加奈。)


  房葵 (和名也末奈须比。)


  蓍实 (和名女止久佐。)


  (音淹)芦子 (和名比歧与毛歧,一名波波古。)


  薏(音忆)苡(音以)子 (和名都之多末。)


  车前子 (和名于保波已。)


  菥(先历反) (音觅)子 (和名都波比良久佐。)


  茺(音充)蔚(音尉)子 (和名女波之歧。)


  木香 (和名佐宇毛久。)


  龙胆 (和名衣也美久佐。一名尔加奈。)


  菟丝子 (和名檷奈之久佐。)


  巴戟天 (和名也末比比良歧。)


  白莫 (和名保吕久。又都久美乃以比檷。)


  白蒿 (和名之吕与毛歧。一名加波良与毛歧。)


  第七卷 草上之下三十八种


  肉苁蓉 (唐)


  地肤子 (和名尔波久佐。又末歧久佐。)


  忍冬 (和名须比都良。)


  蒺藜子 (和名波末比之。)


  防风 (和名波末须加奈。又波末尔加奈。)


  石龙刍 (和名宇之乃比多比。又多都乃比介。)


  落石 (和名都多。)


  千岁 汁 (和名阿末都良。一名止止歧。)


  黄连 (和名加久末久佐。)


  沙参 (唐)


  丹参 (唐。又殖养浓国。)


  王不留行 (和名须须久佐。一名加佐久佐。)


  蓝实 (和名阿为乃美。)


  景天 (和名伊芳歧久佐。)


  天名精 (和名波末多加奈。一名波末布久良佐。)


  蒲黄 (和名加末乃波奈。)


  香蒲 (和名女加末。)


  兰草 (和名布知波加末。)


  决明 (和名衣比须久佐。)


  芎 (和名于无奈加都良久佐。)


  蘼芜 (芎 苗也。)


  续断 (和名于尔乃也加良。又波美久佐。)


  云实 (和名波末佐佐介。)


  黄 (和名也波良久佐。又加波良佐佐介。)


  徐长卿 (和名比女加加美。又加加毛。)


  杜若 (唐)


  蛇床子 (和名比留无之吕。一名波未世利。)


  茵陈蒿 (和名比歧与毛歧。)


  漏芦 (和名久吕久佐。一名阿利久佐。)


  茜根 (和名阿加檷。)


  飞廉 (和名曾曾歧。又之保天。)


  营实 (和名宇波良乃美。)


  薇衔 (唐)


  五味 (和名佐檷加都良。)


  旋(徐兜反)花 (和名波也比止久佐。)


  白兔藿 (唐)


  鬼督邮 (和名乎止乎止之。又太止太止之乃奈。)


  白花藤 (唐)


  第八卷 草中之上三十七种


  当归 (和名宇末世利。一名也末世利。又于保世利。一名加波佐久。)


  秦艽(音交,俗作胶非) (和名都加利久佐。又波加利久佐。)


  黄芩(渠今反) (和名比比良歧。又波比之波。)


  夕药(时药反) (和名衣比须久须利。一名奴美久须利。)


  干姜 (和名久礼乃波之加美。)


  本 (和名加佐毛知。又佐波曾良之。)


  麻黄 (和名加都檷久佐。一名阿末奈。出赞歧国。)


  葛根 (和名久须乃檷。)


  前胡 (和名宇多奈。又乃世利。)


  知母 (和名也末止已吕。又也未志。)


  大青 (和名波止久佐。一名久留久佐。)


  贝母 (和名波波久利。)


  栝(古活反)萎 (和名加良须宇利。)


  玄参 (和名于之久佐。)


  苦参 (和名久良良。一名丁止利久佐。)


  石龙芮 (和名之之乃比太比久佐。又布加都美。)


  石苇 (和名伊芳波乃加波宇知。又伊芳波之。一名伊芳波久佐。)


  狗脊 (和名于尔和良比。一名伊芳奴和良比,一名久末和良比。)


  萆(必檷反) (和名于尔止已吕。)


  拔(蒲八反) (苦八反) (和名宇久比须乃佐留加歧。又佐留止利。)


  通草 (和名阿介比加都良。)


  瞿麦 (和名奈天之古。)


  败酱 (和名于保都知。又夕知女久佐。又加末久佐。)


  白芷 (和名加佐毛知。一名与吕比久佐。又佐波宇止。一名佐波曾良之。)


  杜蘅 (和名不多末加美。又都不檷久佐。)


  紫草 (和名牟良佐歧。)


  紫菀 (和名乃之。)


  白藓 (和名比都之久佐。)


  白薇 (和名美奈之古久佐。一名阿万奈。又久吕女久佐。)


  耳 (和名奈毛美。)


  茅根 (和名知乃檷。)


  百合 (和名由利。)


  酸浆 (和名保保都歧。一名奴加都歧。)


  紫参 (和名知知乃波久佐。)


  女萎 (和名惠美久佐。)


  淫羊藿 (和名宇牟歧奈。又也末止利久佐。)


  蠡实 (和名加歧都波太。)


  第九卷 草中之下三十九种


  款冬 (和名也未布布歧。又于保波。)


  牡丹 (和名布加美久佐。又也末多知波奈。)


  防己 (和名阿乎加都良。又佐檷加都良。)


  女菀 (和名惠美乃檷。)


  泽兰 (和名佐波阿良良歧。一名阿加末久佐。)


  地榆 (和名阿也女牟,又衣比须檷,又衣比须久佐。)


  王孙 (和名奴波利久佐,又乃波利。)


  爵床 (和名乃加加毛。)


  白前 (和名加加牟。)


  百部根 (和名布止都良。)


  王 (和名比佐久。)


  荠 (和名佐歧久佐奈,一名美乃波。)


  高良姜 (和名久礼乃波之加美乃宇止。又加波檷久佐。)


  马先蒿 (和名波波古久佐。)


  蜀羊泉 (唐)


  积雪草 (和名都保久佐。)


  恶实 (和名歧多歧须。又宇末布布歧,牛蒡也。)


  莎草 (和名美久利。又佐久。)


  大小蓟(音计)根 (和名阿佐美。)


  垣(音表)衣 (和名之乃布久佐。)


  艾(五盖反)叶 (和名与毛歧。)


  水萍 (和名宇歧久佐。又以乎女。)


  海藻 (和名之末毛。又尔歧女。又于古。)


  昆布 (和名比吕女。又衣比须女。)


  荭(音红) (和名伊芳奴多天。)


  陟厘 (和名阿乎乃利。)


  井中苔及萍 (和名为乃美止利。)


  (胡木反) (和名奈歧。)


  凫葵 (和名阿佐佐。)


  菟葵 (和名以倍尔礼。)


  鳢肠 (和名宇末歧多之,莲子草也。)


  酱 (和名和多多比。)


  百脉根 (唐)


  萝摩子 (和名加加美。)


  白药 (唐)


  香子 (和名久礼乃于毛。)


  郁金 (唐)


  姜黄 (唐)


  阿魏 (唐)


  第十卷 草下之上三十五种


  大黄 (和名于保之。)


  桔梗 (和名阿利乃比布歧,又乎加止止歧。)


  甘遂 (和名尔坡曾,又尔比曾。)


  葶苈 (和名波末多奈。又波万世利。又阿之奈都奈。)


  芫花 (唐,和名加尔比。)


  泽漆 (和名波也比止久佐乃女。)


  大戟 (和名波也比止久佐。)


  荛(人摇反)花 (和名波末尔礼。)


  旋(似泉反)复花 (和名加未都保。又加未保。)


  钩(古侯反)吻 (唐)


  藜(力奚反)芦 (和名也未宇波良。一名之之久比久佐。)


  赭魁 (和名乌乃止止歧。)


  及(芨)己(音以) (和名都歧檷之佐。一名于宇。)


  乌头 (和名于宇。)


  天雄 (和名于宇。)


  附子 (和名于宇。)


  侧子 (和名于宇。)


  羊踯躇 (和名以波都都之。又毛知都都之。一名之吕都都之。)


  茵芋 (和名尔都都之。)


  射(音夜,考寒反)干 (和名加良须安不歧。)


  鸢(音缘)尾 (和名古也须久佐。)


  贯众 (和名于尔和良比。)


  半夏 (和名保曾久美。)


  由跋 (和名加支都波奈多。)


  虎掌 (和名于保保曾美。)


  莨菪子 (和名于保美留久佐,又于尔保美久佐。)


  蜀漆叶 (和名久佐歧也万宇都支乃波。恒山苗也。)


  恒山 (和名久佐支。又宇久比须乃伊芳比檷。)


  青葙 (和名宇末佐久。一名阿末佐久。)


  牙子 (和名宇末都奈支。)


  白蔹 (和名也末加加美。)


  白芨(音及) (和名加加美。)


  蛇全 (和名宇都末女。)


  草蒿 (和名于波歧。)


  菌(贝殒反) (唐)


  第十一卷 草下之下六十七种


  连翘 (和名从多知波二十,又从多知久佐。)


  白头 (和名于歧奈久佐,又奈加久佐。)


  茹 (和名檷阿佐美。又尔比末久佐。)


  苦 (乌老反) (和名加未奈。又加美于吉之奈。)


  羊桃 (和名从良良久佐。)


  羊蹄 (和名之乃檷。)


  鹿藿 (和名久须加都良乃波江。)


  牛扁 (和名太知末知久佐。)


  陆英 (和名曾久止久蒴 也。)


  荩草 (和名加歧奈。又阿之乃阿乌。)


  夏枯草 (和名宇留比。)


  乌韭 (和名知比佐歧古介。)


  蚤休 (敬云草甘遂。)


  虎杖根 (和名从多止利。)


  石长生 (敬云KT 筋草。)


  鼠尾草 (和名美曾波歧。)


  马鞭草 (和名久末都都良。)


  马勃 (和名于尔不须倍。)


  鸡肠草 (和名波久倍良。)


  蛇莓汁 (和名倍美乃从知古。)


  苎根 (和名宁乃檷。又加良牟之乃檷。)


  菰根 (和名古毛乃檷。)


  野狼跋子 (和名布知乃美。)


  蒴 (和名曾久止久,敬云是陆英。)


  弓弩弦 (和名于保由美乃都留。)


  舂杵头细糠 (和名支檷乃波之乃奴加。)


  败蒲席 (和名布留歧加末古毛。)


  败船茹 (和名布檷乃阿久。)


  败鼓皮 (和名都都美乃也礼加波。)


  败天公 (和名多加佐乃也礼。)


  半天河 (和名歧乃宇都保乃美都。)


  地浆 (和名都知宁保利天都久留美都,是土浆。)


  屋游 (和名也乃宇倍乃古介。陶云瓦屋上青苔衣。)


  赤地利 (唐)


  赤车使者 (唐)


  刘寄奴草 (唐)


  三白草 (和名加太之吕久佐。)


  牵牛子 (和名阿佐加保。)


  猪膏莓紫葛 (和名衣比加都良乃檷。)


  萆(卜继反)麻子 (和名加良加之波乃三)


  (音律反)草 (和名牟久良。)


  格注(主句反)草 (唐)


  独行根苟(古浓反)舌草 (唐)


  乌蔹莓 (和名比佐古都良。)


  野狼毒 (和名也末佐久。)


  鬼臼 (和名奴波乃美。)


  芦根 (和名阿之乃檷。)


  甘蕉根 (和名波世乎波乃檷。)


  蓄 (和名多知末知久佐。又宇之久佐。)


  酢浆草 (和名加多波美。)


  实 (和名以知比。)


  蒲公草 (和名布知奈。一名多奈。)


  商陆 (和名以乎须歧。)


  女青 (和名加波檷久佐。)


  水蓼 (和名美都多天。)


  角蒿昨叶何草 (和名无。敬云瓦松。)


  白附子 (唐)


  鹤虱 (唐)


  甑带灰 (和名古之支和良乃波比。)


  屐 鼻绳灰 (和名阿之太乃乎乃波比。)


  故麻鞋底 (和名布留歧乎久都乃之歧。)


  雀麦 (和名加良须牟支。又燕麦。)


  笔头灰 和名不留支不氐乃都加乃波比。


  第十二卷 木上二十七种


  茯苓 (和名末都保止。)


  虎魄 (和名阿加多末。)


  松脂 (和名乎加末都乃也尔。)


  柏实 (和名比乃美。)


  菌桂 (唐)


  牡桂 (唐)


  桂 (唐)


  杜仲 (和名波比末由三)


  枫香脂 (和名加都良乃安不良。)


  干漆 (和名如宇。)


  蔓荆实 (和名波末波比。)


  牡荆实 (殖近江国)


  女贞 (和名太以乃歧乃三。)


  桑上寄生 (和名久波乃支乃保也。)


  蕤核 (唐)


  五茄 (和名牟古支。)


  沉香 (唐。诸香同是一树也。)


  柏木 (和名歧波太。)


  辛夷 (和名也末阿良良支。又古不波之加三。)


  木兰 (和名毛久良尔。出大宰。)


  榆皮 (和名也尔礼。又以倍尔礼。)


  酸枣 (和名须支奈都女。一名佐檷布止。又宇奈以女。)


  槐实 (和名惠须乃支乃三。)


  柠实 (和名加知乃支。)


  枸杞 (和名奴美久须檷。)


  苏合 (和名加波美止利。唐)


  橘柚 (和名太知波奈。又由。)


  第十三卷 木中二十八种


  龙眼 (和名佐加支乃三。)


  浓朴 (和名保保加之波乃支。)


  猪苓 (和名加之波支。又久奴支。一名也未加加波。)


  竹叶芹竹叶 (和名久礼多介。又加波多介。)


  枳实 (和名加良多知。)


  山茱萸 (和名从多知波之加三。又加利波乃三。)


  吴茱萸 (和名加良波之加三。)


  秦皮 (和名止檷利古乃支。又太牟木。)


  栀子 (和名久知奈之。)


  槟榔 (和名阿知末佐。)


  合欢 (和名檷布利乃支。)


  秦椒 (和名加波波之加三,又古不之波之加三。)


  卫茅 (和名加波久末都都良。)


  紫葳 (和名乃宇世宇加都良。又末加也支。)


  芜荑 (和名比歧佐久良。又也尔礼乃美。)


  食茱萸 (和名于保多良乃三。)


  椋(力将反)子木 (和名牟久乃支。)


  每始王木 (唐)


  折伤木 (和名从多比。)


  茗苦荼茗 (和名荼。)


  桑根白皮 (和名久波乃檷乃加波。)


  松萝 (和名末都乃古介。)


  白棘 (和名奈都女乃波利。)


  棘刺花 (唐)


  安息香 (唐)


  龙脑香 (唐)


  庵摩勒 (唐)


  毗黎勒 (唐)


  第十四卷 木下四十五种


  黄环 (和名布知加都良。)


  石南草 (和名止比良乃歧。)


  巴豆 (唐)


  蜀椒 (和名布佐波之加美。)


  莽草 (和名之支美乃支。)


  郁核 (和名宇倍。)


  鼠李 (和名须毛毛乃支。)


  栾华 (和名牟久礼之乃波奈。)


  杉材 (和名须支乃支。)


  楠材 (和名久须乃歧。)


  榧实 (和名加倍乃美。)


  蔓椒 (和名保曾歧。又从多知波之加美。)


  钓樟根皮 (和名奈美久奴歧。)


  雷丸 (唐。敬云是竹之苓也。)


  溲疏 (和名宇都歧。)


  举树皮 (和名之良久奴歧。又美久奴支。)


  白杨树皮 (和名也奈歧。又波古歧。)


  水杨叶 (和名由也奈歧。又加波也奈歧。)


  栾荆小柏〔(补草反) 和名加波宇须歧歧波多。〕荚 (古叶反) (唐)


  钓(丁叫反)藤 (唐)


  药实根 (唐)


  皂荚 (和名加波良布知乃支。)


  楝实 (和名阿布知乃美。)


  柳华 (和名之多利也奈支。)


  桐叶 (和名支利乃支。)


  梓白皮 (和名阿都佐乃支。)


  苏方木 (唐)


  接骨木 (和名美也都古支。)


  枳(居纸反) (俱禹反)(唐)


  木天蓼 (和名和多多比。)


  乌臼木 (唐)


  赤爪(侧绞反)草 (唐)


  诃黎勒 (唐)


  风柳皮 (唐)


  卖子木 (和名加波知佐乃支。)


  大空 (唐)


  紫真檀木 (唐)


  椿(耻伦反)木叶 (和名都波歧)


  胡椒 (唐)


  橡实 (和名都留波美乃美。)


  每食子 (唐)


  杨庐木 (和名宇都歧。)


  槲若叶 (和名加之波歧。又久奴支。)


  第十五卷 兽禽五十六种


  龙骨 (和名多都乃保檷。)


  牛黄 (唐)


  麝香 (唐)


  人乳汁发皮〔(走孔反,又尸润反) 和名人乃加美。〕乱发 (和名介都利加美。)


  头垢 (和名加之良乃安加。)


  人屎马乳牛乳羊乳酪苏熊脂 (和名久末乃阿布良。)


  白胶 (和名加乃都乃乃尔加波。)


  阿胶 (和名尔加波。)


  醍醐 (唐,苏之精液也。百练者也。好苏一石有三四升。)


  底野迦 (唐)


  酪犀角 (唐)


  羚羊角 (和名加末之之乃以乃。)


  羊角 (唐)


  牛角 (和名宇之乃古以乃。)


  白马茎 (和名安乎支马乃万良。)


  牡狗阴茎鹿茸 (和名加乃和加都乃。)


  獐骨 (和名乎之加乃保檷。)


  虎骨 (唐)


  豹肉 (唐,和名奈加以加三。)


  狸骨 (和名多多介。)


  菟头骨 (和名宇佐支。)


  六畜毛蹄甲(力佳反)鼠 (和名毛美。)


  麋脂 (和名于保之加乃阿布良。)


  豚卵 (和名乃布久利。)


  鼹鼠 (和名宇古吕毛知。)


  獭肝 (和名乎曾。)


  狐阴茎 (和名支以檷。)


  膏 (和名美。)


  野猪黄 (和名久佐为奈支。)


  驴屎 (唐,和名宇佐支宇米。)


  豺皮 (和名于保加美。)


  丹雄鸡 (和名尔波止利。)


  白鹅膏 (唐)


  肪 (和名加毛。)


  雁肪 (和名加利。)


  鹧鸪鸟雉肉 (和名歧之。)


  鹰矢白 (和名多加乃久曾。)


  雀卵 (和名须须美。)


  鹳骨 (和名于保止利。)


  雄鹊 (和名加佐佐歧。)


  鸲鹆肉 (和名尔波久奈不利。)


  燕矢 (和名都波久良女。)


  孔雀矢 (唐)


  鸬 (和名宇。)


  头 (和名止比。)


  第十六卷 虫鱼类七十二种


  石蜜 (敬云可除石字。)


  腊蜜 (敬云可除蜜字。)


  蜂子 (和名波知乃古。)


  牡蛎 (和名乎加歧乃加比。)


  桑螵蛸 (和名于保知加布久利。)


  海蛤 (和名宇牟歧乃加比。)


  文蛤 (和名从多也加比。)


  魁蛤 (表有文。)


  石决明 (和名阿波比乃加比。)


  秦龟 (和名从之加女。)


  龟甲 (和名宇三加女。)


  鲤鱼 (和名古比。)


  彖鱼 (和名波牟。)


  鲍鱼 (唐,和名阿波比。)


  鱼 (和名阿由。)


  鳝 (和名牟奈歧。)


  鲫鱼 (和名布奈。)


  伏翼 (和名加波保利。)


  皮 (和名久佐不。)


  石龙子 (和名止加介。)


  露蜂房 (和名于保波知乃须。)


  樗鸡 (和名奴天乃支乃牟之。)


  蚱蝉 (和名奈波世美。)


  白僵蚕 (和名加比古。)


  木虻 (和名于保安不。)


  蜚虻 (和名古阿布。)


  蜚蠊 (和名阿久多牟之。又都乃牟之。)


  虫 (和名于女牟之。)


  蛴螬 (和名须久毛牟之。)


  蛞(音舌)蝓(音腴) (和名奈女久知。)


  水蛭(之日反) (和名比留。)


  鳖甲 (和名加波加女。)


  鳝(徒何反)鱼甲 (和名古女,又江比。)


  乌贼鱼 (和名以加。)


  蟹 (和名加尔。)


  拥钮 (和名加佐女。)


  天鼠矢 (和名加波保利乃久曾。)


  螈(音元)蚕蛾 (和名比比留乃布多古毛利。)


  鳗(莫安反)鲡(力号反)鱼 (和名波之加美以乎。)


  鲛鱼 (和名佐女。)


  紫贝 (和名牟未乃久得保加比。)


  虾蟆(音麻) (和名比支。)


  蛙 (和名加倍留。)


  牡鼠 (和名乎檷须美。)


  蚺(而占反)蛇胆 (唐)


  蝮蛇胆 (和名波美。)


  陵鲤甲 (唐)


  蜘蛛 (和名久毛。)


  蜻蛉 (和名加支吕布,又加介吕布。又加太千。)


  石蚕 (唐)


  蛇蜕皮 (和名倍美乃毛奴介。)


  蛇黄 (蛇腹中得之。)


  蜈蚣 (和名牟加天。)


  马陆 (和名阿末比古。)


  (于佶反) (于公反) (和名佐曾利。)


  雀KT (于恭反) (和名须须美乃都保。)


  彼子 (和名加加乃三。宜在木部。)


  鼠妇 (和名于女牟之。)


  萤火 (和名保多留。)


  衣鱼 (和名之三)


  白颈蚯蚓 (和名美美须。)


  蝼蛄 (和名介良。)


  蜣螂 (和名久曾牟之。)


  斑蝥 (唐)


  芫青 (唐)


  葛上亭长 (和名久须加以良之牟之,又云唐。)


  地胆 (唐)


  马刀 〔(音凋) 和名末天乃加比又都尧反。〕贝子 (和名牟末乃都保加比。)


  田中螺 〔(力弋反)汁 和名多都比。〕蜗(古华反)牛 (和名加多都布利。)


  甲香 (和名阿支乃布多。)


  珂 (唐)


  第十七卷 果二十五种


  豆蔻 (和名加宇礼牟加宇乃美。)


  蒲陶 (和名于保衣比加都良。)


  蓬 〔(力水反) (和名以知古。)〕覆盆 (和名加宇布利以知古。陶云根名蓬 ,实名覆盆。)


  大枣 (和名于保奈以女。)


  藕实 (和名波知须乃美。)


  鸡头实 (和名美以不不支乃美。)


  芰(奇寄反)。


  实 (和名比之。)


  栗 (和名久利。)


  樱桃 (和名加尔波久良乃三。又波波乃三。)


  梅实 (和名牟女。兼名菀。一名同心。)


  枇杷 (和名比波。)


  柿 (和名加支。)


  木 (和名毛介。)


  甘蔗(之夜反) (唐)


  石蜜 (唐)


  沙糖 (唐)


  芋 〔(于付反) 和名以以乇。〕乌芋 (和名久吕久和乌。)


  杏核 (和名加良毛毛。)


  桃核 (和名毛毛。)


  李核 (和名须毛毛。)


  梨 (和名奈之,兼名菀。一名六俗。)


  柰 (和名奈以。)


  安久榴 (和名佐久吕。)


  第十八卷 菜三十八种


  白瓜子 (和名宇利乃佐檷。)


  白冬瓜 (和名加毛宇利。)


  瓜蒂 (和名尔加宇利乃保曾。)


  冬葵子 (和名阿布比乃美。)


  葵根 (和名阿不比乃檷。)


  苋(胡弁反)实 (和名比由。)


  苦菜 (和名尔加奈,又都波比良久久佐。)


  荠 (和名奈都奈。)


  芜青 (和名阿乎奈。)


  莱〔(音来)菔(蒲北反)和名于保檷。〕龙葵 (和名古奈须比。)


  菘 (和名多加奈。)


  芥 (和名加良之。)


  苜(恩六反)蓿 (和名于保比乃美。)


  荏(而枕反)子 (和名于保衣乃美。)


  蓼(音了)实 (和名多天。)


  葱实 (和名歧乃三。)


  薤(下成反) (和名于保美良。)


  韭(音九) (和名古美良。)


  白 (而羊反)荷 (和名女加。)


  菜 (和名布都久佐。)


  苏 (和名以奴衣。又乃良衣。)


  水苏 (和名知比佐支衣。)


  假苏 (和名乃乃衣。又以奴衣。)


  香薷(而由反) (和名从奴衣,又从奴阿良良支。)


  薄荷〔(音哥) (唐)〕秦荻(徒历反)梨 (唐)


  苦瓠 (和名尔加比佐古。)


  水靳(又作芹) (和名厥利巨斤反。)


  马芹子 (和名宇末世利。)


  (和名奴奈波。)


  落葵 和名加良阿布比。


  蘩(音烦)蒌(绿珠反) (和名波久倍良。)


  蕺(侧六反) (和名之布支。)


  葫 (和名于保比留。)


  蒜 (和名古比留。)


  堇 (和名须美礼。)


  芸苔 (和名宇知。)


  第十九卷 米谷二十八种


  胡麻 (和名宇古末。)


  青 〔(私羊反) 巨胜苗也,胡麻淳黑者名巨胜。〕麻 (音坟) (和名阿佐乃美。)


  饴糖 (和名阿女。)


  大豆黄卷 (和名末女乃毛也之。)


  赤小豆 (和名阿加阿都支。)


  豉 (和名久支。)


  大麦 (和名布止牟支。)


  (古猛反)麦 (和名加良须牟支。)


  小麦 (和名古牟支。)


  青粱米 (和名阿波乃与檷。)


  黄粱米 (和名支奈留支美。)


  白粱米 (和名之吕支阿波。)


  粟米 (和名阿波乃宇留之檷。)


  丹黍米 (和名阿加支支美。)


  孽(鱼列反)米 (和名毛也之。)


  秫米 (和名阿波乃毛知。)


  陈廪(力甚反)米 (和名布留支与檷。)


  酒 (和名佐介。)


  腐婢 (和名阿都支乃波奈。)


  扁豆 (和名阿知末女。)


  黍米 (和名支美。)


  粳(古行反)米 (和名宇留之檷。)


  稻米 (和名多多与檷。)


  稷米 (和名支美乃毛知。)


  酢 (和名须。)


  酱 (和名比之保。)


  盐 (和名之保。)


  第二十卷 有名无用药百九十三种 无和名


  本草外药七十种鬼皂荚 (和名久久佐。)


  江浦草 (和名都久毛。)


  茭弱 (和名古毛乃古。)


  鹿毛菜 (和名都之毛。)


  茭郁 (和名古毛布都良。)


  鸭头草 (和名都支久佐。)


  鸡冠草 (和名加良阿为。)


  (和名古尔也久已。)


  上八种出《新撰食经》。


  砺石〔(一名磨石) 和名止。〕温石 (今烧火熨人腰脚者。)


  鼠场土〔(一名鼠壤土) 和名檷须美乃都知。〕仰天皮 (是停污水干地皮卷起者。)


  土槟榔 (此蟾蜍屎也,和名比支乃久曾。)


  啄木头〔(一名斫木鸟) 和名天良都都支。〕百劳〔(一名 ) 和名毛须。〕蒿雀 (和名加也久支。)


  百舌鸟(一名莺)。


  目(一名KT ) (和布久吕布。)


  姑获(一名乳母鸟,一名钓鸟)。


  鸟死蚕 (蚕在簇上鸟死者。)


  蚕布KT (和名加比古乃以天加良。)


  鬼齿 (一名鬼针。此腐竹根入地者。)


  阿勒勃 (一名波罗皂荚。)


  榈木(一名棕榈) 和名须吕乃支。)


  赤柽 (和名牟吕乃支。)


  红蓝花 (作燕支者。和名久礼乃阿为。)


  零陵香 (一名燕草。)


  甘松香艾纳香兜纳香零余子 (此薯蓣子,和名奴加古。)


  灯心草甜糟 (和名阿末加须。)


  以上二十五种出《本草拾遗》。


  石骨 (出赤白石脂桃花石中,状如骨玉辈,故以以名之。)


  铁屑 (此环 铤镔等屑非生者。)


  蓝子 (有小毒,岭南来。)


  石荆 (一名生茵芋,花子似茺蔚。)


  牡蒙 (一名白马茎,出山谷阴处。)


  木占斯 (形如浓朴,有纵横纹理。)


  赤赫树 (一名木藜芦,似郁李而少。)


  KT 虱 (似蓬蒿子而细。)


  蒿瘿 (是蒿茎间毛瘿也,和名与毛支乃和多。)


  薰草 (一名萱草。)


  三棱草 (本草所谓莎草也。和名美久利。)


  练石草 (苗细似苗蔓。)


  刀圭草 (一名无心草。苗叶似小草,根似瞿麦。)


  漆姑草 (一名苟尿珠。)


  槎牙草 (一名慈菇。)


  瓦松 (生尾瓦上似松。)


  胡葱青桴木 (其木大者尺。)


  续骨木 (缘树木叶如落石。)


  不灰木 (生萧丘,虽燃而不糜。)


  朝菌雉口 (治 疮。)


  鸭头 (治水肿。)


  牡鼠卵 (治卵。)


  黄白赤 (獐皮,治金疮。)


  猫屎 (治疮,和名檷古末乃久曾。)


  野狼血 (治久疥,和名于保加美乃知。)


  鳆鱼 (治咳味。)


  陈久蚬壳 (治胃反。)


  蚕砂 (治胃反 和名加比古乃久曾。)


  绿茧汁 (治脚 和名末由比介留之留。)


  桑蠹 (和金疮肉生不足。)


  KT (煮糯米孽作之。)


  以上三十三种出《本草稽疑》。


  仙沼子 (和名之多都支。)


  续随子 (一名百两金。)


  益蓝柒朴奈 (和名久留倍支奈。)


  以上四种世用多验,但所出未详医心方卷第一医心方卷第一背记厥《病源论》曰:尸厥者,阴气逆也寒热逆厥侯,夫厥者逆也。谓阴阳二气卒有衰绝,逆脐下《八十一难经》曰:脉有三部,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奔豚气《病源论》曰:贲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云云。神志伤,动气积于肾以上第九叶。


  疟《病源论》曰:夏日伤寒,秋必病疟。


  伤寒《病源论》曰:冬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皆由冬时触冒之所干呕《病源论》曰: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故谓之干呕也。


  肺痈吐脓 又云肺痈者,由风寒伤于肺,其气结聚所成也。又云肺痈有脓而呕者。


  以上第十叶。


  厥逆《病源论》曰:厥者,逆也。谓阴气来于阳气也。


  卷第二


  夫《黄帝明堂经》、《华》、《扁》针灸法,或繁文奥义,卷轴各分;或上孔下穴,次第相违,既而去圣绵邈,后学暗昧。披篇按文之间急疾,又《经》治取艾作炷之处要穴易迷,是以头面手足胸胁腹背各随其处,尽抄其穴,主治之法,略注穴下,针灸之例,详附条末,专依轩宫之正经,兼拾诸家之别说,唯恐轻以愚憨之思,猥乱圣贤之踪,庸误乱圣旨,譬犹夏蛾之自迷灯,秋蝉之不知雪矣。


  卷第二


  孔穴主治法第一


  合六百六十穴(《明堂经》穴六百四十九;诸家方穴十一。)


  头部诸穴六十八:


  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第一行五穴:囟会一穴:(一名天窗,在上星后一寸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壮。督脉。主:风眩,头痛,前顶一穴:(在囟会后一寸半骨陷中,刺入四分灸五壮。督脉。主:风眩,目瞑痛,恶风寒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央旋毛中,刺入三分灸五壮。主:疟,阳膀胱后顶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半,刺入四分,灸五壮。督脉。主:风眩,目,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壮。主:癫疾狂走,螈 ,摇头,第二行左右十穴:五处二穴:(在督脉旁去上星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此以泻诸阳气热,衄,承光二穴:(在五处后一寸,不可灸,刺入三分。足太阳膀胱腑。主:风眩头痛,欲呕,烦通天二穴:(一名天臼,在承光后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头痛,项痛,僵络却二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一名反行。在通天后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壮玉枕二穴:(在络却后七分半,侠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五寸,刺入二分留三痛。灸第三行左右十穴:临泣二穴:(在当目上 、目直、目上、入发际五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目窗二穴:(一名至荣,在临泣后一寸,注云:目上一寸五分是目之窗牖,故曰之,刺三分正营二穴:(在目窗后一寸,刺入三分,灸五壮。主:上齿痛,恶寒。足少阳胆腑,又阳维承灵二穴:(在正营后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壮。主:脑风头痛,恶见风寒,鼽衄窒鼻,脑空二穴:(一名颞 ,在承灵后一寸半,侠玉枕旁枕骨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壮。


  主:头上五行外四十三穴:头维二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禁不可灸。足少阳胆腑,又足阳明胃脑户一穴:(一名迎风,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不可灸,刺入二分,留二呼汗出颔厌二穴:(在曲周颞 上廉,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腑,足阳天冲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寸,刺入三分灸九壮。又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主:头痛、痉蟀谷二穴:(在耳上入发际一寸半,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壮。足太阳膀胱腑,又入足曲鬓二穴:(在耳上发际曲隅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壮。足太阳膀。又入足少阳胆腑。


  主: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壮。足太阳膀胱腑,如上又入足少阳胆腑。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小阳胆腑,又足太阳膀胱同窍阴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手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足少阳胆腑,又足太阳膀悬颅二穴:(在曲周颞 中,注云:在曲颔骨上,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足阳明胃腑悬厘二穴:(在曲周颞 下廉,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足阳明胃,足少阳胆腑。主:发上关二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足阳明寒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中,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足阳明脉胃。主:耳鸣,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刺入一分灸三壮。足少阳胆腑,又手少阳三焦。


  主:听会二穴:(在耳前陷者中张口得之,刺入分灸三壮。手太阳又手少三焦。主:聋、齿痛、角孙二穴:(在耳廓中间上开口有空,刺入三分灸三壮。足少阳胆腑。主:牙齿不可嚼,龈下关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张口而闭。刺入三分灸三壮。


  足少和 二穴:(在耳前兑发下动脉,刺入三分灸三壮。足少阳胆。主:头重,颔痛,引耳中之KT KT KT KT 。又手太阳脉小肠腑,又手少阳三焦。)


  颅息二穴:(在耳后间青脉,刺入一分出血多杀人,灸三壮。手少阳三焦。主:身热,头胁螈脉二穴:(一名资脉,在耳本鸡足青脉,刺出血如豆,今按:《千金方》不灸。主:小儿翳风二穴:(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刺入四分各三壮。手少阳三焦,又足少阳胆。


  主风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中起肉,刺入四分留三呼,不可灸。


  欲自喑门一穴:(一名舌厌,一名舌横,在项中发际宛宛中,入系舌本,刺入四分不灸。主:项


  面部诸穴三十九:


  面一行从上星直下至承浆七穴:上星一穴:(在颅上鼻直上中央入发际一寸,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壮。督脉。主:风眩,神庭一穴:(在发际直鼻,不可刺,灸三壮。督脉,又足阳明胃,又足太阳膀胱。主:寒热素 一穴:一名面王,在鼻柱 ,刺入三分。督脉。主:鼽衄涕出,中有悬痈宿肉,窒洞不木沟一穴:(在鼻柱下人中低唇取之,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督脉,又手阳明大肠。


  主:兑端一穴:(在唇上尖锐之端,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壮。手阳明大肠。主:癫疾,呕沫,龈交一穴:(在唇内齿上龈缝,注云:上齿龈间。刺入三分灸三壮。足阳明胃腑。主:风寒承浆一穴:(一名天地,在颐前,下唇之下,开口取之,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壮。任脉。


  止。)


  面一行外左右三十二穴:曲差二穴:(一名鼻冲,在侠神庭旁一寸五分,在发际。刺入三分灸五壮。又足太阳脉膀本神二穴:(在侠曲差旁一寸五分发际。刺入三分灸五壮。阳维脉,足少阳胆。主:头痛,阳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刺入三分。阳维脉。主: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使项攒竹二穴:(一名员柱,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在眉头陷者中,刺入二分灸三壮丝竹空二穴:(一名目 ,在眉后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主:头痛,目中赤精明二穴:(一名泪孔,在目内 ,刺入一分留六呼,灸三壮。主:目泪出,憎风寒,头痛瞳子 二穴:(在目外去 五分,刺入三分,灸三壮。足少阳胆,又手太阳小肠,又手厥阴承泣二穴:(一名鼷穴,一名面 ,在目下七分,直瞳子,刺入三分不灸。主:目不明,泪四白穴:(在目下一寸,刺入四分。主:目痛,口 ,泪出,目不明。足阳明胃腑。)


  颧 二穴:(一名兑骨,在面鼽骨下廉陷骨下。刺入三分。手太阳小肠,又手。主:口,巨 二穴:(在侠鼻旁八分直瞳子,刺入三分。主:面目恶风,翳膜,口 ,青盲。足阳明迎香二穴:(一名衡阳,在禾 上,鼻下孔旁,刺入三分,参(灸)三壮。足阳明胃腑,又手禾 二穴:(一名 ,在直鼻孔下侠水沟旁五分,灸三壮。主:鼻窒,口 ,清涕不止,鼽地仓二穴:(一名胃维,侠口旁四分,刺入三分。足阳明胃腑,又阳跷脉,又手阳脉明大腹颊车二穴:(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开口有空,刺入三分,灸三壮。主:牙车骨痛,齿不可大迎二穴:(一名髓空,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寒热颐下部穴二:中矩一穴:(一名垂矩,在颐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华佗传》也。主:中风舌强不能言廉泉一穴:(一名本池。在颐下,结喉上舌本。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任脉,又阴维脉


  颈部左右诸穴二十:


  天牖二穴:(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鼻,喉天柱二穴:(在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者中,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壮。足太阳膀胱。


  风池二穴:(在颞 后发际陷者中,灸三壮。足少阳胆,又阳维脉。主:寒热,癫仆,狂,天窗二穴:(一名窗聋。在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壮。手太阳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后。刺入一寸灸三壮。手少阳三焦,又足少阳胆。主:寒热,喉痹人迎二穴:(一名天五会,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旁,禁不可灸,刺四分。足阳明胃。


  主水突二穴:(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刺入四分,灸三壮。足阳明胃。


  气舍二穴:(在颈,直人迎,侠天窗后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壮。足阳明胃。主:咳逆上天鼎二穴:(在颈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半,刺入四分,灸三壮。手阳明大肠。主:暴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壮。手阳明大


  肩部左右诸穴二十六:


  秉风二穴:(在侠天鼎外肩上 后,举臂有空,举臂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壮。主:肩痛不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刺入五分,灸三壮。注云:大骨,谓胛上廉眠卧。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者中,注云:肩端大骨间。刺入一寸半,灸五壮。


  主:肩 二穴:(在肩端两骨间。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手阳明大肠,又阳跷脉。主:肩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太阳膀胱。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手少阳上三焦缺盆二穴:(一名天盖。在肩上横骨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少阳胆。


  主:天 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陬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壮。手少阳三焦,又足少阳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者中,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壮。手太阳小肠。主:肩肩贞二穴:(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壮。手阳明大肠。


  主:肩 二穴:(在肩端 上斜,举臂肩取之。刺入七分,灸三壮,手阳明大肠。主:肩重不举俞二穴:〔在侠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壮。手太阳小肠,又阳维,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刺入九分,灸十壮。手太阳小肠。主:肩胛周痹。)


  手部左右诸穴百二十:


  会二穴:〔一名 (肩)。在臂前廉,去肩头三寸。刺入五分,灸五壮。手阳明大肠。


  主极泉二穴:(在腋下两筋间动脉。注云:腋下臂极处。刺入四分,灸三壮。手少阳心。


  主:天泉二穴:(一名天湿,在曲腋下臂三寸,举腋取之。有本:在腋下前偶二骨间陷者中,刺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 内廉动脉。禁不可灸,刺入四分留三呼。手太阴肺。主:咳臂 二穴:(在肘上七寸KT 肉端。刺入三分灸三壮。KT 肉谓分肉块也。手阳明大肠。主:寒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刺入四分,灸五壮。手太阴肺。主心痛,咳,干呕,烦满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关腋横斜肘分下行,刺入六分灸三壮。主:寒热,痹,头痛,项背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半,不可刺,灸十壮。手阳明大肠。主:嗜卧,四肢不欲动摇,身清冷渊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肩不举,不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后,肘后一寸,两节间陷者中,屈肘得之。刺入一寸,灸三壮。


  肘 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壮。手阳日大肠。主:肘节酸重、痹痛小海二穴:(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五壮肢不举尺泽二穴:(在肘中约上动脉。有本云:在肘屈大横纹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手曲泽二穴:(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手厥阴心主。


  主少海二穴:(一名曲节。在肘内廉节后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三壮。主:身热, 疟,逆气曲池二穴:(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之中。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壮。手阳明大肠。主:肩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刺入三分,灸三壮。同上。主:腹 ,肘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三壮。同上。主:小便黄,腹鸣相追逐。)


  下廉二穴:(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刺入五分,灸三壮。同上。主:眼痛,尿黄。)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刺入三分,灸五壮。手太阴肺。可以出汗,头痛,振寒,臂厥,四渎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手少阳三焦。主:卒气支正二穴:(在腕后五寸,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壮。手太阳小肠。主:振寒,寒热,颈温溜二穴:(一名逆注,一名蛇头。在腕后,大士六寸,小士五寸。刺入三分,灸三壮。


  手门二穴:(在腕五寸。刺入三分,灸三壮。手厥阴心主。主:心痛,衄,哕,呕血,惊恐偏历二穴:(在腕后三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寒热,汗不出,风疟,目茫茫三阳络二穴:(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不可刺,灸九壮。手少阳三焦。主:嗜卧,身会宗二穴:(在腕后三寸空中,刺入三分,灸三壮。注云:空中一寸有上、中、下,总为会支沟二穴:(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壮。手少阳三焦。主:热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七壮。手少阳三焦。


  主:外关二穴:(在腕后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壮。手少阳三焦。主:肘中濯濯,耳淳淳内关二穴:(在掌后去腕二寸。刺入三分,主: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心悲,心暴痛,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壮。手太阴肺。主:疟寒甚热,痫惊灵道二穴:(在掌后一寸半,或曰: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壮,正手取之,手少阴心。


  主:通里二穴:(在腕后一寸,刺入三分,灸三壮。手少阴心。主:热痛,心痛,苦吐,头痛,养老二穴:(在踝骨上一空,在后一寸,灸三壮。手太阳小肠。主:肩痛欲折, 如拔,手阳池二穴:(一名别阳。在手表腕上陷者中。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壮。手少阳三焦。


  主阳溪二穴:(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手阳明大肠阳谷二穴:(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壮。同前小肠。


  主: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手太阳小肠,主经渠二穴:(在寸口陷者中。注云:从关至鱼一寸,故曰寸口。刺入三分,留三呼,不可灸阴 二穴:(在掌后脉中,去腕半寸,刺入三分,灸三壮。此空手少阴雄已,手少阴脉心脏太渊二穴:(在手掌后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分,灸三壮。手太阴肺。主:痹,逆气寒厥大陵二穴:(在掌后两骨之间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手太阴肺。主:热痛,神门二穴:(一名兑衡,一名中都。在掌后兑骨之陷端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劳宫二穴:(一名五星。在掌中央。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手厥阴心主。主:热病烦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歧骨之间。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手阳明大肠。


  主鱼际二穴:(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手阳明大肠。主:虚少商二穴:(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壮。手太阴肺。


  三间二穴:(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壮。手阳明大肠二间二穴:(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口商阳二穴:(一名而明,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刺入一分,留一呼背痛,后溪二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壮。手太阳小肠腑穴也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壮。同前小肠。主:热少泽二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二呼,灸一壮。同前小肠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七节间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手少阳三焦。


  主:腋门二穴:(在手小指次指间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壮。手少阳三焦腑。主:热关冲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刺入一分,留二呼,灸三壮。手少阳三韭中衡二穴:(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壮。手厥阴心主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节后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五壮。手少阴心脏。主:阴痛、挺长,少衡二穴:(一名经始。在小少指内廉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壮。


  痛。)


  背部诸穴七十九:


  一行从大椎直下至 骨端十一穴: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九壮。督脉,又手阳小肠,又足太阳膀胱,又手少阳三焦腑。主:伤寒热盛,烦呕也。)


  陶道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壮。督脉,又足太阳膀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刺入五分,灸五壮。督脉。主:身热狂走, 言,见鬼,螈,癫疾,怒欲杀人。)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节下间,仰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督脉。主:身热痛,进退往至阳一穴:(在第七椎下间,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督脉。主:寒热解烂,淫泺胫筋缩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督脉。主:惊痫,螈狂走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节下间。刺入五分,不可灸,令人偻也。督脉。主:腰脊强,下得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刺入三分,灸三壮。督脉。主:腹中积气上下行,不仁。


  命门一穴:(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督脉。主:头腰输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刺入三寸长强一穴:(一名气之阴 。在脊 端。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督脉。主:腰痛上寒二行左右四十二穴:大抒二穴:(在项第一椎下旁各一寸半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太阳膀胱,又风门热府二穴:(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五分,灸五壮。足太阳膀胱,又督脉。


  主肺输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太阳膀胱。主:肺泣心输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太阳膀胱。主:寒膏肓输二穴:(《千金方》云:主无所不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妄误。


  求穴大较以右手后右肩上往指头表所不及者也。左手亦然也。灸六百壮多至千壮。)


  膈输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壮。足太阳膀胱。主:咳,膈寒,肝输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足太阳膀胱。主:两胆输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同前膀。主:胸满脾输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同前。主:腹中气肢急烦胃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同上。主:胃中寒三焦输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同上。主:头肾输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同上。主:腰痛,大肠输二穴:(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壮。同上。主:大肠转气,按小肠输二穴:(在第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壮。同上。主:少肠痛热控睾膀胱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三壮。同上。主:脊痛强引背少中膂内输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壮。同上。主:腰白环输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同上。


  主:上 二穴:(在第一空腰 下一寸,侠脊陷者中,谓腰髋骨而旁高处也。宽骨上有八穴,此出不次 二穴:(在第二空侠脊陷者中,刺入三寸,灸三壮。同上。主:腰痛怏怏不可俯仰,腰中 二穴:(在第三空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灸三壮。同上。主:腰痛,大便难,飧泄,少腹下 二穴:(在第四空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灸三壮。主:腰痛不可反侧,尻 中痛,女三行左右二十六穴: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各三寸。刺入八分,灸三壮。手太阳小肠,又足太魄户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壮。足太阳膀胱。主:肩间急,凄厥恶寒,咳逆上气,呕吐,烦满,项背痛引颈。)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同前膀胱。


  主噫嘻二穴:(在肩 内廉,侠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刺入六分,灸五壮。同前膀胱。


  主: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阔肩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同前膀胱。


  主魂门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灸三壮。同前膀胱。主:胸胁满,阳纲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同前膀胱。


  主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主:腹中满胃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壮。同前膀胱。主:胪胀水肿,食肓门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叉肋间。刺入五分,灸三十壮。同前膀胱。主:心下大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同前膀胱。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同前膀胱。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主:腰痛


  胸博诸穴四十三:


  一行从天突直下至中庭七穴:天突一穴:(一名五户,在颈结喉下五寸中央宛宛中。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壮。任脉,又热,心旋机一穴:(在天突下一寸,仰头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任脉。主:胸满痛,喉痹咽肿华盖一穴:(在旋机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三分,炙五壮。主:胸胁支满,骨痛引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壮。任脉。主:胸中KT 满,痹痛骨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者中。灸五壮。任脉。主:胸满不得喘息,胁膻中一穴:(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壮。任脉。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五壮。任脉。主:胸胁KT 满,膈塞,二行左右十二穴:输府二穴:(在巨骨下,旋机旁各二寸陷者中,仰卧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足少阴肾或中二穴:(在输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卧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足少阴肾。


  主:神藏二穴:(在或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足少阴肾。主:胸灵墙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一。足少阴肾。主:胸神封二穴:(在灵墙下一寸六分。刺入四分,灸五一。主:胸满不得息,咳逆,乳痈,洒沂步郎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主:胸胁KT满,三行左右十二穴:气户二穴:(在巨骨下,输府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足阳明胃。


  库房二穴:(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主:胸胁KT满,咳屋翳二穴:(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同上胃。主:身肿膺(于陵反)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壮。同上胃。主:胸胁肿乳中二穴:(此穴居处当乳中央,故曰之禁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同前胃。主:胸下满四行左右十二穴:云门二穴:(在巨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陷者中,举臂取之。注云:巨骨谓是缺盆下畔横大骨中府二穴:(肺募也。一名膺中输。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者中。刺入三分面腹周荣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主:胸胁KT满,不胸乡二穴:(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足太阴脾。主:胸天溪二穴:(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同上。主:胸中满食窦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举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足太阴脾。主:胸


  腹部诸穴七十四:


  一行从鸠尾直下至曲骨十四穴:鸠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有无鸠尾者,当从臆前骨歧下一血痂巨阙一穴:(心募也。在鸠尾穴下五分,去鸠尾骨端一寸。灸五壮,刺入六分,留七呼。


  任呕吐上脘一穴:(在巨阙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壮。主:胃脘中伤,饱食不化,五脏肠胀,心中脘一穴:(一名太仓,胃募也。在上管下一寸,居蔽骨脐中。刺入一寸二分,灸七壮。


  主烦明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五壮。主:心痛上抢心,不欲食,支痛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壮。任脉。主:食欲不化,入肠还出。注云:水分一穴:(在下管下,脐上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壮。主:痉,脊强,里急,腹中拘痛。


  脐中一穴:(禁不可刺,刺之使人脐中恶疡溃,矢出者死。灸三壮。任脉。主:疝,绕脐痛阴交一穴:(一名少因,一名横户。在脐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壮。任脉,又冲脉。


  主:坚痛。


  气海一穴:(一名脖 注云: ,脐也。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半。刺入一寸二分,灸五壮石门一穴:(三焦募也。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刺入五足少关元一穴:(小肠募也。一名 门。在脐下三寸,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七壮。又任脉,足胁下中极一穴:(膀胱募也。一名气原,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刺入三寸,留七呼,灸三壮。


  腹苦寒曲骨一穴:(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阴毛际陷者中。刺入一寸半,灸三壮。足厥阴肝,又任恶合阴二行左右二十二穴:幽门二穴:(一名上门,在巨阙旁半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壮。又冲脉。主:胸背相引通谷二穴:(在幽门下一寸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壮。足少阴肾,又冲脉。主:失欠,口阴都二穴:(一名食宫,在通谷下一寸。刺入五分,灸五壮。足少阴肾,又冲脉,主:身寒石关二穴:(在阴都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壮。主:痉,脊强,口不可开,多唾,大便难高曲二穴:(在石关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壮。足少阴肾,又冲脉。主:大腹积聚,时切肓输二穴:(在高曲下一寸,直脐旁五分。刺入一寸,灸五壮。足少阴肾,又冲脉。主:大中注二穴:(在肓输下五分。刺入一分,灸五壮。冲脉,又足少阴肾。主:少腹有热,大小四满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壮。足少阴肾,又冲脉。主:脐下气穴二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在四满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壮。足少阴肾,又冲脉大赫二穴:(一名阴关,一名阴维。在气穴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壮。足少阴肾,又冲脉横骨二穴:(一名下极,在大赫下一寸。刺入一寸,灸五壮。足少阴肾,又冲脉。主:小三行左右二十四穴:不容二穴:(在幽门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灸五壮。足阳明胃。主:呕血,肩息,胁下承满二穴:(在不容下一寸,去上管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壮。同前胃。主:胁下痛,腹梁门二穴:(在承满下一寸,去中管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壮。同前胃。主:胁下积气结关明二穴:(在梁门下,太一上,去建里各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壮。同前胃。主:身肿、太一二穴:(在梁门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壮。同前胃腑。主:狂,癫疾,吐舌。)


  滑肉门二穴:(在太一下一寸,去水分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壮,同前胃。主:狂,痫,癫天枢二穴:(大肠募也,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去肓输一分五分,侠脐两旁各二寸陷者中。刺不休止外陵二穴:(在天枢下,大巨上。刺入八分,灸五壮。同上胃。主:肠中尽痛也。)


  大巨二穴:(一名液门。在长溪下二寸。刺入八分,灸五壮。同上胃。主:腹满痛,善烦,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刺入二寸半,灸五壮。同上胃。主:少腹胀满,痛引阴中,月归来二穴:(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二寸,注云:有本:侠曲骨相去五寸。刺入八分,灸五壮气街二穴:(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腹中有大气,私使,四行左右十四穴:期门二穴:(肝募也。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一寸五分上,直两乳,去巨阙各三寸五分,举食日月二穴:(胆募也,在期门下五分。刺入七分,灸五壮。足少阳胆,足太阴脾。主:太息肠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中管各三寸五分,刺入七分,灸五壮。主:便脓血,寒大横二穴:(在肠哀下三寸,直脐旁,刺入七分,灸五壮。主:大风,逆,多寒,善悲也。


  肠结二穴:(一名肠屈。在大横下一寸三分。刺入七分,灸五壮。足太阴脾,又足厥阴肝。


  府舍二穴:(在肠结下三寸。刺入七分,灸五壮。主:疝瘕,髀中痛,循胁上下,抢心,腹衡门二穴:(一名慈宫,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中。刺入七分,灸五壮。


  足太


  侧胁部左右二十穴:


  大包二穴:(脉出腋下三寸。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壮。足太阴脾。主:胸胁痛,身寒,辄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刺入六分,灸三壮。足少阳胆,手厥阴心主天池二穴:(一名天会。在乳复一寸,胁下三寸,着胁直胁撅肋间。刺入七分,灸三壮。


  手喉渊腋二穴:(一名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刺入三分,不灸。足少阳胆。


  主:章门二穴:(脾募也。一名长平,一名胁廓。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侧卧伸下足,屈上心痛腰京门二穴:(肾募也。一名气府,一名气输。在监骨腰中季肋本侠脊。注云:穴当十一椎,洞泄带脉二穴:(在季肋端下一寸八分,刺入六分,灸五壮。主: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通。)


  维道二穴:(一名外枢。在章门下五寸三分。刺入八分,灸三壮。主:呕,咳逆不止,三焦五枢二穴:(在带脉下三寸,刺入一寸,灸五壮。主:男子阴疝,两丸上入少腹;妇人下赤居 二穴:(在长平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刺入八分,灸三壮。主:腰痛引少腹。)


  足部左右诸穴百六十九:


  阴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气街二寸。刺入八分。注云:羊矢亦曰鼠鼷,阴之两廉,腹与股会阴二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


  任脉阴寒。


  会阳二穴:(一名利夷,在阴尾骨两旁。刺入八分,灸五壮。主:五肠有寒,泄注,肠,扶承二穴:(一名肉 ,一名阴开,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下横纹中。注云:扶承其身,胱。)


  五里二穴:(在下去气街三寸,阴股中动脉也。注云:去腹五寸,故曰之。刺入六分,灸五环铫二穴:(在髀枢中。刺入一寸,留二十呼,灸十壮。足少阳胆。主:髀枢中痛,腰胁相殷门二穴:(在肉 下六寸。刺入五分,灸三壮。主: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则仆痛。足太阳风市二穴:(《千金方》云:令病患起正身平立,垂两臂直下舒十指掩着两髀上,盒饭手中三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禁不可灸刺。足阳明胃。无主治。)


  髀关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刺入六分,灸三壮。同上胃。主:膝寒痹不仁,痿不得中渎二穴:(在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者中。刺入五分,灸五壮。足少阳胆。主:寒气在阴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刺入六分,灸三壮。足厥阴肝。主:腰、少腹痛阴市二穴:(一名阴鼎,在膝上三寸。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足阳明胃。主:寒疝下梁丘二穴:(在膝上二寸两筋间,刺入三分,灸三壮。同上胃上。主:大惊,乳痛,胫苕苕箕门二穴:(在鱼股上越筋间动应手,阴市内。刺入三分,灸三壮。足太阴脾。主:癃,遗血海二穴:(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刺入五分,灸五壮。足太阴脾。主:妇人漏下,犊鼻二穴:(在膝膑下 上侠解大筋中,刺入六分,灸三壮。足阳明胃。主:犊鼻肿,可灸膝目四穴:(华佗云:在膝盖下两边宛宛中。主:膝弱痉疼冷,胫痛矣。《短剧方》云:膝阳关二穴:(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廉,刺入七分,灸三壮。足厥阴肝。主:膝外廉痛,委中二穴:(在 中央约文中动脉。刺入五分,灸三壮。足太阳膀胱。主:腰痛侠脊至头,曲泉二穴:(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刺入六分,灸三壮。


  足阴谷二穴:(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刺入四分,少阴肾脉。


  (阳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壮。足少阳胆。主:太息口苦,阴陵泉二穴:(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刺入五分,灸三壮。足太阴脾脉。


  膝关二穴:(在犊鼻下二寸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壮。足厥阴肝脏。主:膝内廉痛引髌,浮 二穴:(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刺入五分。足太阳膀胱。主:不得卧,出汗,不得委阳二穴:(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两筋间,扶承下六寸。刺入七分,灸合阳二穴:(在膝约中央下二寸,刺入六分,灸五壮。同前膀胱。主:踝厥,癫疾,螈,地机二穴:(一名脾舍。在别走上一寸一空,在膝下五寸。刺入三分,灸五壮。足太阴脾脉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骨 外廉。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壮。足阳明胃。主:腹中寒巨虚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刺入八分,灸三壮。同前胃。主:飧泄,大肠痛,胸胁KT条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刺入八分,灸三壮。同上胃。主:寒胫疼,足缓失履,湿痹,巨虚下廉二穴:(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壮。足阳明胃。主:少腹痛,飧泄,次指阳辅二穴:(在足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虚上七寸,刺入五分,灸三壮。


  足丰隆二穴:(在踝上八寸,下廉下, 外廉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壮。足阳明胃。主:厥中 二穴:(一名中都。在内踝上七寸胫骨中。刺入三分,灸三壮。足厥阴脉。主:颓疝,承筋二穴:(一名 肠,一名直肠。在 肠中央陷者中。不刺,灸三壮。足太阳膀胱。


  主:仁。)


  承山二穴:(一名鱼肠,一名肠山,一名肉柱。在兑 肠下分肉间陷者中。刺入七分,灸五三阴交二穴:(在内踝上八寸, 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太阴脾,又飞扬二穴:(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七寸。刺入三寸,留十呼,灸三壮。足太阳膀胱。主:下阳交二穴:(一名别阳,一名足 。在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刺入六分,灸三壮。


  主筑宾二穴:(在内踝上 分中。刺入三分,灸五壮。主:大疝,绝子,狂,癫疾。)


  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刺入三分,灸三壮。足少阳胆。主:肤痛,痿痹,胁,头痛,漏谷二穴:(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壮。主:腹中热若寒,肠善鸣,膝蠡沟二穴:(在内踝上五寸,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足厥阴肝。主:女子疝,少腹肿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五壮。足少阳胆。主:身解 ,寒少热交信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刺入四分,灸三壮。又阴维脉也。主:气癃,颓疝,阴急,股悬钟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动者,刺入六分,灸五壮。足阳胃,又足太阳膀胱,又足少阳胆付阳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刺入六分,灸三壮。阳跷脉。主:痿厥,风头重, 痛,四肢复留二穴:(一名昌阳,一名伏白。在内踝上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壮。


  足中对二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者中。刺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厥阴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踝骨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壮。足太阳膀胱脉。


  主:金门二穴:(在足外踝上,名曰关梁。刺入三分,灸三壮。足太阳膀胱脉。主:尸厥暴死,照海二穴:(在足内踝下,刺入四分,留六呼,灸三壮。阴跷脉。主:卒疝,少腹痛,四肢曲尺二穴:(《短剧方》云:在一脚趺上,胫之下,接腕曲屈处,对大指歧当踝前两筋中央申脉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阳跷脉。主:腰痛不能举商丘二穴:(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太阴脾脉。主:疟寒然谷二穴:(一名龙渊,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足少黄胆。


  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壮。足少阴肾脉。主:闷,呕,水原(泉)二穴:(去太溪下一寸,在内踝下。刺入四分,灸五壮。足少阴肾脉。主:月经不仆参二穴:(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者中,供足得之。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阳跷脉丘虚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临泣三寸。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少阳胆解溪二穴:(在足衡阳后一寸半,腕上陷者中,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壮。足阳明胃。


  主大钟二穴:(在足踝后街中,有本作踵中。刺入三分,灸三壮。足少阴肾脉。主:腰脊痛,冲阳二穴:(一名会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刺入三分,灸三一。


  足阳太冲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陷者中。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壮。足厥阴肝遗尿。)


  公孙二穴:(在足大指本节之后一寸。刺入四分,留二十呼,灸三壮。主:寒热汗出,不嗜太白二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足太阴脾脉。主:热病隐白二穴:(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壮。同上,井木。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热病汗出且出厥,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壮。足厥阴肝行间二穴:(在足大指间动应手陷者中。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壮。足厥阴肝。主:尿难,痛,白浊,卒疝,腰腹痛,咳逆,面热,口 ,咽痛,短气,足下热,胸背痛。)


  陷谷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二寸。刺入五分,灸三壮。足阳明内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二十呼,灸三壮。同前胃。主:四厥厉兑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壮。同前胃。


  临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去侠溪一寸半。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壮。足利。)


  地五会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者中。刺入三分,不可灸。足少阳胆。主:内伤唾血侠溪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足少阳胆。


  窍阴二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壮。主:胁痛,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喘,头束骨二穴:(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足太阳膀胱脉。


  主通骨二穴:(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刺入二分,留五呼,灸三壮。同上。主:身疼痛至阴二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刺入一分,灸三壮。同上。主:疟,头重,鼻涌泉二穴:(一名地冲。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刺入三分,留三壮,灸三壮。


  主难。


  卷第二


  诸家取背输法第二


  杨玄操曰:黄帝正经椎有二十一节。华佗、扁鹊、曹翕、高KT 力之徒,或云二十四椎,或云二十二,或云长人二十四椎,短人二十一椎。此并两失,其衷大致或疑。夫人感天地之精,受五行之性,骨节孔窍一禀无KT ,长短粗细乃因成育,是以人长则骨节亦长,人短则骨节亦短,其分段机关无盈缩也。今云长人二十四椎者,其肢节宁即多矣。短人二十椎者,其肢节便少乎?是知骨法常定,肢节无差。时人穿凿,互生异见,宜取轩后正经,勿视杂术之浅法也。然华佗,扁鹊并往代名医,遗文旧迹岂应如此?当是后人传录失其本意也。


  又云:诸输皆两穴,侠脊相去三寸,诸家杂说多有不同。或云:肺输第五椎,心输第七椎;或云:相去二寸半;或云:二寸;或云:三寸三分;或云:诸输皆有三穴。此又谬矣。《明堂》者,黄帝之正经,圣人之遗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圣人之秘宝,后世学人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杨上善曰:取背输法,诸家不同者,但人七尺五寸之躯虽小,法于天地,无一经不尽也。


  故日取实等所承别本处,所及名亦皆有异。而除 遣疾又复不少,正可以智量之适为用不可全,言非也而并为非者,不知大方之论,所以此之量法,圣人设教有异,未足怪也。


  《黄帝明堂经》输椎法曰:大抒在第一椎下傍。风门在第二椎下傍。肺输在第三椎下。心输在第五椎下。膈输在第七椎下。


  椎下凡侠脊椎下间傍相去三寸也。


  《扁鹊针灸经》曰:第二椎名大抒(各一寸半,又名风府。)第四椎名关输。第五椎名督脉输三椎名悬十八椎名三治。)第二十二凡十九椎应治其病灸之,诸输侠脊左右各一寸半或一寸二分。但肝输一椎灸其节。其第十三《华佗针灸经法》:第一椎名大椎。第三椎名云门。第四椎名神输。第五椎名脉输(又云厥第椎名名大少(又云重下第二十三椎名下凡诸椎侠脊相去一寸也。


  《龙衔素针经》曰:热府大椎上去发一寸横三间寸。心输第三椎横相去三寸,一名身枢。


  风(正凡人身长短肥瘦,骨节各有大小,故不可以一法取,宜各以其自夫、尺、寸为度。横度手四僧匡及彻公二家与上件四经不同者别出:风门第三节。心输第七节。膈输第八节。脾输第十二节(又云十六节。)胃输第十一节。


  小肠督脉上件,五家背输椎法与《明堂经》不合者别出如上,与其经不异者不在上例。


  《背输度量法》曰:凡人有长短肥瘦,随形量之,不得同量。脏腑十二输欲令详审者,宜以《黄帝素问》曰:欲知背输,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其半已,即以两禺相柱一度之度《黄帝九卷》曰:若取人节解者,可从大椎骨头直下至尻尾骨端度取,分为二十二分,还约《金腾灸经》曰:脏腑十二输,经连经,法从大椎直穷骨中折度去其半,乃取余半四折之,输;从肝点名凡脏腑输皆侠脊相去二寸半,唯肝输正脊中央也。


  卷第二


  针禁法第三


  孙思邈云:经云:云门刺不可深。今则都忌不刺,学人宜详悉之。


  大寒无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怒无刺;已刺无怒无饥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大惊大怒,五日死,其动为欠;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肾,三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中膈为伤中,不过一岁必死;刺中趺大脉,血出不止死,趺上大脉,动脉也;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辜为盲;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项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舌下中脉大过,血不止为喑;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手太阴经渠不可出血,血出立死。按:此臂之太阴脉总不得出血也;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布络是足少阴脉皮部络也;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足少阴至舌本,若其脉先虚又刺出血即为重虚,故为语难也;刺 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诸 当空刺之,不可中于大络也;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一名中府,肺募也;刺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鼷。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脊间中髓为伛;刺阴股下阴三寸内陷,令人遗尿,阴股下刺刺神庭禁大不可刺;上关刺不可深;缺盆刺不可深;颅息刺不可多出血。


  左角刺不可久留;云门刺不可深;五里禁不可刺。


  脐中禁不可刺。


  伏兔禁不可刺;三阳络不可刺;复留刺无多见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无多见血。


  卷第二


  灸禁法第四


  陈延之云:《黄帝经禁》曰:不可灸者有十八处,而《明堂》说便不禁之,今别之记如下:中有不可天又云:曹氏说不可灸者如下(陈延之同:)


  玉枕者人音声之所经从,无病不可灸,灸则声不能语;若有疾可灸五十壮。维角者在眼后发精赤寸气涩也。


  胡脉在颈本边主乳中脉上是也,一名荣听,人五脏血气之注处也,无病不可多多灸,熟则血天突者,名为天瞿,复名身道,是体精之衢路也,无病不可灸,灸则伤与声反喑;有疾可灸壮。此能举臂有疾可血海者名为冲使,在膝内骨上一夫陷中,人阴阳气之所由从也,无病不可灸,灸男则气衰,灸,也,上二十穴,曹氏说云:无病不可灸,灸则为害也。寻不病者则不应徒然而灸,以痛苦为玩者头病即此为病皆灸之在


  卷第二


  针例法第五


  《素问》曰:夫九针者,天地之大数,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又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针者,取法布针,去末半寸,卒兑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长三寸主痈热(利)针曰毫针,深邪远痹者。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圆,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针形毕此九针小大德贞常曰:凡刺竟不得即灸,若拔针即灸者,内外热气相击,必变为异病也。若针处有肿核人也用也及风,皆用大员利针如KT 也,亦量肥瘦大小之宜。皆烧针过热紫色为佳,深浅量病大小至病为度。针讫以烧钉赤,灸上七过佳也,毋钉灸上七壮而以引之佳也,不则大气伏留以为肉痈也。若肉薄之处不灸,亦得大禁水入也。禁冷冻饮料食。疮不发者,欲不作瘢者,脓时 去之。乍寒孙思邈曰:火针用锋针,以油为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隔日一报,三报之后


  卷第二


  灸例法第六


  陈延之曰:经说:夫病以汤药救其内,针灸营其外。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所张仲景述:夫病其脉大者不宜灸也。


  凡欲灸者,当详所宜,审应灸处疏孔穴名,应灸壮数,出之以疏临图像,依注明寸数量度灸凡灸之腥说熟,宜视其人盛衰所在,大熟则伤衰腥,少则不能愈疾。是以宜节度随盛衰也。


  凡男女之体,同以腰上为阳,以腰下为阴也。男以背为阴,腹为阳。女以腹为阴,背为阳。


  凡灸法当先发于上,然后灸下。先发于阳,然后灸阴,则为顺也。


  凡灸诸俞皆令如经也,不如经者徒病无益。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病则不除也。


  凡肾气有风冷,令人如邪鬼状,但数报灸令熟,风寒除自愈。


  凡头者人神所治气之精也,病则气虚精散。夫灸头必令当病使火气足,却邪则止火也。


  足而不止,则神出不得入,伤精明营卫衰损也;未足而止,则邪微有余,喜因天阴阳而发也。


  四肢者,身之枝KT 也,其气系于五脏随血脉出入养四肢也,其分度浅易达也。是以灸头精神气微,得火则冷气散。且背膂重浓,灸宜熟,务多善也。


  愈皆令如经也,不如经者徒痛无益。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病则不除也。凡肾气有风冷,《太素经》云:手中指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注云:从本节端至中指未合四寸半,今人取孙思邈曰:凡孔穴在身此皆脏腑营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生,临时救难,必在审详,寸之取手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臼之中,又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凡经言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而间。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凡言数有至百壮直,之,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皆以日正午后,乃可下火。午前,平旦谷气令人癫眩,不可针杨玄操曰:灸疮得脓坏,其病乃出;不坏则病不除。《甲乙·丙卷》云:灸不发者灸KT熨之《苏敬香港脚论》云:灸疮瘥后,KT 色赤者风毒尽;青黑者犹有毒瓦斯,仍灸勿止,待身体轻利《扁鹊针灸经》云:凡灸因火生疮,长润,久久不瘥。变成火疽,取桃树东边皮一寸以上煮


  卷第二


  针灸服药吉凶日第七


  合服药吉曰:《大清经》云:凡欲合服神仙药者,以天清无风雨,欲得王相日,上下相生日合之,神良。


  王相日者:春甲乙寅卯王,丙丁巳午相;夏丙丁巳午王,戊己辰戌丑未相;四季戊己辰戌丑相生日者:春甲午、乙巳、丙寅、丁卯;夏丙辰、丁丑、丙戌、丁未;四季戊辰、己丑、戊又云:凡作药,始以甲子、开、除之日为之,甲申、己卯次之。


  又云:服药良日常以建,开日晨服为阳,暮服为阴,多其阳少其阴。


  《虾蟆经》云:凡服药吉曰:甲辰、乙巳、丙辰、丁巳。(今按:丙辰五不生也。甲辰此天又云:服药吉时:甲乙日:(鸡鸣,日入、维时、晡时。)丙丁日吉时:(晡时、日入、人定定、今按:凡甲子、丙子、戊子、壬子、甲午、丙午、庚午、壬午、甲戌、丙戌、壬戌、乙巳、今检件曰:避诸禁合药服药针灸治病皆吉。但可避节气,月忌并生年衰日等。


  合服药忌日:《大清经》云:正月亥、二月寅、三月巳、四月亥(一曰申)、五月亥、六月寅、七月巳、八上日,常不可和长生药。


  又云:六绝曰:正月辰、二月卯、三月寅、四月丑、五月子、六月亥、七月戌、八月酉、九月申、十月未、十一月午、十二月巳。


  上日,不可服药治病。


  又云:月建、月杀、反支、天季、上朔、自刑日,此不可用。自刑日者,如寅生人不得用寅《湛余经》云:天季日,正月子、二月卯、三月午、四月酉、五月子、六月卯、七月午、八上日,不可用。今按:《耆婆方》云:天狱日也。《大清经》云:不得和药、服药。


  又云:凡除日可服药治病,满日不可服药,病患难起。


  张仲景《药辨决》云:凡春戊辰、己巳、戊午,夏丁亥、戊甲、乙酉(今按:《虾蟆经》作辛上日,《虾蟆经》云:皇帝禁合药日四时忌。今古传讳,不合药服药也。


  又云:天有五不生日,不可合药、服药。乙丑、丁卯、己巳、癸未、乙酉、庚戌、戊申、丁上十二日,扁鹊不治病,大凶。(今按:《虾蟆经》同之,但《大清经》加甲寅、甲午并十《虾蟆经》云:四激曰:春戌、夏丑、秋辰、冬卯。


  上四时忌日,古今传讳,不合药服药也。今按:《开元天一循甲经》曰:此为四极所破,故又云:凡夏至,冬至日天地阴阳前后各七日,皆不可服药灸刺。


  又云:凡五月辛,己日不可针,针灸服药,出血致死。


  又云:凡反支日:子丑在朔六日反支,寅卯在朔五日反支,辰巳在朔四日反支,午未在朔三上日,不可灸刺、服药,大凶。


  又云:凡天医以辛巳日死,扁鹊以癸未日死(一本作辛未,)师旷以辛卯日死(一本作辛未,)


  上日,不可服药、治病,凶。


  又云:凡大圣服药,治病,避五未寅申,此三日大凶。


  又云:凡五寅六戊辛未,上三日,不可合药、服药。


  又云:凡甲寅、乙卯、庚辰、丙寅、辛巳,上五日,不可灸刺、服药,凶,三年死。


  又云:凡己巳、丁亥、壬辰、庚戌,上五日,不可灸刺,服药,凶。


  又云:凡日出,日中时(一云日入,)上二时,不可服药、治病,大凶。


  《养生要集》云:四激、破、除、未日时,不中合药、服药。(今按:《大清经》同之。)


  《真人集辨方》:春忌戊辰、己巳,夏忌戊申、己未,秋忌戊戌、己亥,冬忌戊寅、己卯。


  又云:和合神仙药法,常避四孟,正月寅,二月巳,三月申,四月未(亥),五月寅。


  以右行不可和合长生药也。当以其时王相作之,服药用意。


  《服石论》云:凡服药之本,必须命其病者正意深信,不得于中持疑更怀他念。但想其药入又云:凡服药,先首于吉日清旦具服严 ,净嗽其口,面向东立再拜,一心发愿,愿服神药以后千殃散灭,百病消除,志求长生,无违其愿,愿一切大圣如护去老还年。发此愿已,又服药颂:《新罗法师方》云:儿服药咒曰:南无东方药师 琉光佛,药王药上菩萨耆婆,医王灵山童子惠施阿竭,以疗病者,邪气消除川,针灸忌日:《华佗法》云:凡诸月朔晦、节气、上下弦望日、血忌、反支日皆不可针灸,治久病滞疾记又云:冬至、夏至、岁旦,此前三日、后二日,皆不可针灸及房室,杀人,大忌。


  又云: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上日,忌不可针灸治病也。


  又云:男忌壬申、戊戌、丁未。女忌甲申、乙酉,又甲辰、壬辰。忌服药刺灸,此天地四时《虾蟆经》云:凡天阴雾、疾风豪雨、雷鸣、地动、四时月节前后三日、晦朔日、月薄蚀无阳分日月夏王王庚辛日,无治肺募,俞及手太阴。冬肾王壬癸日,无治肾募,前(俞)及足少阴。


  上四时五脏王日,禁之无治。


  又云:建日不治两足(禁晡时。)除日不治阴孔(一本尻,禁日入时。)满日不治腹(禁黄昏时鸣时。)破禁食时。)收日又云:凡除日可以服药治病,满日不可服药,病患难起。


  又云:凡甲子旬乙丑、丁卯、己巳,上三日,不用治病,凶。


  甲戊旬癸未,上一日,不用治病,凶。


  甲申旬乙酉、丁亥、庚辰,上三日,不用治病。凶。


  甲午旬甲午、庚子,上二日,不用治病。凶。


  甲辰旬戊甲、庚戌,上二日,不用治病,凶。


  甲寅旬甲寅、丙辰、戊午,上三日,不用治病,凶。


  又云:凡甲不治头,乙不治眉(一云颈头,)丙不治心(一云肩,)丁不治胸,戊不治胁,己不治足。


  又云:凡月一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十五日、十六日、十八日、二十三日、又云:凡血忌日:正月丑,二月未,三月寅,四月申,五月卯,六月酉,七月辰,八月戌,上十二日,是血忌也,一名杀忌,一名禁忌,其日不可灸刺,见血凶。


  又云:凡四绝日:戊申、戊寅、癸亥、癸巳,上日,不可针灸。


  又云:凡五离日:戊申、巳酉(天地离),壬申、癸酉(鬼神离,)甲申、乙酉(人氏离,)


  丙申今按:针灸服药通忌五不生日等在服药禁忌条中。


  针灸吉日:《虾蟆经》云:凡阳日可治男,阴日可治女。甲丙戊庚壬皆阳日也,乙丁己辛癸皆阴日也。


  又云:六甲日可治男病,六己(乙)日可治女病。


  卷第二


  人神所在法第八


  年神《虾蟆经》云:黄帝问于歧伯曰:人有九部,何谓也?歧伯曰:九部者,神所藏行有神宫部终而复始。故必慎神之所在,前后不可灸刺。当其年神而发伤及兵创病者,致死也。


  年一、十、十九、二十八、三十七、四十六、五十五、六十四、七十三、八十二、九十一、百上年神在神宫部,一名气鱼,在脐下四寸,当于中极。


  年二、十一、二十、二十九、三十八、四十七、五十六、六十五、七十四、八十三、九十二、上年神在大敦部,一名五户,当天突,在颈结喉下五寸中央宛宛中。


  年三、十二、二十一、三十、三十九、四十八、五十七、六十六、七十五、八十四、九十三、百上神在巨部,当于巨骨,在肩隅上两骨陷中。


  年四、十三、二十二、三十一、四十、四十九、五十八、六十七、七十六、八十五、九十四、百三。


  上神在领部,一名本地,当于廉泉,在领下结喉上。


  年五、十四、二十三、三十二、四十一、五十、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七、八十六、九十五、上神在下承部,一名承浆,在唇下交脉中。


  年六、十五、二十四、三十三、四十二、五十一、六十、六十九、七十八、八十七、九十六、上神在天部,当于额上下行,在神庭。


  年七、十六、二十五、三十四、四十三、五十二、六十一、七十、七十九、八十八、九十七、上神在阙庭部,当于伏兔上。


  年八、十七、二十六、三十五、四十四、五十三、六十二、七十一、八十、八十九、九十八、百上神在胫部,当于膝下三里。


  年九、十八、二十七、三十六、四十五、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九十、九十九、上神在地部,当于太冲。


  日神《范汪方》云:凡月生一日,虾蟆生喙,人气在足少阴。(《虾蟆经》云:虾蟆生头喙,人二日,虾蟆生左股,人气在股里。(《虾蟆经》云:虾蟆生左肩,人气在内踝后。)


  三日,虾蟆生右股,人气在足踝后。(《虾蟆经》云:虾蟆生右肩,人气在股里。)


  四日,虾蟆生左胁,人气在肾中。(《虾蟆经》云:虾蟆生左胁,人气在肾输。)


  五日,虾蟆生右胁,人气在舌本。(《虾蟆经》云:虾蟆生右胁,人气在承浆舌本。)


  六日,虾蟆生后左股,人气在足太阴。(《虾蟆经》云:虾蟆生左股,人气在太冲。)


  七日,虾蟆生后右股,人气在口中。(《虾蟆经》云:虾蟆生右股,人气在足内踝厥阴交。)


  八日,虾蟆生大形,人气在腰中。(《虾蟆经》云:虾蟆生尻身,人气在鱼际。)


  九日,兔生头,人气在尻上。(《虾蟆经》云:兔生头,人气在足趺交脉。)


  十日,兔生左股,人气在肩中。(《虾蟆经》云:兔生左肩,人气在趺上五寸、腰、目。)


  十一日,兔生右股,人气在鼻上。(《虾蟆经》云:兔生右肩,人气在鼻柱。)


  十二日,兔生左胁,人气在发际。(《虾蟆经》云:兔生左胁,人气在人迎。)


  十三日,兔生右胁,人气在股本。(《虾蟆经》云:兔生右胁,人气在颈,当两乳间。)


  十四日,兔生后左股,人气在人迎。(《虾蟆经》云:兔生左股,人气在阳陵泉、胃脘。)


  十五日,兔生身,人气在胃脘。(《虾蟆经》云:兔生尻身,人气在巨虚上、下廉。)


  月殿十六日,虾蟆始省头,人气在胸中。(《虾蟆经》云:虾蟆省头,人气在目 。)


  十七日,虾蟆省左股,人气在太冲。(《虾蟆经》云:虾蟆省肩,人气在脊膂。)


  十八日,虾蟆省右股,人气在右胁里。(《虾蟆经》云:虾蟆省右肩,人气在肾募下至股。)


  十九日,虾蟆省后左股,人气在四肢脉。(《虾蟆经》云:虾蟆省左胁,人气在痿阳。)


  二十日,虾蟆省后右股,人气在巨阙下。(《虾蟆经》云:虾蟆省右胁,人气在外踝后京骨二十一日,虾蟆省左胁,人气在足小指次指。(《虾蟆经》云:虾蟆省左股,人气在目外二十二日,虾蟆省右胁,人气在足外踝上。(《虾蟆经》云:虾蟆省右股,人气在缺盆、腋二十三日,虾蟆省身成,人气在足外踝。(《虾蟆经》云:虾蟆省尻身,人气在髀厌。)


  二十四日,兔省左股,人气在腰胁。(《虾蟆经》云:兔省头,人气在脚外踝。)


  二十五日,兔省右股,人气在儿骨。(《虾蟆经》云:兔省左肩,人气在太阴绝骨。)


  二十六日,兔省左胁,人气在胸中。(《虾蟆经》云:兔省右肩,人气在大丛毛。)


  二十七日,兔省右胁,人气在膈中。(《虾蟆经》云:兔省左胁,人气在内踝上。)


  二十八日,兔省后左股,人气在阴中。(《虾蟆经》云:兔省右胁在脚内廉。)


  二十九日,兔省后右股,人气在内荣。(《虾蟆经》云:兔省左股,人气在鼠仆、环阴、气三十日,兔省身尽,人气在踝上。(《虾蟆经》云:兔省右股身形,人气在关元。)


  上三十日人气所在,不可灸刺。


  《华佗法》云:凡人月一日神在足(《虾蟆经》云在两足下。)二日神在踝(《虾蟆经》云在外踝后。)三日神在股(《虾蟆经》云在腹里。)四日神在腰中(《虾蟆经》云同之。)五日神在口齿、膺、舌本(《虾蟆经》云同之。)六日神在两足小指小阳(《虾蟆经》云同之。)


  七日神在踝上(《虾蟆经》云在足内踝。)八日神在手腕中(《虾蟆经》云同之。)九日神在尻尾(《虾蟆经》云同之。)十日神在腰目(《虾蟆经》云同之。)十一日神在鼻柱(《虾蟆经》)


  云同之。)十二日神在发际(《虾蟆经》同之。八素注云:发际在上星下一寸毛内之。)十三日神周匝蟆经之。


  指。


  在肝。)二十二十六日神在日神在阴中(《虾(《虾蟆经》云在两足。


  上三十日神所在,不可灸刺。


  《虾蟆经》云:六甲日神游舍避灸刺法:甲子头上正中,乙丑头上左太阳,丙寅头上左角,丁卯左耳,戊辰左曲颊,己巳左颊,庚午右角壬午右髀,己丑右膝,庚寅右膝下五寸,辛卯右踝上三寸,壬辰右足中指本节,癸巳右足心,甲午左乳,乙未左肘里,丙申左季肋,丁酉左髀上,戊戌左髀,己亥左膝,庚子左膝下五寸,辛丑踝上三寸,壬寅左足中指本节,癸卯左足心,甲辰踝上,乙巳左KT 下三寸,丙午左脚中,丁未左股阴中,戊申阴中,已酉右股阴中,庚戌右脚中,辛亥右KT 肠,壬子右KT下五寸,癸丑右足踝上,甲寅膺中,乙卯直两乳间,丙辰心鸠尾下,丁巳胃脘,戊午胃脘左,已未胃脘右,庚申右气街,辛酉左气街,壬戌左股阴中太阴,癸亥右股阴中太阴。


  上六十日神所在之处,宜避针灸,不避致害。


  又云:凡子日神在目,丑日在耳,寅日在口,卯日在鼻,辰日在腰,巳日在舌,午日在心,上十二日神所在,不可灸刺。


  时神《虾蟆经》云:凡鸡鸣神舍头(丑),平旦舍目(寅),日出舍耳面(卯),食时舍口(辰),禺中黄昏舍阴(上十二时神所舍处,慎禁之。


  又云:凡平旦至食时(魂在中府,魂在目 ,神在膀胱,志在天窗,意在人中。)禺中(魂在气阴迎,魄尺泽,神在上五神所处,不可刺灸,禁之。


  卷第二


  天医扁鹊天德所在法第九


  天医扁鹊法《虾蟆经》云:正月(天医在卯,扁鹊在酉。)二月(天医在戌,扁鹊在辰。)三月(天医在巳医在寅,扁医在亥,扁鹊月(天医在申,扁又云:凡推日天医法:甲己在卯,乙庚在亥,丙辛在酉,壬丁在未,戊癸在巳。


  又云:推月天医法:正月在酉,二月在亥,三月在午,四月在未,五月在申,六月在卯,七月在戌,八月在丑,又云:推行年天医法:行年在子(天医在卯,)行年在丑(天医在辰,)行年在寅(天医在巳,)行年在卯(天医在子,)


  (天医在亥,)


  又云:凡天医阳月以大吉,加月建功曹下为天医传送下为扁鹊。阴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又云:天医常以神后加今日时,功曹下为天医传送下为天巫。从魁下为天师,以神后加大岁又云:凡病患不瘥,当从天医治之,不避众忌,所治之处百鬼不敢当天医所在。虽有凶神不又云:凡病者,向生气坐。治其人,背天医坐而治也。火置扁鹊上,作艾,人背天医坐也,又云:推月生气法:正月在子(死气在午,)二月在丑(死气未,)三月在寅(死气申,)四月在卯(死气酉,)


  五月在在申(死气上,向生气所在可服药,莫向死气。


  又云:推天德法:《虾蟆经》云:正月(在丁,)二月(在西南角,)三月(在壬,)四月(在申,)五月(在西北角十一月(在东


  卷第二


  月杀厄月KT日法第十


  月杀所在法:《耆婆方》云:正月杀鬼在丑不向东,治病者死。二月杀鬼在戌不向北。三月杀鬼在戌不向不向未不上月杀在之处,勿向治病,病患死。


  《虾蟆经》云:正、五、九月东北向治病,病者死。二、六、十月西北向治病,病者死。


  三厄月法:《虾蟆经》云:凡子年生人,大厄在未,小厄在丑,KT 六月、十二月。


  丑年生人,大厄在午,小厄在子,KT 五月、十一月。


  寅年生人,大厄在巳,小厄在亥,KT 四月、十月。


  卯年生人,大厄在辰,小厄在戌,KT 三月、九月。


  辰年生人,大厄在卯,小厄在酉,KT 二月、八月。


  巳年生人,大厄在寅,小厄在申,KT 正月、七月。


  午年生人,大厄在丑,小厄在未,KT 六月、十二月。


  未年生人,大厄在子,小厄在午,KT 五月、十一月。


  申年生人,大厄在巳,小厄在亥,KT 四月、十月。


  酉年生人,大厄在辰,小厄在戌,KT 三月、九月。


  戊年生人,大厄在酉,小厄在卯,KT 二月、八月。


  亥年生人,大厄在申,小厄在寅,KT 正月、七月。


  上,黄帝曰:以此大小厄日月及大小厄方地向以厄日不可灸刺,灸刺则死。又以此日服药大八卦法(出《考命书》)


  KT 离。(年一、八、十六、二十四、三十二、四十、四十一、四十八、五十六、六十四、七十游年立离,祸害艮,绝命干,鬼吏坎,墓在亥,生气震,养者坤,天医兑,绝体坎,游魂在坤,祸德巽,五鬼艮。小KT 正月、五月、十二月(忌五日、十二、二十八日。)大厄十月(忌二日、九日、十七日、二十五日,不可北行。)一说厄正月、三月、十月、十二月(忌二日、十KT 坤。(年二、九、十七、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二、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游年坤,祸害震,绝命在坎,鬼吏震,墓在辰,生气艮,养者离,五鬼震,绝体干,游魂离,天医巽,祸德兑。小KT 六月、十二月(忌十三日、二十九日。)大厄二月七月(忌三日、八日、十日,不可北行。)一说月厄二月、八月(忌十五日、二十四日,不可北行。)


  KT日时卯、KT 兑卦。(年三、十、十八、二十六、三十四、四十三、五十、五十八、六十六、七十四、八游年兑,祸害坎,绝命震,鬼吏午,墓在丑,生气干,养者艮,五鬼午,绝体艮,游魂巽,祸德坤。小KT 七月(忌十日,十四日、二十三日。)大厄正月、五月、十一月(忌一日、五日、不可东行。)一说厄月,十一月、五月(忌十六日,二十六日,不可东行。)


  KT日时子午。


  KT 干。(年四、十一、十九、二十七、三十五、四十四、五十一、五十九、六十七、七十五、游年干,祸害巽,绝命离,鬼吏离,墓在丑,生气兑,祸德艮;养者坎,五鬼巽,绝体坤,游魂坎,天医震。小KT 五月(忌十五日、二十二日。)大厄二月、三月、四月、九月(忌六日、十二日、十四日、十九日,不可南行。)一说月厄正月、三月(忌二日、十二日,不可南行。


  坎。(年五、十二、二十、二十八、三十六、四十五、五十二、六十、六十八、七十六、八游年坎,祸害兑,绝命坤,鬼吏坤,墓在辰,生气巽,养者干,五鬼兑,绝体离,游魂干,福德震,天医艮。小KT 正月、六月、七月(忌十六日、二十日。)大厄三月、十月、十二月(忌七日、十日、二十日。不可南行及起土。或本云:不可西行起土。)一说月厄八月,二月(忌KT 艮。(六、十三、二十一、二十九、三十七、四十六、五十三、六十一、六十九、七十七、游年艮,祸害午,绝命巽,鬼吏午,墓在辰,生气坤,养者兑,五鬼午;绝体兑,游魂震,天医,福德干。小KT 三月、四月、九月、十月(忌二日、九日、二十五日。)大厄四月、十二月(忌五日、二十三日,不可南行。)一说月厄五月、十一月(忌十五日、二十三日,不可南行KT 震。(七、十四、二十二、三十、三十八、四十七、五十四、六十二、七十、七十八、八十七游年震,祸害坤,绝命兑,鬼吏干,墓在未;生气午,养者坎,五鬼坤,天医干,绝体巽,八月、十六日、KT 巽。(年十五、二十三、三十一、三十九、五十五、六十三、七十一、七十九、九十五、百三游年巽,祸害干,绝命艮,鬼吏兑,墓在丑,生气坎,养者离;五鬼干,天医坤,绝体震,游魂兑,祸德离。小KT 四月、十一月忌四日、十一日、十七日、不可东北行。大厄二月、六月、九月忌(忌十日、二十五日,不可东北行。)一说月厄十月、十二月(忌六日、十七日、


  卷第二


  作艾用火(法)灸治颂第十一


  作艾法:《短剧方》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哑。解曰:此为作炷欲令根下广三分为适也,减还极《千金方》云:凡新生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矢大。


  用火法:《虾蟆经》云:松木之火以灸即根难愈。柏木之火以灸即多汁。竹木之火以灸即伤筋,多壮枯。


  之火上八木之火以灸人,皆伤血肌肉骨髓。大上阳燧之火以为灸,上次以KT 石之火,大常槐木之《短剧方》云:凡八木之火害人肌血筋脉骨髓,不可以灸也。大上用阳燧之火,其次KT石之火也。今世之皆良也。相传是可用也。


  灸治颂:《虾蟆经》云:灸时咒曰:天师天医,愿我守来疗治百病,我当针灸疾病,不治神明,恶毒又咒云:天地开张,禁之越王,俱摄金刚,针不当神,利不伤损,疾病速去,急急如律令。


  卷第二


  明堂图第十二


  《千金方》云: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脏腑之脉,并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其外其源阙,不足为图。


  五色又咒云:赫同赫同,日出于东,左王后、西王母、前朱雀、后玄武,厝鼓织女。使我灸汝,《耆婆脉决经》云:壬午、辛卯、庚戌、辛酉、壬寅、乙卯。


  上六日允病患代死,善善忌之。


  凡不问见病者曰:正月(巳午),二月(午未),三月(戌亥),四月(戌寅),五月(亥子),六月(丑寅),七月(丑凡戊日不见病患,巳日不问病者。


  天狗下食日:子岁(丁丑),丑岁(庚寅),寅岁(丁卯),卯岁(壬辰),辰岁(丁巳),巳岁(丙申),午岁(丁上不可看病及合药作服也。


  凡甲乙日(平旦),丙丁日(食禺中),戊己日(日中、日 ),庚辛日(晡时),壬癸日(黄昏、上日时不可诣看病者。


  医心方卷第二背记:《玉篇》云:名聘反, 也。《宋韵》云: 目或单作名,弥正反。


  丁浪也,言中也。《宋韵》如《玉篇》。


  宇治本在里,而此脚本书面仍留之。


  今按:甲子 丙子 戊子 壬子 丙午 庚午壬午 甲戌 丙戌 壬戌 乙巳 丁巳 乙亥 辛亥 丁壬 己壬 辛壬 癸壬 癸壬 癸卯今捡件日,避诸禁合药服针灸治病皆吉。但可避节气用忌并生年KT 日等。


  卷第三


  风病证候第一


  《黄帝太素经》云: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为他病也,无常方。(杨上善云:百病因寓经,长养万物。若风从南方来向中宫,为冲后来虚风,贼伤人者也。)


  《素问经》:千病万病,无病非风。


  《医门方》云:凡人性禀五行,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长物,还能为害伤人。如水浮舟,亦能覆舟。


  《病源论》云: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不得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若肤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壮。若唇或青或白,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唇色青,面黄可治,急灸肝俞百壮。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是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脾中风,踞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壮。若手足青者,不可复治也。


  肾中风,踞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麦饼粢大者可治,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鬓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下两边下行至口,色白可治,急灸肺俞此数日而死。


  《短剧方》云:说曰:风者,四时五行之气也,分布八方,顺十二月,终三百六十日。


  各以时从其乡来为正风,在天地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之气也。万物生成之所顺,非毒厉之气也。人当触之过,不胜其气乃病之耳。虽病,然有自瘥者也,加治则易愈。其风非时至者,则为毒风也。不治则不能自瘥焉。今则列其证如下:春甲乙木,东方清风。伤之者为肝风,入头颈肝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喜怒。两胁痛恶血夏丙丁火,南方汤风。伤之者为心风,入胸胁腑脏心俞中。为病多汗恶风,憔悴喜悲,颜色仲夏戊己土,同南方阳风。伤之者为脾风,入背脊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肌肉痛,身体怠在秋庚辛金,西方凉风。伤之者为肺风,入肩背肺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寒热咳动肩背,颜色冬壬癸水,北方寒风。伤之者为肾风,入腰股四肢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腰脊骨肩背颈项颜色上四时正气之风,平人当触之,过得病,证候如此。


  又云:四时风物名:春,九十日,清风;夏,九十日,汤风;秋,九十日,凉风;冬,九十日,寒风。其气分布八方,亦各异名也。太一之神随节居其乡各四十五日,风云皆应之。


  今东北方:艮之气,立春王,为条风,一名凶风,王四十五日;东方:震之气,春分王,为明庶风,一名婴儿风,王四十五日;东南方:巽之气,立夏王,为清明风,一名弱风,王四十五日;南方:离之气,夏至王,为景风,一名大弱风,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仲夏中央之气,主立八方之气,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合四十五日,风名同;西南方:坤之气,立秋王,为凉风,一名谋风,王四十五日;西方:兑之气,秋分王,为闾阖风,一名刚风,王四十五日;西北方:干之气,立冬王,为不周之风,一名折风,王四十五日;北方:坎之气,冬至王,为广莫风,一名大刚风,王四十五日。


  上八方之风,各从其乡来,主长养万物,民众少死病也。


  又云:八方风不从其乡来,而从冲后来者,为虚邪。贼害万物,则民众多死病也。故圣人说凶风之气,内舍大肠。外在胁肌骨下,四肢节解中。书本遗其病证,今无也。


  婴儿风为病,令人筋纽湿。其气内舍肝中,外在筋中。


  弱风为病,令人体重。其气内舍胃中,外在肉中。


  大弱风为病,令人发热。其气内舍心中,外在脉中。


  谋风为病,令人弱,四肢缓弱也。其气内舍脾中,外在肌中。


  刚风为病,令人燥,燥者枯燥瘦瘠也。其气内舍肺中,外在皮中。


  折风为病,则因人脉绝时而泄利,脉闭时则结不通,喜暴死也。其气内舍小肠中,外在右手大刚风为病,令人寒,寒者患冷不能自温也。其气内舍肾中,外在骨中脊膂筋中也。


  上八风从其冲后来者,为病如此。


  又云:新食竟取风,为冒风。其状恶风,颈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胀满形瘦,腹大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渴,近衣则身热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其状恶风,面多汗,头痛。


  新房室竟取风,为泄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


  劳风之为病,喜在肺。使人强上恶风,寒战,目脱涕唾出,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不精明者《又云:风者,其气喜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其证如下: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寒热。


  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


  肥人有风,肌肉浓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瘦人有风,肌肉薄则恒外行,身中寒,目泪出有风遇实,则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若因热食,汗欲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


  则觉有风遇虚,腠理开则外出,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如水淋时,如竹管吹处。


  《录验方》云:风者,天地山川之气也。所发近远有二焉:其一是天地八方四时五行之气,为远风也。其风 KT KT 鼓振者,此则山川间气为近风耳。譬由鼓肩动于手握之间便能致风又云:经言诸取风者,非是时行永节之风,亦非山川鼓振之风也。此人间庭巷门户窗牖之迳人五亦古雒阳市有一上贴家,最要货卖倍集,但货主周年中必得病致死,遂成空废,无复坐者。


  有主儿复今有一人家作北向听事, 在南架下。主人四月中温病,逐凉开辟正首, 卧乃诊脉,脉作住寸之后也永不肯还斋中避风,而脉冷。汤以除温,遂喑绝而死矣。是以明知迳气之风,不可久当也。


  有一家作三间屋,开中央一间,南北对作都户。安一床当中央,夫妇便坐其中监看事。


  经一


  卷第三


  治一切风病方第二


  《耆婆方》治一切风病日月散方:秦胶(八分) 独活(八分)


  二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还遂四时之四季作服之,春散、夏汤、秋丸又云:治男女老小一切风病。病风之状,头重痛,眼暗,四肢沉重,不奉不随,头闷心闷烦色,房事转弱,渐自瘦,不能劳动,劳动万病即发,万病并主之,方:人参 白藓 防风 防己 芎 秦胶 独活(老小各一两,小壮二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分六服。一方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服之相去十里。分六服者,相去三十里。令了勘,无相恶,宜久服之,延年益智聪慧。


  汤服讫,散服方寸匕,酒服。酒三斗,渍之一宿,少少饮之;煎服,少少服之;丸服,蜜和为丸,丸如大气,昼瘥夜剧;八曰入肝,头眩,目视不明;九曰入脾,令人肠鸣,舌上疮,两胁下芎 (四分) 蜀椒(三分,一方无) 贝母(三分) 防风(二分,一方九分) 当归(二分,一一方三分)


  凡八物,冶下筛,丸以蜜,如弹丸。顿服一丸。先食。禁食生鱼、猪肉、生菜。


  服药十三日服三丸,《短剧方》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绞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甘草(一两) 麻黄(一两) 防风(一两半) 防己(一两) 人参(一两) 黄芩(一两) 桂心(两)


  上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于《极要方》云:疗风病多途,有失音不得语,精神如醉,人手足俱不得运用者。有能言语,不异常,醒后久方候,以劳役。既极于事,能不败乎?常量己所归,而舍割之,静思息事,兼助以药物,亦有可复之理汤服生葛根(一挺,长一尺,径三寸) 生姜汁(二大合) 竹沥(二大升,如不可得,宜筋竹根大叶细切一以水一上,先取生葛根,净洗刷,便捣碎且空,迮取汁令尽,尽讫。又捣即竹沥,酒KT 迮取汁,汁尽为度。用和生姜汁,绵滤之。细细暖服之,不限回数及食前食后,如觉腹内转作声又似痛。,即以食后温服之,如经七日以后,服附子等汤之。


  《杂酒方》治一切风病独活酒方:独活(五两) 黑大豆(三升,熬令无音。)


  凡二物,以酒一斗渍之,五日始服,日三,多少任意。但大豆者渍之二日出去。


  《录验方》云帝释六时服诃黎勒丸方:上诃黎勒者,具五种,味辛酸苦咸甘,服无忌。治一切病,大消食,益寿补益,令人有威德痔;痢不思食疗声破无涌;健忘诃黎勒皮(八分) 槟榔仁(八分) 人参(三分) 橘皮(六分) 茯苓(四分) 芒硝(四分) 狗牛子(十三两) 桂心(凡十三味, 咀,下筛,以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食前以温酒若薄粥汁服,平旦得下利良。


  卷第三


  治偏风方第三


  《病源论》云: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人体有偏虚者,风邪乘虚而伤之,故为偏风《千手经》曰:一边偏风,耳鼻不通,手脚不随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龙门方》治卒偏风方:以草火灸,令遍身汗流,立瘥。


  又方:大麻子捣,以酒和,绞取汁,温服。熬蒸亦佳。


  又方:黑胡麻捣末,酒渍,服七日后瘥验。


  《极要方》疗偏风服之三日内能起方:羌活(三两) 桂心(二两) 干姜(二两) 附子(二颗,炮)


  上,以水一升半,煮取半大升,分二服。


  卷第三


  治半风方第四


  《病源论》云:风半身不遂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


  《千金方》治大风半身不遂方:蒸鼠壤土,袋盛,熨之瘥。


  又方:蚕砂熟蒸,作练袋三枚,各受七升热盛一袋,着患处。如冷,即取余袋,一依前法,又方:灸风池、肩 、曲池、阳陵泉、巨虚下廉等穴。


  卷第三


  治风痉方第五


  《病源论》云:风痉(充至反)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其重者耳中策策痛;《效验方》治风痉身强方:蒸大豆,熨之。(《千金方》同之。)


  又方:蒸鼠壤土,熨之取汗。


  《新录方》治风痉身强方:薄荷三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葛氏方》苦身直不得屈伸反复者方:取槐皮黄白者,切,以酒若水六升,煮得二升,去滓,稍服。


  《苏敬本草注》治风痉方:铜屑熬令极热,投酒中,服五合,日三。


  又方:铁屑炒使极热,投酒中,饮酒,良。


  《本草稽疑》治风痉方:蒸蚕砂,熨之。


  卷第三


  治柔风方第六


  《病源论》云:柔风者,血气俱虚,风邪并入,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


  柔《短剧方》治中柔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欲作不遂方:羌活(三两) 桂肉(三两) 生姜(六两) 干地黄(三两) 葛根(三两) 夕药(三两) 麻黄(凡八物,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今按:《千金方》云,酒二《葛氏方》治中缓风四肢不收者方:豉三升,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作。亦可酒渍煮饮。


  卷第三


  治头风方第七


  《病源论》云: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于脑,而引目系(胡计反)故也。


  《养生方》云:饱食仰卧,久成气病,头风。


  又云:饱食沐浴,作头风。


  《耆婆方》治人一切风气风眩病三光散方:秦胶(十二分) 茯神(十二分) 独活(八分)


  三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依日月法。


  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面病四时散方:秦胶 独活 茯神 薯蓣四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日月法。


  春各四分,夏各二分,秋各八分,冬各十二分。


  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面风病五脏散方:秦胶 独活 茯神 薯蓣 山茱萸(分两,依四时散)


  五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日月散法。


  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面风,头中风病六时散方:秦胶 独活 茯神 薯蓣 山茱萸 本(依四时散分两)


  六味,切,捣筛以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日月散法。


  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中风病,中风脚弱,风湿痹病七星散方:秦胶 独活 茯神 薯蓣 天雄 山茱萸 本七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依四时散法。


  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面风,中风;湿痹脚弱,房少精八风散方:秦胶 独活 茯神 薯蓣 山茱萸 本 天雄 钟乳(研七日)


  八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依四时散分两,依日月散法。


  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面风,中风脚弱,风湿痹弱,房少精,伤寒心痛,中恶冷病十善秦胶 独活 茯神 薯蓣 山茱萸 本 天雄 钟乳(研七日) 夕药 干姜十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四时散分两。


  《千金方》治风头眩,口 目痛,耳聋大三五七散方:天雄(三两) 细辛(三两) 山茱萸(五两) 干姜(五两) 薯蓣(七两) 防风(七两)六味,下筛,为散渍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


  又云:小三五七散主头风目眩方:天雄(三两) 山茱萸(五两) 薯蓣(七两)


  三味,下筛,渍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又云:治头风方: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头。


  又方云:芥子末,酢和,敷头一周时覆之。


  又方:葶苈子煮,沐,不过三四度,愈。


  又方:菊花,独活, 草,防风,细辛,蜀椒,皂荚,桂心,杜蘅,可作汤沐及熨之。


  (《《录验方》桃花散治风头眩倒及身体风痹走在皮肤中方:石南(五两) 薯蓣(四两) 黄 (三两) 山茱萸(三两) 桃花(半升) 菊花(半升) 真朱(凡八物,合冶下筛,食竟,酒服半钱匕,日三,稍增之。


  《集验方》治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头脑痛防风枳实汤方:防风(三两) 枳实(三两,炙) 茯神(四两) 麻黄(四两,去节) 细辛(二两)


  芎(三两)


  升)


  十一物,切,以水六升合竹沥,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频服两三剂尤良。


  《葛氏方》治患风头每天阴辄发眩冒者方:取盐一升,以水半升和,涂头絮巾,裹一宿。当黄汁出,愈。附子屑一合,纳盐中尤良。


  又方:以桂屑和苦酒,涂顶上。


  《范汪方》治鼻孔偏塞,中有脓血。此乃是头风所作,兼由肺疾。宜服此散方:天雄(八分,炮) 干姜(五分) 薯蓣(四分) 通草(六分) 山茱萸(六分) 天门冬(八分)


  凡六物,冶下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稍加至二匕。


  《极要方》疗风头痛,眼眩心闷,阴雨弥甚方:防风(二两) 当归(一两) 山茱萸(一两) 柴胡(二两) 薯蓣(二两) 鸡子(二两,去白黄上,为散,用鸡子黄和散令调,酒服方寸匕,日三。


  《僧深方》:治头风方:吴茱萸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染汁,以拭发根,数用。


  灸头风方:《千金方》云:灸天窗穴,在上星后一寸。


  灸后顶穴,在百会后一寸。


  《百病针灸》云:灸百会穴,在顶上旋毛中。


  又灸前顶穴,在亚会后一寸五分。


  又灸五处穴,在当两眼入发际一寸。


  卷第三


  治中风口噤方第八


  《病源论》云:诸阳经筋,皆在于头。三阳之筋,并络入于颔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葛氏方》治口噤不开者方:取大豆五升,熬令黄黑,以五升酒,渍取汁。奏强发口,以灌之。


  又方:独活四两,桂二两,以酒水各二升,合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温卧。


  《千金方》治中风口噤方:术(四两) 酒(三升)


  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服淡竹沥一升。


  《极要方》疗中风口噤不知人方:豉(五升) 茱萸(一升)


  以水七升,煮三沸,饮之。(《千金方》同之。)


  《广利方》理中风口噤不开方:独活一大两。切,以清酒二大升,煮取一升半。即大豆五大合,熬取煎酒热,投豆中,密盖《效验方》治人卒中风欲死口不开身不得着席大豆散方:大豆(二两,熬令焦) 姜(二两) 蜀椒(二两,去目,汗。)


  凡三物,捣下筛,酒服一钱匕,日一愈。


  《新录方》治口噤方:灸承浆穴,在颐前下,唇之下。


  又方:灸颐尖七壮。


  卷第三


  治中风口方第九


  《病源论》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 ,言语不正,《养生方》云:夜卧当耳,勿令有孔,风入耳口喜 。


  《太素经》云: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故 。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拊《录验方》治口眼相引 僻者方:以生鳖血涂之,以桑钩钩吻边,挂着耳也。血干复涂之,用白酒胜血。(《短剧方》同之。)


  《极要方》疗风口面 兼暴风半身不遂语不转方:以酒煮桂心,取汁湿故布,拓病上则止。左 拓右,右 拓左。秘不传,常用大效。


  《僧深方》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方:竹沥(一升) 独活(三两) 生地黄汁(一升)


  凡三物,合,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翳风穴灸三壮,主耳聋,口眼为 不正;牙车引口噤不开,喑不能言。甚神良。


  穴在《短剧方》云:眼 动,口唇动,偏 ,皆风入脉故也。


  急服小续命汤,摩神明眼膏。


  又方:灸吻边横纹赤白际,逐左右风乘不收处,灸随年壮。日日报之,三报且息,三日不效《千金方》治中风口 方:炒大豆三升令焦,以酒三升淋取汁,顿服之,日一。(《令李方》同之。)


  又方:皂荚大者一枚,去皮、子,灸。一方一两下筛,三年苦酒和涂之,左 涂右,右涂《集验方》治中风口 不正方:取空青如桑者,着口中含咽之,即愈。(《千金方》云:如豆一枚,含之。)


  《葛氏方》治口 者方:衔奏灸口吻中横纹间,觉大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尽艾则大过,左 灸右,右 灸左。


  又方:鳖血和乌头涂之,欲止即拭去。


  《范汪方》治中风口 噤方:豉(五升) 茱萸(一升)


  合煮三沸,去滓饮汁,神验。


  又方:两手叉于头上,随 左右,灸肘头三四壮。


  《经心方》治口 方:青松叶一斤,捣令出汁。清酒一升,渍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渐至一升。头面汗即止又方:取衣鱼摩发边,即正。


  卷第三


  治中风舌强方第十


  《病源论》云: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范汪方》治风舌强不语方:豉煮汁,渐服,一日可数十过,不顿多。


  又方:新好桂,削去皮,捣下筛。以三指撮着舌下,咽之。


  又方:灸廉泉穴,在颐下结喉上舌本。(今按:《华佗传》云:中矩穴主中风舌强不语,在《集验方》治卒不得语方:煮大豆取汁,稍含,咽之。


  又方:取桂一尺,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葛氏方》治中风不语方:豉、茱萸各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稍服之。


  又方:灸第二、第三椎上百五十壮。


  《录验方》治舌强不能语言舌下药矾石散方:矾石(二两) 桂心(二两)。


  凡二物,下筛,置舌下,便能言。


  卷第三


  治中风失音方第十一


  《病源论》云:喉咙(力公反,《尔雅》曰元鸟龙谓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喉厌者,声之语。


  《范汪方》治失音大豆紫汤方:大豆一升,熬令焦。好酒二升,合煮令沸。随人多少服,取令醉。


  《效验方》治卒风失音大豆散方:大豆(熬令焦) 蜀椒(去目汗) 干姜(各三两)


  凡三物,合,下筛,酒服一钱匕,日一,汗出即愈。


  《千金方》治卒失音方: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着舌下,渐咽汁。


  又方:浓煮大豆汁,含之。豉亦良。


  又方:灸天窗,百会穴。(《新录方》同之。)


  《孟诜食经》治失音方:杏仁(三分,去皮,熬,捣作脂) 桂心末(一分)


  和如泥,取李核七个许,绵裹,少咽之。日五夜一。


  又方:捣梨汁一合,顿服之。


  卷第三


  治中风声嘶方第十二


  《病源论》云:声嘶者风冷伤于肺所为也。


  《葛氏方》治卒中冷声嘶哑方:甘草(一两) 桂心(二两) 五味(二两) 杏仁(三十枚) 生姜(八两)


  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服。


  《耆婆方》治人声嘶喉中不利方:桂心 杏仁 干姜 芎 甘草(各一分)


  上五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子,口中餐,咽汁。


  卷第三


  治声噎不出方第十三


  《葛氏方》治卒失声声噎不出方:橘皮五具,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针大椎旁一寸五分。


  又方:浓煮苦竹叶,服之。


  又方:捣 荷根,酒和,绞饮其汁。


  矾石、桂末,绵裹如枣,纳舌下,有唾吐出之。


  《耆婆方》治人风噎方:羚羊角(五两,炙) 通草(二两半) 防风(二两) 升麻(二两) 甘草(四两,炙)五味,捣筛为散,以白饮服一方寸匕,日二。


  卷第三


  治中风惊悸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经为风邪所乘也,或恐惧忧恚,迫令心而不《极要方》四神镇心丸,疗男子读诵健忘,心神不定,心风虚弱,补骨髓方:茯神(十二分) 天门冬(十二分) 干地黄(十二分) 人参(八分) 远志皮(八分)以上蜜丸,饮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三十丸。


  《博济安众方》云:治因重病虚损后;或因忧虑失心,惊悸心忪;或夜间狂言,恒常忧怕。


  虎睛(一双,炙) 金薄(五十片) 银薄(五十片) 光明珠(二分) 雄黄(二分)


  牛黄(二分)


  上,如法研如面,以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每日空心以井花水下,三丸,或五丸,或七丸,《短剧方》远志汤,治中风心气不定,惊悸,言语谬误,恍恍惚惚,心中烦闷,耳鸣方:远志(三两,去心) 茯苓(二两) 独活(四两) 甘草(二两) 夕药(三两) 当归(二两) 桂子(一两,炮) 黄 (三凡十二物,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八合。人羸可服五合。日三夜一。


  《葛氏方》治人心下虚悸方:麻黄、半夏分等,捣蜜丸,服如大豆三丸,日三。


  《千金方》云:补心汤主心气不足,多汗心烦,喜独语,多梦不自觉,喉咽痛,时吐血,舌本强,水浆不通方:紫石英(二两) 麦门冬(三两) 茯苓(二两) 人参(二分) 紫菀(一两) 桂心(二两) 赤小九味, 咀,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宜春夏服。


  又云:定志汤主心气不足心痛惊恐方:远志(四两) 菖蒲(四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僧深方》云:定志丸治恍惚忆忘胸中恐悸,志不定,风气干脏方: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菖蒲(二两) 远志(二两) 防风(二两) 独活(二两)


  凡六物,冶下筛,以蜜丸,丸如梧子,服五丸,日再。(今按《范汪方》加铁精一合,细辛


  卷第三


  治中风四肢不屈伸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四肢拘挛,不得屈伸者,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


  《短剧方》云:张仲景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烦,发作心乱,恶寒引日,不欲饮麻黄(五分,去节) 独活(五分) 细辛(一分) 黄 (二分) 黄芩(三分)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服即小汗出,两服大汗出,即愈。


  《葛氏方》云:若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短气自汗出,或欲肿者方:附子(二两) 桂(四两) 术(三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汗出愈。


  又云:若手足不遂者方:取青布烧作烟,于小口器中,熏痛处佳。


  又方:豉三升,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卷第三


  治中风身体不仁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风不仁者,由营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葛氏方》云: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方:取干艾叶一斛许,丸之。纳瓦甑下,塞余目,唯一目。以痛处着甑目上,烧艾以熏之,一时又方:好术,削之,以水煮令浓热的的尔,以渍痛处良。


  卷第三


  治中风身体如虫行方第十七


  《病源论》云:风大,虚风邪中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弈遍体,状若虫行。


  《千金方》治风身体如虫行方:盐一升,水一石,煎减半,澄清,温洗三四遍,亦治一切风。


  又方:以大豆渍饭浆中,旦旦温洗面头,发不净加少面,勿以水濯之。


  又方:成练雄黄,松脂分等,蜜和,饮服十丸如梧子,日三。慎酒、肉、盐、豉。神秘不传


  卷第三


  治中风隐疹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疹。


  若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疹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减也。


  白疹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为白疹也。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温则《素问》云:赤疹忽起如蚊(亡云反,啮人虫也)蚋(竹合反,斑身小虻也),烦痒重沓垄起,《短剧方》白疹方:宜煮蒴 汤,与(羊洳反,参也)少酒,以浴佳。


  又方:以酒煮石南草,拭之。


  又方:水煮矾石汁,拭之。


  又云:赤疹方:宜生蛇衔草涂之,最验。大法如治丹诸方。


  《千金方》治隐疹百治不瘥方:景天一斤,一名慎火,捣绞取汁,涂上。热灸手摸之,再三度即瘥。


  又方:矾石二两,末,酒三升渍令洋,拭上立瘥。


  又方:白芷叶煮汤洗之。


  又方:芒硝八两,水一斗,煮取四升,湿绵拭。


  又:淋锻石汁洗。


  又方:大豆三升,酒六升,煮四五沸,服一杯,日三。


  《如意方》治隐疹术:漏芦作汤,以洗浴。


  《效验方》治风搔茱萸汤方:茱萸(一升) 酒清(五升)


  凡二物,合,煮得一升五合,绞去滓,适寒温洗,日三。


  《录验方》黄连汤治风搔隐疹方:芒硝(五两) 黄连(五两)


  凡二物,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去滓,洗风痒处,日二。良。


  《本草稽疑》风搔隐疹方:煮蚕砂汁,渍之。


  又方:柠茎单煮洗之。


  又方:茺蔚叶可作浴汤。


  《孟诜食经》风搔隐疹方: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之。


  卷第三


  治中风隐疹疮方第十九


  《病源论》云:人皮肤虚,为风寒所折,则起隐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葛氏方》卒得风搔隐疹,搔之生疮汁出。初痒后痛,烦闷不可勘方:烧石令赤,以少水中,纳盐数合,及热的以洗渍之。


  又方:锉桑皮二斗许,煮令浓及热,以自洗浴。


  又方:以盐汤洗之, (大廉反)菜涂之。


  又方:以慎火合豉,捣以敷之。


  《医门方》云:煮蒴 汤和少酒以浴之,极佳。


  《刘涓子》方治耳体隐疹发疮方:地榆根(三两) 黄连(二两) 大黄(四两) 黄芩(四两) 苦参(八两) 甘草(六两) 芎 (上七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半,浴洗。


  《孟诜食经》云:拧茎单煮,洗浴之。


  又方:茺蔚可作浴汤。


  又方: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不过三四。


  又方:捣蘩蒌,封上。


  卷第三


  治中风癞病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凡癞病,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得之。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最又有乌癞、白癞,论诸癞(诸癞,或本无此字)形状在本书依繁不载。


  又云:酒醉露卧,不幸生癞。


  《录验方》云:有人五癞八风之法:一木癞、二石癞、三风癞、四水癞、五沸癞。


  《葛氏方》云:癞病乃有八种云云。


  治白癞乌癞方:苦参根皮干之粗捣,以好酒三斗,渍二十一日,去滓,服三合,日三。


  又方:干艾叶随多少,浓煮以渍面及饭酿如常法,酒熟随意饮,恒使熏。


  又方:取马薪蒿,一名马矢蒿,一名烂石草,捣末,末服方寸匕。日三,百日更赤起,一年又方:捣好雌黄末,苦酒和,鸡羽染以涂疮上,干复涂之。


  《僧深方》治癞方:水中荷浓煮以自渍半日,用此方多愈。


  又方:水中浮青萍浓煮,自渍之。


  《范汪方》治大风癞疮方:取 (音律)草一担,二石水,煮取一石汁,以渍疮,不过三渍愈。


  《集要方》治癞方:留黄,苦酒和涂之。


  卷第三


  治中风言语错乱方第二十一


  《病源论》云:风邪者,谓风气伤于人也。人以身内血气为正,外风气为邪。若其居处失宜暑,悲《僧深方》五邪汤,治风邪入人体中,鬼语妄有所说,闷乱,恍惚不足,意志不定,发来往人参(三两) 茯苓(三两) 茯神(三两) 白术(三两) 菖蒲(三两)


  凡五物,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先食,服八合,日三。


  《范汪方》茯神汤,五邪气入体中,鬼语妄言,有所见闻说,心悸恸,恍惚不定,发作有时茯神(三两) 菖蒲(三两) 赤小豆(三十枚) 人参(三两) 茯苓(三两)


  凡五物,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经心方》葱利汤,治邪发无常,骂詈与鬼语方:乌头(一分,炮) 恒山(一分) 甘草(一分) 葱利(一分) 桃花(一分)


  五味,好酒四升,煎取一升,顿服,大吐。


  卷第三


  治中风癫病方第二十二


  《病源论》云:五癫者,一阳癫,二阴癫,三风癫,四湿癫,五马癫也。人有血气少则心虚气并《千金方》云:治癫疾者,视之,有过者即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范汪方》治五癫方:铁精(一合) 芎 (一两) 蛇床子(五合) 防风(一两)


  凡四物,合和,捣下筛,日三服,日用一钱,有验即愈。


  又方:灸尺泽穴,在肘中动脉。


  《效验方》高风散治癫劳方:蜀天雄(一分,炮) 山茱萸(一分) 薯蓣(十四分) 独活(八两,一方八分) 石南草(二分(十二分) 干姜(八凡十二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短剧方》治癫疾发作,僵仆不知人,言语妄见鬼方:野狼HT 子三升,清酒五升,渍出曝干。复纳汁尽,曝干,捣冶末,空腹服四分匕,日三。


  《葛氏方》云癫病方: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便愈。


  又方:灸足大指丛毛中七壮。


  又断鸡冠血,沥口中。


  《千金方》云:风癫:灸天窗,百会各三百壮狂癫吐舌:灸胃脘百壮狂走癫疾:灸大幽百壮。


  狂走癫痫:灸季肋三十壮。


  狂言妄语:灸间使三十壮。


  狂走喜怒悲泣:灸巨揽随年壮。


  卷第三


  治中风狂病方第二十三


  《病源论》云: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风邪入人血脉使人阴阳二气虚实不调,若一实一虚,则令血气相并。并于阳则为狂发,则欲走。或自高贤,称神圣是也。


  《千金方》云:狂发少卧,不饥,自高贤,自辨知,自贵,大善骂詈,目夜不休。


  《短剧方》治卒发狂方:用其人着地,以冷水淋其面,终日淋之。


  又云:卒狂言鬼语方:以甑带急合缚两手父指,便灸左右胁下对屈肘头,两火俱起,灸七壮。须臾鬼语,自云姓名又云:狂骂詈掷打人方:灸口两吻边燕丸处赤白际各一壮,并灸。


  背胛间名臣揽三壮,三日一报之。


  又方:灸阴囊下缝三十壮,女人者灸阴会也。


  《葛氏方》治卒发狂方:烧虾蟆捣末,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煮三年陈蒲,去滓,服之。


  又云:狂言鬼语方:针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入小许即止。


  卷第三


  治虚热方第二十四


  《病源论》云:虚劳而生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之《极要方》疗一切虚热气壅滞结不通三黄丸方:黄连(二两) 大黄(二两) 黄芩(三两)


  上件三物,捣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三丸,日三。


  又云:疗心膈间虚热气上迫咽喉口干方:茯苓(五两) 麦门冬(三升二合,去心) 乌梅肉(二两)。


  上,蜜丸如酸枣大,含消咽之。日夜含六七枚。若因食即口若者,加升麻三两。


  《广济方》疗虚热呕逆不下食即烦闷地黄饮方:生地黄汁(六合) 芦根(一掘) 生麦门冬(一升) 人参(八分) 橘皮(六分) 生姜(八分) 白蜜(三合)


  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地黄汁,蜜,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不痢。


  《经心方》大黄丸,治虚热食饮不消化,头眩引胸胁,喉仲介介口中烂伤,不嗜食方:大黄(一两) 黄芩(一两) 黄连(三两) 苦参(二两) 龙胆(二两)


  五味,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


  又云:生地黄煎治虚热及血利方:生地黄汁三升。上,纳汁铜器中,于微火上煎令如饴服二合。


  《效验方》龙胆丸,治朝寒暮热,手足烦,鼻张血青,不能饮食方:龙胆(二分) 黄连(二分) 黄芩(二分) 人参(二分) 芒硝(二两) 大黄(二分)


  凡六物,冶下筛,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不知可至七丸。


  《葛氏方》云:若胸中热结,烦满闷乱,狂言起走者方:以芫(音元)花一升,水三升,煮取升半,以布渍汤中,拓胸中上,燥复易。


  卷第三


  治客热方第二十五


  《病源论》云:客热者由人腑脏不调,生于虚热。热客于上焦,则胸膈生痰实,口苦舌干;《耆婆方》治人客热方:生地黄根一握,净洗,捣绞取汁,纳少许蜜,少少服之。


  又方:以竹沥待冷,少少饮之。


  又云:治季夏月客热方:升麻(一两) 甘草(一分,灸) 蓝(二分) 人参(一分) 粟米(一升,一方一合)


  以水五升,煮取半升,去滓,夜露之,平旦一服之。


  又云,治人舌涩不能食方:荠 (十二分) 人参(二分) 防己(二分)


  切,捣筛为散,以饮服一方寸匕,日二。服此方至夏月。恒须早服之,无此病之。


  《录验方》竹茹汤,治胸中客热,口生疮烂,不得食方:生竹茹(四两,去上青)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 前胡(二两) 茯苓(二两)


  橘皮(一两)


  凡六物,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半日尽。


  《范汪方》阳逆汤,治胸中有热,喘逆肩息方:半夏(半升) 人参(一两) 石膏(如鸡子者一枚) 生姜(四两) 饴(四两)


  凡五物,以水一斗五升,煮得七升,服一升,日三夜二。


  医心方卷第三背记忘多:(《病源论》曰:多忘者,心虚也。心神虚损而多忘。《养生方》云:丈夫头勿北首:(《病源论》云:风 喉者,风邪之气先中于阴。病发于五脏者,其状奄忽不知人,喉(《病源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血气与脉并上,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卷第四


  治发令生长方第一


  《病源论》云:发是足少阴之经血所荣也,血气盛,则发长美;若血虚少,则发不长,故须《僧深方》生发泽兰膏方:细辛(二两) 蜀椒(三升) 续断(二两) 杏仁(三升) 乌头(二两) 皂荚(二两) 泽兰(二凡十一物, 咀,以淳苦酒三升渍铜器中一宿,以不中水猪肪成煎四斤,铜器中东向灶炊以生发膏生长发,白黄者令黑,魏文帝秘方:黄 (二两) 当归(二两) 独活 芎 白芷 夕药 草 辛夷 防风 生地黄 大黄凡十六物,切,微火煎三上三下,白芷黄,膏成,去滓,敷头。(一方加麝香二分。)


  《千金方》治发令生长方:麻子一升,熬令黑,压。取脂,敷头。


  又方:麻叶、桑叶。泔煮去滓,沐发七遍,长六尺。


  又方:多取乌麻花,瓷瓮盛,密盖,埋之,百八十日出,用涂发,长而黑。


  《葛氏方》治发令长方:术一升,锉之,水五升,煮以沐,不过三即长。


  《新录方》治发令长方:乌麻花末之,以生油和泥,涂之。


  又方:每暮好蜜涂如上,七日亦生。


  《本草经》云:鳢肠汁涂发眉,生速而繁。(注云:一名莲子草。)


  《如意方》云:长发术:东行枣根直者,长三尺,以中央当甑饭蒸之。承两头汁以涂头,发长七尺。


  又方:白芷四两,煮沐头,长发。


  又方:麻子仁(三升) 白桐叶(一把) 米汁煮,去滓,适寒温以沐,二十日发长。


  又方:麻子仁(三升) 秦椒(二升) 合研,渍之一宿以沐头,日一,长发二尺。


  又方:乙卯丙辰日沐浴,令人发长。


  卷第四


  治发令光软方第二


  《如意方》软发术:沐头竟,以酒更濯,日一,发即软。


  又方:新生乌鸡子三枚,先作五升麻沸汤,出扬之令温,破鸡子悉纳汤中,搅令和,复煮令又云:光发术:捣大麻子蒸令熟,以汁润发,令发不断生光泽,大良。


  卷第四


  治发令竖方第三


  《延寿赤书》云:《太极经》曰:理发宜向壬地,当数易栉,栉处多而不使痛。亦可令侍者《如意方》云竖发术:马蔺灰(一升) 紫宁灰(五升) 胡麻灰(七升)


  凡三灰,各各淋之,先用马蔺灰汁,次用紫宁灰汁,后用胡麻灰汁。


  卷第四


  治白发令黑方第四


  《病源论》云: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变白也。


  又云:千过梳发发不白。


  又云:正月一日取五香煮作汤,沐头不白。


  《隋炀帝后宫香药方》染白发大豆煎:酢浆 大豆上二物,以浆煮大豆以染之,黑便如漆。


  《葛氏方》治白发方:先沐头发令净,取白灰,胡粉分等,浆和温之,夕卧涂敷讫,油衣抱裹。明旦洗去,便黑。


  又方:拔白毛,仍以好蜜敷孔处,即生黑。


  《千金方》治发白方:正月四日,二月八日,三月十三日,四月二十日,五月二十日,六月二十四日,七月二十八上日拔之,不复白。


  又方:乌麻九蒸九曝,末,以枣膏丸,久服之。


  又方:生油渍乌梅,当用敷头良。


  《灵奇方》令白发还黑术方:陇西白芷(一升) 旋复(一升) 秦椒(一升) 好桂心(一尺)


  合捣筛,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三十日白发悉黑,禁房内。以此药食白犬子,二十日皆变为《僧深方》欲令发黑方:八角附子一枚,淳苦酒半升,于铜器中煎令再沸,纳好矾石大如博其石一枚;矾石消尽,纳《极要方》染鬓发白方:数用大麻子泔浴之,极佳。


  《龙门方》治发白方:用皂荚汤净洗,干拭,以陈久油滓涂之,日三。(《千金方》同之。)


  《孟诜食经》治白发方:胡桃烧令烟尽,研为泥,和胡粉。拔白发毛敷之,即生毛。(今按《本草拾遗》为泥拔白发《如意方》染发白术:取谷实捣取汁,和水银以拭发,皆黑。


  又方:熟桑椹以水渍,服之,令发黑。


  又云:反白发术:以五八午日烧白发。


  又方:癸亥日除白发,甲子日烧之,自断。


  卷第四


  治须发黄方第五


  《病源论》云:足太阳之经血外荣于发,血气盛,则须发美而长。若虚少不足,不能荣润于《葛氏方》治须发黄方:烧梧桐作灰,乳汁和,以涂其肤及须发,即黑。


  《如意方》治须黄术:胡粉,白灰分等以水和,涂须。


  一方:浆和,夕涂,明日洗去,便黑。


  《录验方》染须发神验如柒方:胡粉(三两) 锻石(三升)


  以泔和粉灰等煮一两沸,及暖,揩洗发令遍,急痛水以濯之,经宿旦还直暖涂泔洗濯。


  又以


  卷第四


  治须发秃落方第六


  《病源论》云:血盛则荣于头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不能荣润,故鬓发秃落也。


  《经心方》治中风发落不生方:铁生衣下筛,腊月猪脂合,煎三沸,涂,日三良。亦治眉落。


  《葛氏方》治鬓发秃落不生长方:麻子(三升) 秦椒(二升)


  合研置沈汁中一宿,去滓,日一沐,一月长二尺。


  又方:生柏叶一斗,附子四枚,捣末,以猪肪三斤合和为三十丸。布裹一丸,着沐汁中,间日《医门方》治发落方:油磨铁衣,涂之即生。


  又方:桑根白皮(二升) 大麻子(二升) 白桐叶(切,一升半)


  上,以米或泔九升,浸经一宿,煮五六沸,去滓,以沐浴发。


  《千金方》治鬓发堕落方:麻子(三升碎) 白桐叶(切,一把)


  二味,以米泔汁二升,煮五六沸,去滓以洗沐,则头鬓发不落,二十日验。(《葛氏方》同《如意方》治鬓发秃落术:桑树皮,削去黄黑取白,锉二三升,以水淹煮五沸,去滓,以洗沐鬓发,数为不落。


  又方:甘草二两, 咀,渍一升汤中,沐头,不过再三,则不落。


  卷第四


  治头白秃方第七


  《病源论》云:凡人有九虫在腹内,值血气虚则侵食。而蛲虫发动,最能生疮。仍成疽、癣并《千金方》治秃头方:芜菁子,末,酢和,敷之,日一。


  又方:油磨铁衣,涂之,即生。


  又方:麻子三升,末,研,纳泔中一宿,去滓,日一沐,一月长二尺。


  又云:白秃方:煮桃皮汁饮之,并洗上。


  又方:曲、豉两种下筛,酢和,敷上。


  又方:炒大豆黑末和猪脂,热暖匙抄封上遍即裹,勿见风。


  又方:桃花和猪脂封上。


  《极要方》疗头风痒多白屑方:大麻子仁(三升,研) 秦椒(二升) 柏叶(切,三升)


  上,并置于泔汁中一宿,明旦温之,去滓,用已沐发。(今按《集验方》无柏叶。)


  卷第四


  治头赤秃方第八


  《病源论》云:赤秃(此由头疮,虫食发秃落)者,无白痂,有汁,皮赤而痒,故谓之赤秃。


  《千金方》治赤秃:桑灰汁洗头,捣椹封之,日中曝头。


  又方:马蹄灰,末,猪脂和,敷之。


  又方:烧牛羊角灰,和猪脂,敷之。


  卷第四


  治鬼舐头方第九


  《病源论》云:人有风邪在于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千金方》治鬼舐头方:烧猫儿矢,腊月猪脂和,敷之。


  又方:烧麝香,研,敷之。


  又方:赤砖末,和蒜捣,敷之。


  卷第四


  治头烧处发不生方第十


  《病源论》云:夫发之生,血气所润养也。火烧之处,疮痕致密,则气血下沉,不能荣宣腠理,故发不生也。


  《如意方》生毛发术:取鸟内器,中埋于丙丁土入三尺,百日以涂人肉,即生毛。


  又方:涂好蜜。


  《千金方》治火烧疮发毛不生方:蒲灰,正月苟脑和,敷,毛生。又方:芜菁子,末,酢和,涂毛生。


  卷第四


  治眉脱令生方第十一


  《病源论》云:血气盛,则养眉有豪,血少则眉恶。又为风邪所伤,眉脱,皆是血气损伤,《千金方》生眉毛方:垆上青衣,铁精分等,和水涂之。


  又方:七月乌麻花,阴干,以生乌麻油和,三日一涂,眉发。


  《如意方》眉中无毛方:以针挑伤,敷蜜,生毛。


  《新录单方》生眉毛方:油和铁精研,涂眉。


  又方:每暮好蜜涂之,七日亦生。


  又方:铁汁数洗之。


  卷第四


  治毛发妄生方第十二


  《病源论》云:若风邪乘经络,血气改变。则异毛恶发妄生,则须以药敷令不生之。


  《新录方》:拔去毛,以蚌灰和鳖脂涂之,永不生。(《千金方》同之。)


  又方:去毛,用狗猪等胆涂,即永不生。(《千金方》同之。)


  又方:拔去毛,以伏翼血涂之,不生。


  《千金方》:除日拔毛,以鳖脂涂之。


  又方:狗乳涂之。


  又方:东行枣根灰,水和,涂之。


  卷第四


  治头面疮方第十三


  《病源论》云:内热外虚,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


  《如意方》治面上恶疮术:胡粉(五两,熬) 黄柏(五两) 黄连(五两)


  三物,冶下筛,粉面疮上,日三。(《短剧方》同之。)


  《极要方》疗面上疮,极痒,搔即生疮黄脂出,名曰肥疮方:上,煮苦参汁,洗去痂,故烂帛淹,即涂白蜜,自当汁出如胶,即敷雄黄末,不过一两度,又云:治头面恶疮胡粉膏方:胡粉(三两) 松脂(二两) 水银(三两) 猪脂(六合)


  凡四物,松脂,猪脂合煎去滓,以水银,胡粉着中,搅使和,涂疮上,日三。


  《膏药方》治头面生疮痒黄连膏方:黄连(四两) 白蔹(二两) 大黄(三两) 黄柏(二两) 胡粉(二两)


  上五物,下筛,以猪膏和涂之,时以盐汤洗之。(今按:藜芦膏可敷之。在第二十五卷小儿


  卷第四


  治面疮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面 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 ,或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


  又云:《养生方》云,醉不可露卧,令人面发疮 。(和名尔支养。)


  《养生要集》云:酒醉热未解,勿以冷水洗面,发疮轻者 。


  《如意方》治 术:荠 (二分) 桂肉(一分)


  下筛,以酢浆服方寸匕,日三,晚即服栀子散相参也。


  栀子散方:栀子仁(一斤)


  捣下筛,先食,以酢浆服方寸匕,日三。先服荠 桂散,次后服栀子散,即以同日服之。


  《录验方》治男女 面生疮黄连粉方:黄连(二两) 牡蛎(二两)


  凡二物,下筛,有脓汁以散粉之。


  《葛氏方》治年少气盛面生 疮方:鹰矢白(二分) 胡粉(一分) 蜜和涂上,日二。


  又方:以三岁苦酒,渍鸡子三宿,当软破,取以涂。良。


  《极要方》面 癣肿方:白附子(二两) 青木香(二两) 麝香(二两) 拔 (二两)


  并为散,以水和,涂面,日三。


  《短剧方》治面 方:土瓜,冶,以水银、胡粉、青羊脂分等,和敷面上,日二。有效。


  又方:胡粉二分,水银四分,以猪膏和研,敷面,天晓以布拭去,勿洗水。


  《千金方》治面 甚者方:冬葵子 柏子仁 茯苓 瓜子凡四味,分等服方寸匕,日三。(今按:《极要方》云:二十日面目光泽, 气尽去。)


  《刘涓子方》治 方:鸬 屎一升,下筛,以腊月猪膏和,敷之。(《千金方》同之。)


  《新录方》治面 方:捣杏仁为泥,和浆若酪,涂之。


  又方:取兔系上秋露洗之,最佳。


  又方:大麻子研,和猪脂,涂。


  又方:鹿脂涂拭面上,自瘥。


  卷第四


  治面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面 者,谓面皮上,或有如乌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风邪客于皮《养生要集》云:凡远行途中逢河水,勿洗面,生鸟 如鸟卵之色斑也。


  《葛氏方》治面多 或如雀卵色方:苦酒渍术,恒以拭面,稍稍自去。


  又方:桃花,瓜子分等,捣以敷面。


  《千金方》治面 方:捣生兔系草汁,涂,不过三。


  又方:李子仁,末,和鸡子白,敷一宿,即落。


  又方:杏仁,酒渍皮脱,捣,绢囊盛,夜拭面。


  《短剧方》治面 方:白蜜和茯苓,涂,满之七日便瘥。


  又方:杏仁去皮,冶令细,鸡子白和之,敷经宿,拭去。


  《极要方》治面上 黑粉泽等方白蔹(二分) 生 石(一分) 白石脂(一分) 杏仁(半分去皮)


  上为散,以鸡子白和,夜卧涂之,明晓以井花水洗之,老若更少黑者,白润。


  《如意方》治 术:以鸬 白矢敷之。


  又方:以树穴中水洗之。


  又方:茯苓,白石脂分等,末,蜜和涂之,日三。


  《新录方》取蒺藜末,蜜和涂之。


  又方:蛴螬汁涂面。


  《僧深方》:桃仁冶下筛,鸡子白和以涂面,日四五。


  《苏敬本草注》:以桑薪灰洗之。


  《陶景本草注》:取蜂子未成头足时以酒渍,敷面,令悦白。


  卷第四


  治鼻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也,故令鼻面间生 ,赤匝《葛氏方》面及鼻宿酒 方:鸬 矢末,以腊月猪膏和涂之,鹤矢亦佳。


  《僧深方》治 蒺藜散方:蒺藜子 栀子仁 香豉(各一升) 木兰皮(半斤)


  凡四物,下筛,酢浆和如泥,暮卧涂病上,明旦汤洗去。


  《千金方》治 鼻 栀子丸方:芎 (四两) 大黄(六两) 栀子仁(三升) 好豉(三升熬) 木兰(半斤) 甘草(四两)上六味,蜜和,服十丸如梧子,日稍稍加至二十五丸。(《僧深方》云:栀子仁二升,香豉《短剧方》治面 木兰散方:木兰皮一斤,渍以着三年酢中。趣令没之百日,出木兰皮,曝燥,捣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新录方》治鼻 方:木兰皮 栀子仁 豉 等分为酢和如泥,涂上,日一。


  《刘涓子方》木兰膏治 鼻方:木兰(二两) 栀子(三两)


  凡二物,细切,渍苦酒一宿,明旦以猪膏一升,煎去滓,稍以摩之。


  《如意方》治面 术云:前治 荠 桂肉方,亦治之在面 方。


  卷第四


  治饲面方第十七


  《病源论》云:饲面者,面皮上有滓如米粒者也。此由肤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葛氏方》治卒病饲面如米料敷者方:十月霜初下,取以洗拭面,乃敷诸药为佳。


  又方:白蔹(二分) 生 石(一分) 白石脂(一分) 杏仁(半分) 捣末。鸡子白和,暮卧涂一方无 石、白脂,有鸡子白、蜜和新水以拭之。


  《范汪方》治饲面方:熬矾石,以酒和,涂之。不过三。


  又方:捣生菟丝取汁,涂之不过三,皆尽。


  卷第四


  治疡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人颈边及胸前,腋下自然斑剥,点相连,色微白而圆;亦有乌色者。无痛痒《葛氏方》云:面颈忽生白驳、状如癣、世名为疠疡方:以新布揩令赤,苦酒摩巴豆涂之,勿广。


  又方:取生树木孔中汁拭之,末桂且唾和,敷之,日二三。


  《千金方》治疠疡方:酢磨留黄涂之,最上。


  又方:以三年酢摩乌贼骨,先布摩肉赤,敷之。


  又方:取途中自死蜣螂,捣烂,涂之。当揩令热封,一宿瘥。


  《如意方》治疠疡术:半天河水洗之。


  又方:荷叶上水洗之。


  《极要方》疗面上生白驳名疠疡风方:雄黄 硫黄 矾石 以上等分为末,以猪膏和涂之。


  又方:取蛇脱皮磨之数过令热,乃弃之于草中,勿反顾。


  《僧深方》治疠疡方:硫黄(一分) 矾石(一分) 水银(一分) 灶黑(一分)


  上四物,冶末,以葱涕和研,临卧以敷上。


  又方:糜脂数摩上。


  又云:疗身体易斑剥方:女萎(一分) 附子(一枚炮) 鸡舌香(二分) 青木香(二分) 麝香(二分) 白芷(一分)。


  以上以腊月猪膏七合煎五味令小沸,急下去滓,纳麝香绞调,复煎三上三下,膏成。


  磨令小伤,以敷之。


  又方:三淋 灰取汁,重淋之。洗历易讫,醋研木防己涂之,即愈。


  又方:茵陈蒿两握。上,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历易令伤,然以汤洗之。


  《广济方》疗疠疡风方:雄黄(一两) 囟砂(二两) 附子(三两,生)


  上为散,苦酒和如泥,涂之。


  《经心方》治疠疡方:取屋瓦上癣,先拭令赤,敷之。


  《龙门方》疗疠易风方:取皂荚子半升,细研,和生麻油,先用生布揩患处,复敷之。良。


  卷第四


  治白癜方第十九


  《病源论》云: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痛痒,谓之白癜。此亦风邪《千金方》治白癜方:矾石、硫黄分等,末,酢和,敷之。


  又方:酒服生胡麻油一合,日三,稍加至五合。慎生冷、猪、鸡、鱼、蒜,百日服五升瘥。


  又方:揩上令破 罗摩白汁涂之,日日涂之,取瘥。又煮以拭之。


  《新录方》白癜方:捣常思草汁涂,日三。


  又方:捣杏仁如泥,和鸡子白涂上,日三。


  《葛氏方》云:白癜风,一名白癞,或谓龙舐。此大难疗。取苦瓠经冬干者,穿头圆如钱许《录验方》治白癜方:荷裹 令叶相和,更裹臭烂,先拭令热,敷即瘥。


  《极要方》疗白癜膏方:附子(三两) 天雄(三两) 防风(二两) 乌头(三)


  上,以猪膏三升煎之,敷上《刘涓子方》治白定方:树穴中水汁向东者,熟刮洗白定二三过,即愈。枫树胜也。


  又方:生鸡卵一枚,纳苦酒中淹渍,令没鸡卵壳,壳欲消破之。先以白敷,次以黄敷,燥便又云:疗颈及面上白驳浸淫渐长有似癣但无疮方:上,取燥鳗鲡鱼,炙脂出,以涂之。先拭驳上,外把刮之,令小燥痛,然以鱼脂涂,便愈。


  卷第四


  治赤疵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面及身体及肉变赤,与肉色不同,或如手大,或如钱大,亦不痒痛,谓之赤《千金方》治赤疵方:用墨、大蒜、鳝血合和,敷之。


  又方:以银拭之令热即消,不瘥,数数拭之乃止。


  《如意方》治白癜赤疵术:用竹中水如马尿者洗之。


  《徐伯方》治疵痧方:独秃根凡一物,以苦酒研之,涂痧上,立即瘥。


  卷第四


  治黑子方第二十一


  《病源论》云:黑痣者,风邪搏血气,变化所生。夫人血气充盛,则皮肤润悦,不生疵瑕,《录验方》五灰煎方:锻石 灰 桑灰 炭灰(各一升) 蕈灰(五升)


  以水溲蒸令气匝,仍取釜汤淋之,取清汁五升许,于铜器纳东向灶煎之,不用鸡狗、小儿、《集验方》去黑子及赘方:生梨灰(五升) 锻石(二升半) 生姜灰(五升)


  凡三物,合令调和,蒸令气溜下甑,取下汤一升从上淋之,尽其汁于铁器中,煎减半,更闲《如意方》治KT 痣术:鸬 白尿敷之。


  又方: 灰 锻石 醇苦酒煎,以簪涂黑,须臾灭去。


  《葛氏方》去KT 痣方:桑灰 艾灰各三斗,水三石,淋取汁,重复淋三过止。以五色帛纳中,合煎令可丸,以敷上《千金方》治疣赘疵痣方:雄黄 硫黄 真珠 矾石 茹 巴豆 藜芦(各一两)


  七味为散,和合如泥,涂上,贴病上,须成疮,及去面点,皮中紫赤疵痣,靥秽。


  卷第四


  治疣目方第二十二


  《病源论》云: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裹,粗强于肉,谓《葛氏方》:以盐涂疣上,令牛舐之不过三。


  又方:作艾炷如疣大,灸上三壮。


  又方:以硫黄揩其上,二七过佳。


  又方: 蒴赤子 坏,刮目上令赤,以涂之,即去。


  《千金方》:每月十五日,月正中时,望月,以秃条帚扫二七遍,瘥。


  又方:松、柏脂合和,涂之,一宿失矣。


  又方:取牛涎数涂,自落。


  《经心方》:苦酒,渍锻石六七日,滴取汁沾疣上小作疮即落。良验。


  《范汪方》:月晦夜于厕前取取故草二七枚,枚二七过砭目上记祝曰:今日月晦,尤惊或明又方:杏仁烧令黑,研,涂,良。


  《苏敬本草注》:捣马苋揩之。(今按:倍用赤苋,良。)


  又方:以桑薪灰洗之。


  又方:缠蜘蛛网七日,消烂,甚效。


  《如意方》:取故拂床帚向青虹咒曰:某甲患疣子,就青虹乞瘥,青虹没,疣子脱。意仍送帚,置都路口又方:雷时以手 疣,掷与雷二七过,即脱。


  《集验方》:七月七日,以大豆一合,拭疣目上,三过讫。使病疣目人种豆,着南向屋东头第三流中。


  豆


  卷第四


  治疮瘢方第二十三


  《刘涓子方》治诸伤灭瘢膏方:衣中白鱼 鸡尿 白蔹 夕药 白蜂 白鹰矢上六物分等,合乳汁,和以涂伤上,日三。良。


  《极要方》:鹰矢白下筛,白蜜和,涂瘢上,日三。良。


  《本草》:白瓷瓦水摩,涂之。


  《新录方》:衣鱼摩上,日一。


  又方:胡粉敷,日一。


  又方:白疆蚕末,敷。


  又方:单用蜜涂之。


  又方:桑白汁和鸡子白,涂之。


  又方:榆白皮灰敷之。


  又方:涂鼠脂之。


  《耆婆方》:胡粉和白蜜,敷之。


  《范汪方》:以人精和鹰矢白敷之。(《医门方》云:瘥后不知疮处,神验。)


  卷第四


  治狐臭方第二十四


  《病源论》云:人腋下臭如葱豉之气者,亦言如狐狸之气者。故谓之狐臭也,此皆血气不和《葛氏方》云:人身体及腋下状如狐 气,世谓之狐臭,治之方:正旦以小便洗腋下。


  又方:炊甑饭及热,丸之,以拭腋下,仍与犬食之,七旦如此,即愈。


  又方:青木香(一斤) 锻石(半斤) 合末恒以粉身。


  《千金方》云:有天生狐臭,有为人所染臭者,天生臭者难治,有为人所染者,易治也。


  凡水银胡粉和涂之,大良验。


  又方:牛脂、胡粉各等分合煎,和,涂腋下。一宿即愈,不过两三《短剧方》云:治漏腋下及足心,手掌、阴下、股里恒如汗湿致臭者,六物胡粉膏方:干商陆(一两) 干枸杞 白皮(半两) 干姜(半两) 滑石(一两) 甘草(半两)


  胡粉(一两)


  上六物,冶末,以苦酒和涂腋下,微汗出,易衣复更着之,不过三便愈。或一岁复发,发复《灵奇方》:常以矾石熬末,敷两腋下。


  《新录方》:取白马尿洗之。


  又方:酢和胡粉涂腋下,日一。


  《枕中方》治人气臭方:丑时取井华水,口含吐着厕中,良。


  《经心方》:取白马蹄煮取汁,拭腋下,日二。


  又方:苦酒和白灰涂,燥复易。


  《本草云》:裹铁精以熨之。


  又方:铁屑和酢封腋,铜屑又佳。


  《效验方》治腋臭鸡舌散:鸡舌香(二两) 藿香(二两) 青木香(二两) 胡粉(一两)


  凡四物,冶下筛,绵裹纳腋下押之,拊须着乃止。


  《范汪方》治腋下臭方:干姜 白芷 胡粉 白灰凡四物分等,合粉腋下。


  又方:青木香散:青木香(二两) 附子(一两) 白灰(一两) 矾石(半两)


  凡四物,合捣,着粉中汁出,粉粉之愈。


  《删繁论》治狐臭方:杜衡 本 辛夷 芎 细辛(各二分) 胡粉(十分)


  凡六物, 咀,以苦酒二升渍,煎取三合,去滓,和胡粉临卧涂腋下。


  《集验方》治狐臭方:辛夷 细辛 芎 青木香四物分等,捣筛为散,粉之。


  《隋炀帝后宫诸香药方》治腋下臭方:雄黄(五分) 麝香(五分) 石硫黄(六分) 薰六香(五分) 青矾石(五分) 马齿草(一握)


  上件药总和,捣熟出泔瓦上曝令干,更捣下筛为散。以酢浆洗臭处,以生布揩令破,以粉之本卷接纸凡十七叶,每叶有二草字,字体难辩识。或者尚翰苟用此为记号欤?是未可知也,医心方卷第四背记治白发令黑方:胡分(三两) 锻石(六两,绢下熬令黄。)


  二味,以榆皮作汤,和之如粉粥,先以皂荚汤净洗发,令极净必好,于夜卧以药涂发上,令发。(秘


  卷第五


  治耳聋方第一


  《病源论》云:耳聋者,肾(时忍反)为足少阴之精而藏精,其气通耳。耳,宗脉所聚也。若者则耳宗脉《养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渎,令人耳聋目盲。


  《葛氏方》云:聋有五种:风聋者,挚痛;劳聋者,黄汁出;干聋者,耵聍生;虚聋者,萧鲤鱼脑,以竹筒盛蒸之,炊下熟,热气以灌耳,绵塞莫动,半日乃拔塞。用胆亦良,蒸毕塞裹塞良。)


  又方:灸手掌后第二横纹中央,随聋左右,依年壮。


  又方:伏翼血纳耳中甚良,脑中血尤妙。


  又方:鼠脑绵裹纳中良。(今按:《博济安众方》云:取猫伤了鼠胆一枚,侧卧沥耳中,一《千金方》治耳聋方:绵裹蛇膏,塞耳,神良。


  又方:雄黄,硫黄分等,绵裹,塞数日,闻。


  又方:作泥饼,浓薄如馄饨皮,覆耳上四边,勿令泄气。当耳孔上,以草刺泥饼,穿作一小干,《短剧方》治耳聋方:巴豆(十四枚,去心皮) 松脂(半两,炼去滓)


  凡二物,合捣,取如黍米粒大,着簪头,着耳中,风聋即愈。劳聋当汗出,痒后乃愈,数用又方:灸听会穴,在耳前陷中。


  《范汪方》治耳聋方:鸡子一枚,渍苦酒七日,塞耳,当取其黄汁用注中。神良。


  又方:以淳苦酒微煎附子五六宿,削令可入耳中,裹以絮,塞耳。


  《新录方》云:治耳聋方:雀脑绵裹如杏仁,塞耳中,日一易。


  又方:生地黄燠软,绵裹塞耳。


  又方:燠石上菖蒲,塞耳。


  《录验方》云:菖蒲散治耳聋方:菖蒲 附子(分等)


  下筛,以酒和如枣核,绵裹,卧时塞耳,夜易之,十日愈。(今案:《博济安众方》:菖蒲《效验方》云:杏仁丸治耳聋方:杏仁(十分) 桂(二分)


  和丸如鼠矢,绵裹塞耳中,日三。


  又云:菖蒲丸方:菖蒲根(一寸) 巴豆(一枚,去心皮)


  凡二物,捣合,分作七丸,绵裹如大豆,塞耳中,朝一夕一,良。


  《极要方》疗三十年聋方:杏仁、葶苈、盐等分,以猪脂煎,绵裹塞耳,良验。


  《救急单验方》疗耳聋方:捣鹅膏,沥耳中。数数着,瘥。


  卷第五


  治耳鸣方第二


  《病源论》云:耳者,宗脉之所聚。宗脉虚,则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


  《千金方》治耳鸣如流水声不治久成聋方:生乌头,蒸削如枣核大,塞耳,日一夜一易,不过三日,愈。亦治痒及风聋。


  《短剧方》治风聋耳中鸣方:但用鲤鱼脑竹筒盛,塞头蒸令烊,冷以灌耳,即愈。


  又方:附子,菖蒲分等,捣,以绵裹,塞两耳,甚良。


  《葛氏方》云:耳田中恒鸣方:生地黄切断,仍以塞耳之,日夜数十易。亦治聋。


  又云:卒得风耳中吼吼者方:急取盐七升,甑中蒸使热,以耳枕盐上,冷易之。


  卷第五


  治耳卒痛方第三


  《病源论》云: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


  《葛氏方》治耳疼痛方:蒸盐熨。 又云:痛有汁出者方:熬杏仁令赤黑,熟捣如膏,赤裹又云:耳卒肿出脓者方:末矾石,着管中吹入耳,三四过当愈。


  《医门方》治耳痛方:菖蒲,附子分等,末,以乌麻油和如泥,取如豆灌耳中,立愈。(今按:《龙门方》:绵裹


  卷第五


  治耳方第四


  《病源论》云: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肾之经也。劳伤血气,风热乘虚《葛氏方》 耳耳中痛脓血出方:釜月下灰吹满耳令深入,无苦即自丸出。


  又方:捣桂,以鱼膏和塞耳,不过三四。


  又方:桃仁熟捣,以赤 裹塞耳中。(今按:《博济安众方》:杏仁炒如膏塞之。)


  《短剧方》治 耳出脓汁散方:矾石(三两,烧令汁出尽) 黄连(一两) 乌贼骨(一两)


  上三物,捣,冶下筛如枣核大,绵裹塞耳,日二。


  又云:耳中脓血出作 耳,治之不愈,是有虫也。治之方:鲤鱼肠一具,细锉之,以 三升,合捣布裹以塞两耳。食顷当闻痛,痛则者应有白虫出。


  着《博济安众方》疗 耳出脓:杏仁炒令赤,捣如膏,绵裹塞耳。


  又方:细辛末、附子末,以葱涕和,灌耳中。


  又方:松脂为末,挑安耳中,再安极妙。


  又方:石首鱼脑中枕子为末,安耳中。


  《华佗方》治 耳方:雄黄,矾石分等,以绵缠箸头拭脓,如大豆着耳中,湿者以药敷之。


  《广济方》疗 耳脓血出方:取车辖脂塞耳中,出脓血愈。


  《极要方》疗 耳出脓水方:白矾(一分,烧令沸) 白龙骨(一分) 乌贼鱼骨(一分) 蒲黄(二分)


  上为散,绵裹纳耳中,日夜五遍,于耳中着十日内必瘥。


  《救急单验方》疗胝耳脓血出方:取成练白矾石如小豆纳耳中,不过三,瘥。


  《录验方》治耳中痛脓血出菖蒲散方:椒(二两) 当归(二两) 姜(二两) 菖蒲(二两) 附子(二两)


  凡五物,冶合下筛,绵裹塞耳孔,时时易之。


  卷第五


  治耳耵聍方第五


  《病源论》云:耳耵聍者,是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以风热《葛氏方》治耵聍塞耳而强坚不可得挑出方:捣曲蚯蚓,取汁以灌耳中,不过数灌,摘之皆出。(《千金方》同之。)


  卷第五


  治百虫入耳方第六


  《葛氏方》治百虫入耳方:以好苦酒渍椒灌之,以起行便出。


  又方:绵裹猪肪塞耳,须臾虫死,出着绵。


  又方:闭气,令人以芦管吹耳。


  又方:捣生姜汁灌之,韭汁亦佳。


  又方:以两刀于耳前相敲作声,虫即出。


  又方:温汤令的的(都洒反)尔,以灌之。


  又方:烧干鳝头屑,绵裹塞耳,立出。


  又方:以草带钩草向耳孔,即诸虫皆出,勿令钓罗耳孔中,内虫即死耳中。


  《短剧方》虫入耳者方:取椒一撮(七活反)末之,以半升酢浆渍取汁,温灌耳中,行十四步,虫则出。


  又方:酱、苦酒、浆汁灌之。


  又方:绵裹白膏塞耳,虫则死,着绵出。


  又方:用车毂脂涂耳孔,虫则出。


  《极要方》百虫入耳方:以苦酒灌之。


  又方:生姜汁灌之。


  又方:韭汁亦佳。


  《千金方》虫入耳方:桃叶。塞耳,立出。


  又方:以葱涕灌耳,即出,大验。


  又方:车 脂涂耳孔,虫自出。


  《范汪方》虫入耳方:水银如大豆置耳中,须臾令耳向下,以铜物击齿数十,即出。


  又方:捣 (KT )菜,以汁灌之。


  《新录方》治虫入耳方:干姜末吹耳中,出。


  又方:绵裹铜屑塞耳。


  《龙门方》疗百虫入耳方:熬胡麻,以疏布裹作枕,枕头即出。


  又方:铜器近耳边打作声,即出。


  卷第五


  治蜈蚣入耳方第七


  《葛氏方》蜈蚣入耳方:取新热豚肉若炙猪肉以当耳孔中安之,即出。


  《医门方》治蜈蚣入耳方:炙猪肉令香,掩耳,立出。(《千金方》同之。)


  《极要方》治蜈蚣入耳方:以椒叶裹盐,炙令热以掩耳,冷即易,立验。


  卷第五


  治蚰蜓入耳方第八


  《葛氏方》云:蚰蜒者,世呼为土蛩,似蜈蚣,黄色而细长,治入耳方:以水银如大豆一枚,泻耳中。


  又方:熬胡麻,以葛囊盛,枕之,虫闻香觉出,即瘥。(今按:《医门方》捣碎用之。)


  《短剧方》治蚰蜒入耳方:炒麻子,葛囊盛之,倾耳枕之,虫闻香则出。


  《极要方》治蚰蜒入耳方:灌油即出。


  又方:桃叶汁灌之。


  又方:铜器近耳边,即出。(今按:《医门方》:打作声。)


  《千金方》治蚰蜒入耳方:牛乳灌之。


  卷第五


  治蚁入耳方第九


  《葛氏方》治蚁入耳方:炙脂膏香物,安耳孔边,则自出。


  又方:烧陵鲤甲末,水和灌耳中,出。


  《龙门方》云:耳边炙肉,即出。


  《医门方》云:以猪头炙令香,安孔边,立出。


  卷第五


  治飞蛾入耳中方第十


  《葛氏方》治飞蛾入耳中方:以苇管吹之,立走出。


  卷第五


  治水入耳方第十一


  《新录方》治水入耳方:取鱼目为灰,纳水中便出。


  《龙门方》治水入耳方:取水银豆许,安耳边,水出。


  卷第五


  治耳中有物不出方第十二


  《千金方》云:耳中有物不可出方:以麻 ,从一头令散,涂好胶柱,着耳中物令上,停之令相着,徐徐引之令出。


  卷第五


  治目不明方第十三


  《病源论》云: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若为风邪所侵,则令目暗不明也《养生方》云:恣乐伤魂,魂通于目,损肝则目暗。


  《靳邵服石论》云:凡洗头勿使头垢汁入目中,令人目痛。


  《养生要集》云:以冷水洗目,引热气令人目早瞑。


  《治眼方》云:治眼七病,一伤于房,精气虚竭;二伤大风;三伤于大寒;四伤于大热;五翳,或时苦疼痛,或但冥无所见。治之方:决明子(四分) 车前子(六分) 白术(六分) 地肤子(六分) 细辛(四分) 柏子仁(六分)


  凡八物,下筛,服方寸匕,日三。百日后眼疾除,远视明。


  又云:治眼失精,一岁二岁至三四岁,或目中无他病,但无所见,如绢中视。决明散方:马蹄决明(二斗)


  凡一物,冶下筛,以粥清服方寸匕,日三。禁食生鱼猪肉辛菜。


  《葛氏方》治目失明三十年不识人钟乳云母散方:钟乳(四分) 茯苓(四分) 远志(四分) 细辛(四分) 云母(四分)


  上五物,捣下筛为散,服半钱匕,稍增至一钱。


  又云:治目 不明方:决明子(一分) 蕤核仁(分) 黄连(二分) 秦皮(二分)


  上四物,切,以水八合,煎取三合,沾绵洗目中。


  又方:三岁雄鸡冠血,数数敷之自瘥。


  《大唐延年方》治目茫茫无所见芜菁散方:芜菁子(小二升,以水一大斗,煮取令尽,汁出日干,熬散) 炼胡麻(小三升,熬为散)二味冶合,以饮苦酒服之。


  《短剧方》治目卒不所见方:锉梓木,煮以洗目,日三。(《葛氏方》同之。)


  《千金方》神曲丸主明目百岁可读细书方:神曲(四两) 磁石(二两) 光明砂(一两)


  三味,饮服如梧子三丸,不禁。常服益眼力。众方不及,学人宜此知方神验,不可言。


  又方:芜菁子三升,净淘,醋味清酒三升煮令熟,曝干,冶下筛,以井花水和服方寸匕,日又方:三月三日采蔓菁花,阴干,末之,空腹井花水服方寸匕。久服长生目明,可夜书。


  又方:胡麻一石,蒸三十遍,末之,每日酒服一升。


  又云:治目茫茫不明如年老方:鲤鱼胆一枚,取汁染绵,拭目。


  又云:治眼暗灸方:灸大椎下,数取第十节。正当脊中央二百壮,唯多为佳,至验,不须方《录验方》黄连太一丸治肝气热冲目令视瞻 方:黄连(二斤)


  凡一物,以好清酒一升,淹一宿,出曝之,干,复纳酒中。如是十过,酒尽为度。干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七丸,日再。禁、猪、鱼、犬、马、鸡肉、五辛、生冷,余依药法。


  《苏敬本草注》云:捣绞地肤汁洗之。(今按:《录验方》: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范汪方》治目冥茫茫方:蕤核(三分) 黄连(二分) 干姜 细辛(各一分)


  凡四物, 咀,蜜三合,水三合渍之一宿,煎得二合,如米注目 中,日三四。


  《集验方》治目不明苦泪出方:用乌鸡胆,临眠敷之,良。


  又方:摘小酸模茎汁注四 ,数为之。


  《僧深方》治目盲十岁,百医不能治,郁金散方:郁金(二两) 黄连(二两) 矾石(二两)


  凡三物,冶令筛,卧时着目中,如黍米,日一。


  卷第五


  治目清盲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清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若脏虚有风邪痰饮乘之谓之《眼论》云:夫人苦眼无所因起,忽然幕幕,不痛不痒,渐渐不明,经历年岁,遂致失明。


  要针又云:夫清盲之为病,发在于内。有障状似凝膏,大如楮子,浮在眼内,游泊水中,正障瞳虚谈, 辞妄说,徒施千万,竟不收一,虽复卢医起骨,华佗解KT ,此皆偏学一边,各善一术。至于清盲内障,则自拱手。


  《治眼方》治眼清盲无所见斑浮鸠散方:斑浮鸠(一头,冶如食法,炙令熟) 决明子(半升) 细辛(二两) 防风(二两)


  凡四物, 咀,合封十五日,干之,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又云:治清盲无所见三十年方:细辛(一分) 荧火(十二枚) 芜菁子(一升) 鲤鱼胆(三枚)


  凡四物,冶芜菁子,细辛,荧火下筛,以鱼胆和之,不足,人乳汁益之,服如梧子三丸,七又方:猪胆(一枚)


  凡一物,微火上煎之,令可丸以如黍米,纳眼中食顷有验,如方始生翳宜少敷,不可过多。


  《耆婆方》治人目清盲昼夜不见物方:秦皮、升麻、黄芩分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沾绵,敷目中。


  《短剧方》目清盲无所见方:以赤鲤鱼胆并脑,杂真珠合和,绵取注 中。


  卷第五


  治雀盲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人有昼而睛明,至暮则不见物,世谓之为雀目。言如鸟雀,至暮无所见也。


  《千金方》治雀目术:令雀盲人至黄昏时,看雀宿处,打惊之,雀起飞,乃咒曰:“紫公紫公,我还汝盲,汝还我明《葛氏方》治雀盲方:以生雀头血敷目,可比夕作之。


  又方:鼠胆敷之,最良。


  《新录单方》治雀盲方:鲤鱼、鲋鱼胆敷如粟并良。(今按:《葛氏方》:鲤胆若脑敷。)


  《耆婆方》治雀盲方:取猪肝去上白幕,切作脍,以淡姜齑,三朝空腹食之,瘥。


  《录验方》治雀盲方:小蒜一升, 咀,以水四升,煮令蒜熟,着小口器中,以目临上,当小辛,可无苦。


  卷第五


  治目肤翳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阴阳之气,皆注于目。若风邪痰气乘腑脏,腑脏之气虚实不调,故气冲于目《眼论》云:若因时病后眼痛生白障,此为翳也;若因病后生赤肉者,此为肤障也。


  又云:若已生翳者,当镰之。其中有赤脉处,当以钩钩甘刀割断也。日日针镰、敷散,若钩者,更甚割断甘刀势也《治眼方》治眼急生肤翳及赤肉上黑精上服此泻肝汤方:黄芩(二两) 夕药(二两) 芒硝(一两) 甘草(一两半)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凡六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为三服。


  又方:卧时以胡粉注翳上,治三十年翳,甚良。


  又云:眼中卒生肤覆瞳子赤白者盐散敷方:盐(一铢) 头垢(一铢) 干姜(一铢)


  凡三物,盐烧合冶,取如小豆大着眼中,不过二。


  又云:胡粉散治眼卒冥及生翳方:胡粉(一铢) 干姜(一铢)


  凡二物,末之,以筒吹,少少着眼中,大良。


  又云:治眼中生息肉并白赤障翳散方:贝齿(一分) 真珠(一分)


  凡二物,冶下筛,爪取如小豆着翳上。病患正仰眼,他人与之,可再三。经一食久拭之。


  神又云:治眼生淫肤覆瞳子上方:随眼痛左右,灸眉当中瞳子七壮,便愈。


  《葛氏方》治卒生翳方:灸手大指节上横理三壮,左目灸右,右目灸左。


  又方:烧贝齿,细筛,仰卧令人以着翳上,日二三,一时拭去。


  《千金方》治目翳方:雄雀屎,人乳汁熟和,敷肤上,自消烂坏尽。


  《僧深方》治目白翳方:牡蛎 乌贼鱼骨(分等)


  下筛以粉目,日三。亦可治马翳。


  又方:煮露蜂房,以汁洗之,数数洗良。


  《范汪方》治目有热卒生翳方:取书中白鱼,曝令干,末,少少注翳上,一注便愈。


  又方:捣枸杞汁,洗翳上,日五六良。


  《录验方》治目翳干姜散方:干姜 雄黄(分等)


  下筛取如米,着翳上,日二。


  《集验方》治白翳覆瞳子黑精龙骨散方:龙骨(一分) 贝齿(三枚,烧) 矾石(一分,烧)


  凡三物,冶下筛,着 头,日二。


  《崔禹锡食经》云:纳鸳鸯肪良。


  《极要方》记曰:有三人眼后肤肉生,前覆黑瞳子上,使割之,三日辄复生,不可止,有直


  卷第五


  治目赤白膜方第十七


  《治眼方》治眼卒生肤翳赤白幕方:取薤白,弱刀截以注肤上,注之其使周遍,幕皆着薤头,去眼不耐辛,不过得再三注也。


  又云:治目白膜覆瞳子无所见方:以鲤鱼胆涂铁镜面,一宿令干,刮取之,曝干。末涂目翳上,日再,神验。


  《葛氏方》治目热生淫肤赤白膜方:取生瓜牛一枚,去其厌,纳朱于中,着火上,令沸,绵注取,以敷 中。


  又方:取雀矢细直者,以人乳和,敷膜上,自消烂尽也。


  又方:捣枸杞汁洗之,日五六。(《集验方》同之。)


  卷第五


  治目息肉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息肉淫肤者,此由邪热在脏,熏于目,热气加于血脉,蕴积不散,结而成息《葛氏方》治目中生肉稍长欲满目及生珠管方:捣贝齿,绢筛真丹分等,搅令和,以注肉上,日三四。


  《广利方》理目久风赤,生息肉,痛,开不得方:黄连(八分,碎) 大枣肉(四分) 竹叶(两握,切) 蜜(半合)


  切,以水二大升先煎竹叶,取一大升。去竹叶,下枣肉,黄连,蜜半合,煎取四合,去滓,《苏敬本草注》云:雀矢和首生男乳如泥,点目中。怒肉赤脉贯上瞳子者即消,神效。


  卷第五


  治目珠管方第十九


  《病源论》云:目珠管者,风热痰饮积于脏腑,使肝脏血气蕴积,冲发于眼,津液变生结聚《范汪方》治目卒生珠管方:以蜜涂目中,仰卧须臾,当汁出,随拭去之。半日乃可渗之,生蜜尤良。


  又方:鲤鱼若鲭鱼胆注 中,以少真丹和胆缚尤佳。


  《千金方》治目生珠管方:冷石 手爪甲 龙骨三味,分等末为散,以新笔着上,日三。


  《葛氏方》治目卒生珠管方:捣牛膝根叶,取汁以洗目,亦入目中佳。


  卷第五


  治目珠子脱出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风热痰饮积腑脏,则阴阳不和,肝气蕴积生热,热冲于目,使目睛疼痛,热《治眼方》目卒珠子脱出及青翳方:越燕矢(一分) 真丹(一分) 干姜(一分)


  凡三物,捣细末,以管吹痛上,即愈。(今按:《本草》:越燕紫胸轻小也,胡燕胸斑黑,声大也。)


  《医门方》眼睛无故突出一二寸者方:急以冷水灌渍眼中,数数易水,须臾睛当自入,平复如故也。


  卷第五


  治眼肿痛方第二十一


  《眼论》云:若初患眼肿痛者,不可以物薄熨之。恐热势归里,当时虽好,久之不佳。


  深可《治眼方》治眼肿痛方:大黄(八两)


  以水五升渍之一宿,明旦绞取汁,分二服。


  又方:以酢浆作盐汤洗之,日可十反。


  又方:秦皮(二两) 黄连(一两) 苦竹叶(切一升)


  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洗眼也。


  又云:治眼暴天行风肿痒痛方:地骨白皮(三斤)


  水三斗,煮取三升,绞去滓,更纳盐二合,取煎一升,敷目也。或加干姜一两。


  又云:治眼风肿痒痛方:防风(二两) 地骨白皮(二两) 细辛(一两) 干姜(一两)


  以水煮取七合,洗眼。


  又云:治酒后热毒肿痛方:栀子仁(一升) 茈胡(三两) 石膏(三两) 芒硝(二两) 大黄(二两) 黄芩(一两) 甘草(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洗眼。


  卷第五


  治目赤痛方第二十二


  《病源论》云:目赤痛候,肝气通于目,言肝气有热,热冲于目,故令赤也。


  《眼论》云:治目赤痛涩不得开方:鲤鱼胆(一枚) 黄连(二七枚)


  凡二物,合和,淹于二斗米下蒸之,饭熟去滓,涂目 ,立愈。


  又云:治眼卒掣痛方:灸当瞳子上入发际一寸七壮,痛即止。两眼痛,灸两眼处。甚良。


  又云:治目中白精赤如血栀子煎方:黄连(一两,下筛) 肥栀子中仁(二分,研)


  二物,研如上法,和以鸡子黄如泥,更熟研,以绢绞去滓,用注目,日七八。鸡子易臭,唯《博济安众方》治赤眼肿痛热泪下立验方:黄连为末,绵裹以甘蔗汁浸良,久点之。


  又云:热毒风攻两眼并睑忽浮肿眼赤复欲上 肉等方:黑豆(一升,择)


  上,分作十分,将软绵帛子逐分裹于沸汤,蘸过蒸热,慢慢熨之,每分三度入汤,尽其十分又云:治积年风赤眼方:上,取长明灯油盏,纳油少许。以一铜钱于覆钵内细细磨之,令油凝钵底,覆却,以艾烟微《葛氏方》治目卒赤痛方:捣荠菜根汁,洗之。


  又方:当灸耳叶上七壮。


  又方:鸡舌(二七枚) 黄连(一两) 大枣(一枚)


  上三物,切,以水一升,煮取三合,先以冷水洗,染绵拭目,日三,大良。


  《千金方》治目赤痛方:甘竹叶(二七枚) 乌梅(三枚) 古钱(三枚)。


  凡三味,水二升,先渍药半日,东向灶煮三沸,三上三下,得二合,注目 。


  《范汪方》治目赤痛方:干姜(二分) 黄连(四分)


  凡二物,冶合已,乳汁和,如黍米,注四 ,昼夜无所在。


  又方:黄连(一两) 丁香(二十枚)


  以水八合,渍之三日,去滓,洗眼。


  《短剧方》治目痛方:以盐汤洗之良。


  又方:以 荷根取汁,着竹筒中,着目中,即愈。


  《录验方》治目赤痛黄连汤方:黄连(二分) 大枣(十枚)


  凡二物,切,以水五合,煮取一合半,注目中,日十夜二。


  《耆婆方》治人眼赤痛方:秦皮(二两) 升麻(三两) 黄连(二两)


  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少少纳目中,洗之。


  《集验方》治目痛三十年方:取虫螺一枚,以水洗之。纳燥杯中,使螺口开。以黄连一枚,纳螺口中,螺饮黄连,黄连苦


  卷第五


  治目胎赤方第二十三


  《龙门方》疗大赤眼胎赤方:以绳从顶旋,量至前发际中,屈绳头,灸三百炷,验。


  又方:青荆烧令出汁,点眼 ,验。


  《广济方》疗目赤痛及胎赤方:以蚌蛤裹置蜜二分,绿盐一分,和,夜卧时火灸暖,着目 ,三四日愈。


  又方:猪胆和绿盐敷,亦效。


  卷第五


  治目痒痛方第二十四


  《疗眼方》治目茫茫痛痒泪出方:用新熟米酒,正仰面卧,以酒灌目令满;便急闭目,须臾开之。别使年少明目人看视,虫即自愈。


  《治眼方》治目痒痛方:黄连(半两) 大枣(一枚)


  凡二物,以水五合,煎取一合,绵缠簪纳煎中,敷目。日十过。


  《集验方》治目中卒痒痛方:削干姜令圆滑,纳目 中,有顷复纳之,辛竭者更易。


  《葛氏方》治风目常苦痒泪出方:以盐注 中。


  卷第五


  治目赤烂方第二十五


  《病源论》云:目赤烂 候。风热伤于目, 则赤烂。其风热不去,故 常烂赤,积年不瘥。


  《葛氏方》治数十岁铁眼烂 方:摘胡叶中心一把,着 中,以五升水煮之,小 覆上,穿 作孔目,临孔上痒痛,当饭顷泪出一二升,便瘥。


  《千金方》治风眼烂 方:竹叶(四分) 柏树白皮(六分) 黄连(四分)


  上,并切,以水二升,煎取五六合,稍用滴眼又方:三指撮盐置钱上,炭烧赤,投少醋中足淹钱,以绵沾汁注 中。


  《录验方》治烂 神验方:黄连 干姜 雄黄凡三物,分等为散,着 ,日二。


  《治眼方》眼铁烂赤方:淳苦酒(一升) 大钱(二七枚)


  凡二物,烧钱令赤,投苦酒中,以着铜器中,覆头。着屋北阴地埋二十一日,出爆干,可丸又云:治目风烂赤眵 恒湿神明膏方:蜀椒(一升半) 吴茱萸(半升) 术(五合) 芎 (五合) 当归(五合) 附子(十五枚,去皮)


  十物, 咀,渍着苦酒中一宿,明旦内药膏中,微火上煎之,三上三下之。留定之冷乃上也痛向《医门方》疗目赤 痛如刺,不得开,肝实热所致或障翳方:苦竹沥(五合) 黄连(二分)


  捣碎薄绵裹纳竹沥中一宿许。卧以沥点眼中,日数度,泪下即瘥。涩痛加大枣五颗。忌热面


  卷第五


  治目泪出方第二十六


  《病源论》云:目为肝之外候,若风邪伤肝,肝气不足,故令目泪出。


  《眼论》云:若眼赤痒泪出,名为风眼也。


  《治眼方》治眼中风寒, 赤痛泪出,乳汁煎方:乳汁(一升) 黄连(三分) 干姜(一分) 蕤核(二分)


  凡四物,以乳汁渍药一宿,明旦于微火上,煎取三合,如黍米注眼四 。


  又云治眼风泪出痒痛散方:决明子(一分) 黄连(一分) 细辛(一分) 干姜(一分)


  凡四物,冶下筛,以爪取如麻子,注 中,日可再三。


  又云:治中风泪出方:乌雄鸡三岁者,刀割冠取血,旦一敷,暮卧又一敷。良验。


  《葛氏方》治目泪出不止方:黄连(四两)


  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绵半两纳中曝;复纳尽汁,恒以拭目。


  又云:风目常苦痒泪出方:以盐注 中。


  又方:末黄连和乳汁敷 中。


  又方:虎杖根煮汁,以洗目。


  《范汪方》治目泪出不止方:烧马矢,细末,绢筛,以少少敷 中。


  《食经》云:目涕出不止方:蒸煮百合,食止涕泣也。


  卷第五


  治目为物所中方第二十七


  《疗眼方》治眼为物所触中疼痛肿赤结热甘草汤方:甘草(一分) 黄柏(一分) 苦参(一分) 当归(一分)


  水一升二合,煎取七合,待冷洗眼,日五六夜一。


  《千金方》治目为物所撞青黑方:炙羊肉熨之,勿令甚热,无羊肉用猪肝。


  《葛氏方》治目为物所中伤有热痛而暗方:断生地肤草汁注之,冬日煮干,取汁注也。(《短剧方》同之。)


  又方:以水和雀矢,以笔注之。


  又方:乳汁和胡粉注,日五。(以上《范汪方》同之。)


  《短剧方》治目为物所中方:羊胆、鸡胆、鱼胆,皆可用注之。(《葛氏方》同之。)


  《广利方》疗眼目筑损 肉出方:生杏仁七枚,(去皮尖。)细嚼吐于掌中,反暖以绵缠箸头,点 肉上,不过三四度,即瘥。


  卷第五


  治竹木刺目方第二十八


  《葛氏方》治竹木刺目不出方:取鲍鱼头二枚,合绳贯。以人溺煮令烂,取汁灌目中,即出。


  《龙门方》疗眼刺不出方:烧甑带灰,少少服,立出。


  又方:摩好书墨,以笔注目瞳子上,出。


  卷第五


  治稻麦芒入目方第二十九


  《广利方》疗麦芒入目不出方:煮取大麦汁,注目中,即出。


  《治眼方》治稻麦芒入目中方:取生蛴螬,以新布覆目上,以蛴螬从布上摩之,芒出着布已,效。


  又云:麦芒入目方:破蝼蛄背,着眯上半日,则出眯物入目中也。


  《龙门方》麦芒入眼方:以甑带汁洗出。


  《范汪方》稻麦芒入目方:取麦汁注目中。


  《苏敬本草注》云:稻麦芒入目中不出者,取 荷根汁注目中,即出。


  卷第五


  治芒草沙石入目方第三十


  《葛氏方》目卒芒草沙上辈眯不出方:磨好书墨,以新笔染注瞳子上。


  又方:盐豉各少少着水中,临视之,即出。


  《广济方》疗眯目方:取少许甑带,烧作灰,水服方寸匕,立出。


  《治眼方》治目中眯方:旦起对户门再拜已言:户门狭小,不足宿客,便愈。(《集验方》同之。)


  又云:治芒物草沙辈落目中眯不出方:以鸡肝注之。


  又方:吞蚕矢一枚,良。


  又,灸足中指节上,随目左右。(以上《千金方》同之。)


  《千金方》治目中眯方:书中白鱼,以乳汁和,注之。


  《医门方》疗眯目不出视不见方:以酥纳鼻孔中,随左右垂头,淋前令流入眼,眼中泪出,眯逐出,无酥,猪脂亦佳。


  《范汪方》治目眯不去生淫肤方:瞿麦 干姜凡二物,分等为散,以井花水服一刀圭,日三。


  卷第五


  治鼻塞涕出方第三十一


  《病源论》云:夫津液涕唾,得热则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极要方》疗 鼻不闻香臭方:细辛,瓜蒂分等为末,以吹鼻中,须臾大涕出,恒能久自通。(今按:《经心方》:瓜蒂二《效验方》治鼻中不利干姜散方:干姜(二分) 桂心(一分)


  凡二物,合下筛,取如大豆许。以绵裹塞鼻中,药行热物,便去之。


  《录验方》治鼻塞不得喘息皂荚散方:皂荚(五分) 菖蒲根(五分)


  凡二物,下筛,以绵裹塞鼻孔中,暮卧时着,良。


  又云:治鼻孔偏塞中,有脓血,此乃是头风所作,兼由蔽疾。宜服此散方:天雄(八分,炮) 干姜(五分) 薯蓣(六分) 通草(六分) 山茱萸(六分) 天门冬(八分)凡六物,冶下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


  又云:治鼻 (乌贡反)有息肉,及中风有浊浓汁出,细辛散:文姜(四分) 细辛(五分) 皂荚(二分) 椒(四分) 附子(二分)


  凡五物,下筛以绵裹,如杏仁大,着鼻孔中,日一,五日浊脓尽。


  《千金方》治鼻窒气息不通方:水三升,煮小蓟一把,取一升,服之又方:绵裹瓜丁末,塞鼻。


  《范汪方》治鼻中多清涕方:细辛(二分) 椒(二分) 干姜(二分) 皂荚(一分) 桂心(二分)


  凡五物,冶筛,和以青羊脂,裹以帛,塞鼻中,良。


  《医门方》疗久鼻塞清涕出不止方:附子(六分) 细辛 蜀椒(各八分) 杏仁(四分)


  细切,以苦酒淹一宿,以成炼猪脂一升,微微煎之,三上三下,附子色黄,去滓,以绵裹纳


  卷第五


  治鼻中息肉方第三十二


  《病源论》云:肺气通于鼻。肺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 。冷搏于《范汪方》治鼻中息肉通草散方:通草(半两) 矾石〔一两(熬)〕 真珠(一铢)


  凡三物,合冶下筛,展绵如枣核,取药如小豆,着绵头,纳鼻中,日再。(今按:《集验方《千金方》治鼻息肉方:矾石末,以面脂和,绵缠着鼻中,数日息肉随药出。


  又方:灸上星穴二百壮。又上星相去三寸,各百壮。


  《葛氏方》治鼻中生息肉不通利方:矾石,胡粉,分等末,以青羊脂和涂肉上,数佳。


  又方:末陈瓜蒂,注息肉。


  《博济安众方》疗鼻塞息肉不通方:上,以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自通。


  《效验方》治鼻内肉方:胡麻,成炼矾石等分末,以针刺息肉令破,以末敷之,日二。以瘥为限。


  卷第五


  治鼻中生疮方第三十三


  《病源论》云:鼻是肺之候也,肺气通于鼻,其脏有热,气冲于鼻,故生疮也。


  《千金方》治鼻中生疮方:烧祀灶饭,末,涂鼻中。


  又方:烧故马鞍,末,敷之。


  又方:捣杏仁,和乳敷之。


  又方:马牛耳垢,敷之。


  又云:治蚶(呼该反)虫食鼻方:烧铜箸,纳酢中,涂之。


  卷第五


  治鼻痛方第三十四


  《千金方》治鼻痛方:恒以油涂鼻内外。


  又方:涂酥亦佳。


  卷第五


  治鼻中燥方第三十五


  《耆婆方》治人热风鼻中燥脑中 方:杏仁一小升(去皮炙),苏二升,纳杏仁于苏中煎之,杏仁黄,沥出之,纳臼中捣作末,还纳


  卷第五


  治鼻衄方第三十六


  《病源论》云:肺开窍于鼻,热乘于肺,则气亦热也。血气俱热,血随气发出于鼻,为鼻衄《医门方》云:上实下虚,其人必衄,衄发从春至夏,为大阳衄;从秋至冬为阳明衄。


  《短剧方》治鼻衄血出数斗,眩(胡蠲反)冒,剧者不知人方:干姜屑,龙骨末,吹之即止。


  又方:取乱发五两烧之,冶末,取如枣核着筒头,吹着鼻孔中。不止,益末吹之。并服方寸又云:治鼻衄积年,夜卧起而肩头有凝血数升,众治不瘥方:舂 叶绞取汁,日饮三升,不过四五饮愈,神良。


  《千金方》治鼻血出不止方:冷水净漱口,含水,以苇管中吹二孔中,即止。


  又方:葱白一把,切,捣,绞取汁,沥鼻中三两滴,入即止。


  又方:地黄汁五合,酒一合,煮取四合,空腹服之。


  禁酒炙肉。旦旦服粳米饮。


  又方:湿布敷胸上。


  又方:灸上星穴五十壮,在当鼻入发际一寸。


  又方:灸涌泉二穴各百壮,在足心陷者中。


  《葛氏方》治鼻卒衄方:苦酒渍绵,塞鼻孔。


  又方:釜底黑末,以吹纳鼻中。


  又方:水和粉如粥状,以墨和,服之多少在意,立愈。


  又方:以绵裹白马矢塞鼻。杂文马矢悉可用,若大甚者绞马矢汁,饮一二升。可用干者绞取又云:大衄口耳皆血出不止方:蒲黄五合,以水一升和,一顿服。


  又方:铧 以柱鼻下。


  又方:熬盐三指撮,以酒服之,不止,更服也。


  《极要方》疗鼻衄出数升,令人眩冒,剧者不知人方:桂心(三两) 干姜(一两) 乱发灰(一两)


  上,为散,先食浆水,粥服方寸匕,日二。


  《博济安众方》疗鼻衄不止方:上,以糯米二合细研,以冷水顿服。


  《广济方》治鼻衄出血不止方:新汲水淋头顶上六七斗,并将浸脚立效。


  又方:童子小便三四灌入鼻中,立效。


  又方:干姜削令头尖,微煨,塞鼻中,立效。


  《范汪方》卒衄出不止方:书额上作“由”字。


  又方:浓融胶,胶额,胶燥血断已,用良。


  又云:热病鼻衄多者出血一二斛方:蒲黄五合,水五升和,饮一顿尽,即愈。


  《医门方》治鼻衄血出不止方:生地黄汁服一升,须臾二三服,兼以冷水淋顶上,立愈。


  《如意方》治鼻衄术:取衄血以书其人额云“今某日,血忌”字,即止。当随今日甲乙也《广利方》疗鼻衄出血不止方:浓研经墨点鼻中,立效。


  《龙门方》疗鼻出血不止方:捣刺蓟汁饮一升,验。


  又方:灸头顶上七壮。


  卷第五


  治鼻中物入方第三十七


  《千金方》治卒食物从鼻中落入头中,介介痛不出方:牛脂若羊脂,如大豆大,纳鼻孔中。以手取脂,须臾脂消,则物逐脂俱出。(今按:无牛羊


  卷第五


  治紧唇生疮方第三十八


  《病源论》云: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耶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集验方》治沈唇方:烧矾石令沸,杂胡粉以敷之。


  《千金方》治紧唇方:腊贴一宿,瘥。


  又方:炙松脂粘贴,瘥。


  又方: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壮。


  又方:先灸疮后,取蛇灰敷之,大验。


  又方:烧乱发、蜂房、六畜毛作灰,猪脂和,敷之。


  又云:治唇边生疮连年不瘥方:取八月蓝叶十斤,绞取汁,洗之,日三。


  《葛氏方》治审唇常疮烂方:烧葵根敷之。


  又方:头垢敷之。


  又方:东壁土敷之。


  《新录方》治审唇方:荷汁和酒洗,日二三。


  又方:马苋捣汁洗之,日三。


  又方:槟榔KT 灰敷上。


  又方:榆根白皮粘贴。


  《龙门方》疗紧唇方:取地黄叶于坏瓦器中捣之使烂,待干,刮取末,涂验。


  《短剧方》治紧唇方:俗谚言:良方善伎,出于阿氏。是余少时,触风乘马行猎,数苦紧唇。人教缠白布作大灯,


  卷第五


  治唇生核方第三十九


  《病源论》云:有风热邪气乘之,而冲发于唇,与血气相搏,则肿结。外为风冷乘,其结肿《葛氏方》治唇紧重忽生丸核稍大方:以刀锋决去其脓血,即愈。


  《千金方》治唇紧生核方:取猪矢平量一升,以水绞取汁,温服。


  又云:唇舌忽生臼方:烧鸡矢白作屑,以布裹,着病上,含,日三。


  卷第五


  治唇黑肿硬方第四十


  《千金方》治唇黑肿痛痒不可忍方:取四文大钱,于磨石上,以腊月猪脂磨,取汁,涂之。


  又方:以竹弓弹之,出其恶血,亦瘥。


  《医门方》疗人口唇皮黑,坚硬作痂,皮裂时血出,恒痛唇皮起落复生,历年不瘥方:上,以山中黄泥和水,研令细熟以涂唇上,当有毛出,抽取烧之。又涂毛尽,瘥。其毛千得


  卷第五


  治唇破方第四十一


  《葛氏方》冬月唇干 血出者方:熬桃仁,捣猪脂和涂之。(《千金方》同之。)


  又云:唇卒有伤缺破败处者方:刀锋细割开,取新杀獐鹿肉,以锉补之。患兔缺又然,禁大语笑,百日。


  卷第五


  治唇面KT方第四十二


  《千金方》治远行唇口面KT 裂方熟煎猪脂。将行夜,常涂面卧,行万里,野宿,不损。


  《本草》云:涂酥良。


  卷第五


  治口舌生疮方第四十三


  《病源论》云: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葛氏方》治喉口中及舌生疮烂方:含好淳苦酒即愈。


  又方:锉黄柏,恒含之。


  又云:若口表里皆有疮者方:捣白 荷根,酒渍含汁。


  《录验方》治口中十二病,或肿;或有脓血;或如饭粒,青白黑起;或如鼠乳;或有根下断甘草 桂心 生姜 细辛(各一两)


  凡四物,淳苦酒三升,煮取一升,适寒温含之。


  《千金方》治口热生疮方:升麻(六分) 黄连(二分)


  上二味,筛,绵裹,含咽汁,亦可唾去之。


  又云:口中疮久不瘥,入胸中,并生疮三年以上不瘥方:浓煮蔷薇根汁,冷,稍稍咽之。冬用根,夏用茎叶。


  论云:凡患口齿有疮,禁油、面、酒、酱、咸、酸、腻、干枣。瘥后七日慎弥佳。蔷薇根为入生蜜二合,旋旋含之吐之。)


  又云:舌上疮方:猪膏(一斤) 蜜(二升) 甘草(如指三寸)


  上三味, 咀合煎,相得;含枣大,稍稍咽之,日三。


  《经心方》治口疮久不瘥方:枣膏三斤,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五升。数洗愈。


  《随时应验方》口疮方:干姜火炙,口中含,吐热水尽,即瘥。


  《龙花妙方》口疮方:含矾石,吐去水,良。(今按:《博济安众方》:以白矾锻石涂之。)


  又方:以井水,日三漱,弥好。


  《崔禹锡食经》口疮方:食石 良。


  《博济安众方》疗口疮舌硬语不得方:白矾石(一分) 桂心(一分)


  上为末,安舌上即语。


  《范汪方》治人口生疮方:杏子(一枚) 黄连(一节) 甘草(一寸) (今按:《本草》: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仍一凡三物,冶下筛,绵絮裹之,纳着口中含之,含汁稍咽之,已用验。


  《集验方》治口中生疮方:取黄柏削去皮,作如鸭舌含之,咽汁,弥好。蜜渍含亦佳。


  《效验方》治口烂疮无复皮方:黄连(三分) 附子(一分) 榆皮(三分)


  凡三物,冶筛,和蜜,绵裹如杏子和之;药味尽吐出,更含。


  卷第五


  治口舌出血方第四十四


  《病源论》云: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藏有热,则舌上血出如涌泉。


  《葛氏方》治口中忽出血不止方:灸额上入发际一寸五十壮,便愈。


  又云:舌上出血如簪孔者方:以戎盐敷之。


  《千金方》治舌上出血,有四五孔,大如簪者,血出如涌泉,此心病也。治之方:戎盐(五分) 黄柏(五分) 葵子(五分) 人参(三分) 桂肉(二分) 大黄(二分) 甘草(二分) 炙上七味,丸如小豆,饮服三丸,日二,不知增至十丸。


  《经心方》:治舌上孔血出如泉,此心病也。烧铁熟烁孔中,良。


  卷第五


  治九窍四肢出血方第四十五


  《病源论》云:九窍四肢下血者,营卫大虚,腑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喜怒失节,惊忿不《葛氏方》云:人九窍四肢指岐间皆血出,此暴惊所致也。以井花水 其面,当令卒至。


  勿又方:粉一升,水和如粥,饮之。


  《千金方》九窍出血方:又捣荆叶取汁,酒服二合。


  又方:灸上星穴五十壮。


  又方:龙骨末,吹鼻孔中,血断为度。


  《范汪方》卒惊动七孔皆血出方:盗以井花水洒其面,勿使知也。


  卷第五


  治呕血方第四十六


  《病源论》云:呕血者。夫心主血,肝者藏血,愁忧思虑则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千金方》治呕血方:柏叶一斤,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葛氏方》治卒呕血,腹内绞急,胸中隐然痛,血色紫黑或从溺中出方:灸脐左右各五分,四壮。(《集验方》同之。)


  又方:末桂一尺,羊角一枚,炙焦捣末。分等合,服方寸匕,日三四。


  卷第五


  治吐血方第四十七


  《病源论》云:夫吐血者,皆又大虚损及饮酒,劳伤所致也。


  《医门方》经曰:凡诸吐血呕血人,若兼右气喘咳不得卧者,多死难疗。


  《葛氏方》治卒吐血方:服蒲黄一升。


  又方:浓煮鸡苏饮汁。亦治下血漏血良。


  《千金方》治吐血方: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


  又方:烧乱发灰,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


  又方:灸胃脘三百壮。


  又方:灸胸堂穴五壮。


  《短剧方》治吐血方:用东向 荷根,捣绞取汁一二升,顿服立愈。亦治蛄毒痔血,妇人腰腹痛,大起后出清血也《录验方》治血生姜汤方:生姜(五两)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枚)


  凡四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范汪方》治吐血下血不止方:生地黄一升, 咀,清酒五升,微火上合煎得二升半,去滓,强人顿服,老少分再服。


  《令李方》治吐血便血方:干地黄 黄芩(各二两)


  凡二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僧深方》治吐血方:龙骨多少冶,温酒服方寸匕,日五六,可至二三匕,亦治小便血。


  《医门方》疗吐血单神方:生地黄汁一升二合,白胶一两,以铜器盛蒸之,令消,顿服之,三服,必瘥神效。


  《龙门方》疗卒吐血不止方:取灶底黄土一斤,以水一大升三合,研澄饮之。


  《广利方》疗吐血不止方:刺蓟菜及根捣汁半升,顿服之。


  又方:生葛根捣汁半大升,顿服之。(《僧深方》云:治吐血欲死。)


  卷第五


  治唾血方第四十八


  《病源论》云:唾血者,伤损肺所为。肺为五脏盖,易为伤损,若为热气所加则唾血。


  如红《耆婆方》治人唾血及水涎不能食方:干地黄 人参 蒲黄等分为散,以饮服一钱匕,日二,腹痛者加夕药八分。


  又方:生大豆五小升,以水二小斗,煎取二升豆汁,纳一小升酒,煎取一升,分为二服,三《僧深方》治唾血方:干地黄(五两) 桂心(一分) 细辛(一分) 干姜(一分)


  凡四物,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


  《录验方》治唾血中有脓血牵胸胁痛方:干地黄(五两) 桔梗(三两) 紫菀(三两) 竹茹(三两) 五味(三两) 赤小豆(一升) 续断凡九物,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葛氏方》治卒唾血方:取茅根捣,服方寸匕。亦可绞取其汁,稍稍饮之,勿使顿多。(《极要方》同之。)


  又方:服桂屑方寸匕,日夜令二十许服。亦治下血神方。


  《千金方》治唾血方:灸胃脘穴三百壮。


  又方:灸胸堂穴,肺俞。


  卷第五


  治口中烂痛方第四十九


  《千金方》治口中疮烂痛不得食方:杏仁(二十枚) 甘草(一寸) 黄连(一分)


  上三味,下筛合和,绵裹杏仁许大,含勿咽,日三夜一。


  《范汪方》治口中烂伤喉咽不利方:矾石(二两) 黄连(一分)


  冶筛,如大豆二枚,置口中含疮上,小儿疮石如小豆,日三。


  卷第五


  治口吻疮方第五十


  《葛氏方》治吻疮方:烧栗 敷之。


  《千金方》治口吻疮方:楸白皮及湿粘贴,三四度。


  又方:掘经年葵根欲腐者,作灰,及热着之。


  又方:取新炊甑下饭及热驻之二七下。


  又云:治口肥疮方:熬灶上饭,末敷之。


  《极要方》口吻白疮方:烧槟榔KT 为灰,敷上,良。


  卷第五


  治口舌干焦方第五十一


  《病源论》云:腑脏虚热,气乘心脾,津液竭燥,故令口舌干焦也。


  《葛氏方》治口中热干燥方:乌梅、枣膏分等,以蜜和丸如枣,含之。


  又方:生姜汁(一合) 甘草(二分) 杏仁末(二分) 枣(三十枚) 蜜(五合)


  微火上煎,丸如李核,含一枚,日四。


  《千金方》治口中热干方:甘草(四分) 人参(四分) 半夏(三分) 乌梅肉(四分) 枣膏(四分)


  上五味,蜜和丸如弹丸,含咽汁,日三。


  又云:治虚劳口干方:麦门冬(二两,末) 干枣(三十枚,肉)


  蜜一升和,蒸之三升米下,服之。


  《经心方》治口干方:以水三升,煮石膏末五合,取二升,纳蜜二升,煎取二升,去滓,含枣核大,咽汁尽,复含又方:生葛根汁服二升亦瘥。


  《苏敬本草注》:口干食软熟柿也。


  卷第五


  治口臭方第五十二


  《病源论》云:口臭者,由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然腑脏之气臊腐,因蕴积胸膈之间。


  《养生方》云:空腹不用见臭,尸气入脾,舌上白黑起,口常臭也。


  《隋炀帝后宫诸香药方》疗口臭方:桂心 甘草 细辛上三物,分等,捣筛,服三指撮,酒服之二十日,便瘥。


  《录验方》治口中臭令还香方:细辛(三分) 当归(三分) 桂心(一两) 甘草(二两)


  凡四物,切,以水一升,煎取四合,含之,吐去之。


  《千金方》治口臭方:橘皮(五分) 桂心(三分) 木兰(四分) 枣(三十枚)


  上四味,冶小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身香,亦可丸,含之日三。


  又方:熬大豆令焦及热泼酢取汁含之。


  又方:香薷一把,以水一升,煎取二升,稍含之。


  《经心方》治口臭方:水浓煮细辛汁,含久吐去。


  又方:以破除日井花水三升漱口,吐厕中,良。又平旦如此。


  《极要方》治口臭方:常宜含豆KT 即愈。


  又方:常含细辛即愈。


  《葛氏方》治口臭方:蜀椒一升,桂心一尺,末三指撮,以酒服之。


  又方:煎柏子,含之。


  《崔禹锡食经》云:口臭方:取薰蕖根汁果煎如膏,常食之。


  又方:亦可食怀( )香。


  又方:末槟榔子含之。


  《集验方》治口中臭散方:甘草(五两) 芎 〔( )四两〕 白芷(三两)


  凡三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卷第五


  治张口不合方第五十三


  《葛氏方》治卒失欠颔车蹉张口不得还方:令人两手牵其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


  《千金方》治张口不合方:消蜡(蜜,又蜜滓也)和水,敷之。


  《德贞常方》治张口不合方:灸通谷穴,在上管旁半寸。


  又方:灸翳风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也。


  卷第五


  治舌肿强方第五十四


  《病源论》云:心脾虚,为风热所乘,随脉至舌,热气留止,血气壅涩,故舌肿。


  《千金方》治舌肿满口方:半夏十二枚。


  洗酢一升,煮取八合,含久,吐良。


  又云:治舌卒肿,起如吹猪胞状满口塞喉方:急以指刮破舌两边,去汁即愈。亦可以刀锋决又方:以指撞溃去汁,亦可以刀破以疮膏涂之。


  又方:釜底黑末和酢,浓涂舌上下,脱去更涂,须臾即消。若先决出汁,竟与弥佳,疮膏涂又方:此患人皆不识,或错治益困,杀人甚急。但看其舌下,自有噤(渠金反)虫形状,或如蝼蛄。或似卧蚕子,细审看有头尾,其头少白,烧铁钉烙头上,使熟即自销。


  《葛氏方》治舌卒肿起如吹猪胞状,满口塞喉,气息欲不复通,须臾不治则杀人方:直以指出血愈者又方:浓煮甘草汤,含少时,取釜底墨,苦酒和,浓涂舌上下,脱去更涂,须臾便消,若先《枕中方》治人肿舌方:取水底石三七枚,熨之。


  卷第五


  治重舌方第五十五


  《病源论》云:舌者,心之候也。脾之脉,起于足大指,入连于舌本。心脾有热,热气随脉《葛氏方》治卒重舌方:末赤小豆,以苦酒涂和舌上。


  又方:乌贼鱼骨,蒲黄分等末,敷舌上。


  又方:灸两足外踝各三壮。


  《千金方》治重舌方:取蒲黄敷舌下,日三四。


  又方:灶中黄土,酒和,敷上。


  《僧深方》治重舌方:烧露蜂房,淳酒和敷喉下,立愈有验。


  《集验方》治重舌方:以铍针刺舌下肿者,令血出。愈。勿刺大脉也。


  卷第五


  治悬雍卒长方第五十六


  《病源论》云:五脏六腑有伏热,上冲喉咽,热气乘于悬雍,或长或肿。


  《葛氏方》治悬雍卒长数寸,随喉出入,不得食方:捣盐,绵缠箸头注盐,就以揩之,日六又方:开口以箸仰舌,乃烧小铁于管中,灼之,若不顿为者可三为之,毕,以盐涂烧灼处。


  《千金方》悬膺咽中生息肉舌肿方:羊蹄草,煮取汁,口含。


  又方:以盐豉和,涂之。


  《范汪方》悬膺卒长方:釜底墨以酒和涂舌上下,即愈。


  又方:以盐注其头,即自缩。


  卷第五


  治风齿痛方第五十七


  《病源论》云: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若风冷客于经络,伤于骨《葛氏方》治风齿疼痛颊肿方:酒煮独活令浓及热,含之。


  《范汪方》治风齿痛,根空肿痛引耳颊,昼呼夜啼,无聊赖方:独活四两,切,以清酒三升《医门方》疗齿楚痛嚼食不得者方:以生地黄,桂二味相和合,嚼之咽汁,瘥。


  《录验方》治风齿痛方:当归(三两) 独活(一两)


  上二物,细切,绢囊盛,清酒五升渍三日,稍含渍齿,久久吐去,更含,日四五次。


  《耆婆方》治风齿疼痛不可忍验方:独活(一两) 细辛(二分) 椒(一勺) 当归(一分)


  四味,以好酒大升半,微火煮令减半,稍稍含之吐出,更含,以瘥为度。


  卷第五


  治龋齿痛方第五十八


  《病源论》云:手阳明之脉,入于齿。足太阳脉,有入于颊,遍于齿者。其经虚,风气客之亦曰风《养生方》云:朝夕琢齿,齿不龋。


  又云:食必当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齿龋之。


  《删繁方》云:治齿龋方:蜀椒(一两) 矾石(半两) 桂心〔一两(一方分等)〕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细细漱口吐之。(今按:《范汪方》以细辛代蜀椒。)


  《葛氏方》治龋齿方:灸足外踝右三寸,随齿痛左右七壮。


  又方:鸡舌香置虫齿上,咋之。


  又方:取李枝,削取里白皮一把,以少水煮十沸。小冷含之。不过三,当吐虫长六七分,皆又方:作竹针一枚,东向以钉柱,先咒曰:冬多风寒,夏多暖暑,某甲病龋,七星北斗光鼓可《千金方》治龋齿方:大酢一升,煮枸杞白皮一升,取半升含,虫出。


  又方:白杨叶,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含。


  又云:齿有孔,得食面肿方:莽草七叶 猪椒附根皮(长四寸者七枚)


  凡二味,以浆二升,煮得一升,适寒温,含满口,吐去《范汪方》治龋齿方:有孔取细铁大小如孔中也,曲铁头,火烧令热,以纳孔中,不过四五《录验方》治龋齿方:取丝杨柳细枝,除上皮取青皮,卷如梅李大;含嚼之含汁,渍齿根。


  《医门方》治龋齿方:以松脂捻令头尖,注孔中,虫当出也。


  又方:嚼薰陆香咽汁,立瘥。


  《短剧方》治甘虫食齿根方:伏龙肝置石上,着一撮盐须臾化为水,以 展取,待凝浓,取又方:皂荚去皮涂上,虫出。


  又云:治齿龋方:腐棘针(二百枚,是枣树刺自朽落地者)


  凡一物, 咀,以水二升,煎得一升,含漱出即愈。


  卷第五


  治齿碎坏方第五十九


  《葛氏方》治人病 齿稍碎坏欲尽方恒能以绵裹矾石衔咋之,咽吐其汁。


  卷第五


  治齿令坚方第六十


  《录验方》云:欲令齿坚方:可用矾石,细辛分等煮,以漱口中。


  又方:煮枸杞根漱口,良。


  卷第五


  治齿动欲脱方第六十一


  《病源论》云:经脉虚,风邪乘之,血气不能荣润,故令动摇。


  《千金方》治齿根动欲脱方:生地黄(二两) 独活(三两)


  酒一升,渍一宿,含之。


  《葛氏方》治齿根动欲脱方:生地黄根,绵裹着齿上, 咀,以汁渍齿根,日四五为之。能十日为之,长不复动。(今按:《范汪方》:取生地黄根肥大者一节,咽其汁,日三,其日即愈。可数十年不复发。)


  卷第五


  治齿黄黑方第六十二


  《病源论》云: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也。手阳明,足太阳之脉,皆入于齿。风邪冷气,《新录方》治齿黄黑方:取桑黄皮,酢渍一宿,洗七遍。一云黄白皮,此方正月亦及五月五


  卷第五


  治齿败臭方第六十三


  《葛氏方》治风齿齿败口气臭方:斑草 细辛 白芷 当归 独活(分等)


  水煎煮含之,吐去汁。(今按《广济方》:芎 二两,当归二两,独活四两,细辛四两,白


  卷第五


  治齿龈肿方第六十四


  《病源论》云:头面有风,风气流入于阳明之脉,与龈间血气相搏,故成肿也。


  《养生方》云:水银不得近牙齿,发龈肿,喜落齿。


  《经心方》云:治齿根肿方松叶一虎口,盐一合,以好酒三升,煎取四五合,含之。


  《食经》云:齿根肿方:郁根煮含之。


  《极要方》疗牙齿动落,齿根宣露;或齿龈下血出;或龈肿,吃冷热物疼痛;或齿根下黑。


  至明欲浆平坐日别


  卷第五


  治齿龈间血出方第六十五


  《病源论》云: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龈,搏于血,《葛氏方》治齿间津液血出不止方:矾石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漱吐。


  《千金方》治齿龈间血出不止方:生竹茹四两,酢渍一宿,含之。


  又方:细辛二两,甘草一两,酢二升,煮取一升,含之。


  《经心方》齿龈间出血方:取茗(茶也)草浓煮汁,勿与盐,适寒温,含漱竟,日为之,验。


  卷第五


  治牙齿痛方第六十六


  《病源论》云:齿牙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若髓气不足,阳明《极要方》疗牙疼方:鸡舌香(三分) 斑草(三分) 细辛(三分) 附子(三分,炮) 炮椒(二分,汗)


  独活(三分)


  上,捣五百杵,勿筛,以绢袋盛如枣核大,安牙疼处,涎满口吐之。含二袋终身不发,神验又方:皂荚(一梃,肥浓者,剥去皮)


  上,以验酢半升,煎令极,调以桃枝如箸一枚,以绵裹头,承药沾之。当牙疼痛处灼之,冷《医门方》治牙疼痛方:取杨白皮,切,以醋煎,含之即瘥。


  又方:取HT 宕子,烧,以碗覆碗上,令碗底作孔,安竹筒,当牙熏,良。


  《广济方》治牙痛方:取槐白皮,切,一握,酢三升,煎取二升,去滓,纳盐,适寒温,含《集验方》治牙痛方:取枯竹烧一头,以挂铁上,得汁着齿上,即瘥。


  《德贞常方》牙疼方:灸浮白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


  《博济安众方》疗热毒风攻牙齿疼痛方:附子(一个,烧灰) 白矾 锻石(一分)


  上二味,为散,揩齿立瘥,极妙。


  又云: 牙有孔疼痛方:附子一个为末,以蜡为丸,纳孔中。


  《龙门方》疗牙疼方:湿柳枝每旦揩齿。不过三日,疼及口臭者亦瘥。


  卷第五


  治牙齿后涌血方第六十七


  《短剧方》治有饮酒醉,牙后涌血,射出不能禁者方:取小钉烧令赤,正注血孔上一注,即


  卷第五


  治齿方第六十八


  《病源论》云: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髓弱骨虚,风气客之,则齿 。


  《养生要集》云:治食酸果齿 方:含白蜜嚼之,立愈。


  《千金方》治齿龈痛不可食生果方:生地黄 桂心上二味,合嚼,令味相得,咽之。


  卷第五


  治齿方第六十九


  《病源论》云: 齿者,是睡眠而相切也。此由血气虚,风邪客于牙车筋脉之间,故因眠气《录验方》治 齿方:是睡眠而相切有声也。令人取其卧席下土纳其口中,勿知之。


  卷第五


  治喉痹方第七十


  《病源论》云: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葛氏方》喉痹水浆不得入七八日则杀人,治之方:随病所近左右,以刀锋裁刺手父指爪甲后半分中,令血出即愈。(今按:《龙门方》云,以又方:随病左右,刺手小指爪甲下,令出血,立愈。当先将缚,令向聚血,乃刺之。


  又方:熬杏仁,蜜丸如弹丸,含咽汁。


  又方:夜干三两,当归三两,水三升,煮取一升。稍稍含之,吐去,更含之。


  又方:菘子若芥子,捣苦酒和以薄。


  《短剧方》治喉痹卒不得语方: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着舌下,大良。


  又方:取炊甑箅烧作屑,三指撮,少水服之,即效。


  《经心方》治喉痹方:生姜二斤,舂取汁。蜜五合,微火煎相得服一合,日五服。


  又方:浓煮大豆汁,含之,无豆煮豉亦良。


  又方:剥蒜塞耳鼻,日二易,有验。


  《集验方》治喉痹方: 咀常陆根,苦酒熬令热,以敷喉上,冷复易。


  《龙门方》治喉痹方:取胡燕窠末水和,服,验。


  《录验方》治喉痹方:取芥子一升,舂碎,水和以敷喉下,干复易。


  《千金方》治喉痹方:末桂心枣核大,绵裹着舌下,须臾定。


  又方:煮大豆汁含之。(今按:《短剧方》:无豆煮豉亦良之。)


  《极要方》疗喉痹方:马蔺子四十九枚,捣作末,和水服之,立愈。无子取根一大握,捣绞取汁,细细咽。今按:《广利方》:取根汁二大合,和蜜一匙含之。


  《医门方》治喉痹方:生艾叶,熟捣以敷肿处,随手即消,神验。无此,冬月以干艾水捣敷之。


  《新录方》治喉痹方:煮夜干,含其汁,吐出。


  《僧深方》治卒喉痹咳痛不得咽唾方捣茱萸敷之,良。


  《范汪方》治喉痹方:烧秤锤令赤,着一杯酒沸,上出锤,适寒温尽饮之。


  又方:杏仁三分,熬,桂二分。合末着谷囊中,含之稍咽其汁。(今按:《极要方》:蜜丸《博济安众方》疗喉痹方:生牛蒡研涂喉上。


  又方:生研糯米,入蜜服。又炒为末,贴喉上。


  《崔禹锡食经》云:喉痹方:食虚羸子肠殊效。


  又方:食骨蓬甚良。


  卷第五


  治马喉痹方第七十一


  《病源论》云:马喉痹者,谓热毒之气结于喉间,肿连颊而微壮热,烦满而数吐气,呼之为《千金方》曰: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名马喉痹。治之方:马衔一具,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马鞭草根一握,勿中风,截去两头,捣取汁服。


  《龙门方》治马痹方:取马蔺草根,净洗,烧作灰一匙,烧枣枝取沥汁,和灰搅饮立瘥。


  卷第五


  治喉咽肿痛方第七十二


  《病源论》云:脾胃有热,气上冲,则喉咽肿痛。


  《葛氏方》治喉卒痈肿食饮不通方:用韭一把,捣熬以敷肿上,冷复换之,苦酒和之亦佳。


  又方:吞薏苡子二枚。


  又方:烧荆(和)木,取其汁稍咽含之。


  又方:烧秤锤令赤,纳二升苦酒中,沸止,取饮之。


  《僧深方》治喉咽卒肿痛,咽唾不得,消热下气升麻含丸方:生夜干汁(六合) 当归(一两) 升麻(一两) 甘草(三分)


  凡四物,下筛,以夜干汁丸之,绵裹如弹丸,含稍咽其汁,日三夜一。


  《千金方》治喉卒肿食饮不通方:含上好酢,口舌疮亦佳。


  又方:熬杏仁令黑,末服。


  《录验方》五香汤治诸恶气喉肿结核方:沉香(一两) 熏陆香(一两) 麝香(二分) 青木香(二两) 鸡舌香(三两)


  凡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卷第五


  治尸咽方第七十三


  《病源论》云:尸咽者,谓腹内尸虫,上食人喉咽生疮。其状,或痒或痛,如甘餐之候也。


  《救急单验方》疗尸咽方:捣干姜和盐末注,立瘥。


  《龙门方》疗尸咽方:灸两乳中间,随年壮,验。


  又方:张口吸烟,唾盆中水,见虫瘥。


  卷第五


  治咽中如肉脔方第七十四


  《医门方》疗咽中如肉脔咽不入吐不出方:半夏 生姜 茯苓(各四两) 浓朴(三两,炙) 橘皮(二两)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不过两剂必瘥。


  卷第六


  治胸痛方第一


  《病源论》云:胸胁痛者,由胆(都敢反)与肝及肾(时忍反)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此胸胁相引《葛氏方》:治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杀人橘皮(一升) 枳实(四枚) 生姜(半斤)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为再服。(今按:《短剧方》:枳实三两,水五升。)


  又云:若已瘥复更发者:取韭根五斤,捣绞取汁,饮之立愈。


  《千金方》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中短气枳实(四枚) 浓朴(三两) 薤白(一斤) 栝蒌子(一枚) 桂心(一两)


  五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录验方》治胸痛达背不得卧方:大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生姜(六两,)切凡四物,切,以清白浆一斗,煮取四升,一服一升。


  《极要方》疗胸满气筑心腹中冷方:半夏〔一升(洗)〕 桂心(八两) 生姜(一斤)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日三服。


  《医门方》疗冷气胸中妨(害也)满或痛方:半夏(四两) 生姜(五两) 浓朴(四两,炙)


  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服相去八九里,顿服二三剂。


  卷第六


  治胁痛方第二


  《病源论》云:邪气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


  《葛氏方》治胁卒痛如得打方:以绳横度两乳中间,屈绳从乳横度,以起痛胁下灸绳下屈处三十壮。


  《短剧方》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其寒。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千金方》治冷气胁下往来,冲胸膈(古核反,胸内也),痛引胁背闷当归汤方:当归(二两) 吴茱萸(二两) 茯苓(一两) 桂心(二两) 干姜(三两) 枳实(一两) 人参(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日三。治尸注亦佳。(今按:《极要方》有干地又云:治两胁下痛方:热汤渍两足,冷则易。


  卷第六


  治心痛方第三


  《病源论》云: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病发,有死者,有不死成疹者。心为诸脏主其《葛氏方》治卒心痛方:当力以自坐。若男子病者,令妇人以一杯水与饮之。若妇人病者,令男子以一杯水与饮之。


  又方:吴茱萸五合,桂一两,酒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吴茱萸二升,生姜四两,豉一升,酒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切生姜,若干姜切半升,以水二升,煮得一升,去滓,顿服之。


  又方:取灶中热灰,筛去炭芥,燔熨心上,冷复易。


  《录验方》治卒心痛方:蒸大豆若煮之,以囊盛更燔,以熨心上,冷复易之。已熨之豆不可令畜生犬等食之,即死。


  又云:治人心痛懊(于报反) (于报反,恼也), (于缘反,忧也)闷(莫困反)


  筑筑(音竹),桂心(半两) 茱萸(二升) 夕药(三两) 当归(二两) 生姜(半斤)


  凡五物,切,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夜一。有验。无生姜用干姜五两代。


  《备急方》治心痛方:极咸作盐汤,饮三升,吐则即瘥。


  《耆婆方》治卒心痛欲死方:吴茱萸(三两) 夕药(三两) 桂心(三两)


  上,以淳酒大一升生煮之,令有半升在,顿服。


  《僧深方》治卒心痛方:当归(二两) 夕药(一两) 桂心(一两) 人参(一两) 栀子(二十一枚)


  五物, (弗禹反)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五服。


  又云:治三十年心痛附子丸方:人参(二两) 桂心(二两) 干姜(二两) 蜀附子(二两) 巴豆(二两)


  凡五物,下筛,蜜丸如大豆,先食服三丸,日一。神良。


  《新录方》治心痛方:饮井花水二升。


  又方:以热汤渍手足,以瘥为度。


  又方:烧秤锤令赤,投二升酒中,分二服。


  又方:水服米粉一匙。


  《集验方》治卒心痛方:桂心(八两)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鉴真方》治心痛方:大验酢半升,切,葱白一茎,和煎顿服,立愈。


  《范汪方》治卒心痛一物桂心散方:桂心(一两)


  为散,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饮酒,以米饮服之。


  又云:备急丸方:巴豆(一分) 大黄(二分) 干姜(二分)


  捣筛,共冶巴豆合丸如大豆。有急,取二三丸,以水服之。


  《如意方》治卒心痛术:画地作五字,撮中央,以水一升,搅饮之。


  《短剧方》解急蜀椒汤主寒疝心痛如刺,绕脐绞痛,腹中尽痛,白汗自出欲绝方:蜀椒〔三百枚(一方二百枚)〕 附子(一枚) 粳米(半升) 干姜(半两) 大枣(三十枚) 半夏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汤成热服一升,不瘥复服一升。数用,治心痛最良。


  《千金方》云:九痛丸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生来心痛。此方悉主之,并治附子(二两) 巴豆仁(一两) 生野狼毒(一两,炙令极香,称)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吴六味,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卒中恶腹痛,口不能言者,二日一服。连年积冷,流注心又方:桃白皮煮汁,空腹服之。


  又云,凡暴心痛,面无色欲死方:以布裹盐如弹丸,烧令赤,置酒中消,服之。


  又云:灸心痛方:心懊 (恼也),彻痛烦逆,灸心俞百壮。


  心痛如刀,刺气结:(灸膈俞七壮。)


  心痛胸痹:(灸膻中百壮。)


  心痛冷气上:(灸龙头百壮,在心鸠尾头上行一十半。)


  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十二寸。)


  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灸神府百壮,附心鸠尾,正心有忌。)


  心痛暴恶风:(灸巨厥百壮。)


  心痛胸胁满:(灸期门有年壮。)


  心痛坚烦气结:(灸太仓百壮。)以上《短剧方》同之。


  《救急单验方》冷心痛方:吴茱萸(一升) 桂心(三两) 当归(三两)


  捣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渐加三十丸,以知为度。


  又云:蛔心痛方:取蛐(音曲) (是演反)粪,烧令赤,末之,酒服验。


  又云:一切心痛方:生油半合,温服立愈。


  又方:服当归末方寸匕,和酒服瘥。


  《孟诜食经》治心痛方:酢研青木香服之。


  卷第六


  治腹痛方第四


  《病源论》云:腹痛者,由腑脏虚,冷热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葛氏方》治卒腹痛方:书舌上作“风”字。


  又方:捣桂下筛,服三方寸匕。苦参亦佳,干姜亦佳。


  又方:食盐一大握,多饮水送之,当吐即瘥。


  又方:掘土作小坎,以水满坎中,熟搅取汁饮之。


  又方:令人骑其腹,尿脐中之。


  又方:米粉一升,水二升,和饮之。


  《如意方》治卒腹痛术:书纸作两蜈蚣相交,吞之。(今按:《葛氏方》同之。)


  《医门方》治腹痛方:桂心三两,切,以水一升八合,煮得八合,去滓,顿服。无桂心,煮干姜亦佳。


  《范汪方》云:当归汤主寒腹痛方:当归(三两) 桂心(三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


  凡四物,水八升,煮得三升,服一升,日三。


  又云:当归丸治寒腹痛如刀刺方:当归(三分) 夕药(三分) 黄芩(四分) 桂心(一分)


  凡四物冶筛,和蜜丸如梧子,服十丸,先食,日三。


  《千金方》温脾(俾移反)汤治腹痛脐下绕结绕脐不止方:当归(五两) 干姜(五两) 附子(三两) 甘草(二两) 大黄(五两) 人参(三两) 芒硝(三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云:灸腹痛方:灸巨阙穴,在鸠尾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脐上一寸。


  又方:灸中极穴,在脐下四寸。


  卷第六


  治心腹痛方第五


  《病源论》云: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


  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


  《葛氏方》云:凡心腹痛,若非中恶霍乱,则皆是宿结冷热所为也。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桂(三两,)切以水一升八合,煮得八合,去滓,顿服。无桂者,干姜亦佳。


  又云:若心腹痛急似中恶者方:捣生菖蒲根汁,少少令下咽,即瘥。


  《千金方》治心腹卒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堪忍高良姜汤方:高良姜(五两) 原朴(二两,炙) 当归(三两) 桂心(二两)


  四味,切,以水八升八合,煮取一升八合,分为三服,一服六合,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短剧方》治寒疝心腹痛方:夫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疼痛,灸刺诸药所不治者,桂枝汤加乌头汤主之:桂肉(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夕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 乌头(五枚,破之,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纳蜜煎,分服五合,日三。


  《极要方》疗心腹久寒,卒发,绞如鬼刺,欲死。汤方:吴茱萸(二升) 香豉(三合) 生姜(四两)


  上,以好酒五升,煮取二升,分服。服下喉,杯未去口,病便止。勿令咽水。


  又云:疗在心腹病不可忍方:上,取桃东引枝,削去苍皮,取白皮一握,以水二升,煮取半升服之。


  《医门方》疗卒心腹痛方:浓朴(三两) 桂心(二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若卒痛如刺者,但煮桂汁饮之佳。


  《僧深方》治恶气心腹痛欲死方:夕药(一两) 甘草(二两) 桂心(一两) 当归(二两)


  凡四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耆婆方》治人心腹绞痛不止方:生姜(十两) 桂心(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


  卷第六


  治心腹胀满方第六


  《病源论》云:心腹胀者,脾虚而邪气客之,乘于心脾故也。


  《葛氏方》治卒苦心腹烦满,又胸胁痛欲死方:以热汤令的的尔,渍手足,冷复易。秘方。


  又方:灸乳下一寸七壮。


  又方:捣香 汁,服一二升。


  又方:锉薏苡根,煮取汁,服三升。


  《极要方》备急丸,疗忽然心腹胀满,急痛,气绝,大小便不通方:大黄(五两) 干姜(二两) 巴豆(三两,去心,熬) 芒硝(三两)


  上,蜜丸,平晓饮服四丸,不利更加一二丸。取得四五度利,利如不止取醋饭止之。


  《新录方》治心腹烦满方:桃仁去皮,捣如泥,热酒服如枣二枚,日三。


  又云:烦满吐逆方:生姜(一斤)


  合皮切捣取汁,温服之。


  又方:生蓼捣取汁,服一合二合。


  《医门方》云:凡患胀满,频以利药下之,心腹中痛,妨(害也)不去气。又筑心者,缘胃中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橘皮(二两) 枣(三十颗)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温三服。若心忪(织容反,心动也)加茯苓三两。


  又云:腹胀满,不能服药,导之方:取独头蒜,烧令熟,去皮,及热以薄绵裹纳下部,佳。冷易之。


  又方:暖生姜,削,绵裹纳下部中,冷易之,佳。


  《耆婆方》治人腹胀痛方:浓朴(三两) 高良姜(三两)


  切,以水三升煮,分取一升半,少少热饮之,乃止。


  《僧深方》云:浓朴汤,治腹满发数十日,脉浮数,食饮如故方:浓朴(半斤) 枳实(五枚) 大黄(四两)


  凡三物,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纳大黄;微火煎令得三升,先食服一升,日三。


  《本草》云:诃黎勒水摩或散,水服之。


  《苏敬本草注》云:槟榔子捣末,服之。


  《孟诜食经》云:薤可作宿菹,空腹食之。


  卷第六


  治卒腰痛方第七


  《病源论》云:肾主腰,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腰痛伤腰《养生方》云:饮食勿即卧,久作气病,令腰痛疼。


  又云:笑多则肾转腰痛。


  《千金方》杜仲酒方治五种腰痛方:桑寄生 杜仲 鹿茸 桂心四味分等,末,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腰脊疼不随方:鹿角去上皮取白者,熬黄,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特禁生鱼,余不禁。新者良,陈者不任《录验方》治腰脚疼,不可忍,不能立。胡麻散方:取胡麻熬令香,于臼内捣碎,即以纱罗筛之数之,筛之若不数筛,即脂出,不可筛,令皮日及饮。蜜汤、羹汁等并得服,亦无禁。


  《短剧方》云:灸腰痛法:令病患正 立,以竹杖注地,度至脐,以度注地,背正灸脊骨上,随年壮。灸竟,藏竹,勿带又,侠两旁各一寸,复灸之,为横三穴,间一寸也。


  又,灸腰目小邪,在尻上左右陷处是也。


  《葛氏方》治卒腰痛不得俯仰方:正倚(于义反)立,竹以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反以度之背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追年又方:去穷骨上一寸,灸七壮。其左右各一寸,灸七壮。


  《范汪方》治腰卒痛,拘急不得喘息,若醉饱,得之欲死,大豆紫汤方:大豆(一斗,熬令焦) 好酒(二斗)


  二物,合煮令热沸,随人多少,服令醉。


  《医门方》疗卒腰痛不得转侧方:鹿角一枚,长五六寸,截之。烧鹿角令赤,纳酒中浸之。须臾又燥,还纳酒中。如此数度破


  卷第六


  治概腰痛方第八


  《病源论》云:概腰者,谓卒然损伤于腰而致病也。此由损血搏于腰脊所为,久不已,令人《葛氏方》云:概腰者,是反腰忽动转,而挽之。治概腰痛欲死方:生葛根削之,嚼咽其汁,多多益佳。


  又方:生地黄捣绞取三升,煎得二升,纳白蜜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又云:治反腰有血痛方:捣桂,下筛三升许,以苦酒和以涂痛上,干复涂。


  又方:灸足踵白肉际三壮。


  《范汪方》治概腰方:寄生桑上者、鹿茸、桂心、牡丹分等为散,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灸足跟白肉际三丸。


  又方:灸腰目十丸。


  卷第六


  治肾着腰痛方第九


  《病源论》云:肾经虚则受风冷,内有积水,风水相搏,渍于肾,肾气内着,不能宣通,故食如故。久变为水病。


  《千金方》云:肾着之为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所以如水洗状,又不渴,小便自利,食肾着汤主之:甘草(一两) 干姜(二两) 茯苓(四两) 术(四两)


  四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腰中即温。(今按:《集验方》无术。)


  《僧深方》茯苓汤,治肾着之为病,从腰以下冷痛而重如五千钱腹肿方:饴胶(八两) 白术(四两) 茯苓(四两) 干姜(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饴,令烊,分四服。


  卷第六


  治肝病方第十


  《病源论》云: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得太《千金方》治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眼昏浊,视物不明,槟榔汤方:母姜(七两) 附子(七两) 槟榔(二十四枚) 茯苓(三两) 桔梗(四两) 橘皮(三两) 白术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又云: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气急塞,泻肝前胡汤方:前胡(三两) 秦皮(三两) 细辛(三两) 栀子仁(三分) 黄芩(三两) 蜀升麻(三两) 蕤核升) 芒硝(三两)


  十一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录验方》补肝汤,治肝气不足,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息,厥疝抢心,脚中痛,两目不明牛黄(一两) 乌头(四两) 柏子(四两) 大枣(二十枚) 龙胆(四两)


  凡五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服令尽。


  《僧深方》泻肝汤,治肝气实,目赤若黄,胁下急,小便难方:人参(三两) 生姜(五两) 黄芩(二两) 半夏(一升,洗) 甘草(二两) 大枣(十四枚)


  凡六物,切,水五升,煮半夏令三四沸,纳药,后纳姜,煎取二升,去滓,分二服,羸人三


  卷第六


  治心病方第十一


  《病源论》云: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膺、背、 髀间痛,两臂内痛,恍惚,《千金方》治心虚寒,心中满胀,悲忧,或梦山丘平泽半夏补心汤方:半夏(六两,洗) 宿姜(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防风(二两) 桂心(三两) 远志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录验方》治心上虚热,胸中时痛,口生疮,四大羸乏少气方:茈胡(四两) 升麻(三两) 黄芩(三两) 生地黄(八两) 夕药(四两) 地骨白皮(五两) 枳凡九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耆婆方》治人心中热风,见鬼来亲合阴阳,旦便力乏,黄瘦不能食,日日转羸方:龙胆(三分) 苦参(三分)


  上二味,为散,以白米饮一服一钱,日二服,忌猪肉酒面。


  卷第六


  治脾病方第十二


  《病源论》云: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口苦饥,足痿不收,行善挚,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删繁方》疗脾虚寒,劳损气胀,噫满,食不下通,噫消食方:猪膏(三升) 宿姜汁(五升) 吴茱萸(一升) 白术(一升)


  捣茱萸等二物为散,纳姜汁膏中,煎取六升,温酒进方寸匕,日再服。


  《千金方》治脾实热,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泻热汤方:茈胡(三分) 茯苓(三分) 玄参(二分) 大青(二分) 龙胆(三两) 细辛(三分) 杏仁(四九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极要方》疗脾热,内热唇燥渴,多肿身重方:以生地黄五两,捣之以水,绞取汁渍梅,蜜和服之。


  又方:取芹菜汁一升,一服。


  又方:麦门冬汁服之。


  《广济方》主脾胃中热,渴欲得饮冷水,不下食方: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石膏(五两) 地骨白皮(三两) 茅根(切,一升)


  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忌热面、热肉、海藻、猪、蒜。


  《僧深方》温脾汤,治脾气不足,虚弱下利,上入下出方: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附子(二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凡五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应得下去毒实,甚良。


  卷第六


  治肺病方第十三


  《病源论》云: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 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报息《千金方》治肺虚寒乏气,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瘦也)百病,小建中汤方:大枣(二十枚) 干姜(三两) 夕药(二两) 甘草(三两) 桂心(三两)


  五味,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八两,煮三沸,分三服。


  又云:治肺实热则胸KT 仰息泄气除热方:枸杞根皮(二升,切) 白前(三两) 石膏(八两) 杏仁(三两) 橘皮(五两) 白术(五两)


  六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煎两三沸,分三服。


  卷第六


  治肾病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目黑,小便黄。


  是也《千金方》治肾气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言音混浊,阳气顿绝方:生地黄(五斤,干) 苁蓉(八两) 白术(八两) 巴戟天(八两) 麦门冬(八两)


  茯苓(八两)


  两) 干姜(五两)


  十二味,为散,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治肾实热,小腹胀满,四肢正黑,耳聋,梦腰脊离解,梦伏水等气急,泻肾汤方:大黄(三两,以水一升,密器中宿渍,碎如雀头大) 生地黄(五两) 甘草(二两) 茯苓(三硝(三两)


  十味,以水九升,煮取七味,取二升五合,去滓。别渍大黄,纳药汁中,更取二升三合,去《耆婆方》治肾气虚,则梦使人见舟船溺人。冬时梦见伏水中,及在水行,若有恐畏,恶人秦胶 石斛 泽泻 防风 人参(各一分) 茯苓 黄芩 干地黄 远志(各八分)


  十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


  卷第六


  治大肠病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大肠气盛则为有余,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腰背寒痹,挛(力大肠《千金方》治大肠虚寒,利下青白,肠虚雷鸣相逐黄连补汤方:黄连(四两) 茯苓(三两) 芎 (三两) 酸石榴皮(五具) 地榆(五两) 伏龙肝(鸡子大一六味,切,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龙肝屑,搅挠调,分三服。


  又云: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生疮,生姜泄肠汤方:宿姜(三两) 橘皮(三两) 大枣(十四枚) 青竹茹(三两) 生地黄(十两) 桂心(一两) 黄十一味,切,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卷第六


  治小肠病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小肠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干涩,小腹 胀,是为小肠之气实也,则《千金方》治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腹中懊 ,补阳方:干姜(三两) 当归(四两) 黄柏(四两) 地榆皮(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三两) 石榴皮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胶煮烊,分三服。


  又云:治小肠实,热胀口疮紫胡泻阳方:紫胡(三两) 橘皮(三两) 黄芩(三两) 泽泻(三两) 枳实(三两) 旋复花(三两) 升麻(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卷第六


  治胆病方第十七


  《病源论》云:胆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冒冒(干也,突也,莫报反)不安,身躯(去迂反,宿汁,心胆气之虚也《千金方》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水汤方:半夏(三两) 酸枣仁(五合) 黄芩(一两) 远志(二两) 茯苓(二两) 宿姜(三两) 秫米(凡八物,细切,取长流水五斗,先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之三千过,澄清,取六升煮药,取


  卷第六


  治胃病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胃气盛为有余,则病腹 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饥而《千金方》治胃虚冷,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防风(二两) 柏子仁(二两) 吴茱萸(三两) 细辛(二两) 甘草(一两) 桂心(二两) 橘皮凡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胃实泻胃热汤方:栀子仁(三两) 夕药(四两) 白术(五两) 茯苓(二两) 生地黄汁(一升) 夜干(三两) 升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分三


  卷第六


  治膀胱病方第十九


  《病源论》云: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之余者,泻之。


  《千金方》云:膀胱病者;少腹满,肿而痛,以手按则欲小便而不得。


  又云:治膀胱虚冷,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腰胁疼痛方:磁石(六两) 黄 (三两) 杜仲(四两) 白石英(五两) 五味(四两) 茯苓(三两) 术(五七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膀胱实热方:栀子仁(三两) 石膏(八两) 茯苓(三两) 淡竹叶(切,一升) 生地黄(切,一升) 蜜(一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须痢加芒硝三两。


  卷第六


  治三焦病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三焦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或胸《千金方》云: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腹胀又云:治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黄 理中汤方:黄 (二两) 桂心(二两) 丹参(四两) 桔梗(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三两) 茯苓(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上焦实热,腹满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后胁挛痛,麦门冬理中汤方:生麦门冬(一升)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茯苓(二两) 橘皮(三两) 竹茹(一升) 生芦根(切,一升) KT 心(五合) 廪米(一升) 白术(一两) 葳蕤(三两)十二味,切,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中焦实热闭塞,上下不通,隔绝关格(关,闭也;格,相拒也),上吐不下,腹彭彭蜀大黄(三两,切,水一升,五合别渍) 黄芩(三两) 泽泻(三两) 升麻(三两)


  羚羊角(九味,以水七升,煮八物,取二升三合,下大黄,更煎数沸,绞去黄滓,下芒硝,分三服。


  又云:治中焦虚寒,洞泄下利,或因霍乱后泻黄白无度,腹中虚痛,黄连煎方:金色黄连(四两) 黄柏(三两) 当归(三两) 浓朴(三两) 干姜(三两) 酸石榴皮(四具)


  八味,以水九升,煮七物取一升,去滓,下阿胶,更煎取烊,分三服。


  又云:治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或利下,或不利,好因劳冷而发,续断续断(三两) 当归(三两) 干姜(四两) 甘草(一两) 干地黄(四两) 桂心(三两)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八物,取三升五合,去滓,下阿胶,更烊,取胶烊尽,下蒲黄,分三又云:治下焦热,大小便利不通,紫胡通塞汤方:紫胡(三两) 黄芩(三两) 橘皮(三两) 泽泻(三两) 栀子仁(四两) 石膏(六两,碎) 羚两)


  十味,以水一斗,煮九物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卷第六


  治气病方第二十一


  《千金方》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乏,黄 汤方:黄 (四两) 人参(二两) 干枣(十枚,去核) 生姜(八分) 白术(二两) 桂心(二两)


  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云:理气丸治气不足方:杏仁(一两) 益智子(二两) 廉姜(二两) 桂心(一两)


  四味,丸如梧子,未食服三丸,以知为度。


  卷第六


  治脉病方第二十二


  《千金方》治脉虚,惊跳不定,乍来乍去,主小肠腑寒补虚调中防风丸方:防风(十二分) 桂心(十二分) 通草(十二分) 茯神(十二分) 远志(十二分)


  甘草(十二九味,捣筛为散,白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再,加至二十为剂限也。


  又云:治脉实洪满,主心热病升麻汤方:蜀升麻(三两) 栀子仁(三两) 生地黄(切,一升) 子芩(三两) 泽泻(三两)


  淡竹叶(三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卷第六


  治筋病方第二十三


  《删繁方》治筋虚实,暴损绝极,或因霍乱转动腹满并转痛。或因服药吐利过瘥,脚手虚转人参(二两) 浓朴(二两,炙) 葱白(一虎口,切) 白术(四两) 蓼(一把长三寸)五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又云:治转筋霍乱后因而筋转方:取絮巾若绵,炙暖以缚筋上。


  又云:胞(膀胱)转筋急方:白术(四两) 香豉(一升,熬) 栀子仁(二两) 榆白皮(三两) 子芩(三两) 通草(二两)


  七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又云:治转筋阴囊卵缩入腹,腹中绞痛以交接极损所为方:取豚子一头,杖撞三十六下,放于户中逐之,使喘极,刺胁下,取血一升,以酒一升,共和饮之,若无酒,单血亦好,勿令冷凝也。


  又云:治交接损缩,卵筋挛方:烧妇人月经衣,服方寸匕。(以上《千金方》同之。)


  又云:治转筋十指筋挛(吕员反,拘也,又缩也)急,不得屈伸别法:灸手踝上七炷,大良。


  又云:治转筋,胫骨痛,不可忍方: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炷。


  又云:转筋方:灸涌泉,涌泉在脚心下,当拇指大筋是,灸七壮。


  又方:灸大都,大都在足母指大节内侧,白肉际七壮。


  又云:腹肠转筋方:灸脐上一寸十四壮。


  又云:治筋绝方:蟹脑足髓熬,纳疮中,筋即续矣。


  《千金方》治筋实极,手足爪甲或青,或黄,或黑,乌黯,四肢筋急,烦满。地黄煎方:地黄汁(三升) 生葛汁(一升) 生玄参(一升) 大黄(二两) 栀子(三两) 升麻(三两) 石十味,水七升,煮七物取二升,去滓,下地黄汁,煎两沸;次下葛汁等,煎取三升,分三服


  卷第六


  治骨病方第二十四


  《删繁方》云:凡骨虚实之应,主于肾,膀胱。若其腑脏有病,从骨生,热则应脏,寒则又云:治骨实苦烦热鸡子白煎方(通四时用):鸡子(七枚,扣开取白) 生地黄汁(一升) 麦门冬(三合) 赤蜜(一升)


  凡四汁,相和搅调,微火上煎之三沸,分三服。


  《极要方》疗骨虚劳冷,骨节疼痛无力方:豉(二升) 地黄(八两)


  再遍蒸曝干,以食后以酒一升服之。并治虚热。


  卷第六


  治髓病方第二十五


  《删繁方》云: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若其腑脏有病,从髓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又云:治髓实,勇KT 惊热,主肝热紫胡发泄汤方:紫胡(三两) 升麻(三两) 黄芩(三两) 泽泻(四两) 细辛(三两) 枳实(三两) 淡竹叶(凡十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千金方》治髓虚, (恼)不安,胆腑中寒,羌活补髓丸方:羌活(三两) 桂心(三两) 芎 (三两) 当归(三两) 人参(四两) 枣肉(一升,研为脂)


  大麻子仁(二升,熬,研为脂) 羊髓(一升) 蒜(一升) 牛髓(一升)


  十味,先捣五种干药为散,下枣膏,麻仁更捣,相濡为一家,下二髓纳铜钵中,汤中煎之,


  卷第六


  治皮病方第二十六


  《删繁方》云:皮虚实之应,主于肺、大肠。其病发于皮毛,热则应脏,寒则应腑。凡皮虚又云:治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闭困也,拒也)蒴 蒸阳方:蒴 根茎(切,三升) 桃枝菜(锉,三升) 细糠(一斗) 秫米(五升) 菖蒲根叶(锉,二升)


  凡五物,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盆上作少竹床子,置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可作两法,是又云:治皮实,主肺病,热气所加,栀子煎方:栀子仁(三两) 生地黄(切,一升) 枳实(三两) 石膏(八两) 大青(三两) 杏仁(三两)


  凡十物,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平旦分三服。(以上《千金方》同之。)


  卷第六


  治肉病方第二十七


  《删繁方》云:凡肉虚实之应,主脾胃。若其腑脏有病,从内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凡肉虚者,坐不平席,身卮动。肉实者,坐平不动,喘气。


  又云:治肉虚坐不平席,好动,主胃病寒气所加,五茄酒方(通四时用:)


  五茄皮(二升) 枸杞皮(二升) 干地黄(八两) 丹参(八两) 杜仲(一斤) 干姜(四两) 附凡八物, 咀,橙子贮之。清酒二斗,渍之三宿,一服七合,日再服。


  又云:治肉实,坐平席,不动喘气,主脾病热气格,半夏汤除喘方(通四时用:)


  半夏(八两,洗) 宿姜(八两) 细辛(三两) 杏仁(五两) 橘皮(四两) 麻黄(三两) 石膏凡八物,切,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须利下,加芒硝三两。


  卷第七


  治阴疮方第一


  《病源论》云:肾(时忍反)营于阴。肾气虚,不能制津液,则汗湿;虚则为风邪所乘,邪客《葛氏方》治男子阴疮烂方:削黄柏,煮以洗之,日十过。


  又方:野狼牙草根,煮以洗渍之,日五六过。(今按:《极要方》:野狼牙二把,水四升。)


  又方:连黄、黄柏分等,捣,以肥猪肉汁,煮之,去滓,以渍之。复捣此二物,绢筛下,以又方:煮地榆以洗渍之,合甘草尤佳。


  《范汪方》治人阴头断生疮方:芜菁一把,切,水煮令熟,食之。


  《极要方》疗阴疮方:黄连(三分) 胡粉(一分) 黄柏(三分)


  为散,敷疮上。


  《集验方》云阴恶疮方:以蜜煎甘草末,涂之。良。


  又云:阴头生疮如安石榴花、大者如卷方:虎牙、犀角,刀刮末,以猪膏煎令变色,去滓,日三涂。


  又方:以乌贼鱼骨末粉之,良。


  又方:鳖甲烧末,以鸡子白和敷之。


  《随时方》治阴恶疮方:取薤白和苏敷之,当日即瘥。


  《千金方》治阴生疮方:地榆(八两) 黄柏(八两)


  二味,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六升,去滓,适冷暖,用洗疮,日再。


  又云: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妇人在玉门内,并似甘疮,治大痛方:用银钗绵缠,以腊月猪脂熏黄,火上暖,以钗烙疮上,令熟,取干槐枝叶涂之。以麝香、黄《录验方》治阴头疮肿转困笃方:黄连汁 黄柏汁 龙胆汁凡三物,合,得半升,别煮猪蹄汁二升,合和,着筒中热灰上温之,渍阴,日三。


  《医门方》疗男子阴疮烂方:黄柏 野狼牙(各三两,或二两)


  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以浸疮数洗了,末蛇床子、黄连以敷疮中。


  《令李方》治阴劳疮,生息肉烂破痛,医所不能治,矾石散方:矾石(一分,烧) 细辛(一分) 白芷(一分)


  凡三物,冶筛,以温水洗疮,乃粉。


  卷第七


  治阴蚀疮欲尽方第二


  《葛氏方》治阴蚀疮欲尽方:取虾蟆、菟矢分等,捣勃疮上。


  《范汪方》治阴肿生疮至尽方:KT 胡粉涂良。


  又方: (荻)叶作灰,敷之。


  又云:男子阴头生疮精食啮欲尽方:当归 夕药 黄芩 术 麝香 白粉为汤,一洗之。


  《令李方》治阴蚀蒲黄散方:蒲黄(二两) 桐皮(二两) 甘草(二两)


  凡三物,捣筛粉疮上,不过三,愈。


  《千金方》治阴蚀疮方:以肥猪肉五斤,水三升,煮肉令极烂。去肉,以汤令极热,便以灌疮中,冷即愈。


  又方:雄黄(二分) 矾石(二分,烧) 麝香(半分)


  三味,冶下筛为粉,以粉疮上,即瘥。


  治虫食人阴茎并囊欲尽方:烧鲤骨为灰,和黄柏汁涂之。


  又方:烧鲋鱼,和酱汁涂之。


  卷第七


  治阴痒方第三


  《病源论》云: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汗液自泄。风邪乘之,则瘙痒。


  《录验方》治阴痒疮多少有汁者方:煮黄柏汁,冷洗渍,敷蛇床子、黄连末。


  《新录要方》治阴痒水出不能瘥者方:干姜末粉之。


  又方:水煮芜菁子,洗并末,粉上。


  又方:杏仁烧取油,涂之。


  又方:水煮棘针,洗之。


  又方:水煮桃皮叶,洗之。


  又方:取薤白捣汁,涂之。


  又方:灸脊穷骨,名龟尾,依年壮,或七壮。


  又,灸足大指丛毛中,多至七壮,并良。


  《极要方》治阴痒湿生疮历年不瘥方:桃核中人,烧末服七枚,日三服,二十一枚。三日愈。


  又方:嚼胡麻,敷疮,不过四五度,愈。


  《龙华方》治男子阴下疮痒湿方:白粉(一分) 干姜(三分) 牡蛎(三分)


  三物,下筛,欲卧时粉,夜三四,粉之。


  《效验方》牡蛎散治男子阴下痒湿方:牡蛎(三分) 干姜(三分)


  凡二物,下筛,以粉,日二。


  《僧深方》治阴下湿痒生疮方:吴茱萸(一升)


  凡一物,以水三升,煮三沸,以去滓,洗疮愈。


  又方:蒲黄粉疮上,日三,过即愈。


  又方:甘草(一尺)


  凡一物,水五升,煮取三升,洗渍之。日三便愈,神良。


  《耆婆方》治人阴下痒湿方:蛇床子作末,和米粉,少少粉之。


  《删繁方》治阴生湿疮包用:石硫黄末敷之。


  《集验方》治大人小儿阴茎痒,汁出方:取生大豆刮去皮,熟嚼涂之。


  《本草拾遗》云:牡蛎壳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卷第七


  治阴茎肿痛方第四


  《病源论》云:阴肿候。此由风热客于肾经,流于阴器,肾虚不能宣散,故致肿。


  《范汪方》治卒阴肿欲死方:急服下药使大下,即佳。


  又方:末乌贼鱼骨,粉。


  又方:末蛇床子,和鸡子黄,敷之。


  《葛氏方》治阴茎头急肿生疮汁出方:浓煮黄柏汁,管中渍之。


  又方:浓煮水杨叶,管中温渍之。


  又方:当归(三分) 黄连(三分) 小豆(一分)


  凡三物,捣筛,以粉上。


  又方:杏仁、鸡子白和涂之。


  又方:烧豉三粒,末敷之。


  又方:以白蜜涂之。


  又方:烧牛矢末,和苦酒涂之。


  又云:阴茎忽肿痛不可忍方:雄黄 矾石(各二两) 甘草(三尺)


  水二斗,煮取二升,以渍之。


  又云:治卒阴痛如刺汗出如雨方:小蒜(一升) 韭根(一斤) 杨柳根(一斤)


  上三物,合烧,以酒灌之,及热,以气蒸阴。(《千金方》同之。)


  《千金方》治阴肿痛方:捣苋菜根,敷之。


  又方:酒服桃仁,末,弹丸大,三服。


  又云:玉茎痛方:甘草,石蜜。末,和乳,洗之。


  《龙华方》治阴头肿溃败坏方:甘草(一分) 乌头〔(附子一名)一分〕 夕药(一分) 败酱(二分)


  四物,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洗之,日三。


  治阴茎头肿生疮黄汁出方:干姜末,捣敷上。不过再三即愈。


  《新录单方》阴肿痛方:捣桃仁为泥,和水苦酒,涂之,数易瘥止。


  又方:末蔓菁子并根,封之。


  《枕中方》治男子阴肿方:以灶中黄土,以酒和之,涂其上,立愈。有验。


  卷第七


  治阴囊肿痛方第五


  《千金方》治阴囊肿痛方:酢和面,涂之。


  又方:酢和热灰,熨之。


  又方:釜月下土,鸡子白,和,敷之。


  《葛氏方》治男子阴卵卒肿痛方:烧牛矢末,以苦酒和敷之。


  又方:蛇床子末,鸡子黄和敷之。


  又方:捣芜菁涂之。


  又方:灸足大指第二节横纹理正中央五壮,佳。


  《医门方》治阴卵肿方:以桂心末涂之,佳。


  又方:末大黄和酢涂之,并佳。


  又方:取皂荚,炙,去皮子,末,和水涂之,立消。


  又云:疗卒阴卵肿疼痛不可忍方:灸足大拇指头,去爪甲如韭叶,随年壮。右核肿灸右,左肿灸左,两核俱肿,俱灸之,一宿又方:以玉茎头向下正囊缝点茎头,当缝上灸三壮(或七壮),即消。


  《博济安众方》治久坐立卑湿冷处忽阴囊虚肿气上筑人方:上,以米醋炒黑豆,青布裹熨心腹。


  《集验方》治卒卵肿方:熟捣桃仁,敷之,燥则易,亦治妇人阴肿。


  《玄女经》云疗男子阴卵肿方:取捣桃仁,去皮尖,并简除双人,熬令色变,作末,丸如弹丸,酒服之。


  卷第七


  治阴卵入腹急痛方第六


  《葛氏方》治阴丸卒缩入腹急痛欲死,名曰阴疝(音山)方:野狼毒(四两) 防葵(一两) 附子(二两)


  上三物,蜜丸,服如梧子三丸,日夜三过。


  《玄女经》疗房劳卵肿,或缩入腹,腹中绞痛或便气绝死方:取妇人月经布衣有血者,汤洗取汁,服之。(今按:《医门方》:为灰酒服方寸匕。)


  又方:取妇人阴上毛二七茎,烧作灰,以井华水服之。


  卷第七


  治阴囊湿痒方第七


  《葛氏方》治阴囊下湿痒皮剥方:酸浆煮地榆根及黄柏汁,洗皆良。


  又方:柏叶、盐各一升,合煎以洗之毕,取蒲黄敷之。


  又方:煮槐枝以洗之。


  又方:嚼大麻子,敷之。


  又方:浓煮香 洗之。


  《医门方》疗阴囊下湿痒,搔破水出,干即皮剥起方:地榆 黄柏 蛇床子(各三两) 槐白皮(切,一升。)


  水七升,煮取三升,暖以洗疮,日三四度,勿食鱼 。


  《玉房秘诀》云:治阴囊下湿散方:麻黄(三两) 蛇床子(二两) 夕药(三两) 黄连(三两) 粢米(一升)


  捣末粉之。


  又方:干姜 黄连 牡蛎(各五分) 粢米(八分)


  捣筛以粉之。


  又方:末 子敷之。


  卷第七


  治阴颓方第八


  《病源论》云:颓病之状,阴核肿大,有时小歇,歇时终大于常。劳冷阴雨便发,发则胀大气下胀不《短剧方》牡丹五痔散治颓疝,阴卵偏大,有气上下,胀大行走,肿大为妨,服此方良验:牡丹(去心) 防风 桂心 豉熬 黄柏(各一分)


  凡五物,冶下筛,酒服一刀圭匕,二十日,愈。治少小颓疝最良,婴儿以乳汁和如大豆与之又云:男颓有肠颓、卵胀,有水颓、气颓四种。肠颓,卵胀难瘥;气颓、水颓针灸则易瘥也又云:男阴卵偏大颓方:灸肩井,并灸关元百壮。


  又方:灸玉泉百壮,在关元下一寸。


  又方:灸足太阳五十壮,并灸足太阴五十壮,有验。


  又云:颓病阴卒肿方:合并足,缚两大指,令爪相并,以艾丸灸两爪端方角处一丸,令顿在两爪角上也。令丸半上《千金方》云:卵偏大上入肠方:灸三阴交,在内踝上八寸,随年壮。


  又云:治颓方:取杨柳枝如脚大指大,长三尺,二十枚,水煮令热,以故布及毡掩肿处,取热枝更牙柱之,又云:颓疝卵偏大气上下胀方:牡丹(一分) 防风(一分)


  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二。


  《葛氏方》治人超跃举重卒得阴颓方:灸两足大指外白肉际陷中,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七壮。(《范汪方》同之。)


  又方:以蒲度口广倍之,申度以约小腹中大横理,令中央正对脐,乃灸两头及中央三处,随又方:白术(五分) 地肤子(十分) 桂心(三分)


  上三物,捣末,服一刀圭,日三。


  卷第七


  治脱肛方第九


  《病源论》云: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由久利大肠虚冷所为。大肠虚而伤于寒,利而用气《千金方》云:脱肛禁举重及急带衣,断房室周年,乃佳。


  《梅略方》云:脱肛慎举重,食滑物,急衣带。


  《短剧方》治脱肛验方:蒲黄(二两) 猪膏(三合)


  凡二物,捣合和,敷肛上,当迫纳之,不过再三,便愈。


  又方:取女萎一升,火烧以烟熏肛,即愈。


  《葛氏方》治卒大便脱肛方:灸顶上回发中,百壮。


  又方:猪膏和蒲黄,抑纳,但以粉之,亦佳。


  又方:熬锻石令热,故绵裹之,坐其上。冷又易之,并豆酱渍,合酒涂之。


  又云:若肠随肛出转广不可入者,捣生栝蒌,取汁,温,以猪膏纳中,手洗,随按抑自得缩又方:熬锻石令热,布裹以熨之,随按令入。


  又方:以铁精粉之。


  《千金方》治肛滞出壁土散方:故屋东壁土(一升 碎) 皂荚(三梃,各长一尺二寸)


  二味,捣土为散,挹粉肛头出处,取皂荚炙暖,更递熨之,取入为主。


  又云:炙麻履底按入方:故败麻履底(一枚) 鳖头(一枚)


  二味,烧,鳖头捣为散,敷肛门滞出头,将履底按入,即不出矣。


  又云:治脱肛历年不愈方:死鳖头一枚,烧令烟绝,冶作屑,以敷肛门,上进,以手按之。(今按:《本草拾遗》云:有以似为药者:蜗牛、鳖头,脱肛皆烧末敷之,自缩。此即以类为药也。)


  又方:灸龟尾立愈,即后穷骨也。


  又云:治积冷利脱肛方:枳实一枚,石上摩令滑泽,钻安把,蜜涂,炙令微暖,熨之。冷更易之。


  又方:铁精粉纳上,按令入即愈。


  又云:病寒冷脱肛方:灸脐中,随年壮。


  又云:治脱肛出方:磁石(四两) 桂(一尺) 皮(一枚,炙令黄)


  合捣下筛,服方寸匕,日一,十服即缩。


  《范汪方》治脱肛方:生铁三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出铁,以汁洗上,日三。


  《医门方》疗大肠寒则肛门洞泻凹出方:鳖头(一枚,烧令烟绝) 铁精(一两)


  捣筛为散,粉上令遍。


  又方:取破麻履底一枚,炙令微热,以履底按肛入,即更不出。


  卷第七


  治谷道痒痛方第十


  《病源论》云: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


  《葛氏方》治下部痒痛如虫啮者:胡粉、水银以枣膏和调,绵裹导之。


  又方:杏仁熬令黑,捣取膏涂之。


  又方:高鼻蜣螂烧末,绵裹纳孔中,当大蛘(弋掌反)虫出。


  又方:桃叶捣一斛,蒸之,纳小口器中,大孔布上坐,虫死。


  《录验方》若下部痒痛如虫啮者:小豆一升,好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干复纳酒,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徐伯方》治谷道忽痒痛,肿起欲生肉突,出方:槐白皮(六两) 甘草(三两)


  凡二物,以豆汁煮,渍故帛敷之,热即易。


  《新录单方》治谷道中有虫痒者:艾三升,水五升,煮取二升,二服。


  又方:诸肉炙令香,匝熨,虫皆出。


  《极要方》卒暴冷下部疼闷方:烧砖令热,大醋泼之,三重布覆,坐上取瘥止。(《千金方》同之。)


  《集验方》治虫食下部方:胡粉、雄黄分等,末,着谷道中。


  卷第七


  治谷道赤痛方第十一


  《集验方》治谷道赤痛方:菟丝子熬令黄黑,和以鸡子黄,以涂之,日三。


  又方:取杏仁熬令黄,捣作脂涂之。


  卷第七


  治谷道生疮方第十二


  《病源论》云:谷道、肛门,大肠之候。大肠虚热,其气冲热结肛门,故令生疮。


  《葛氏方》治下部卒有疮方:捣蛴螬涂之。


  又方:煮豉以渍之。


  又方:豆汁以摩墨导之。


  《范汪方》治下部卒有疮若转深者:乌梅(五十枚) 盐(五合)


  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常煮举皮饮之。(以上《葛氏方》同之。)


  卷第七


  治湿(吕质反,小虫也)方第十三


  《病源论》云:湿餐病,由脾胃虚弱,为水湿所乘,腹内虫动,侵食成 也。


  《录验方》治湿 下部生疮方:胡粉 水银 黄柏凡三物,冶末粉等分,合研水银,散尽以敷疮上。


  又方:常炙猪胴肠,食之佳。


  又方:温尿令热,纳小矾石以洗之。


  《集验方》治 虫杏仁汤方杏仁(五十枚) 苦酒(三升) 盐(一合)


  煮取五合,顿服之。


  《令李方》治 虫及蛲虫侵食下部栝蒌散方:栝蒌根(四两) 葶苈子(四分)


  凡二物,冶合下筛,以艾汁浸,绵裹纳下部中,日三易。


  《葛氏方》治谷道 疮赤痛又痒方:杏仁熬令黑,捣,以绵裹导之。


  又方:槐皮、桃皮、楝子合末,猪膏和捣。


  又方:菟丝子熬令黄黑,鸡子黄和涂,导之。


  又方:以枣膏和水银令相得,长三寸,绵裹宿导下部。


  又方:胡粉、雄黄分等末,导下部内。


  《范汪方》治谷道 疮赤痛又痒方:捣鳝肠,涂绵如指以导之,虫出。


  卷第七


  治疳(居酣反)湿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人有嗜甘味多,而动肠胃间诸虫,致令侵食腑脏,此犹是 也。但虫因甘而喜忌上食血;肢节又云:五甘,一是白甘,令人皮肤枯燥,面失颜色。二是赤甘,内食五脏,令人头发焦枯。


  腰脊挛又云:面青颜赤,眼无精光,唇口焦燥,腹胀有块,日日瘦损者是甘,食人五脏,至死不觉又云:五甘缓者,则变成五蒸。


  《千金方》云:论曰:凡疳湿之为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取冷睡眠所得之。《礼》曰又云:治疳湿下黑,医不能治,垂死方:麝香(三分) 丁子香(三分) 甘草(三分) 犀角(三分)


  四味,并细末之,合和,别以盐三合、椒三合、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纳末又云:忌生冷酢滑,但是油腻酱乳酪三十日慎之,大大佳。


  又云:凡疳,一切皆忌。唯白饭、盐、豉、苜蓿、苦豆、芜菁,不在禁限。


  《录验方》治甘湿方:青葙(二两) 苦参(二两) 雄黄(二两) 石榴黄(二两) 野狼牙(三两) 芜荑(二两) 雷丸凡八物,捣筛,取如杏仁大,纳下部中也。


  《医门方》疗疳 无问所在方取死虾蟆烧作灰,以好醋和涂疮上,即愈。


  《救急单验方》疗急蚶方:无食子末,腹内患者吹下部,立验。


  又方:灌白马尿一升,虫 出,验。


  又方:取文蛤烧灰,和腊月猪脂,涂。


  又方:炼矾石、桂心、徐长卿各等分,末,涂验。


  卷第七


  治诸痔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诸痔者,谓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也。


  牡痔:肛边生肉如鼠乳,时时出脓血。


  牝痔:肛边肿,生疮而血出。


  脉痔:肛边生疮,痒痛。


  肠痔:肛边肿核痛,发寒热血出。


  血痔:因便而清血随出。


  又有酒痔,肛边生疮,有血出。又气痔,大便难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


  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乞荫反)漏肠间,冲《养生方》云:忍大便不出,久作气痔。


  《龙门方》云:一曰肿生,息肉状,如枣核,孔有脓血,名曰雄痔;二曰孔旁有疮,内引孔名曰过多痔病禁忌:《千金方》云:禁寒冷食、猪肉、生鱼、菜、房内。病瘥之后,百日今通房内。


  又云:通忌 菜。


  《极要方》云:禁肥肉生鱼。


  可食物:《千金方》云:得食干白肉。


  《葛氏方》云:作鲭鱼脍姜齑,食之多少任人。


  《食经》云:榧实(主五痔);鲷(主去痔虫);蠡鱼(主五痔);海鼠(疗痔为验);竹笋(主五《本草》云:羊蹄主痔。


  《拾遗》云:鲫脍治赤白利及五痔。


  《疗痔病经》云:佛告阿难陀,汝可谛听。此疗痔病经,读诵受持系心勿忘。亦于他人广为齿受悉皆干燥、堕落、销灭,必瘥无疑。皆应习持如是神咒。即说咒曰:怛侄他,阿烂帝,阿烂逮,室利HT ,室里继,室里继,磨羯失质三婆,跋都婆诃。


  《短剧方》五痔散,治酒客及劳损伤冷,下部中有旁孔,起居血纵横出者,及有肉者方悉主赤小豆(四分,熬) 蜀黄 (二分) 蜀附子(一两炮) 夕药(二分) 白蔹(一分) 黄芩(二七物,捣末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止血有验。


  又云,治谷道痒痛痔疮槐皮膏方:槐皮(五两) 楝子(五十枚) 桃仁(五十枚) 甘草(二两) 当归(二两) 赤小豆(二合) 白七物, 咀,以猪膏二升煎令白芷黄,药成,绞去滓敷之,日再三,良。(今按:《极要方《千金方》云:五痔有气痔,温、寒、湿、劳即发。蛇脱主之。牡痔,生肉如鼠乳,在孔中肠筛五又云:治痔下部出脓血,有虫旁出孔窍方:槐白皮一担, ,纳釜中煮,令味极出,置木盆中,适寒温,坐其中,欲大便状,虫悉出,又云:五痔方:涂熊胆,取瘥乃止。神良,一切方皆不及此方。


  又方:煮桃根洗之。


  《僧深方》治痔神方:槐耳为散,服方寸匕,亦粉谷道中,甚良。


  《录验方》治痔方:白蜜涂之,有孔,以纳孔中。张温表上使蜀所得也。


  又方:煮槐根洗之。


  《耆婆方》治人下部热,风虚结成痔,久不瘥,令人血下、面黄、瘦无力方:白饧糖,但少少空腹食,瘥乃止。若是秋月弥宜。


  《集验方》治痔方:生槐皮(十两,削去上皮)


  一物熟捣,丸如弹丸,绵裹之,纳谷道中。


  《极要方》云:疗痔神方:鳢(公)鱼三头,破腹取肠,炙少许令香,以绵絮裹之,纳谷道中。一饭,虫当出。食鱼肠更《葛氏方》治患肠痔每大便恒去血方:常服蒲黄方寸匕,日三,须瘥止。


  《医门方》疗五痔下血不止无问冷热者方:黄 (十二分) 猪后悬蹄(十四枚,炙) 发灰 青布灰 绯布灰(各二分) 本(五分) 大蜜丸,空腹饮送三十丸,日二,加至知为度,甚效。


  《救急单验方》疗五痔方:五月五日,取苍耳茎叶阴干,末,水服二方寸匕,日三。


  又方:牛角鳃烧末,和酒服方寸匕,日三,秘验。


  《传信方》疗野鸡方:上,以槐枝汤洗痔上,便已,艾灸上七壮,以知为度。


  王及充迁安抚到官,乘骡(吐禾反)马入骆谷数日。而宿有痔疾,其状如胡爪贯于肠,热如火为槐汤洗一时出


  卷第七


  治九虫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九虫者,一曰伏虫,状长四分;二曰蛔虫,长一尺;三曰白虫,长一寸;四曰为《承祖方》云:九虫丸治百虫方:牙子 贯众 蜀漆 芜荑 雷丸 橘皮凡六物,分等,捣筛,蜜丸如大豆,浆服三十丸,日二,令虫下。


  又云:九虫散:(古溉反)芦(二两,炙) 贯众(一两) 干漆(二两,炙) 野狼牙(一两)


  凡四物,下筛,以羊肉羹汁服一合,日三匕。


  卷第七


  治三虫方第十七


  《病源论》云: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犹是九虫之数也。长虫,蛔虫也,长一尺,也,疽(七余为。


  《极要方》治三虫方:取茱萸东行根大者,长一尺,麻子八升,捣之,细削茱萸,以八升酒合渍一宿,布绞去滓,之虫不下。


  《葛氏方》治三虫方:捣桃叶绞取汁,饮一升。


  卷第七


  治寸白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是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因腑脏虚弱而能发动又云:食生鱼后即饮乳酪,亦令生之。


  又云:此虫长,长一尺,则令人死之。


  《葛氏方》治寸白方:多食榧子亦佳。


  又方:煮猪血,宿不食,明旦饱食之。


  又云:浓煮猪槟榔,饮三升,虫则出尽。


  又云:治蛔虫方:用龙胆根,多少任意,煮令浓,去滓,宿不食,清朝服一二升,不过二。


  又方:捣生艾绞取汁,宿不食,朝饮一升,常下蛔。


  《集验方》治寸白方:取茱萸根,洗去土,切,一升,渍一宿,平旦分再服。取树北阴地根。


  又方: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宿无食,一顿服之。


  《耆婆方》云:野狼牙丸治寸白方:野狼牙(四分) 芜荑(四分) 白蔹(四分) 枸杞(四分) 干漆(四分)


  上五味,捣筛,丸如完豆,服十丸。


  《医门方》疗寸白方:橘皮、野狼牙、雷丸,分等,末,可以汤服方寸匕,日一,虫当尽出。


  《录验方》治寸白方:大槟榔(二十枚,碎) 葱白(切,一升) 豉(一合)


  凡三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即下。今按:酢研雄黄,敷之。


  又方:酢研槟榔子,敷之。


  又方:研胡桃子,敷之,并食之。


  又方:芥子如上。


  卷第七


  治蛔(胡恢反,人腹中长虫也)虫方第十九


  《病源论》曰:蛔虫者,是九虫之内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涎及《新录方》治蛔心痛发吐水方:取楝树东南下根不露者,切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服七合。十里久更温余者服者。


  《广济方》云:治蛔虫寸白方:取酸石榴根,切,二升,入土七寸东引者槟榔十枚,碎,切,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绞去《录验方》治蛔薏苡汤方:薏苡根二斤,洗,细切。以水七升,煮得三升,先食,尽饮之,人弱老分二服之,一宿蛔悉


  卷第七


  治蛲(如消反,腹中虫也)虫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蛲虫者,犹是九虫内一虫也,形甚小,如今之蜗牛状。因腑脏虚弱而致发动无不《极要方》云:疗长虫赤虫寸白方:薏苡根,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今按:《新录方》:薏苡根二斤。)


  《范汪方》治蛲虫方:楝实,淳苦酒中再宿,以绵裹之,塞谷道中,令入二寸,日易。


  《录验方》治蛲虫在谷道中痒或痛方:附子 干姜 芦茹 蜀椒(各二两)


  捣筛,绵裹,纳谷道中,不过再敷,良。


  《新录方》治病蛔虫或攻心痛如刺口吐清汁方:捣生艾,绞取汁,宿勿食,清朝饮一升,当下蛔。


  又方:取楝木根,锉之,以水煮令浓,赤黑色,以汁合米,煮作强麋,宿勿食,清朝食之,又方:薏苡根二斤,细锉,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再服。亦可以作糜。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所由第一


  《病源论》云:凡香港脚病,皆由感风毒所致也。初得此病,多不即觉,或先无他疾,而忽得苏敬论云:夫香港脚为病,本因肾虚,多中肥溢、肌肤虚者。无问男女,若瘦而劳苦,肌肤薄亦唐侍中论云:凡香港脚病者,盖由暑湿之气郁积于内,毒厉之风吹薄其外之所致也。


  徐思恭论云:此病多中闲乐人,亦因久立冷湿地,此病多或踏热来即冷水浸脚;或房室过度又云: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又身半以上者风中之,身半已下者《千金方》云: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靴帽,当又云: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极要方》云:此病有数种,有饮气下流以成香港脚,饮气即水气之冲;亦有肾气先虚,暑月承以冷水洗脚,湿气不散;亦有肾气既虚,诸事不节,因居卑湿,湿气上冲,亦成香港脚。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形状第二


  《病源论》云:凡香港脚,此病之初甚微,饮食嬉戏,气力如故,当熟察之。其状,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流貌也)如虫行所缘,或脚指及膝胫洒洒(桑冷反,恶寒貌)尔饮食者反)腹,径上撞心,气上者;或有举体转筋者,或壮热头痛者;或心胸冲悸,寝处不欲见明者;或唐临论云:此病形候大同小异,或脚冷疼痹;或行忽屈弱;或两胫肿满;或脚渐枯细;或心官反,苏敬论云:香港脚复发,或似石发,恶寒壮热,头痛,手足逆冷;或似疟发,发作有时;又似徐思恭论云:此病甚微,饮食、嬉戏、语笑、气力如故,卒不令人觉,当熟之。察其状,自行;之微。


  又云:初得之时,即或脚趺肿,或脚胫肿,渐渐向上;或由来不肿,唯缓弱顽痹,行卒屈倒《短剧方》云:风毒中人,多不即觉,或因众病乃觉也。其状或有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或病《千金方》云:风毒之中人也,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有腹痛下利;或大小便秘涩不通体酷体挛(又云:其人本黑瘦者易治,本肥大肉浓赤白者难愈。


  《极要方》云:香港脚皆令人脚胫大肿,趺肿重闷。甚者上冲心,肿满闷,气短。中间有干湿者二香港脚:湿者脚肿;干者脚不肿,渐觉枯燥,皮肤甲错。须细察之。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轻重第三


  苏敬论云:凡香港脚病,多以春末夏初发动。春发如轻,夏发更重,入秋少轻,至冬自歇。


  大略如此,亦时有异于此候者。


  又云:凡香港脚脉有三种:以缓脉为轻,沉紧为次,洪数为下。沉紧者多死,洪数者并生,缓者不治自瘥。


  又云:又有不肿而缓弱,行卒屈倒,渐至不仁,毒瓦斯阴上攻心便死。急不旋踵,宽延岁月耳唐临论云:此病胁满气上便杀人,急者不全日;缓者或一二月。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徐思恭论云:凡香港脚,皆有阴阳,若两脚及髀(傍例反)已来肿满,按之应骨,骨疼又痛者,得,不废行,《千金方》云:凡小觉病候有异,即须大怖畏,决意急治之,伤缓气上入腹,或肿或不肿,停;《短剧方》云:脉浮大者,病在表;沉细者,病在里;其脉浮大紧快者,三品之中最恶脉也《葛氏方》云:脚弱,满而痹至少腹,而小便不利,气上者死。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姑息法第四


  唐临论云:姑息香港脚法,依此消息,必得气愈。第一忌嗔,嗔即心腹烦,心腹烦即香港脚发动胫尤将息侵犀,七度,顶少似瘥。若洗之苏敬论云:凡香港脚病患,不能永瘥,要至春夏,还复发动。夏时腠理开,不宜卧睡,睡觉令有身加浮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疗体第五


  徐思恭论云:香港脚之为病,疗乃百途,故须原始要终,察其形证,依穴针灸,当病用药,如又云:香港脚之病,不同余病,一患以后,难瘥易发,诊候不同,诊病进药,随其冷热,旬月苏敬论云:夫疗香港脚者,须顺四时,春秋二时,宜兼补泻。夏则疾盛,专须汗利,或十月以还者又云:今略述病有数种,形证不同,每发瘥异,为疗亦殊。前用经效,后用便增剧,一旬之又云:且香港脚为病,不同余病。风毒不退,未宜停药。比见病者,皆以轻疾致毙。或以病小又云:凡香港脚病,虽苦虚羸,要不可补,补药唯宜冬月,酒中用之,丸散不可用补,服必胪法用非病又云:夫有香港脚病,不可常服补药。多服(或本)令鼓胀坚实,则难救也。每月之中,须三五热烦常饮酒又云:冷毒盛胀,即服金牙;热毒盛胀,须服紫雪;平平胀者,单用槟榔饮亦善;患脚气人又云:诸毒瓦斯所攻,攻内则心急闷,不疗至死。若攻外毒出皮肤,出皮肤则不仁,不仁者,膏摩之瘥。若未出皮肤,在营卫刺痛者,随痛处急宜灸之三五炷,即瘥。不必要在孔穴也《医门方》云:夫疗香港脚,或兼诸病者,则依证以当药对之。若乳石动发则以理石药疗之;又云:香港脚毒盛,非热药不解。如热甚毒发忪(职容反)悸,头面热闷者,荆根汁或竹沥夜卧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肿痛方第六


  徐豉酒方:若能常饮此酒,极利腰脚。岭南常服此酒必佳。及卑湿处亦服弥好。又恐有香港脚好豉三升,以美酒一斗渍。先取豉,三蒸三曝干,纳酒中渍三宿,便可饮,随人多少。


  用滓苏 疗香港脚初发从足起至膝、胫肿骨疼方:蓖麻(切,捣,一斗许。)


  上,蒸热,铺脚肿处,浓裹。旦二度易,二三日即消。(《医门方》同之。)


  又方:秋月以前有蓖麻,冬月则无。宜取蒴 根,切,捣碎,酒糟和蒸,令热,三分根,一唐 方:以酒糟一斗,和盐分作二分,炒令热,将故袜乳裹铺之,便易,以肿消为度。


  唐 疗香港脚挛不能行,及干疼不肿自渐枯消,或复肿满缓弱方:取桃柳槐桑 五木枝叶,各切一斗,以水一斛,盐五升,煮取五斗,浸将膝以下,一捋得,唐 浸脚肿满及缓弱不仁疼痹等方:柳树白皮,细锉如棋子三大升(斗,或本),以水一大石,煎取六大斗。取一小瓮可受一石者三度即唐 又方:如大肿不能行动者方:取松木,锉三石,赤小豆二斗。以水六石,煮取一石七斗。取小瓮子依前柳树皮浸法。


  若患唐 又方:如香港脚闷者方:以水煮梓枝叶为汤,添冷水、盐等,和渍脚,气散少快使脚遂不闷,大验。


  徐 疗气肿方:赤小豆一大升。


  上,生研大麻子汁,煮前件小豆令烂,每服令尽此一升,甚疗肿。不限服数,多少以消为度唐 熏香港脚法:上,以笼两具,以锻石摩捣,泥裹,安二寸灰,灰上着炭火,火上着二寸灰,灰上着好盐,苏 疗大肿不能行动者方:以水煮松木作汤,渍捋,大神。


  又方:捣乌麻碎,水煮渍将脚,亦大验。


  唐 疗手足肿满洪直者大豆煎方:大豆(一升,净择) 树皮(一握) 橘皮(三两) 桑根白皮(一握) 紫苏茎(一握)


  先以水四斗煮大豆,取二斗汁,去滓,待清,别以清酒七升,共豆汁合煮前件药,取七升,唐 疗气肿上至腰小便涩诸药不效宜服方:葶苈子(二两碎) 大枣(十四枚,去核)


  上,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经心方》治脚肿满、步行不能、众恶毒水肿牵牛子丸方:大黄(二两) 朴硝(三两,炼) 牵牛子(七两,熬) 桃仁(二两,去心熬) 干姜(二两半)


  上七物,捣下筛,以蜜和,杵舂万杵,服如梧子二十丸,以微利为度,愈肿即止。不瘥尽剂《极要方》疗香港脚遍身肿方:大豆(三大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汁,去滓) 桑根白皮(一握,切) 槟榔(三七颗,擘) 茯苓(二两)


  上,以前豆汁,浸经一宿,煮取二升,去滓,添酒二合纳药中,随多少服之。利多量减服。


  《葛氏方》云:若胫已满捻之没指者方:酒若水煮大豆饮汁。又恒食小豆。


  又云:若步行足痛不能复动方:蒸大豆两囊盛,更燔以熨之。


  《本草》云:鲤鱼生煮食之,主水肿脚满。


  《陶景本草经》疗香港脚满:急服牵牛子,得小便利,无不瘥。


  《崔禹锡食经》治脚肿方:煮蔓荆根,蒸敷之,即消。


  又方:煮茄苗叶,涛脚尤验。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屈弱方第七


  唐云:若香港脚屈弱或不能语者,宜服此金牙酒,此酒最为香港脚之要。


  金牙(碎,绵裹) 细辛 斑草(炙) 干地黄 干黄(姜) 防风 附子(炮) 蛇床子 蒴上十四味,以酒四斗,渍之七日,饮二三合,稍加之。以知为度。此酒最为香港脚之要,忌如苏 白杨树皮渍酒疗香港脚肿、心胸满、手足缓弱不能起止方:白杨树白皮(切,一大升。熬黄,绢袋盛)


  上,以酒一斗五升,渍三日,宿温服三四合,加日二三服,加至八合。能者加之;不能者减《千金方》八风散治风虚,面青黑土色,日月光不见,香港脚痹弱方:苁蓉(八分) 乌头(二分) 钟乳(四分) 薯蓣(四分) 续断(四分) 黄 (四分) 麦门冬(辛(四分) 龙胆(四分) 秦胶(四分) 石苇(四分) 柏子仁(四分) 牛膝(四分)


  菖蒲(四分) 杜仲(四分) 茯天雄(六分) 干地黄(四分) 蛇床子(分) 干姜(四分) 萆 (四分) 人参(五分)


  三十三味,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二匕。


  《葛氏方》治香港脚疼痹,屈弱不仁,时冷时热方:先取好豉一升,三蒸三曝干,以好酒三升渍之三宿便可,饮随人多少,以滓薄脚,其热得小又方:以酒煮豉服之。


  《本草》云:豺皮熟之,以缠病上,瘥止。(主冷痹香港脚)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入腹方第八


  苏方:水研紫雪,服之立下。(今按:紫雪方,鉴真云:若香港脚冲心,取一少两,和水饮之唐 气上急闷欲绝者,服生姜汁方:上,生母姜合皮,捣取二升许汁,平旦温顿服之,立瘥。


  《广利方》治卒香港脚冲心烦闷乱不识人方:取大豆一大升,拭去土,以水三大升,浓煮取汁,顿服半升,不定,良久更服半升,即定。


  苏徐 木瓜汤,若毒瓦斯攻心,手足脉皆绝,此亦难济,不得已作此汤,疗十四五愈。方:吴茱萸(六升) 木瓜(二颗)


  上,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相去十五里许,或利,或汗,便活。曾苦毒服之苏 治气入人腹攻心,诸脉并绝不识人面。服牛尿方:乌特沙尿(一大升)


  上,取新尿温者服令尽,即得利。因便眼明识人,虽不能大(太欤)疗气,然一时救死,余无徐 治肿从脚始转上入腹则杀人猪肝散方:生猪肝(一具,细切)。


  上,以啖蒜齑,食令尽。大肝不尽,分脍二服即消。


  又方:以水煮单食之。


  又方:苏云,猪肉细切作脍,捣蒜齑食,日三,数日即气毒止,风除能行。


  唐 犀角汤,疗肿已消,犹遍身顽痹,毒瓦斯已入冲心,闷,吐逆,不下食,或肿未消,仍有犀角(二两) 大枣(七升枚,碎) 香豉(一升,绵裹) 紫苏茎(一握) 生姜(二两)


  上,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三服,相去十里,频服三剂,以气下为度。


  唐 若气攻心此方甚散气极验:大槟榔(七枚) 生姜(二两) 橘皮 吴茱萸 紫苏 木瓜(各一两)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分再服。


  《极要方》疗香港脚攻心、闷腹胀、气急欲死方:吴茱萸(三升) 木瓜(切,三合) 槟榔(二十颗,碎) 竹叶(切,二升)


  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得快痢即瘥,慎生菜、热面、乔麦、蒜。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胀满方第九


  苏徐 疗身体浮肿,心下胀满,短气小便涩,害饮食。方:大豆一斗,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七升,去豆,纳清酒一斗和煎之,令得一斗七升许,调适寒温,一服一升,日三服,甚佳。(今按:《耆婆方》:大豆三升,酒一升,水无升数。)


  苏 桑根汤,主通身体满,小便涩,上气,心下痰水,不能食,食则胀满者方:桑根白皮(五升) 大豆(五升)


  上,以水三斗,煮取一升,去滓,分三服之。


  苏徐 疗肿已入 股至腹胀小便涩少者方:大麻子一斗,熬细研 赤小豆五升上,以水三斗,煮豆烂,饮汁食豆,日三,不食余食。不瘥更为之。


  又方云: 树白皮,切,一大斗,桑根白皮切一大斗入土深者。上以水五大斗,煮取二大斗烂,止徐唐 葶苈丸疗小便涩少腹满不下食饮方:葶苈子(五两,缓火熬令紫色) 杏仁(二两半,去皮尖,熬令紫色) 大枣(三十枚,去皮核取肉)


  先捣葶苈子一万杵,别取杏仁、枣肉,和捣一千杵,然后取葶苈子 和捣一万杵,为丸。平五丸,丸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冷热方第十


  唐 治香港脚热烦,口干头面热闷。方:好香豉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停冷去滓,顿服之。(《极要方》同之。)


  苏 治若觉飧气攻喉方:当食生茱萸五十粒,即散。


  徐 疗冷气非冷热亦兼治方:大蒜一升,去皮心,以酒三升,缓火煎汁一升许,去滓,每服一盏子,日三。大大去气,但唐云:已觉着香港脚,宜服此方:蒜(三升,去心,切,熬令黄色) 豉(一大升,熬令香) 桃仁(小一升,去皮,熬令紫色)


  上三味,合和,生绢袋盛,以酒一斗渍之,夏三日,冬七日,初服半升,渐加至二升。量增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转筋方第十一


  论云:凡香港脚初转筋者,灸承筋承山二穴。


  《龙门方》疗脚转筋及入腹方:取木瓜子根茎煮汤服,并验。


  又云:疗转脚筋及入腹方:手构随所患脚大拇指,灸当脚心急筋上七壮。


  又云:筋已入腹者,令患人伏地,以绳绊两脚趺上踝下,两脚中间出系柱,去地稍高,患者《华佗方》治转筋方:以白戢煮粉令一沸,因以洗足腓,至足立愈。(《短剧方》同之。)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灸法第十二


  苏唐云:凡香港脚发有阴阳表里,随状疗之。不可要依古方也,患阳疗阴,病表救里,皆为重先发下,足小泉、风摩之。若上下遍发,不知的处者,宜灸上廉、下廉、条口、三里,各灸一二处,以通泄之。


  其用药色赤者三里、阳陵泉二穴:在膝外侧骨下宛宛陷中是。(苏徐)。


  绝骨二穴:在外踝正上寻小骨头绝陷中是。(同前)。


  风市二穴:平立垂手当中指头 中两筋间是。(同前)。


  昆仑二穴:在外踝后跟骨上陷中是。(同前)。


  阳辅二穴:在绝骨前半寸少下是。(苏徐云:明堂无绝骨名,有阳辅)。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是。(苏徐)。


  下廉二穴:在条口下一寸是。(苏徐)。


  条口二穴:在上廉下二寸是。(苏徐)。


  大冲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是。或云一寸半。(苏徐)。


  犊鼻二穴:在膝盖上外角宛宛中是。(苏徐)。


  膝目二穴:在膝盖下两边宛宛中是。(苏)。


  三里二穴:在膝盖骨头侧下骨外三寸下宛宛。


  曲泉二穴:在膝内屈纹头是。


  阴陵泉二穴:在伸脚膝内侧骨下宛宛中是。(苏徐)。


  中都二穴:在阴陵泉三交中间是。(苏)。


  三交二穴:在内踝上三寸是。(苏徐云:名大阴)。


  复留二穴:在内踝上三寸是。(苏徐云:名承命)。


  少阳二穴:在内踝后一寸,动筋中是。(徐)。


  三阴二穴:在内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是。(徐)。


  阴跷二穴:在内踝下向前宛宛中是。(徐)。


  委中二穴:在膝后屈中央是。(苏徐)。


  承筋二穴:在 当中心满中是。(苏徐)。


  承山二穴:在 肠下际分肉间陷中是。(苏徐)。


  涌泉二穴:在脚心是。(苏徐)。


  上件穴并要不 能灸,其最要有三里、绝骨、承筋、大冲、昆仑、涌泉。患者不可不灸。


  凡患香港脚,法皆是春发、夏甚、秋轻、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瘥可行,夏都不可。夏既疮灸一凡香港脚病大论毒从下上,亦从上向下者,或云灸上毒便止,误矣。比见毒瓦斯攻处,疼痛如刺凡所冲如贼欲出,得穴即出,岂在大门也。风气所攻,亦复如是,皆此经试,万不失一,必《葛氏方》云:其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知。处今止疏要者,必先从上始,若直灸大椎一穴(灸百壮),肩井二穴(各灸百壮),膻中一穴(灸五十壮),巨阙一穴(灸百壮)。


  凡灸此上部五穴,亦足以泄其气。若能灸百会、风府、胃脘及五藏俞亦佳。视病之宽急耳。


  次:风市二穴(灸百壮),三里二穴(灸二百壮),上廉二穴(灸百壮),下廉二穴(灸百壮),绝凡此下部十穴并至要,犹余伏菟、犊鼻耳。凡灸此壮数不必顿毕,三日中报之令竟。


  《千金方》云: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脚,便灸两脚也。


  又云:初得脚弱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唯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有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度复更发动。


  觉得便依此法速灸之。服散者,治十十愈。竹沥汤八风散在上。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禁忌第十三


  苏唐论云:醉酒房室,久立冷湿地,船行水气,夏月屋中湿气,热蒸气,劳剧,哭泣忧愦,又云:不用乘马,若能步行劳动,其香港脚自然渐瘥。


  又云:昼日莫多卧,须力起遨游,舒畅情性,勿恣睡也。


  《千金方》云:凡香港脚之病,极须慎房室,又忌大怒。


  《极要方》云:凡患香港脚,尤不宜眠睡,宜数数行散浮肿气,不宜服补药,每月须宣泻佳。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禁食第十四


  苏唐论云:不宜食面、羊肉、萝卜、葵、蔓菁、韭。


  又云:不得食酢饼。


  《千金方》云: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糜、又云: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之者皆不可瘥。


  卷第八(手足)


  香港脚宜食第十五


  苏唐云:常宜食犊肉、犊蹄、鲤鱼、鳢鱼、猪肉、兔肉、葱、芥、薤、韭等。及猪肝、肺。食法先汤中KT 使才熟,切作脔,以酱汁和水,并着一抄半葱、姜、椒煮令极熟。每食下饭大《千金方》云:唯得粳、粱、粟、米、酱、豉、葱、韭、薤、椒、姜、橘皮。


  《医门方》云:食生牛乳、生栗子,诸下气之物为佳。


  《陶景本草》注云:昔脚弱人往栗树下,生食数升,便能起行。


  《食经》云:昆布(崔禹云:治手脚疼痹),鹿肉(苏注云:主四肢不随),鲤(崔禹云:主脚


  卷第八(手足)


  治足肿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肿病者,自膝已下至踝及指,俱肿直是也,皆由血气虚弱,而邪伤之,经络痞涩而成。亦言江东诸山县人多病肿,云彼土有草,名肿草,人行误践触之,则令病肿之。


  《录验方》治脚肿方:掘坚实地坎,作可容脚深,没脚烧 坎令赤,以尿投坎中,以绳缠膝下,仍以甘刀遍披肿上《葛氏方》治足忽得痹病,腓胫暴大如吹,头痛寒热,筋急。不即治之,至老不愈方:随病痛所在左右足,对内踝直下白肉际,灸三壮即愈。后发更灸故处。


  又陶氏:初觉此病之始,股内间微有肿处;或大脉胀起;或胫中拘急。煎寒不决者,当检按若若数日不止,便以甘刀破足第四第五指间脉处,并踝下骨解,泄其恶血,血皆作赤色,去一令服大黄膏方:大黄、附子、细辛、连翘、巴豆、水蛭炙一两,苦酒淹一宿,以腊月猪膏煎三上白头公酒方:白头公(二两) 甘草(一两) 牛膝(二两) 海藻(二两) 石斛(一两) 干地黄十物,以酒二斗渍五日,服一合,稍至三四合。


  又,摩冶葛膏亦佳。


  《耆婆方》刺内踝上大脉,血出即瘥。


  又方:灸外踝尖。


  卷第八(手足)


  治尸脚方第十七


  《病源论》云:尸脚者,脚跟坼破也,亦是冬时触犯寒气,所以如然。又言脚踏死尸所卧地《葛氏方》治脚无冬夏恒坼裂者,名尸脚。踏死尸所致方:取鸡矢一升,水二升,煮数沸,渍洗之半日乃出,数作瘥。(《千金方》同之。)


  《新录方》治尸脚方:大麻子煮汤渍之。


  又方:捣马苋汁洗或煮渍之。


  又方:煮蔓菁根渍之。


  又方:车脂涂之。


  卷第八(手足)


  治肉刺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肉刺者,脚趾间生肉如刺,谓之肉刺。由着靴急小,趾相揩而生。


  《新录方》治肉刺方:数数涂酥也。


  又方:封糖稍刮也。


  又方:盐汤温渍之。


  又方:酢摩至消。


  又方:浆汁涂刮去。


  又方:烧金银钗烁之。


  又方:薰陆香、硫黄等分,合研量大小,可刺着烙之。


  《救急单验方》疗脚下肉刺方:削令头破血出,取丹如米许附讫,裹,瘥。


  又方:以刀子割去刺,即以书墨研之,数十回,永大瘥验。


  卷第八(手足)


  治手足冻肿疮方第十九


  《病源论》云:冻烂肿疮,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血气壅涩,因即瘃冻《葛氏方》治手足中寒雪冻肿疮烂方:车膏,温,令热以灌之,洋腊杂蜜亦佳。


  又方:温咸菹汁渍之。


  又方:热煮小便以渍之。


  又方:烧黍粟若麦 ,作灰,以水和煮,令热穿器,盛于筒中,滴疮上半日中为之。


  《千金方》云:若冬月冒涉冻冰,面目手足缘坏,及始热痛欲瘃者:取麦叶,令煮浓,汁,热洗之。


  又云:冻指欲堕方:马矢三升,水三升,煮令沸,渍半日,愈。(《经心方》同之。)


  《新录方》:熬曲散粉上。


  又方:煮松叶洗之。


  《集验方》治冻疮方以腊洋灌之。


  卷第八(手足)


  治手足皲裂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皲裂者,肌肉破也。言冬时触冒风寒,手足破,故谓之皲裂也。


  《葛氏方》治冬天手足皲裂血出及瘃冻方:取麦苗煮令浓热的的尔,以洗渍之。


  《千金方》治手足皴劈破裂血出疼痛方:猪脂着热酒以洗之,即瘥。


  《集验方》手足瘃坏方:蜀椒四合。以水一斗,煮三沸,去滓,以洗渍之。


  《苏敬本草经》注:嚼白芨,以填之,效。


  《范汪方》:取葱叶萎黄叶,煮以渍,洗之良。


  《新录方》:咋蒜封之。


  又方:车 脂涂之。


  卷第八(手足)


  治手足发胝方第二十一


  《病源论》云:人手足忽然皮浓涩而圆强如茧者,谓之胼(步田反)胝。此由血气沉行,不荣《葛氏方》手足忽发胝方:取粢米粉,铁枪熬令赤,以众人唾和之以涂上,浓一寸,即消。(《范汪方》同之。)


  玉箸葙方:以盐涂胝上,令牛舐之不过三。


  又方:作艾炷灸其上三壮。


  《新录方》:以温尿渍,瘥。


  卷第八(手足)


  治手足逆胪方第二十二


  《病源论》云:逆胪者,手足爪甲际皮剥起,谓之逆胪。风邪入于腠理,血气不和故也。


  《千金方》手足逆胪方:亚青珠(一分) 干姜(二分)


  捣,以粉疮上,日三。〔今按(一本无):《葛氏方》是名琅 者,非真珠,亦以猪脂和涂之《枕中方》治人手足粗理方:取榆树孔中水洗,即细如指。


  卷第八(手足)


  治代指方第二十三


  《病源论》云:代指者,其指先肿, 热痛,其色不黯,然后方缘爪甲边结脓,剧者爪甲故肿《短剧方》治代指法:单煮甘草KT 之,若无甘草,纳芒硝汁渍之,但卤得一种冷药药草菜汁KT 渍之。〔今按:(本《葛氏方》代指方:煮地榆根作汤,渍之半日,甚良。


  又方:以指刺炊饭中二七遍,良。(以上《千金方》同之。)


  又方:以泥泥指,令通匝浓一寸许,以纳热灰中炮之,泥燥候视,指皮绉者即愈也;不绉者《千金方》代指方:麻沸汤渍之,即愈。


  又方:先刺去脓血,灸 皮令温,以缠裹周匝,痛止便愈。


  又方:取萎黄葱叶煮沸,渍之。


  又云:割甲侵肉成漏不瘥方:敷矾石末,裹之,以瘥为限。


  又方:捣鼠粘草根,和腊月猪脂敷,取瘥止。


  《新录方》代指方:酢和热气灰封,日二三。


  又方:盐汤渍之,良。


  《集验方》代指方:单煮甘草渍之。


  又方:用芒硝汁渍之。


  《僧深方》代指方:作艾炷正灸痛上七壮。


  卷第八(手足)


  治指掣痛方第二十四


  《葛氏方》指忽掣痛不可堪转上入方:灸病指头七壮,立瘥。(《千金方》同之。)


  又云:指端忽发疮方:烧铁令赤,以灼之。


  又云:卒五指筋挛急不得屈伸方:灸手踝骨上数壮。


  《千金方》指掣痛方:酱渍,和蜜,温涂之,愈。(《经心方》同之。)


  又云:指疼故脱方:猪脂和盐,煮令消,热纳指爪中,食久瘥。


  医心方卷第八医心方卷第八背记天养二年二月以宇治入道太相国本移点。


  移点:(少内记藤原中光。)比校:(助教清原定安。)


  移点比校之间所见及之不审,直讲中原师长医博士丹波知康重成等相共合医家本,异文殿所宇治本初下点:(行盛朝臣 朱星点 墨假字)


  重加点:(重基朝臣 朱星点 假字勘物 又以朱点句于儒点)


  御本不改彼样,令点移之。


  以上第一页秒(禾穗芒也,分秒定禾数,十二秒而当一粟,当一寸。《淮南子》作“KT ”。)


  卷第九


  治咳嗽方第一


  《病源论》云: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也。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各喘息有音,甚则唾血;乘夏则心受之,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乘春则肝受之,肝咳之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两脚下满;乘至阴则脾受之,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喑喑引于 背,甚则不可动,动则咳;乘冬则肾受之,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此五脏之咳也。五脏咳久不已,传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呕胆汁;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屎;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者与咳俱;肾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而遗尿;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者,咳而肠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千金方》云:问云:咳病有十,何谓?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异?咳则咳脐《僧深方》云:热咳,唾粘而如饴;冷咳,唾清澄如水。


  《医门方》云:夫酒客咳者,其人必吐血,此为坐极饮过度所致,难疗。


  《极要方》云:此病有数种,有冷热咳嗽,有肺萎嗽,有肺痈嗽,有水气嗽。若有本性非热嗽,唾无出息,腹满闷,甚者头面有气过久,重者身体皆肿,此是水气嗽也。


  《葛氏方》云:上气喘嗽,肩息不得卧,手足逆冷,及面浮肿者,死。


  《僧深方》紫菀丸,治咳嗽上气,喘息多唾方:紫菀 款冬花 细辛 甘皮(一名橘皮) 干姜(各二两)


  上五物,丸如梧子三丸,先食服,日三。


  又方:如樱桃大,含一丸,稍咽其汁,日三。新久嗽,昼夜不得卧,咽中水鸡,声欲死者,《录验方》小紫菀丸,治上气夜咳逆多浊唾方:干姜(二两) 甘皮(二两) 细辛(二两) 紫菀(三分) 款冬花(二两) 附子(二两)


  凡六物,下筛,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五丸,日二。


  大紫菀丸,治上气咳逆方:紫菀(二两) 五味子(二两) 橘皮(二两) 香豉(二两) 干姜(二两) 桂心(二两) 杏仁(凡十一物,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二,夜含一丸如杏核大,咽汁,昼更含。


  《承祖方》治上气咳嗽杏仁丸方:杏仁(一升,熬)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紫菀(二两) 桂心(二两)


  捣下筛,杏仁别如脂,合和以蜜丸,服如枣核一枚,日三。


  《广济方》疗咽喉干燥,咳嗽,语无声,桂心散方:桂心(六两) 杏仁(三两)


  捣筛,以绵裹一枣大,含,细细咽汁,日三夜二,忌生葱油腻。


  《范汪方》治咳紫菀牙上丸方:紫菀〔一分(一方一两)〕 干姜(一分) 附子(一分) 桂心(一分) 款冬花(一分) 细辛(凡六物,冶筛,和蜜丸,丸如小豆,先食,以二丸着牙上,稍咽,日再,不知稍增。


  又云:投杯汤,治久咳上气,胸中寒冷,不能得食饮,卧不安床,牵绳而起,咽中如水鸡声款冬花〔四十枚(一方二十枚)〕 细辛(一两) 紫菀〔二两(一方一两)〕 甘草〔二两(一方三两)〕凡十物, 咀,以水八升,煮得二升,先食,适寒温,再服,温卧汗出即愈。(今按:《录验方》:麻黄三两,甘草三两,杏仁百枚。凡三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未食分三服。)


  《短剧方》治咳嗽上气,呼吸攀绳,肩息欲死覆杯汤方: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干姜(二两) 桂肉(二两) 贝母(二两)


  凡五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再服即愈。(今按《范汪方》云:苗诡士孙粟,男儿四岁,母又云:泼雪汤,治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方:麻黄(四两)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四两(一,或本)〕 半夏(四两) 桂心(凡六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投杯即得卧,一名投杯汤。令得汗,汗多喜,不杏仁三两 细辛三两 生姜十两 半夏四两 七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五合(七合)服,渐渐加之。〕《千金方》云: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坐极饮过多所致,浓朴大黄汤主之。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两)


  三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


  《本草》云:咳逆,鹿髓,以酒服之甚良。


  又云: 膏,酒和三合服之,日三。 又云:食鲤鱼肉也。


  《孟诜食经》云:疗卒嗽味方:梨一颗,刺作五十孔,每孔中纳一粒椒,以面裹,于热灰中椒七枚。合煎含咽之。)


  又方:梨去核,纳苏蜜,面裹,烧令熟食之,太良。


  又方:割梨肉于梨苏中,煎之,停冷食之。(今按:《朱思简食经》云:凡用梨治咳,皆须《葛氏方》治卒得咳嗽方:皂荚、干姜、桂心分等捣丸,服三丸,日三。


  又方:生姜汁(一名干姜)、百部汁和煎,服二合。


  《集验方》治忽暴气嗽奔喘,坐卧不得、并喉里KT 声,气欲绝方:麻黄(三两) 杏仁(四两) 干姜叶(二两) 紫(茈)胡(四两) 橘皮(二两)


  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张仲景方》治三十年咳大枣丸方:大枣(百枚,去核) 杏仁(百枚,熬) 豉(百二十枚)


  凡三物,豉、杏仁捣令相得,乃纳枣,捣令熟,和调丸如枣核一丸,含之,稍咽汁,日二《耆婆方》治三十年咳嗽方:细辛 紫菀 麻黄 甘草 干姜(各四分)


  五味为散,白饮服一方寸匕,日三。


  《效验方》款冬花分丸治三十年咳上气呕逆面肿方:杏仁(三分,熬) 干姜(三两) 柑皮(一两)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款冬花(二两)


  凡六物,冶下筛,以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三。


  《僧深方》治新久嗽芫花煎方:芫花(二两,末) 干姜(二两) 白蜜(二升)


  凡三物,纳于蜜中,微火煎,服如枣核一枚,日三。


  熏咳嗽法:《录验方》治久咳熏法:蜡纸一张,熟艾薄遍布纸上熏,黄末一两,款冬花末二分。前遍布剂,一《千食方》治咳熏法:细熟艾薄布纸上,纸广四寸,复以硫黄(《本草》:硫黄一名)末薄布之,灸咳嗽法:《僧深方》云:灸近两乳下黑白肉际纹百壮,即日愈。(《范汪方》同之。)


  又方:以绳当乳头围周身,令前后平正,当乳脊骨解中,灸之九十壮。


  又方:横度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边,灸八十壮,三日报毕。


  又方: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间中一处灸,随年壮,并治上气秘方。


  《短剧方》云:灸肩井穴百壮,在肩上陷解中大骨前。


  又方:灸大杼穴随年壮,在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


  又方:灸肺俞,随年壮,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风门热府穴百壮,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天突穴五十壮,在结喉下五寸宛宛中。


  又方:灸玉堂穴百壮,在紫宫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膻中穴五十壮,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陷者中。


  又方:灸云门穴五十壮,在臣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陷者中,横去旋机旁六寸。


  又方:灸中府穴五十壮,肺募也,在云门下一寸。


  又方:灸巨阙穴五十壮,在鸠尾穴下五分。


  又方:灸期门穴五十壮,在去巨阙五分举臂取之。(以上《千金》同之。)


  又方:灸输府穴,在旋机旁各二寸。


  又方:灸或中穴,在输府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气户穴,在去旋机旁各四寸。


  《葛氏方》云:度手拇指,中折以度心下,灸三壮即瘥。


  卷第九


  治喘息方第二


  《病源论》云:肺主气,邪乘于肺,则胎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葛氏方》治卒上气鸣息便欲绝方:捣韭,绞,饮汁一升许立愈。


  又方:人参末,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桑根白皮细切三升,生姜切半升,吴茱萸半升,酒五升,合煮三沸,去滓,尽服之。


  《极要方》疗上气、气逆满,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救命汤方:麻黄(八两,去节) 甘草(四两,炙) 大枣(三十枚) 夜干(如博子二枚)


  上,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黄再沸,纳余药,煮取四升,分四服,入口即愈。


  《医门方》治上气喘息不得卧,身面肿,小便涩方:葶苈(一两,熬,捣如泥) 大枣(三十枚,擘)


  水三升,煮取一升,纳葶苈,煮取五六沸,顿服,微利,瘥。


  《效验方》游气汤,治上气一来一去无常,缓急不足,不得饮食,不得眠方:生姜(八两) 浓朴(四两) 人参(二两) 茯苓〔(一名松髓)四两〕 桂心(五两) 半夏〔(两)


  凡九物,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服七合,日三。


  《录验方》大枣汤,治上气胸塞、咽中如水鸡声方:款冬花(三十枚) 细辛(四分) 桂心(四分) 麻黄(四两) 大枣(二十枚) 甘草(四两) 杏仁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顿服,卧令汗。食糜粥数日,余皆禁,便愈。


  《新录方》治上气、喉中水鸡鸣方:桑根白皮(一升) 生姜(合皮切一升)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二服。


  又方:冷水渍足,温易之,瘥。


  又云:上气,身面浮肿,小便涩,喘息不得卧方:葶苈子(十分,熬) 杏仁(四分,熬) 大枣肉(五分)


  三物,合捣三四千杵,可丸饮服如梧子七丸,日二,加至十丸,以小便为度,此方大安稳,又方:以桑根汁一斗,煮赤小豆三升,豆熟,啖豆饮汁。


  又方:大豆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桑根白皮,切一升,煮取一升六合,二服又方:以水一斗,研麻子三升,取汁,煮赤小豆三升,豆熟,啖豆饮汁。


  又云:乏气喘息方:桃仁去皮一升,捣为泥,分以酒若汤服之。


  卷第九


  治短气方第三


  《病源论》云:短气者,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体实也。实则气盛,盛则气逆不通《僧深方》治短气欲绝、不足以息、烦扰,益气止烦竹根汤方:竹根(一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粳米(一升) 小麦(一升)凡六物,水一斗,煮麦米熟去之,纳药,煮取二升七合,服八合,日三,不能饮,以绵滴口《医门方》治胸中痞塞、短气 者,或腹急痛方: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半夏(三两) 生姜(三两) 杏仁(百颗)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泄气瘥。若气不下,加大黄、槟榔《千金方》治短气不得语方:栀子(二七枚) 豉(七合)


  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纳栀子,煮取八合,服半升。


  又云:卒短气者方:捣韭取汁,服一升,立愈。


  又云:冷气气短方:椒五两,绢袋盛,酒一升,渍三七日,服之任性。


  卷第九


  治少气方第四


  《病源论》云:少气者,此由脏气不足故也。肺主气而通呼吸,脏气不足,呼吸微弱而少气《广济方》疗腹冷气不能食及少气调中丸方:人参(五两) 茯苓(五两) 甘草(五两) 白术(五两) 干姜(四两)


  捣筛,蜜和为丸,空腹温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有益尽更合,不饮酒,煮大枣饮下,《千金方》治乏气方:枸杞叶(二两) 生姜(二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葛氏方》治卒乏气、气不复报、肩息方:干姜三升, 咀,以酒一升渍之,服一升,日三又方: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壮即瘥。


  又方:麻黄三两,先以水五升,煮一沸,去沫,乃纳甘草二两,杏仁六十枚,煮取二升半,


  卷第九


  治气噎方第五


  《病源论》云:气噎由阴阳不和,脏气不理,寒气填于胸膈,故气有咽塞不通,而谓之气噎又云:噎者,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新录方》治气噎胸塞不达方:水服盐末一大匙。


  又方:含咽美酒,取瘥止,酢亦得。


  又方:苏蜜合煎,令相得,细细含咽之。


  又方:捣韭取汁,服五合。


  又方:灸膻中穴。


  又方:灸第五椎。又灸内踝上三寸。


  《集验方》通气噎汤方:半夏(八两,洗) 桂心(三两) 生姜(八两)


  凡三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半升,日二。


  《千金方》治噎气不通、永不得食方:杏仁(三两) 桂心(三两)


  二味,丸如枣核,稍咽之,临食先含,弥佳。(《极要方》同之。)


  卷第九


  治奔豚方第六


  《病源论》云:夫奔豚气者,肾之积气也,起于惊恐忧思所生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其妄言妄见,此惊恐奔豚之状也。若气满支心,心下烦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剧,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奔豚之状也。


  《医门方》云:论曰,奔豚病者,从少腹起上冲喉咽,发作时欲死,皆从惊得之。


  疗奔豚气方:生葛根二十分,甘李根白皮切小一升,水九升,煮三升,分温三服,服相去八疗奔豚气在心胸中不下支满者方:生姜(五两) 半夏(四两,洗) 桂心 人参 吴茱萸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


  又云:灸奔豚法:恒灸气海、丹田、关元,皆当其穴灸之,穴在脐下一寸、二寸、三寸是也《短剧方》云: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灸耶,此四部病皆从惊得之,所言如奔豚之状者,是病患气如豚奔走,气息喘迫,上逆之状也。汤方用KT 猪者,谓雄豚、KT 斗子是,先逐之,使奔之,然后杀取血及脏合药也。


  葛根奔豚汤方:葛根(八两,干者) 生李根(一升,去皮) 人参(三两) 术肉(二两) 半夏(一升,洗,炙)


  凡十物,以豚汁二斗,煮得五升,温服八合,日三。


  牡蛎奔豚汤方:牡蛎(三两) 桂肉(八两) 李根(一斤) 甘草(三两)


  凡四物,煮豚令熟,取汁一斗七升,煮李根得七升汁,纳药,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


  《广济方》疗贲气在胸、心迫满支寄方:生姜(一斤) 半夏(四两,洗) 桂心(三两) 人参(二两) 吴茱萸(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温三服,忌生菜、面、粘食。


  《集验方》奔豚茯苓汤,治虚气五脏不足、寒气厥逆、腹满、气奔冲胸膈、发作气欲绝不识生葛(八两) 甘李根白皮(切,一升) 生姜(五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洗) 人参(肥豚一头三十斤者,逐走令口中沫出,刺取血,冶豚如食法,以水足淹豚,豚熟出之,澄取清《千金方》治气上下痞塞不能休息破气丸方:桔梗(三分) 胡椒(七分) 荜茇(十卜) 橘皮(三卜) 干姜(三卜) 椒(六分) 乌头((五分) 甘草(八分) 细辛(苓(四分) 前胡(四分) 术(六分)


  茱萸(六分)


  二十四味,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二。有热者空腹服之。


  又云:治气上不得卧神秘方:橘皮 生姜 紫苏 人参 五味子五味,各等分五两,水七升半,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气满腹胀下气汤方:半夏(一升) 生姜(一升) 人参(一两半) 橘皮(三两)


  四味,切之,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尽。


  卷第九


  治痰饮方第七


  《病源论》云: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又其人素盛肋,气不《南海传》云:若觉痰饮填胸,口中唾数,鼻流清水,KT (徒感反,糜和也) (作惨,息减反,杂也)咽开,户满抢喉,语声不转,饮食亡味,动历一旬。如此之流,绝食便瘥,不劳《千金方》云:夫饮有四,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下后水流在胁其人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悬饮者,干枣汤主之:甘草(四两) 大枣(二十枚) 干姜(二两)


  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溢饮者,青龙汤主之:麻黄(六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名细石)二两〕 杏仁(三十枚) 大枣凡七物,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乃纳余药,得二升,去滓,服一升,温覆令汗。


  汗出支饮者,木防己汤主之:木防己(三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桂心(二两) 人参(四两)


  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又云:茯苓汤,主胸膈痰满方:茯苓(四两) 半夏(一两) 生姜(一斤) 桂心(八两)


  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


  又云:治卒头痛如破,非冷又非中恶,其病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须吐又云:灸留饮冷 法:灸通谷穴五十壮,在幽门下一寸,幽门在巨阙旁半寸。


  《录验方》治胸膈痰饮,食啖经日并吐出方:单服生姜汁一升,欲吐,吐之不吐,自向下出《葛氏方》治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及饮酒人瘀僻菹痰方:恒山(二两) 甘草(一两) 松萝(十两) 瓜蒂(三七枚)


  以酒水各一升半,煮取升半,初服七合,取吐,吐不尽,余更分二服,后可服半夏汤。


  又方:先作一升汤,投一升水,名为生熟汤,乃餐三合盐,以此易送,须臾欲吐,便摘出,又云:若胸中常有痰冷水饮、虚羸不足取吐者方(《范汪方》号半夏茯苓汤:)


  半夏(一升,洗)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短剧方》茱萸汤治胸中积冷,心下痰水,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欲痛方:生姜(三两) 半夏(三两) 桂心(三两) 吴茱萸(三两) 人参(一两) 大枣(三十枚) 甘草(凡七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纳白蜜五合,分三服。(今按:《集验方》:生姜五两。)


  《胡洽方》治痰冷癖气方:生姜(八两) 附子(四两)


  二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僧深方》治五饮酒癖方:术(一斤) 桂(半斤) 干姜(半斤)


  三物,冶下筛,和蜜丸如梧子,服十丸,不知稍增,初服当取下,先食服,日再。


  《集验方》治胸中痰饮、腹中水鸣、食不消、呕吐水汤方:大槟榔(三十口,令子碎) 半夏(八两,洗) 生姜(四两) 杏仁(四两) 白术(四两) 茯苓(切,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效验方》甘草丸,治留饮方:甘草(二分,炙) 瓜蒂(一分)


  凡二物,冶下筛,蜜丸如梧子,欲下病,服三丸,日一。三丸不下,增之,以吐为度。


  又云:断膈散,治痰百病常用验方:七月七日瓜蒂(二枚) 赤小豆(二两) 人参(二两)


  凡三物,冶合下筛,以温汤和服方寸匕,当吐病愈。(今按:《新录方》:瓜丁一两,赤小又云:断膈丸,治胸膈间有痰水方:蜀附子(一分) 黎芦(一卜,熬) 甘草(一卜,炙) 赤小豆(一卜) 瓜丁(一卜)


  凡五物,冶合下筛,蜜丸如小豆,一服五丸,当吐青黄汁,不知稍增。


  《范汪方》病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葶苈(熬令紫色,冶合自丸,丸如弹丸) 大枣(二十枚)


  以水二升,煮枣,令得一升半,去枣,纳药一丸,复煎得一升,尽服之。


  《极要方》疗痰气方:橘皮(二两)


  上,以水三(二,或本)升,煮取一升二合,为一服,间日服之。


  《新录方》治痰饮方:苦瓠穣、赤小豆等分捣筛,蜜丸,饮服,如小豆三丸,大佳。


  又方:瓜丁、赤小豆各一两,捣筛,蜜丸,饮服如小豆七丸,吐痰瘥。


  卷第九


  治癖食方第八


  《病源论》云:夫五脏调和则营卫气理,营卫气理则津液通流,虽复多饮水浆,不能为病。


  寒气,《通玄》云: 癖之疾,亦不专于一。 病者肝之所生,癖病者脾之所成。 生于左,癖成脾矣。


  《龙门方》治 癖病、腹坚如石方:取苦瓠开口盛大,严醋满中,密塞口,釜中煮令极热,出瓠以熨坚处,冷即更煮,煮时即作《极要方》治 癖方:鳖甲〔(一名青衣)六分,炙〕 白术(六分) 桔梗〔(一名荠 )六分〕 枳壳(六卜,炙)


  上,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六合,分温三服,忌猪鱼。


  《千金方》治心上痰荫僻气吞酸半夏汤方:半夏(三两) 生姜(六两) 附子(一枚) 吴茱萸(三两)


  四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葛氏方》治腹中冷癖、水谷 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方:大黄(三两) 甘草(二两) 蜜(一升二合) 枣(二十七枚)


  以水三升,煮枣,取一升,纳诸药,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


  又方:茯苓一两,茱萸三两,捣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


  《医门方》疗 气冷痛,吐酸水,或因出热吃水得此病方:术 干姜(各二两) 橘皮 细辛 吴茱萸(各一两) 茯苓 人参(各二两半)


  上,捣筛,蜜和为丸,空腹暖水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二。


  《广利方》理癖气腹痛两肋胁胀满食少方:柴胡(六分) 桔梗(八分) 通草(八分) 茯苓(六分) 赤夕药(四卜) 郁李仁(四卜) 鳖甲(四分,炙,碎)


  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九合,食后分温三服,如人行七八里进一服,忌生冷人苋。


  《广济方》疗癖结心下硬痛巴豆丸方:巴豆(三枚) 杏仁(七枚) 大黄(如鸡子大)


  捣筛,蜜丸,空腹以饮服如梧子七丸,日一服。


  卷第九


  治胃反吐食方第九


  《病源论》云:胃反者,营卫俱虚,其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而脾不磨,脾不甚《医门方》云:食已吐其食者,胃中虚冷所致。


  《效验方》干姜丸,治胃反大吐逆,胸痛,羸瘦,不得食饮,温中下气、使人进食方:吴茱萸(二两) 小麦(二两,熬) 杏仁(二两,去皮,熬) 干姜(二两) 好豉(二两,熬)


  凡六物,捣下筛,和蜜丸如梧子,服七丸,日三。


  《葛氏方》治胃反不受食,食毕辄吐出方: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之。


  《僧深方》治胃反吐逆不安谷,枳子汤方:陈枳子(一枚) 美豉(一升) 茱萸(五合,去目,末)


  三物,枳、茱萸合冶为散,以水二升半,煮豉三四沸,漉去滓,汁着铜器中,乃纳散如鸡子《经心方》茯苓汤治胃反而渴方:茯苓(四两) 泽泻(四两) 桂心(二两) 半夏(四两) 甘草(二两)


  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


  又云:治胃反食辄吐方:KT (徒党反,舂也)粟米,令极白,捣筛,下,作丸楮子大,熟煮,《范汪方》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呕吐,四物当归汤方:白蜜(一升) 当归(二两) 人参(二两) 半夏(一升)


  凡四物, 咀,以水二斗,合蜜,扬百四十过,纳药铜器中,煎得六升,分再服,加至一时又云:橘皮汤,治呕吐反逆、食饮不下方:人参(一两) 橘皮(二两) 白术(一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凡五物,切,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先食,服一升,日三。


  《千金方》治大虚胃反,食下喉便吐方:人参(一两) 泽泻(二两) 甘草(二两) 茯苓(四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干姜(三九味,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黄。


  又方:芦根、茅根,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下得食。(今按:《新录方》:切,各一又云:灸胃反食吐方: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


  又云:灸脐上一寸,二十壮。


  又方:灸胃脘穴千壮,在鸠尾,脐中央。


  《极要方》疗吐不得食,并胃反呕逆,食即吐方:甘草(一两) 橘皮(一两) 生姜(八两) 葱白(干,四枚)


  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止更作。(今按《广济方》:葱白十茎,橘皮八分《医门方》疗胃反不受食,食讫呕吐方:半夏 人参 生姜(各三两) 橘皮(二两) 大枣(十二枚) 白蜜(五合)


  以东流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蜜,更烊三百下,煎三五沸,分温三服,服相去八九《救急单验方》疗反胃方:捣生葛根,绞汁二升,服验。(今按《新录方》:取六七合,日又方:灸两乳下三寸,扁鹊云随年壮,华佗云三十壮,神验。


  卷第九


  治宿食不消方第十


  《病源论》云:宿食不消者,由五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旧谷未消复煎《集验方》治凡所食不消方:取其余类烧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陆光录说子烧服《南海传》云:若疑腹有宿食,又刺脐胸,宜须恣饮熟汤,指剔喉中,变吐令尽,更饮更决食。


  《范汪方》治腹痛消谷止利胀大豆方:取大豆,择貌好者服一合所,日四五服,一日中四五合,饭后辄服,虽非饭后可投,间服趋《范汪方》治食生冷之物,或寒时衣薄当风、食不消,或夜食以卧、不消化、心腹烦痛胀急《新录方》治宿食不消方:薤白(切,一升) 豉(一升)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又方:生姜五大两,捣取汁,温服之。


  又方:捣蒜如泥,酒服如枣,日三。


  又方:曲末、干姜末一升,酒服一方寸匕,日二。


  又方:灸太仓穴二三百壮。


  又方:灸脐左右相去三寸,名魂舍,并依年壮,唯多益佳。


  又方:灸第五椎并左右相去一寸五分。


  《录验方》治宿食不消,大便难练中丸方:大黄(六分) 葶苈子(四两,熬) 杏仁(四两,熬) 芒硝(四两,熬)


  凡四物,下筛,蜜和,食已服如梧子七丸,日三,不知稍增。


  《千金方》消食丸,主数年不能食方:小麦 (一升) 姜(四两) 乌梅(四两) 七月七日(或本无七月七日字)曲〔(音菊)一升〕四味,蜜和服十丸,日再,四十至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极要方》治宿舍不消、心腹妨满胀痛须利方:诃黎勒皮(八分) 桔梗(六分) 槟榔仁(八分) 夕药(六分) 大黄(十分)


  上,为散,空腹煮生姜,饮服三钱匕,日二服。


  《葛氏方》治脾胃气弱,谷不得下,遂成不复受食方:大麻子仁(一升) 大豆黄卷(二升)


  并熬令黄香,捣筛,饮服一二方寸匕,日四五。(今按《僧深方》:大麻子仁三升,大豆二


  卷第九


  治寒冷不食方第十一


  《千金方》消食断下丸,寒冷者常将之,方:曲末(一升) 大麦 末(一升) 吴茱萸(四两)


  三味,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


  又云:消食丸,主数年不能食方:小麦 (一升) 干姜(四两) 乌梅(四两) 曲(一升)


  四味,蜜和服十丸,日再,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范汪方》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岁方:茱萸(八合) 生姜(一斤,切) 硝石(一升)


  凡三物,清酒一升,水五合,煮令得四升,绞去滓,温饮二升,病即下去,勿复服也。


  《葛氏方》治胃中虚冷不能饮食,食辄不消,羸瘦 乏、四肢 弱、百疾因此牙生方:薤白(一斤) 枳实(三两) 橘皮(一两) 大枣(二十枚) 粳米(二合) 豉(七合)


  以水七升,先煮薤,得五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作之。


  《广济方》疗冷气不能食及少气调中丸方:人参(五两) 茯苓(五两) 甘草(五两) 白术(五两) 干姜(四两)


  捣,以蜜和丸,空腹温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不饮酒,煮大枣饮下。


  《录验方》治恶食人参汤方:人参(四两) 生姜(二斤) 浓朴(二两) 枳实(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集验方》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一两) 生姜(八两) 小麦(一升) 甘草(一两) 桂心(一两) 半夏凡八物, 咀,以清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饮一升,日三。


  卷第九


  治上热下冷不食方第十二


  《耆婆方》治人上热下冷痰饮风气虚劳方:独活 茯苓 白术 泽泻 浓朴 黄 升麻 本 紫菀 甘草 人参 黄芩各(二两)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又云:因饮酒上热下寒不能食方:人参(二分) 甘草(二卜) 升麻(二两) 干蓝(二两) 粟米(一合)


  凡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米去滓,分三服。


  又方:平且空腹服真酪一合即愈。


  又方:常食粟餐及粟粥之。


  又云:治虚上热下冷气上,头痛胸烦人参汤方:人参(二两) 茯苓(三两) 麦门冬(一两) 粟(二两)


  凡四物,水七升,煮取四升,分三服,日三夜二。


  又云:治内虚上热下冷,气不下,头痛胸烦头豉汤方:豉一升,水二升(一方三升),令小沸,纳豉令三沸,顿服有验。


  《僧深方》茱萸丸,治膈上冷膈下热,宿食癖饮积聚,食不消,寒在胸中,或反胃害食消瘦茱萸(二两) 椒(一两半) 黄芩(一两) 前胡(一两) 细辛(六分) 皂荚(二枚) 人参(三凡十一物,下筛,丸以蜜,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之。


  《广济方》疗膈上热膈下冷,日西身体热疼,吃食不下,夜卧不安方:苦参〔(一名火槐)六分〕 龙胆(五分) 夕药(四分) 黄连(六分) 栝蒌(四分) 青葙子(捣筛,蜜丸,每食后以饮服丸如梧子十四丸,日二。


  卷第九


  治谷劳欲卧方第十三


  《病源论》云:谷劳者,脾胃虚弱不能传消谷食,使腑脏气痞也,其状令人食已则卧,肢体《葛氏方》治饱食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欲卧、食毕辄甚方:大麦 (一斤) 椒(一两) 干姜(三两)捣末,服方寸匕,日三四服。(今按:《范汪方》:大麦 一升,椒二升,干姜三两也。)


  又云:治食过饱,烦闷但欲卧而腹胀方:熬麦面令微香,捣服方寸匕,得大麦面益佳,无面《新录方》治谷劳食竟即因而睡方:以酒二升,煎杏仁五十枚,取一升服之,覆取汗。


  又方:食伤饱为病,胃胀心满者:灸胃脘七壮。


  又方:十沸汤,生水共三升饮之,当吐食出。


  卷第九


  治恶心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恶心者,心下有停水积饮所为,则心里澹澹然欲吐,为恶心。


  《千金方》治恶心方:苦瓠瓤并一升,切,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须臾吐并下如虾蟆《葛氏方》治人忽恶心不已方:薤白(半斤) 茱萸(一两) 豉(半升) 米(一合) 枣(四枚) 枳实(二枚)


  盐如弹丸,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但多嚼豆KT 子及啖槟榔亦佳。


  《孟诜食经》恶心方:取怀香华叶煮服之。


  《新录方》治恶心方:生姜合皮捣服五大两汁。


  又方:槟榔仁,末,方寸匕,生姜汁服之,日二。又加橘皮更佳。


  《极要方》疗冷痰气在胸腹,胀不能食,吐水沫,耿耿恶心方:吴茱萸(一升) 橘皮(二两) 杏仁(三两) 生姜汁(三合)


  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纳槟榔仁散方寸匕,分再服,得一两行利大快,三五


  卷第九


  治噫酢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噫酢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葛氏方》人食毕噫酢及酢心方:人参(二两) 茱萸(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集验方》同之。)


  《千金方》治食后吐酢水方:干姜(二两) 食茱萸(半升)


  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二,立验。


  《医门方》疗食噫或酢咽方:人参(二两) 吴茱萸(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橘皮(一两半,切)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


  又云:疗食后吐酢水,食羹饭粥并作方:浓朴(炙) 吴茱萸 桂心 橘皮(各二两) 白术(三两)


  上捣筛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甚效。


  《广济方》疗吐酸水,每食即变作酸水吐出方:槟榔仁(十二六分) 人参(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荜茇(六分)


  捣筛为散,平晨空腹,取生姜五大两,合皮捣绞取汁,温,纳散方寸匕,搅调顿服之,日一《效验方》治食后吐酢水,洗洗如酢浆,食羹即剧,为胃冷干姜散方:食茱萸(一两) 干姜(一两) 术(一两) 甘草(一两)


  凡四物,冶下筛,用酒若汤服方寸匕,日三。


  卷第九


  治呕吐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若风邪在胃则呕,膈间有停饮,生《极要方》疗呕吐:此病有两种,一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二者积冷在胃,呕逆不下食生姜根(切,一升) 生麦门冬(一升) 青竹茹(一升) 生姜(切,五合) 茯苓(五两)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沥六合搅调,分二服。


  《博济安众方》治呕逆不食方:浓朴(三两,去皮,姜涂,炙) 人参(一两) 橘皮(一两)


  上,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作三服,饭后服。


  《僧深方》生姜汤治食已吐逆方:生姜(五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橘皮(一两) 甘草(二两)


  五种,水九升,煮取三升七合,分三服。


  《广济方》疗脾胃中冷气、每食即呕吐方:人参(二两) 甘草(一两半,炙) 橘皮(一两半,炙) 葱白(三两) 生姜(三两,切)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绞去滓,分温三服,忌生冷油腻猪鱼海藻。


  《范汪方》半夏汤,治胸中乏气而呕欲死方: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生姜(三两) 白蜜(五合) 半夏(三升,洗)


  凡五物,以蜜纳六升水中挠之百过,以余药合投中,煮得三升,分四服,禁冷食,治干呕亦《医门方》治呕逆变吐食饮不下方:橘皮(二两) 术(二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


  止呕橘皮汤方:橘皮(二两) 干姜(二两) 人参(一两半)


  以水六升,煮得二升,服七合,日三。


  《新录方》治呕吐不下食方:茅根(切,二升) 生姜合皮(切,一升)


  以水四升半,煮取二升,二服。


  《录验方》治热呕方:芦根 茅根(切,各一升)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葛氏方》治卒呕哕又厥逆方:生姜(半斤,切) 橘皮(四两)


  水七升,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日三。


  《千金方》云:诸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悸者,小半夏汤主之:半夏(一升) 生姜(八两) 茯苓(三两)


  三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二服。


  又云: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也。


  又云:饮食呕吐法:生熟汤二升,顿服即吐。


  又云:灸呕吐方:灸心俞百壮。


  又方:灸膈俞百壮。


  又方:灸胸堂百壮。


  又方:灸原阙五十壮。


  又方:灸胃脘百壮,三报。


  又方:灸脾募百壮,三报。


  卷第九


  治干呕方第十七


  《病源论》云: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故谓之干呕。


  《僧深方》治胃逆干呕欲吐无所去人参汤方:人参(二两) 干姜(四两) 泽泻(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茯苓(四两) 大黄(一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八合,日三。


  又云:茱萸汤,治干呕吐涎沫、烦心头痛方:茱萸(半升) 大枣(十枚)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日三服。


  又方:茱萸一升,大枣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半夏、干姜分等为散,服方寸匕。


  又方:生姜汁五合,蜜四合,二物,先煎蜜减一合,竟投姜汁,复煎数沸,稍稍啖之,勿久《范汪方》治卒干呕烦闷方:用甘蔗捣之,取汁,温服一升,日三。


  《集验方》治干呕或哕、手足逆冷方:橘皮(四两) 生姜(六两,切)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千金方》同之。)


  《葛氏方》治干呕不息方:捣葛根,绞汁,服一升许。


  又方:灸两手腕后两筋中一夫,名间使,各七壮。


  又《千金方》治干呕哕厥逆方:饮新汲水三升。


  又方:煮豉三升,饮汁。


  又方:浓煮三斤芦根,饮汁。


  又方:空腹饮生姜汁。


  又云:灸干呕方:灸心主,尺泽亦佳。(今按《明堂》云:在肘中缝上。)


  又方:灸乳下一寸二十壮。


  卷第九


  治哕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哕者,脾胃俱虚,受于风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传化,故谷之气与新旧相《葛氏方》治卒哕不止方:饮新汲井水:(今按《新录方》云:服井华水二升。数升。)


  又方:但闭气拆引。


  又方:痛抓眉中央,闭气。


  又方:好豉二升,煮取汁饮之。


  又方:枇杷叶一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再服。


  又方:煮芦根亦佳。(今按《千金方》:浓煮三斤饮汁。)


  又方:以物刺鼻中,若以少许皂荚纳鼻中,令嚏即止。


  《录验方》治呕哕橘皮汤方:生姜(四两) 橘皮(一两) 甘草(一两)


  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


  《新录方》治哕方:单服十沸汤,任多少。


  又方:生姜五大两,合皮捣取汁服。


  又方:荻根切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稍咽之。


  又方:橘皮五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三服。


  又方:灸腋下一寸。又灸胃脘穴。


  《苏敬本草注》治哕方:服千岁 汁。崔禹锡《食经》云:薯蓣为粉,和 汁煮作粥食之。


  《短剧方》治哕方:灸腋下聚毛中五十壮。


  又方:灸石关穴五十壮。


  《千金方》治 方:灸承浆炷如麦七壮。


  又方:灸脐下五寸七壮。


  又方:煮豉三升,饮汁。


  又方:空腹饮姜汁一升。


  医心方卷第九医心方卷第九背记《病源论》云:夫饮酒人大渴,渴而饮水,水与酒停聚胸膈之上,蕴积不散而成癖也,则令楮:陆法言云:刃吕反。释反云: 树也。恶木也。似伫子,可以为药也。又名通天木,蔡


  卷第十


  治积聚方第一


  《病源论》云: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穷也在左名曰在上下无时,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医门方》云:辨曰:肥气者,肥盛也,言肥气如覆杯,突出如肥盛之状;伏梁者,言其大奔积《华佗方》云:二车丸,常在尊者后一车,故名二车丸,主心腹众病,膈上积聚,寒热,食饮不消,或从忧恚喜怒,或从劳倦气结,或有故疾气浮,有上饮食衰少,不生肌肉,若辟在胁,吞一丸即消;若惊恐不安,吞一丸,日三;独卧不恐,病剧,昼日六七,夜三吞。微者,昼日四五、夜再吞。寒辟随利去,令人善矢气。又治:女子绝产,少腹苦痛,得阳亦痛,痛引胸中,积寒所致,风入子道,或月经未绝而合阴阳,或急欲尿而合阴阳,或衣未掺而合阴阳,或急便着之,湿从下上;久作长病,吞药如上,百日有子。二车丸方:蜀椒(成择一斤) 干姜(大小相称二十枚) 粳米(一升) 朗陵乌头(大小相称二十枚) 锻灶凡五物,以水一斗半,渍灰,练囊中盛半绞结,纳灰中一宿,暴干之,皆末诸药下筛,和以《范汪方》五通丸,主积聚、留饮、宿食、寒热、烦结,长肥肤,补不足方:椒目(一两,汗) 附子(一两,炮) 浓朴(一两) 杏仁子(三两,熬) 半夏(一两,洗) 葶凡八物,别捣葶苈、杏仁,使熟,合和诸药末,使调和,以蜜捣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


  又云:三台丸,主五脏寒热,积聚胪胀,腹大空鸣而噫食,不生肌肤,剧者咳逆,若伤寒病方:大黄〔十二两(一方二两),捶碎,熬令变色〕 葶苈(一升,熬令变色) 附子(一两, 令 ) 杏仁(一升,熬令变色) 硝石(一升) 芘胡(二两,洗) 浓朴(一两,炙) 茯苓(半两凡十物,皆捣筛,和以蜜捣三万杵,丸如梧子,从五丸起,不知稍增,取大便调利为度。


  又云:治久寒积聚方:虎杖根一升许。捣之,以酒渍,日三,饮一升。


  《短剧方》云:七气丸治七气。七气为病,有寒气、怒气、喜气、忧气、恚气、愁气、热气时,气则疾行足浮大黄(十分,炮) 人参(三分) 椒(二分,熬) 半夏(三分,炮) 乌头(五分,炮) 桔梗(苓(三分) 芎 (分)


  仁(三分)


  凡十七物,冶合下筛,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为度。


  (今坚如《千金方》七气汤,治忧气、劳气、寒气、愁气、或饮食为气、高气,或虚劳内伤,五脏不调,阳气衰少逆上下方:甘草(二两) 栝蒌(二两) 夕药(二两) 椒(三两) 半夏(二两) 人参(一两) 干地黄(二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神明度命丸,治久病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胸,腹中胀满,逆苦饮食,服之大黄(一两) 夕药(一两)


  二味,蜜丸如梧子,服四丸,日二,不知,可增至六七丸,以知为度。


  又云:胁下邪气积聚、往来寒热如温疟方: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


  《葛氏方》云:露宿丸,治大寒冷积聚方:石 干姜 桂 桔梗 附子 皂荚(各三两)


  捣筛,蜜丸,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增至十五丸。


  《僧深方》治心下支满痛,破积聚,咳逆不受食,寒热喜噎方:蜀椒(五分) 干姜(五分) 桂心(五分) 乌头(五分)


  上四物,冶合下筛,蜜和丸如小豆;先辅食以米汁,服一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一丸,《新录方》治积聚方:马苋捣汁为煎,令可丸,酒服如枣,日三。


  《德贞常方》积聚方:灸第十三椎节下间,相去三寸。


  又方:灸上脘穴,在鸠尾下二寸。


  又方:灸胃脘穴,在上脘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脐上一寸。


  《新罗法师》方:续随子(一名耐冬花),去上皮,以酒一合,和而服之二七粒,量人老少《崔禹锡食经》:取蔓菁子一升捣研,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浓服之,为妙药也,亦治症瘕


  卷第十


  治诸疝方第二


  《病源论》云: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故使荣(营)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入其腹或冷气《八十一难》云:五脏谓之疝,六腑谓之瘕。


  又曰:男病谓之疝,女病谓之瘕。


  《葛氏方》治卒得诸疝,少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白汗出欲死方:捣沙参(一名白参),下筛,以酒服方寸匕,立愈。


  又方:椒二合,干姜四两,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饴一斤,又煎取半升,分再服。


  又方:可服诸利丸下之,作走马汤亦佳。


  又方:灸心鸠尾下一寸,名巨阙,及左右各一寸,并百壮。


  《极要方》疗积年腹内宿结疝冷气及诸症瘕方:香美烂豉心(一升,曝干微熬,令气香即止) 小芥子(一升,唯去石,微熬令色黄)


  上,为蜜丸,空腹酒服二十五丸,加至三十五丸,日二服,初服半剂,已来腹中觉绞痛,勿怪《新录方》治诸疝方:桃白皮(一升)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酒服蒲黄二方寸匕,日二。


  又方:捣桃仁八十枚,去皮研如泥,酒下。


  又方:捣大蒜为泥,酒服如枣二枚,日三。


  《范汪方》治心疝灸法:两足大指甲本甲肉之际、甲内各半炷,随年壮又方:灸足心及足大指甲后横理节上及大指歧间白黑肉际,百壮则止。


  卷第十


  治七疝方第三


  《病源论》云:七疝者,厥逆心痛,足寒清,饮食吐不下,名曰厥疝;腹中气乍满,心下尽曰气行难《录验方》七疝丸,治人腹中有大疾,厥逆心痛,足寒冷,食吐不下,名曰厥疝;腹中气满减而相引人参(五分) 桔梗(五分) 黄芩(五分) 细辛(五分) 干姜(五分) 蜀椒(五分) 当归(五凡十物,冶下筛,和以白蜜,丸如梧子,先食,服四丸,日三。不知稍增,禁生鱼猪肉。


  (乌喙二合,服三丸,日三。《范汪方》有十二物:蜀椒五分、干姜四分、浓朴四分、桔梗二分、乌喙一合、黄芩四分、细辛四分、夕药四分、桂心二分、柴胡一分、茯苓一分、牡丹一分,先辅食,以酒服七丸,日三。)


  卷第十


  治寒疝方第四


  《病源论》云:阴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故令恶寒,不饮食,手足《葛氏方》治寒疝去来,每发绞痛方:吴茱萸(三两) 生姜(四两) 豉(二合)


  酒四升,煮取二升,二服。


  《短剧方》云:解急蜀椒汤,主寒疝心痛如刺,绕脐绞痛,腹中尽痛,白汗自出欲绝方蜀椒〔三百枚(一方二百枚)〕 附子(一枚) 粳米(半升) 干姜(半两) 大枣(三十枚) 半夏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热服一升,不瘥,复服一升。


  《经心方》蜀椒汤,治寒疝痛,腹胀奔胸方:吴茱萸(一升) 当归(一两) 夕药(一两) 黄芩(一两) 蜀椒(二合)


  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范汪方》治寒疝腹中痛,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炙) 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 生姜(三两) 大凡七物,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去滓,服一升,日三。


  《耆婆方》治寒疝积聚,用力不节,脉绝伤,羸瘦,不能食饮,此药令人强健,除冷气痞丸乌头(二十分,炮) 甘草(八分,炙) 真芎 (八分) 葶苈(八分,熬) 夕药(八分) 大黄上七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二,忌猪鱼五辛生冷酢滑。


  《新录方》治寒疝及冲心痛方:盐(五合) 灶突墨(三合)


  以水一大升,煮取一小升,顿服之,吐瘥。


  又方:水一升五合,渍豉一升五合,绞交取汁服之。


  又方:桃仁八十枚,去皮研如泥,酒下之。


  又方:桃白皮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以水若酒服乱发灰方寸匕,日二。


  又方:水酒服伏龙肝方寸匕,日二。


  又方:水服甑带节灰方寸匕,日二。


  又方:酒五升,烧鹿角一枚投酒中,分二三服之。


  又方:灸乳下一寸,足大指丛毛。


  又方:灸脐上三寸,名太仓,脐下二寸,名丹田,各五七炷,并要穴。


  又方:灸上脘七壮。


  又方:灸穷脊上一寸,百壮。


  又方:灸脊中百壮。


  卷第十


  治八痞方第五


  《病源论》云:荣(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而风邪外入,与卫气相搏,血气壅塞不通而成痞腹满,时时壮热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痞,而方家不显的,其证状。


  《八十一难》云: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也《录验方》治八痞麝香丸方:光明砂 麝香 丁香 曾青〔(一名空青)各一两〕 大黄(七分) 黄芩(三分) 朴硝(二两)


  凡十物,捣筛,蜜丸如小豆,一丸平旦空腹服,若老人壮者,同患之人,服如梧子一丸。


  《传信方》云:疗秋夏之交,露坐夜久,腹内痞如群石在腹中痛者方:大豆(半升) 生姜(八分)


  上,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已下,顿服,其坚痞立散。


  卷第十


  治症瘕方第六


  《病源论》云:症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不动移者,其名为症;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也。


  《葛氏方》云:症瘕病冲心不移动,饮食痛者死。


  《新录方》云:治一切病温白丸方:南州刺史臣阴铿言:臣蒙慈泽(或本“恩”),视事三年于今道士紫菀(二分) 吴茱萸(二分) 石上菖蒲(二分) 浓朴(二分) 桔梗(二分) 皂荚〔(兼协反)


  连(二分) 蜀椒(二分)


  上十五味,捣,下筛为散,用好蜜和,更捣三千杵,丸如梧子大,服二丸,不知稍增,可至上气十种治妇痛,或烦热五种惊痫只欲取水不调,或多或少,真似怀孕知子,或连年累月羸瘦困弊,遂致于死,或哭或歌,为鬼所乱,但能脓三升,其病即愈。臣见被堕伤,临死有积血,天阴即发,羸瘦着床,不能食饮,命在旦夕,服即愈,平安状如常。主簿陈胜累有心腹胀满,经十四年,瘦疲气闷,饮食不下,臣与此药服,服十日,下青虫六十枚,大小如树叶,头赤,虫身黑,下脓三升许,病即愈。臣公曹常患着床,以经数年,服此药三十日,下肉蜣螂百枚,有出青黄水一斗,病即愈。臣门师侄长多羸瘦着床,食便吐出,命在朝夕,从臣求药,服五丸,至十五日,下出肉虾蟆十枚,青水一斗,其病即愈。臣家内有人常患心病发无时节,发即欲死,服此药五六日,下肉蛇二枚,各长尺五寸,有头,眼未有瞳子,斑斑有文,其病即瘥。又臣治尼专,得大风,眉堕落,已经二年,遍身出疮,状如锥刀所刺,与药;服九丸,至一月,日出症虫五色,凡三升许,其病即愈,眉鬓遂生,至复如故。臣知方大验,死罪谨上也。服中禁忌冷水、生菜、生鱼、猪肉、滑、陈臭物、五辛。


  《僧深方》云:硝石大丸,治十二症瘕,及妇人带下,绝产无子,及症服寒食药而腹中有症河西大黄(八两) 朴硝(六两) 上党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


  凡四物,皆各异捣下筛,以三岁好苦酒置铜器中,以竹箸柱铜器中,一升作一刻,凡三刻,乃令服,强者粥食寒食药《千金方》治瘕症方:灸内踝后宛宛中,随年壮。


  又方:灸气海穴百壮,在脐下一寸半。


  又方:槲白皮煎令可丸,服之取知,病动若下,减之。


  又云:治症坚,心下如杯,食则腹满,心绞腹痛方:葶苈子(二两) 大黄(二两) 泽漆(四两)


  三味各异捣五百杵下筛,冶葶苈合膏,下二物散捣五百杵,和以蜜,服如梧子二丸,不知稍《医门方》疗症瘕,腹内胁下小腹胀满痛,冷即发,其气上冲心,不能饮食,或呕逆气急烦半夏(十分) 生姜(十分) 大黄(十二分) 槟榔仁(十分) 人参(八分) 吴茱萸(六分) 浓二枚)


  水九升,煮取三升,下大黄,更煮三沸,分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当利三二行。


  《广利方》理症瘕腹胀满坚硬如石,肚皮上青脉浮起方:紫葛粉(八分) 赤夕药(六分) 桔梗(六分) 紫菀头(三十五枚) 青木香(六分) 水路诃黎勒捣筛,蜜丸如梧子,空腹服十五丸,忌陈臭粘腻、猪肉。


  《葛氏方》治心下物大如杯,不得食者方:葶苈(二两) 大黄(二两) 泽漆(四两)


  捣筛蜜丸,捣千杵,服如梧子二丸,日三。


  卷第十


  治暴症方第七


  《病源论》云:暴症者,由脏气虚弱,食生冷之物,脏既本弱,不能消之,结聚成块,卒然《极要方》疗卒暴症,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刺,尽夜啼呼,不疗,百日内皆死,方:大黄(半斤) 朴硝(半斤)


  上,先捣大黄为散,然后和朴硝,以蜜合令相得,于铜器中置汤,上煎令可丸,丸如梧子大汪《葛氏方》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方:取牛膝根二斤,曝令小干,以酒一斗,渍之,密塞器口,举着热灰中,温之令味出,先食,又方:用蒴 根亦如此,尤良。


  又方:多取常(商欤)陆根捣蒸之以新布藉腹上,以药披着布上,以衣覆上,冷复易之,昼夜勿息。(以上《千金》《集验方》同之。)


  又方:取虎杖根一升,干捣酒渍,饮之从少起,日三佳,此酒治症,力胜诸大药。


  《新录方》治暴症,坚在心胁下,咳逆,不下食,或下不断,方:吴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令熟,布帛物裹以熨症上,冷更炒更燔用之,症当移走,复逐又云:暴症坚胀如石,痛欲死者方:取鼠壤土,黍穣二物,等分相和,并炒,遍熨病上取瘥。


  又方:单用鼠壤土亦好。


  又方:伏龙肝如前方。


  又方:病在上,服诸吐药去之,病在下,宜利疗之。


  《本草稽疑》云:捣莎草汁及干末服之。


  卷第十


  治蛇瘕方第八


  《病源论》云:人有食蛇不消因腹内生蛇瘕也。亦有蛇之精液误入饮食之内,亦令病之。


  其《新录方》治人食蛇不消,亦蛇之精液入饮食中,令人病之,腹内有蛇状,名之蛇瘕,方:浓作蒜齑,啜一升以上。陶云饼店蒜齑下蛇之药,非虚圣之。


  又方:鸠酸草捣取汁,服八合。


  又方:大豆叶捣取汁服一升。


  又方:常思草捣服如上,并频服之取瘥。


  《千金方》治蛇症方;白马毛切长五分,以酒服方寸匕,大者自出,更服二方寸匕,中者亦出,更服三方寸匕,小又云:治蛇瘕大黄汤方:大黄(半两) 乌贼鱼骨(二枚) 皂荚(六铢) 芒或硝如鸡子(一枚) 黄芩(半两) 甘草(大六味,以水六升,煮之三沸,去滓,纳芒硝,适寒温尽服之,十日复煮,作如上法,欲服之又云:治蛟龙病方:开皇六年,有人二月八月食芹得之,其病发似癫,面色青黄,服寒食强月,蛟龙子生在芹菜上,人食芹,不幸随食入腹,变成蛟龙。)


  卷第十


  治鳖瘕方第九


  《病源论》云:鳖瘕者,谓腹内瘕结如鳖状是也。有食鳖触冷不消而生者,亦有食诸杂物,而推《广济方》疗鳖症方:白马尿一升五合,温服之令尽,瘥。


  《葛氏方》治鳖瘕伏在心下,手揣见头足,时时转动者:白雌鸡一双,绝食一宿,明旦,膏煎饭饴之,取其矢无多少,于铜器中以尿和,火上熬可捣《千金方》治鳖症方:蓝叶一斗捣,水三升,绞取汁,服一升,日二。


  又方:白马尿一斗,鸡子三枚,取白合煮,取二合,空腹服之。(《广济方》同之。)


  《新录方》治鳖症,团团似鳖,有脚能动,数冲心痛者方:取蒴 根白皮,捣三升,以水五六合和搅,绞取汁,取七八合,吐出。


  又方:捣蓝汁服七八合。


  又方:单服白马尿一升,日二。


  卷第十


  治鱼瘕方第十


  《病源论》云:人有胃气虚弱者,食生鱼,因为冷气所搏,不能消之,结成鱼瘕,揣之有形《养生方》云:鱼赤目作脍,食之生瘕也。


  《新录方》治人食生鱼不消,又饮湖水,误小鱼入腹,不幸生长,名之鱼瘕方:炭火烧木瓜为灰,汤或酒中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烧鱼鳞为灰,汤若水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烧年久鱼网为灰,水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白马尿服一升。


  又方:煮橘皮汤服之。


  又方:豉汁服橘皮末方寸匕,日三。


  《葛氏方》治食鱼脍及生肉住胸中不消成 方:朴硝(如半鸡子者一枚) 大黄(一两)


  凡二物,以酒二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


  卷第十


  治肉瘕方第十一


  《病源论》云:人有病而常思得肉,得肉讫,又思之,名为肉瘕。


  《千金方》治肉瘕,思肉不已,食讫复思方:空腹饮白马尿三升,吐肉出之。


  《新录方》治肉瘕方:饮服大豆黄末一匕,日二。


  又方:浓豉汁服一升,日二。


  又方:煮菘菜,浓汁服之。


  卷第十


  治发瘕方第十二


  《病源论》云:人有因饮食内误有头发,随食而入成症,胸喉间如有虫下上去来者是也。


  《广济方》疗发症、唯欲饮油方:油一升,上香泽煎之,大钵劳贮安病患头边。令口鼻临油上,勿令得饮,及敷鼻面,并令香症出形为病。)


  又云:疗胸喉间觉有症虫,上下偏闻葱豉食香,此是发虫故也,油煎葱豉置口边,行术二日《新录方》治发瘕方,心满,食竟便吐者是。


  成煎猪脂二升,酒二升,煮三沸,一服一升,日二,取吐;发利瘕出乃止。


  又方:饮白马尿八合,日一,瘥止,发瘕令食竟便吐,余瘕则不然。(以上《千金方》同之


  卷第十


  治米症方第十三


  《病源论》云:人有好哑米,转久弥嗜哑之,若不得米,则胸中清水出,得米服水便止,米不消化,遂生症结。


  《千金方》治米症恒欲食米方:鸡矢(一升) 白米(五合) 二味合炒,令米焦捣末,水二升,顿服之,须臾吐出病碎米,若大良


  卷第十


  治水瘕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水瘕者,由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心下,肾经又虚,不能宣利泄便,致令《范汪方》治水瘕病,心下如数斗油囊裹水作声,日饮二三斗,不用食,但欲饮,久病则瘕蓖麻熟成好者二十枚,去皮,杯中研令熟,不用捣,水解得三合,宿不食,清旦一顿服尽,病故复不可饮,


  卷第十


  治食症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有人卒大能食,乖其常分,因饥,值生葱便大食之,仍吐一肉块,绕畔有口,其病即愈,故为食症,特由不幸致此,夭暴成症,非饮食生冷过度之病也。


  《广济方》疗食症方:有人一食饭七斗、并半猪饼,燔并不论,因苦饥于葱,中过饥急,即物


  卷第十


  治酒瘕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人有性嗜酒,饮酒既多,而食谷常少,积久渐瘦,其病遂常思酒,不得即吐诸瘕《新录方》治诸瘕方:灸膀胱俞三百壮以上。


  又方:酒若饮,服自发爪灰。


  又方:捣曲末,酒饮服之,日二。


  又方:葶苈子三升熬,以酒二升渍三日,温服半盏,日二。


  卷第十


  水病证候第十七


  《集验方》云: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其水腹也而岁不导品方》云:先从胸肿名曰石水,其根在脾。)


  《医门方》辨曰:近验水病者,小便皆涩,或黄或赤不出,溢入经络,致令肿满,名为水病又云:若诸皮肤水胀者,服诸发汗汤,得汗即愈,须慎风冷及咸食,宜食鲤鳢鱼, 小豆等《葛氏方》云:水病唇黑脐突出,死;水病脉出者,死。


  《千金方》云:水病初起,两目上先肿如老蚕色,颊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又云: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一月死,太太忌之。


  又云:水病忌丧孝、产乳、音乐、房室、喧戏、一切鱼、一切肉、生冷、酢滑、蒜、粘米、


  卷第十


  治大腹水肿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夫水肿病者皆营卫痞涩,肾脾虚弱所为,而大腹水肿者,或因大病之后,或水大《千金方》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者方:牛黄(二分) 昆布(十分) 海藻(十分) 牵牛子(八分) 桂心(八分) 椒目(三两熬) 葶苈七味,别捣葶苈,熟如膏,合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再,稍加,小便利为度。


  《医门方》疗大腹水肿,遍身洪满,小便涩少方:海蛤(六合,研如面) 葶苈子(十分熬) 茯苓(六分) 橘皮(四分) 郁李仁(四分) 桑根白捣筛为散,别捣葶苈子如脂,纳散中,蜜丸,空腹饮服七丸,日一,当利一二行,如不利,《新录方》治水病腹大面肿小便涩方:葶苈子(一升,熬紫色,捣如泥) 芒硝(三两) 吴茱萸(三合,捣为散)


  合三种更捣,加少蜜可丸,捣二千杵,饮服七丸,日二服,以小便利为度,忌咸醋,瘥止。


  《效验方》治水大腹葶苈子散方:蓝叶(三两) 大黄(一两半) 葶苈子(二两,熬)


  凡三物,治筛,先食,酒服二方寸匕,欲丸服,蜜和服如大豆,日二十丸。


  《短剧方》治水肿大豆汤方:大豆三斗,水五斗,煮令熟,出豆澄汁,更纳美酒五升,微火煎如饴,服一升,渐增之,令《耆婆方》治人水病、四肢脚肤(音府,腐字也)面腹俱肿方:香薷一百斤,以水煮之令熟,去滓更煎,令如饴糖,少少服之,当下水,小便数即瘥。


  又云:治人多水身重,口中水出,面虚越肿,宜泻方:桂心(一两半) 大腹槟榔(三七,口捶研) 生姜(一两半)


  三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当下水即瘥。


  《葛氏方》治大腹水病方:防己 甘草 葶苈(各二两)


  捣,苦酒和,服如梧子三丸,日三,恒将之,取都消乃止。


  又方: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五升,煮讫,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


  又方:恒啖小豆饭并饮汁佳。


  《本草经》云 肉主久水胀不瘥、垂死者,作羹食之,下水大效。


  《极要方》疗大小肿神方:白饧(四两) 桂心(一两) 桑根(六升) 甘草(一两炙) 人参(一两) 细辛(一两) 大枣(上,以水九升,煮桑根,取三升以煮药,取一升去滓,纳饧令烊尽,分三服,一日一夜,小便五六升即瘥。


  《龙门方》疗腹满如石、积年不损方:取白杨树东南皮或枝,去苍皮,护风细押削五升,熬云:每服一合,日三。


  灸水病法:《短剧方》云:灸膈俞(在第七椎下两旁一寸半)百壮,三报,灸脾俞(在十一椎下两旁一寸


  卷第十


  治通身水肿方第十九


  《病源论》云: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色荫反)液皮肤、流通四肢,所以通身肿也。


  《僧深方》治通身水肿,大小便不利方:常陆根(三升,薄切) 赤小豆(一斗)


  凡二物,水一斛,煮取一斗,稍饮汁,食豆,以小便利为度。


  又云:治大水面目身体手足皆肿方:大戟(分) 葶苈(三分,熬) 苦参(一分) 葱花(一分)


  凡四物,治下筛,以小麦粥服方寸匕,良效。


  《范汪方》治身体流肿,心下胀满,短气逆害饮食方:大豆一斗,以水三斗煮之,令得一斗七升,去滓,纳一斗好酒,合煎之,令得一斗七升,服《经心方》泻肺汤治一身面目浮肿方:末葶苈(弹丸) 大枣(二十枚)


  水三升,煮枣取汁一升半,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之,得至五服,若带水气者,先(今按:《医门方》:葶苈子二两,熬,大枣三十枚,水一斗,云云。)


  《张仲景方》青龙汤,治四肢疼痛、面目浮肿方:麻黄(半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半夏(二两)


  凡四物,切,以水八升,煮得二升,一服止。


  又云:治脾胃水,面目手足浮肿、胃脘坚大满短气,不能动摇桑根白皮汤方:桑根白皮(切二升) 桂(一尺) 生姜(三颗) 人参(一两)


  凡四物,切,以水三斗,煮取桑根竭得一斗,绞去滓,纳桂、人参、生姜,黄饴十两煮之,《医门方》疗遍身肿胀小便涩方:葶苈子(二两熬捣如泥) 大枣(三十枚去核)


  以水一大斗,煮取一小升,绞去滓,纳葶苈子于枣中,以微煎,揽勿停手,可丸止,丸如梧


  卷第十


  治十水肿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里水、气水先从水者者,乍来气,《短剧方》十水丸,治水肿方:肿从头起,名为白水,其根在肺,椒目主之;肿从胸起,名为气水,乍实乍虚,其根在肠,芫花主之;肿从股起,名为黑水,其根在肾,玄参主之;肿从面起,至足,名为悬水,其根在胆,赤小豆主之;肿从内起坚块,四肢肿,名为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主之;肿从四肢起,腹肿,名为风水,其根在胃,泽漆主之;肿从腹起,名为冷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肿从胸中起,名为赤水,其根在心,葶苈主之。上十种,随其病始所在,增其所主药皆一分,巴豆四分,去心、皮,冶末,合下筛蜜丸,服如梧子三丸,得下为度,不下,日三,亦可作散末食服半钱匕,大便利,明朝复服如法,再服病愈,即禁饮食,但得食干鱼耳。


  又云:十水散,治水肿方;先从脚肿,名曰清水,其根在心,葶苈子主之;先从阴肿,名曰肿,从口先从先从背肿,名曰鬼水,其根在胆,雄黄主之。上十物药二分,合捣下筛,空腹以水服方寸匕,当下水多者,减服,下少者益之。


  《范汪方》治十水丸方:第一之水,先从面目;肿遍一,身,名曰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第二之水,先以心肿遂主名曰黑之;第四肢小水,其小豆主之日三,欲熟之。


  《僧深方》治身体浮肿十水散方:芫花(三分) 决明(三分) 大戟(三分) 石苇(三分去毛) 巴豆(三分,去心)


  泽泻(三分)


  凡十物,冶下筛,以大麦粥清汁服方寸匕,日三。


  卷第十


  治风水肿方第二十一


  《病源论》云:脾胃虚,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令人身《短剧方》葱豆洗汤,治虚热及石热当风露卧冷湿伤肌,热菹(侧于反,《方言》:积也,盛也,绕也)在里,变成热风水病。心腹肿满,气急不得下,头小便不利,大便难,四肢肿如皮囊盛水,晃晃(胡广反,老蚕形也)如老蚕色,阴卵坚肿如斗,茎肿生疮如死鼠,此皆虚葱豆膏敷之,别以猪蹄汤洗阴茎创烂处及卵肿也。


  葱合青白(切,一升) 蒺藜子(一升,舂碎) 赤小豆(一升) 菘菜子(一升,舂碎) 蒴 (上六物,以水一石二斗,煮取八斗,以淋洗身肿处,葱豆膏、猪蹄汤方在本方。


  又云:葶苈子回神酒,治风水通身洪肿,肉如裂者、服之小便利自随消,方:春时酿清酒五斗(一方五升),葶苈子三升,熬,着酒中渍再宿,便服一合,以渐增之,病《极要方》治风水毒瓦斯遍身肿方:猪白皮(三两) 桑根白皮(五两) 橘皮(一两) 紫苏(二两) 生姜(四两) 大豆(三升)


  上,以水九升,煮取一大升,分四服,三剂,百日内忌咸、醋。


  《经心方》治风水大豆煎:生桑根白皮(细切三升,入土一尺者) 大豆(一斗)


  二味,以水六半,煮取一斗,去滓,下生姜汁二升,更煎取四升,分五合,第一服,日三夜又云:牵牛丸治脚肿满,步行不能,众恶毒水肿方:大黄(二两) 朴硝(三两熬) 牵牛子(七两熬) 桃仁(二两,去心熬) 干姜(二两半) 人参上七物,捣下筛,以蜜和舂万杵,服如梧子二十丸,以微利为度,肿即止,不瘥尽剂,尽剂《僧深方》治风水肿、症癖,常陆酒方:常陆根(一升,切)


  凡一物,以淳酒二斗渍三宿,服一升当下,下者减从半升起,日三,不堪酒者以意减之。


  又云:治通身肿,皆是风虚水气,亦治暴肿痛,蒲黄酒方:蒲黄(一升) 小豆(一升) 大豆(一升)


  凡三物,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耆婆方》治人风水气,面身俱肿,上气腹胀不能食,羸弱在床,经时不瘥者方:小豆(三升) 大麻子(三升,捣碎,以水研汁) 桑根白皮(一斤)


  合煮豆熟,食豆饮汁即大下水,即瘥。


  《苏敬本草注》煮 鱼食之,主水浮肿。


  又方:服鸭肪,食鸭头主水肿。


  又方:桑灰汁煮大豆,饮之下水肿。


  卷第十


  治水癖方第二十二


  《病源论》云:水癖由饮水浆不消,水气结聚而成,癖在于两胁之侧,转动便痛,不耐风寒《效验方》云:可服诸下药泻之。


  《玄感方》:灸挟脐两旁各三十壮。


  又方:灸两乳下一夫肋间二穴。


  《新录方》杏仁作煎或作丸,酒服如枣,日三。


  又方:灸桃仁准上。


  又方:单熬大麦 为散,服如上。


  《本草经》水研蓖麻子二十枚,服吐恶沫也。


  卷第十


  治身面卒肿方第二十三


  《病源论》云:身面卒洪肿者,亦水病之候也,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流溢,散于皮肤,令身体卒然洪肿。


  《范汪方》治卒肿大戟洗汤方:大戟(四两) 莽草(二两) 茵芋(二两) 大黄(二两) 黄连(二两) 芒硝(二两) 葶苈(二凡八物,皆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得一斗,绞去滓,洗肿上,日三。


  又云:治诸卒肿风掣痛方:末芥子,温汤和涂纸上以贴,燥复易,不堪其痛,热者小涂之,《僧深方》治暴肿方:破鸡子搅令其黄白涂肿上,燥复涂,大良。


  又方:大豆一升,熟煮饮汁,食豆不过三作良。


  《落手方》治暴肿方:捣葶苈子,薄之两三过即消。


  《葛氏方》治卒肿身面皆洪大方:凡此肿,或者虚气、或者风冷气、或者水饮气,此方皆治之:用大鲤鱼一头,以淳苦酒三升又方:大豆一升,熟煮漉,饮汁食豆,不过三作必愈,小豆亦佳。


  又方:大豆一斗,以水五斗,煮取二斗,去豆,纳酒八升,更煎取九升,分三四服,肿瘥又方:灸足内踝下白肉际三壮。


  又云:治肿入腹苦满,急害饮食方:葶苈(七两) 椒目(三两) 茯苓(二两) 吴茱萸(二两)


  又方:大戟 乌扇 术(各二两) 捣筛蜜丸如梧子,旦服二丸,当下。


  又方:若肿从脚起,稍上进者,入腹则杀人,治之方:生猪肝一具细切,顿食,勿与盐,乃可用苦酒耳。


  又方:煮豉汁饮之,以滓薄脚。


  卷第十


  治犯土肿方第二十四


  《病源论》云:犯土之病,由居住之处穿凿地土,犯触土气而致病也。令人身之肌肉头面遍《新录方》云,以水服伏龙肝方寸匕,此正犯土上气兼肿,大好。


  《本草拾遗》云,药有同类相伏者,不伏水土服土云云。以此按之,以鼠壤土熏熨肿上可善


  卷第十


  治黄胆方第二十五


  《病源论》云:黄胆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腑脏不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者,《葛氏方》云:黄病有五种,谓黄汗、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也。又云治黄胆一身面目以又方:捣生麦苗,水和绞取汁,服三升,小麦胜大麦。(今按:《范汪方》:不和水。)


  《范汪方》治黄胆茵陈汤方:茵陈蒿(六两) 大黄(二两) 栀子(十四枚)


  凡三物,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蒿减六升,去滓,内大黄、栀子煮取三升,分三服之。


  《短剧方》治黄胆身目皆黄,皮肤 尘出,三物茵陈汤方:茵陈蒿(一把) 栀子(十四枚) 石膏(一斤)


  凡三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石膏一斤,猛火烧令赤,投汤中沸,定清取汁,适《千金方》治黄胆身体面目皆黄三黄散方:大黄(四分) 黄连(四两) 黄芩(四两)


  三味为末,先食,服方寸匕,日三。今按《范汪方》:丸如梧子,服十丸。又《本草拾遗》云:药有同类相伏者,身黄服黄物。


  《录验方》治黄胆,大小便不利;面赤汗自出,此为表虚里实,大黄汤方:大黄(四两) 黄柏(四两) 栀子(十五枚) 硝石(四两)


  凡四物,切,以水一斗,煮得二升半,去滓,纳硝石复煎之,得二升,分再服,得快下乃愈。


  又方:芜菁子五升,末服方寸匕,日三。


  《医门方》疗黄病,身体面目悉黄如橘,由暴热外以冷迫之,热因流入胃中所致方:栀子仁(三两) 栝蒌(二两) 苦参(二两) 龙胆(三两) 大黄(三两)


  捣筛蜜丸,饮服三十丸,日三。加至五六十丸。


  《广济方》疗五种黄方:丁香(七枚) 瓜蒂(七枚) 赤小豆(七枚)


  为散,取暖水一鸡子许,和一钱匕服之,忌诸热食。


  《经心方》治黄胆单方:枸杞合小麦煮勿令腹破,熟而已,日食三升。


  《枕中方》治人黄病垂死者,服铁浆一升即愈。


  灸黄胆法:《葛氏方》灸脾俞百壮;又方:灸手太阴随年壮;又方:灸钱孔百壮;又方:灸胃脘百壮。


  《范汪方》灸脐上下两边各一寸半二百壮。


  《僧深方》灸第七椎上下;又方:屈手大指,灸节上理各七炷;又方:灸脊中椎七炷。


  《经心方》灸两手心各七壮。(《僧深方》同之。今按:可服诃黎勒丸、紫雪、红雪等。)


  卷第十


  治黄汗方第二十六


  《病源论》云:黄汗之为病,身体洪肿发热,汗出不渴,状如风水,汗染衣正黄如柏汁,此《医门方》疗黄汗:黄汗之病状,如风水,其脉沉迟,皮肤冷,手足微厥,面目四肢皮肤皆夕药(八两) 桂心(三两) 黄 (五两) 苦酒(五合)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饮一升心当烦,勿怪,至六七及即瘥。(今按:《葛氏方》:夕药三


  卷第十


  治谷疸方第二十七


  《病源论》云:谷疸之状,食毕头眩、心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肌大食,胃气冲熏所致。


  《葛氏方》治谷疸方:茵陈蒿四两,水一斗,煮得六升,去滓,纳大黄二两,栀子二七枚,煮服二升,分三服,尿《僧深方》治谷疸发寒热,不可食。食即头眩,心中怫冒不安大茵陈汤方:茵陈蒿(二两) 黄柏(二两) 大黄(一两) 甘草(一两) 人参(一两) 栀子(十四枚) 黄连凡七物,切,水一斗,煮得三升,分三服。


  卷第十


  治酒疸方第二十八


  《病源论》云:夫虚劳人若饮酒多、进谷少者则胃内生热,因大醉当风入水,则身自发黄,蒜齑其《千金方》治饮酒食少饮多澹结,发黄胆,心中懊 而不甚热,或干呕,枳实大黄汤下之,枳实(九枚) 大黄(二两) 豆豉(半升) 栀子(十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今按:《葛氏方》:大黄一两,枳实五枚,栀子七枚 豉一升。


  《范汪方》治饮酒得黄病方:柏生麦,以井华水绞取汁,顿服三升,先食,日三,有验。


  《僧深方》治酒疸方:生艾叶(一把) 麻黄(二两) 大黄(六分) 大豆(一升)


  凡四物,清酒三升,煮得二升,分三服。艾叶无生,用干半把。


  卷第十


  治女劳疸方第二十九


  《病源论》云:女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少腹满急,小便难,由大热而交接,交《千金方》云黄胆晡日晡发热恶寒,少腹急,体黄颜黑,大便溏黑,足心热,此为女劳也,硝滑石 石膏上二味,分等治,以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则瘥。(今按:《葛氏方》:有硝《医门方》疗女劳疸、谷黄方:苦参(四两) 龙胆(三两) 栀子(五两)


  捣筛为散,以猪胆汁和如梧子,以饮服二十丸,日三。


  卷第十


  治黑疸方第三十


  《病源论》云:黑疸之状,若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夫黄疸、《葛氏方》治黑疸者多死急治之方:土瓜根捣绞取汁,顿服一升,至三升顷,病当随小便去,不去更服之。(今按《范汪方》云


  卷第十一


  治霍乱方第一


  《病源论》云: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者,饮酒食胃,脾消则令乱,言《养生方》云:七月食蜜,令人暴下,发霍乱也。


  《千金方》云:论曰:原夫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食饮,非关鬼神。夫饱食肫脍,复餐乳酪、阳气欲升,阴气欲降,阴阳永隔,变成吐利,头痛如破,百节如解,遍体诸筋皆为回转,论时虽小,卒病之中,最为可畏,虽临深履危不足以喻之也。养生者宜达其旨趣,庶可免于夭横者矣。


  《极要方》云:得吐利者名湿霍乱,不得吐利者名干霍乱。干霍乱多杀人,往往有湿霍乱,不有性命之忧。


  《集验方》云:呕而吐利,此为霍乱也。


  《葛氏方》云: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于饮食,或饱食生冷物,杂以肥鲜酒脍,而当风履湿初得之便务令温暖,以火炭布其所卧床下,大热减并蒸被絮,若衣絮自抱,冷易热者。


  又方:可烧地,令热水泼敷;蒋席卧其上,浓覆之。


  又方:可作的尔热汤,着瓮中渍足令至膝,并铜器若瓦器盛汤,以着腹上,衣藉之,冷复易又方:可以熨斗盛火着腹上而不静者,便急灸之。灸之但明按次第,莫为乱灸,须有其病,火下《千金方》云:凡诸霍乱;忌米饮,胃得中米即吐不止,但得与浓朴葛根饮。(今按:《葛氏方》云:可□备浓朴,每向秋月,便 自随之。)


  又云:凡霍乱医所不治方:童女月衣,合血烧,酒服方寸匕,秘方。(今按:《短剧方》云《范汪方》治霍乱吐下不止,理中汤方: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


  (今按:《短剧方》:药各三两,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又《医门方》:白术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二两,干姜二两。水七升,煮取二升半。若胸满腹痛吐下者,加当归、浓朴各二两;若悸者、寒者、渴者,并主之。)


  《录验方》治霍乱虚冷吐逆下利理中丸方:人参 甘草(炙) 干姜 白术(各二两)


  凡四物,捣下蜜丸如弹丸,取一丸纳暖酒中服之,日三。


  (今按:《本草苏敬注》云:方寸匕散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弹丸一枚。)


  又方:单煮浓朴,饮一二升,有效。


  又方:煮梨叶服之。(今按:《医门方》云:取梨枝叶一大握,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立瘥。)


  《效验方》治霍乱吐下,理中散方: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 术(二两)


  凡四物,冶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短剧方》云:扶老理中汤,治羸老冷气恶心,食饮不化,腹虚满拘急短气,及霍乱呕逆,人参(五两) 干姜(六两) 术(五两) 麦门冬(六两) 附子(三两) 茯苓(三两) 甘草(五凡七物,下筛作散,临病者三合,白汤和方寸匕,一服不效,又服常将者,蜜丸酒服如梧子又云:霍乱吐下汗出,肉冷转筋,呕逆烦闷,欲得冷水者方:可与浓朴葛根饮进,沾喉中而又方:取藿香一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立愈。


  (今按:《本草》云:一把重二两为正。)


  又方:煮青木香汁饮,至佳。


  又云:治卒道中得霍乱,无有方药,危急方:芦蓬茸大把,煮令味浓,顿服二升即瘥,有效《医门方》治霍乱吐下不止者方:煮百沸汤,细细添生水,热饮之。(今按:《删繁论》云又方:或煮高良姜或煮木瓜汁饮之。


  《通玄经》云:治霍乱方:木瓜煮作饮服之(今按:《本草陶注》云:若子并枝煮饮。)


  《救急单验方》疗霍乱方:桂三两,煮汁取一盏顿服,验。


  《陶景本草注》云:霍乱吐下方:楠材削作 煮服之。


  卷第十一


  治霍乱心腹痛方第二


  《病源论》云:霍乱而心腹痛者,是风冷之气客于腑脏之间,冷气与真气相击,或上攻心,《葛氏方》治霍乱若心腹痛、急似中恶者方:捣生菖蒲根饮汁,少少令下咽即瘥。


  又云:卒得霍乱先腹痛者方:灸脐上一夫十四壮,名太仓。若绕脐痛者,灸脐下三寸四壮,《极要方》疗霍乱心腹激痛方:当归(三两) 桂心(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一两)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短剧方》治心腹暴痛,及宿食不消,或宿冷烦满成霍乱方:作盐汤三升,使极咸,热饮一《又云:霍乱腹痛吐下方:取桃叶,冬天用皮,绞取汁,一服一杯,立愈。亦可浓煮,饮三升《耆婆方》治霍乱先腹痛方:煮生姜热饮之。


  又方:浓朴汁饮之。


  《僧深方》治霍乱腹痛而烦方:高良姜四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苏敬本草注》霍乱绞痛方:粟米泔汁,饮数升,立瘥。


  《广济方》疗霍乱心腹痛烦呕不止方:浓朴(四两) 橘皮(二两)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藿香(一两) 高良姜(四两,切)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温三服,忌生冷、粘食。


  《通玄方》治霍乱先腹痛方:好验酢细细饮一盏许。


  又方:用火灸腹及背,得汗即愈。


  卷第十一


  治霍乱心腹胀满方第三


  《病源论》云:霍乱而心腹胀满者,是寒气与脏气相搏,真邪相攻,不得吐利,故令心腹胀《葛氏方》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方:生姜若干,姜一二升,以水五六升,煮三沸,顿服,若不即愈,更可作。


  又方:桂屑半升,以暖饮和之,尽服。


  又方:以盐纳脐中,灸上二七壮。


  又云:治苦烦闷腠满者方:灸心二七壮。


  又云:治烦呕腹胀浓朴汤方:浓朴(四两) 桂(二两) 枳实(五枚) 生姜(三两)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耆婆方》治霍乱烦闷腠满方:浓朴二两,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老人小儿《范汪方》治霍乱腹中胀满、恶毒闷绝不通气,气息急危方:生姜(一累) 栀子(十四枚) 桂心(一两) 香豉(五合)


  四物,捣,以酒二升解之,去滓顿服。(今按:《录验方》:生姜累数以其一支为累,取服《短剧方》治霍乱腹痛胀满短气不得吐下,灸不效者,热伏心脏中,烦闷郁郁者方:可取白无粉《僧深方》治霍乱腹胀满不得吐方:粱米粉五合,以水一升半,和如粥顿服,须臾吐,若不


  卷第十一


  治霍乱心烦方第四


  《病源论》云:霍乱而心烦者,由大吐大利,腑脏气暴极,故心烦,亦有未经吐利而烦者,《医门方》疗霍乱心烦方:香豉〔七合(绵裹)〕 栀子仁(三两) 浓朴(三两,炙)


  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重者,不过再,必愈。


  《通玄经》云:霍乱心烦闷不已方:用粟米汁饮之半升,即愈。


  又方:服粟米粉,和水服一合,立愈。


  又云:霍乱吐下已止,发热心烦欲饮水方:可与少秫米粉汁佳,若不止,可与葛根荠(脐


  卷第十一


  治霍乱下利不止方第五


  《病源论》云:霍乱而下利不止者,是肠胃俱冷而挟宿虚,谷气不消故也。


  《短剧方》治霍乱洞下腹痛方:以艾一把,以水三升,煮得一升,顿服之良。


  又云:霍乱卒吐下不禁者,人参汤主之,方: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葛根(二两) 橘皮(二两) 麦门冬(二两) 甘草(二两)


  凡六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葛氏方》治霍乱下利不止者方:灸足大指本节内一寸侧白肉际,左右各七壮,名大都。


  又云:霍乱吐下不止方:干姜 茱萸各一两,水二升,煮取一升,一服。


  又云:灸两乳边,里外近腋白肉际各七壮。


  今按:治霍乱吐利,理中汤、理中丸主之,在上条。


  又云:先洞下者,灸脐边一寸,男左女右,十四壮。又云吐而下不止者,脐下一夫约中七壮


  卷第十一


  治霍乱呕吐不止方第六


  《病源论》云:霍乱而呕吐者,冷气入于胃,胃气变乱,冷邪既盛,谷气不和,胃气逆上,《葛氏方》治霍乱呕不止方:生姜五两,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僧深方》治霍乱烦痛、呕吐不止并转筋方:生香 (一把) 桂心(二两) 生姜(三两)


  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甚良。


  又云:霍乱呕吐,水药不下茱萸汤方:茱萸(一升) 黄连(二两) 附子(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短剧方》治霍乱呕吐及暴下方:半夏(三两) 干姜(四两) 人参(三两) 桔梗(三两) 附子(四两)


  凡五物,下筛,临病和之,若吐下不止者,以苦酒和之,饮服二丸如梧子大。


  《范汪方》治霍乱呕吐附子汤方:大附子(一枚) 甘草(六铢) 蜀椒(二百粒)


  三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卷第十一


  治霍乱呕哕(于越反)方第七


  《病源论》云:霍乱而呕哕者,由吐利后胃虚而逆则呕,气逆遇冷折之,气不通则哕之。


  《范汪方》治霍乱呕哕、气厥不得息方:香豉(一升) 半夏(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二两) 人参(一两) 柴胡(一两)


  六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服七合,日三。


  又方:半夏二两,生姜二两,水三升,煮得一升二合,分再服。


  《葛氏方》:霍乱若 者,灸手腕第一约理中七壮,名心主,当中指也。


  《短剧方》治霍乱呕哕吐逆,良久不止方:灸巨阙并太仓各五十壮。(今按:巨阙穴在去鸠尾骨端一寸;太仓者中管穴,在上管下一寸


  卷第十一


  治霍乱干呕方第八


  《病源论》云:霍乱而干呕者,吐下后,脾胃虚冷,三焦不理,气痞结于心下,气时逆上,《短剧方》治霍乱或引饮,饮辄干呕方:生姜五两,以水五升,煮令得二升半,分再服良。


  又云:治干呕逆哕,手足厥冷橘皮汤方: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凡二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一服一升,汤下咽,即愈。


  《葛氏方》霍乱干呕者方:灸手腕后三指(寸)大两筋间,左右各七壮,名间使。


  又方:取薤一虎口(一握也),以水二升,煮令得一升半,服之,不过三作。


  卷第十一


  治霍乱烦渴方第九


  《病源论》云:霍乱烦渴者,大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脏燥,脏燥则渴也。烦渴不止则引饮《葛氏方》治霍乱吐下后大渴多饮则杀人方:可以黄粱米五升,水一斗,煮得三升,澄,稍稍饮之,勿饮余饮之。


  《医门方》霍乱热心烦渴者方:以糯米水渍研之,以冷熟水混,取米泔汁,恣意饮之即定,《僧深方》霍乱吐后烦而渴方:紫苏子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无子取生苏一把《短剧方》治霍乱烦渴者方:粢米汁泔,饮数升,立瘥。


  又方:取新汲冷水饮之。


  《集验方》云:治霍乱而渴者,理中汤主之。


  卷第十一


  治霍乱转筋方第十


  《病源论》云: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入于筋故也。


  《葛氏方》霍乱转筋者方:灸趾心下五六壮,名涌泉。


  又方:灸大指上爪甲际,七壮。


  又方:苦酒和粉涂痛上。


  又云:转筋入腹痛者方:令四人捉手足,灸脐左一寸,十四壮。


  又云:若转筋入腹中如欲转者方:烧编席索三指撮,酒服之。


  又云:釜底墨末,酒服之。


  又云:腹中已转筋者方;当倒檐,病患头在下,勿使及地,腹中平乃止。


  又云:若两臂脚及胸胁转筋者方:取盐一升半,水一斗,煮令热,渍手足,在胸胁者汤洗之《千金方》霍乱转筋方:蓼一把,去两头,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纳盐脐中,灸二七壮,并治腹胀。


  又方:以车毂中脂涂足心下。又方:灸足踵取筋上白肉际七壮,立愈。又方:灸少腹横骨中又云:转筋在两臂及胸中方:灸手掌白肉际七壮。


  又灸膻中、中府、巨阙、胃脘。


  《短剧方》治霍乱转筋方:以苦酒煮青布裹KT (音奄,渍也,又作踏,徒合反)之,冷复易。


  又方:可以白 (侧吏反)煮粉及热洗之。


  《龙门方》治霍乱转筋方:取木瓜子、根、茎煮汤服,验。


  《医门方》治霍乱转筋方:取热 灰,以验醋和令微温,炒令极热,以青布裹,及热熨筋上又云:霍乱遍身转筋入腹不可奈何方:多作盐汤内船槽(昨营反)中令温暖,渍足之佳。


  《小《极要方》霍乱转筋方:生姜(一斤)


  上,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删繁论》云:霍乱转筋方:取絮巾若绵,灸暖以敷筋上。(今按:《范汪方》:转筋在脚《范汪方》治霍乱转筋方:鼠壤土,水和涂其上,愈。


  又方:取KT 合粉小温之,涂手摩之。


  《广利方》治霍乱转筋入腹方:取盐三合,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青布浸汤中,用拭转筋《陶景本草注》云:治霍乱转筋者,但呼木瓜名,及书上作木瓜字,皆愈。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