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经解 清 叶桂
<篇名>本草经解
书名:本草经解
作者:叶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本草经解 清 叶桂
序一
夫立言者不其难哉。或敷陈繁赜而肯綮无闻。或梗概粗呈而源流俱昧。失则维均。故职详未若职要。而明其当然。又必抉其所以然。正如经籍。汉唐注疏。亦云详矣。宋贤则略名物而穷义理。斯道始朗如星日。今医之本草而有纲目。犹经籍之有注疏也。终身学而未知注疏者众矣。而医之于纲目亦然。畏其繁重记诵维艰也。惊犹河汉。会归不易也。于是乎因陋就简。承讹袭谬。凡然刀圭漫试。自诩良工。与夫坐拥皋比。居然名宿。滔滔皆是。堪一叹也。古吴叶先生儒者也。邃于易而善医。即以易之盈虚消息。通乎剂之缓急轻重。着书等身。其一为本草经解。于本经三百六十五种而损之。而益之。凡一百七十有四。其诠释也缕析详明。其制方也斟酌尽善。盖东璧之书淹通博大。此则撮其至要。洁静精微。固义文家法。
一立言而三不朽具焉者也。其锡山王君悦田。为海文殿元之群从。学易于先生。兼得活人之术焉。间出此视予。予寻绎再四。谓是论衡也。忍终秘乎。顷者家大人于政事余暇。刊布方书数种。补子惠所难周。掖斯人于耆艾。顾物药则其权也。并锲是书。欲学人咸奉为指南。譬若经生。即未遑远稽。讨矜奥博。但力守宋贤传注。深思潜玩。融会贯通。已无愧真儒。此叶先生着书本怀也。悦田兄尊闻雅意也。亦即家大人保赤情殷。常以济人利物。当随事力行。敦勉余兄弟之素志也。工竣为识诸首简。
雍正甲辰岁午月上浣河东杨缉祖序于六署之敬德堂
序二
古称神农氏辨别百草之性。咀味穷理。列为成书。后人定之。名曰本草纲目。然品汇既多。
篇章亦富。不无烦衍错杂之病。能贯通而得其要者诚难其人。昌黎韩子有言。记事者提要。
纂言者钩玄。苟或昧于阴阳类聚群分。未能推明其所以然。而欲临症补泻。得其所当然。难矣。叶君天士儒者。喜读书。尤邃于易。尝着易经象训十二卷。因易以悟医。通乎其理。撰述颇多。本草经解其一也。集中所载。择汤液中要品而得其精。家侄悦田从学有年。得其指示。抄录此书。出入必偕。近游六安。省舍弟于奎光清署。得谒州刺史杨公。公一见之。反复赞叹。以为诠释之精。无逾此编。即命远斋公子付之梓人。以公当世。使学人识其要领。
于本草之精义。洞然豁然。纲举目张。忘乎其纂辑之劳。而具有贯通之益。其于人之疾也。
庶无谬乎。愿以此编为良医家法也。
雍正二年十一月日长至锡山王云锦书于荷经之凝斋
卷一 草部上
【人参】
气微寒。味甘。无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气微寒。禀天秋令少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浓于味。阳也。肺为五胖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主生气。
人参气寒清肺。肺清则气旺。而五脏俱补矣。精者阴气之英华。神者阳气之精灵也。微寒清肺。肺旺则气足而神安。脾属血。人身阴气之原。味甘益脾。脾血充则阴足而精安。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精神安。魂魄自定矣。气虚则易惊。血虚则易悸。人参微寒益气。味甘益血。气血平和。惊悸自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参益气。正气充足。其邪自不能留。故能除邪气。五脏藏阴者也。五脏得甘寒之助。则精气上注于目而目明矣。心者神之处也。神安所以心开。开者朗也。肾者精之舍也。精充则伎巧出而智益。久服则气足。故身轻。气足则长生。故延年也。
制方:人参同五味子、麦冬。名生脉散。补阴生津液。同辰砂。治惊。同炮姜。则补气温中。
同白术、炮姜、甘草。名理中汤。治胸中寒邪痞塞。同白茯、白术、甘草。名四君子汤。治脾湿不治食入即同苏治血虚发热。同炮姜、北味、白术、甘草、白芍。治中气虚喘。同黄、甘草、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北味、苁蓉。治肾虚水泛成痰。同乳香各一钱。丹砂五分末。鸡蛋清和姜汁调服。
治横生倒产。同归身、麦冬、五味。治闻雷即晕。同赤茯、龙齿、辰砂。治离魂。同陈皮。
治房后困倦。同柴胡、大枣、生姜。治虚劳发热。同赤茯、麦冬。治齿缝出血。同莲肉、川莲。
白芍、甘草。治血虚腹痛。同附子、肉桂、炮姜。治寒厥。同附子、北味。治气脱中寒。同白术、麦冬、五味。治中暑倦怠。同白芍、沉香。治气虚胸满。同升麻。补上焦元气。泻肺中伏火。同白茯。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伏火。同沉香、茯神。治心虚邪客作痛。同黄、白芍、北味。治汗多亡阳。同知母、石膏、粳米、甘草。名人参白虎汤。治气虚伤暑。同附子、白芍、白术、白茯、甘草。治小儿慢惊。同菖蒲、莲肉。治产后不语。同附子、肉桂、麦冬、五味。治下虚寒而上大热。同黄、天冬、北味、牛膝、杞子、菖蒲。治中风不语。同大枣、白芍、甘草、枣仁、圆肉。治脾阴虚。同木瓜、藿香、橘红。治气虚反胃。同姜皮各两许。水煎露服。治气虚疟久不止。
卷一 草部上
【黄】
气微温。味甘。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补虚。小儿百病。(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
黄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也。风湿热壅于肌肉筋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风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
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甘温。补益气血。故治癞疾也。肠为痔。肠者手阳明经也。太阴脾。为阳明行津液者也。甘温益脾。脾健运。则肠行而痔愈也。鼠者瘰也。乃少阳经风热郁毒。黄入胆与三焦。甘能解毒。温能散郁。所以主之。人身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入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
制方:黄同桂枝、白芍、甘草、姜、枣、饴。名黄建中汤。治脾阴虚。同桂枝、白芍、甘草、防风。治表虚自汗。同茅术、生地等分。牛膝、黄柏减半。丸。治湿毒疮久不愈。用盐水炒五钱。白茯一两。末。治气虚白浊。同甘草。治虚渴。同麻仁、陈皮、白蜜。治老人虚闭。同川莲。治肠风下血。同川芎、糯米。治胎不安。同生地、熟地、黄柏、黄连、黄芩、归身、枣仁。治阴虚盗汗。同生地、熟地、归身、人参、枣仁、北味。治表虚自汗。同人参、甘草。名保元汤。治阳虚及虚痘症。同白芷、白芨、甘草、金银花、皂刺。排脓止痛。
卷一 草部上
【术】
气温。味甘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术性温。禀天阳明之燥气。入足阳明胃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风寒湿三者合成痹。痹者拘挛而麻木也。盖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也。死肌者。湿邪侵肌肉也。痉者。湿流关节而筋劲急也。疸者。湿乘脾土肌肉发黄也。皆脾胃湿症。术性甘燥。所以主之。胃土湿。则湿热交蒸而自汗发热。术性燥湿。故止汗除热也。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湿。则失其健运之性而食不消矣。术性温益阳。则脾健而食消也。煎饵久服。则胃气充足。气盛则身轻。气充则不饥。气纳则延年。所以轻身延年不饥也。
制方:术同枳实作汤。治水饮。作丸。名枳术丸。治面黄食不化。同人参。治脾肺俱虚。同白芍、白茯、甘草。治脾虚肌热。同泽泻。治心下有水。同牡蛎、浮麦、石斛。治脾虚盗汗。同姜酒煎。治产后呕逆。同陈皮。治脾虚胀满。同谷芽、猪肚丸。治脾虚少食而瘦。同白芍、肉果炮姜暑泻。同苦参、牡蛎、猪肚丸。治胃湿热而瘦。同麦冬、石斛、黄柏、白芍、木瓜、苡仁、北味。
治痿。
卷一 草部上
【甘草】
气平。味甘。无毒。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清火炙用补中)
甘草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降味升。阳也。肺主气。脾统血。肺为五脏之长。脾为万物之母。味甘可以解寒。气平可以清热。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热而筋骨。气平入肺。平肝生肾。筋骨自坚矣。脾主肌肉。味甘益脾。肌肉自长。肺主周身之气。
气平益肺。肺益则气力自倍也。金疮热则。气平则清。所以治。味甘缓急。气平清热。
故又解毒。久服肺气清。所以轻身。脾气和。所以延年也。
制方:甘草佐黄、防风。治气虚痘症。同白芍、黄芩。名黄芩汤。治痢。同白芍。名甲己汤。
治泄。同人参、炮姜、肉桂。则温中。同麦冬、枇杷叶、苏子。则下气。同川莲、白芍、升麻、滑石。治热痢。同人参、菖蒲、益智、圆肉、枣仁、远志。治健忘。同桔梗、元参、牛蒡、花粉。利咽喉。同麦冬、石膏、竹叶、知母。名竹叶石膏汤。治烦闷燥渴。同川莲、木通、赤茯、生地。泻心火。同桂枝、人参、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姜、枣、酒。名复脉散。
治心脾血枯。甘草一味。水炙熬膏。治悬痈如神。
卷一 草部上
【山药】
气温平。味甘。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炒用)
山药气温平。禀天春升秋降之和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升味和。阳也。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甘平益血。
故主伤中。脾主肌肉。甘温益脾。则肌肉丰满。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气温益气。味甘益血。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为中州。血为中守。甘平而益脾血。所以补中。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气充。则气力倍也。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气温禀春升之阳。所以益肝而强阴也。久服。气温益肝。肝开窍于目。目得血则明。气平益肺而生肾。肾开窍于耳。耳得血则聪。味甘益脾。脾气充则身轻。脾血旺则不饥。气血调和。故延年也。
制方:山药同生地、杞子、牛膝、甘菊、白蒺藜、五味。治肝肾虚怯。同莲肉、扁豆、人参、白芍、白茯、甘草、陈皮。治脾虚泄泻。同羊肉、肉苁蓉作羹。治虚羸。
卷一 草部上
【薏苡仁】
气微寒。味甘。无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糯米炒)
苡仁气微寒。禀天秋金之燥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经云。湿热不攘。则大筋软短而拘挛。苡仁气微寒。清热利湿。所以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也。久风。长久之风也。风淫则末疾。所以手足麻木而湿痹生焉。苡仁甘寒。其主之者。甘以行之。寒以清之也。微寒。禀秋金之燥气而益肺。肺气治则下行。故主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者。湿行则脾健而身轻。金清则肺实而气益也。
制方:苡仁同木瓜、石斛、萆、黄柏、生地、麦冬。治痿厥。同五加皮、牛膝、石斛、生地、甘草。治筋拘急。专一味多服久服。治湿火伤肺。肺痈肺痿及痿症。
卷一 草部上
【何首乌】
气微温。味苦涩。无毒。主瘰。消痈肿。疗头风面疮。治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马豆蒸用)
何首乌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苦涩无毒。得地火水之味。入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气味升少降多。阴也。瘰少阳之郁毒。首乌入少阳。
气温则通达。所以主之。痈肿及头面风疮。皆属心火。味苦入心。气温能行。所以主之。肠为痔。痔者湿热伤血之症也。味苦清血。故亦主之。心为君火。火郁则痛。苦能泄。温能行。故主心痛。心主血。肾藏气。味苦益血。味涩益气也。髭发者血之余也。心者生之本。
其华在面。心血通流。则髭发黑而颜色美矣。其黑髭发悦颜色者。苦益血而温能通也。肝主筋。肾主骨。藏精与髓。胆气疏则肝血润。心血充则肾精足。其坚筋骨益精髓者。气温益胆。味苦涩而交心肾也。心肾交。则火降水升。自延年不老矣。治产后及带下诸疾者。以气温能升少阳之生气。味苦涩交心肾之阴阳也。
制方:首乌同牛膝、鳖甲、陈皮、青皮。治疟邪在阴分。如表虚脾弱。加人参三五钱。同金银花、地榆、川莲、白芍、升麻、葛根、甘草、滑石、山豆根、犀角、草石蚕。治痢纯血诸药不效者。首乌日日生嚼。治瘰或破或不破。并用叶捣涂。同牛膝丸。治腰膝软疼。及风痰久疟。
卷一 草部上
【百合】
气平。气甘。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百合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降味和。阴也。肺主气。气逆则腹胀心痛。谓之邪者。盖非其位则为邪也。气平下降。所以主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气化则出。肺主气。而与大肠为合。脾者又为胃行津液者也。百合甘平。平则气降。气化及于州都。则小便利。甘则脾润。脾行胃之津液。则大便利也。脾为中州。补中者味甘益脾也。肺主气。益气者气平肃肺也。
制方:百协议麦冬、白芍、甘草、木通。利大小便。同知母、柴胡、竹叶。治寒热邪气。通身疼痛。同麦冬、五味、白芍、甘草。补中益气。同白芍、白茯、车前、桑皮。治皮毛浮肿。
卷一 草部上
【菟丝子】
气平。味辛甘。无毒。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酒蒸)
菟丝子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燥金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其主续绝伤者。肺主津液。脾统血。辛甘能润。
润则绝伤续也。肺主气。脾主血。胃者十二经之本。气平而味辛甘。则气血俱益。故补不足也。气力者得于天。充于谷。辛甘益脾胃。则食进而气力充也。脾胃为土。辛甘能润。则肌肉自肥也。
制方:菟丝子单服。补血。同熟地丸。治阴损。同杜仲丸。治阳虚。同白茯、石莲。治白浊。
同麦冬丸。治心肾不足。口干怔忡。同牛膝。治腰膝痛。
卷一 草部上
【淫羊藿】
气寒。味辛。无毒。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羊脂拌炒)
淫羊藿气寒。禀天冬令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辛无毒。得地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阴者宗筋也。水不制火。火热则筋失其刚性而痿矣。淫羊藿入肾而气寒。寒足以制火而痿自愈也。绝伤者。阴绝而精伤也。气寒益水。味辛能润。润则阴精充也。茎。玉茎也。痛者火郁于中也。热者清之以寒。郁者散之以辛。所以主茎中痛也。小便气化乃出。辛寒之品。清肃肺气。故利小便。肺主气。肾统气。寒益肾。辛润肺。故益气力也。气力既益。内养刚大。所以强志。盖肾藏志也。
制方:淫羊藿浸酒。治偏风不遂。水涸腰痛。同五味、覆盆丸。治三焦咳嗽。专为末泡汤漱。
治牙痛。
卷一 草部上
【巴戟天】
气微温。味辛甘。无毒。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酒焙)
巴戟天气微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阳明燥金胃经。气味俱升。阳也。风气通肝。巴戟入肝。辛甘发散。主大风邪气。散而泻之也。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痿而不起。则肝已全无鼓动之阳矣。巴戟气温益阳。所以主之。盖巴戟治阳虚之痿。淫羊藿治阴虚之痿也。肝主筋。肾主骨。辛温益肝肾。故能强筋骨也。胃者五脏之原。十二经之长。辛甘入胃。温助胃阳。则五脏皆安也。胃为中央土。土温则中自补矣。肾统气而藏志。巴戟气温益肝。肝者敢也。肝气不馁。则不耗肾。而志气增益也。
制方:巴戟天同五味、苁蓉、山茱萸、鹿茸、柏仁、杞子、补骨脂。治阴痿。同鹿角、柏仁、天冬、远志、莲须、覆盆、黄柏。治夜梦鬼交泄精。同熟大黄。治饮酒人脚。
卷一 草部上
【肉苁蓉】
气微温。味甘。无毒。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久服轻身。(洗去甲用)
肉苁蓉气微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色黑而润。制过味咸。兼入足少阴肾经。气味俱浊。降多于升。阴也。填精益髓。又名黑司命。五劳者。劳伤五脏之真气也。劳者温之。苁蓉气温。所以治劳也。七伤者。食伤。
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之七伤也。七者皆伤真阴。肉苁蓉甘温滑润。能滋元阴之不足。所以主之也。中者阴之守也。甘温益阴。所以补中。茎。玉茎也。寒热痛者。阴虚火动。或寒或热而结痛也。苁蓉滑润。滑以去着。所以主之。五脏藏阴者也。
甘温润阴。故养五脏。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肝得血则强。苁蓉甘温益肝血。所以强阴。
色黑入肾。补益精髓。精足则气充。故益精气。精气足则频御女。所以多子也。妇人症瘕。
皆由血成。苁蓉温滑而咸。咸以软坚。滑以去着。温以散结。所以主之也。久服。肝脾肾精充足。所以身轻也。
制方:肉苁蓉同白胶、杜仲、地黄、当归、麦冬。治妇人不孕。同人参、鹿茸、牡狗茎、白胶、杜仲、补骨脂。治阳痿。及老人阳衰。一切肾虚腰痛。兼令人有子。同黄。治肾气虚。同北味丸。治水泛成痰。同鹿茸、山药、白茯丸。治肾虚白浊。同沉香、脂麻丸。治汗多便秘。
同山萸、北味丸。治消中易饥。专用二三两白酒煎服。治老人便闭。同山药、杞子、山萸、北味、黄、归身。治肾燥泄泻。同白芍、甘草、黄芩、红曲。治痢。
卷一 草部上
【地黄】
气寒。味甘。无毒。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
疗折跌绝筋。久服轻身不老。生者尤良。
地黄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重浊。阴也。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所以主之。痹者血虚不运。而风寒湿凑之。所以麻木也。地黄味甘益脾。脾血润则运动不滞。气寒益肾。肾气充则开合如式。血和邪解而痹瘳矣。肾主骨。气寒益肾。则水足而骨髓充。脾主肌肉。味甘润脾。则土滋而肌肉丰也。作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着也。其除痹者。血和则结者散。阴润则闭者通。皆补脾之功也。
其疗折跌绝筋者。筋虽属肝。而养筋者脾血也。味甘益脾。脾血充足。则筋得养而自续也。
久服气寒益肾。肾气充所以身轻。味甘益脾。脾血旺则华面。所以不老。且先后二天交接。
元气与谷气俱纳也。
制方:地黄同大蓟、小蓟各半。捣取自然汁。和童便服。治血热吐衄症。同麦冬。治产后烦闷。
同沙蒺藜、苁蓉、鹿茸、山茱萸、北味。治男子精寒。同白茯、丹皮、泽泻、山茱萸、山药。
名六味汤丸。治一切阴虚症。同人参、远志、麦冬、枣仁、柏仁、茯神、甘草。治心虚怔忡悸忘。
同黄、川莲、黄柏、枣仁、五味、麦冬、圆肉、牡蛎。治盗汗不止。同麦冬、五味、牛膝、杞子、车前、阿胶、天冬。治尿血。同麦冬、五味、牛膝。治下部无力。同砂仁。治胎动下血腰痛。同生姜。治产后中风。同醋炒黄。治肠风不止。同肉桂、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白茯。名七味汤丸。治命门火衰。同肉桂、附子、山茱萸、白茯、丹皮、泽泻、山药丸。
名肾气丸。治命门虚寒。
卷一 草部上
【天门冬】
气平。味苦。无毒。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不饥。(去心)
天门冬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寒凉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其主暴风湿偏痹者。燥者濡之。热者清之。着者润之也。盖风本阳邪。
风湿偏痹。发之以暴。暴病皆属于火也。骨属肾。肾属水。天冬气平益肺。肺金生水。故骨髓强也。三虫伏尸。皆湿热所化。味苦可以祛湿。气平可以清热。湿热下逐。三虫伏尸皆去也。久服益肺。肺清则气充。故益气。气足则身轻。气治则延年。气满则不饥也。
制方:天冬同麦冬、五味煎膏。治消渴。同生地、人参。滋养阴血。同生地、麦冬丸。煎逍遥散下。治妇人骨蒸。同生地、麦冬、白芍、鳖甲、牛膝、杜仲、续断、童便。治吐血。
卷一 草部上
【麦门冬】
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
不老不饥。(去心)
麦冬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和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降味和。阴也。心腹者。肺脾之分。结气者。邪热之气结也。其主之者。麦冬甘平。平能清热。甘缓散结也。中者阴也。伤中者阴伤也。甘平益阴。故主伤中。脾为胃行津液者也。
脾血不润。则不能为胃行津液。而伤饱之症生矣。味甘而润。滋养脾血。故主伤饱。脉者血之府。胃与脾合。胃络脉绝者。脾血不统。脉络不与胃相接也。甘润养阴。所以续脉。脾主肌肉。而禀气于胃。脾阴不润。则肌肉不长。而胃气上逆。肺亦能呼不能吸。而气短促矣。
麦冬味甘益脾。故主羸瘦。气平益肺。故主短气也。久服肺气充。所以身轻。脾血润。所以不老不饥也。
制方:麦冬同川连。治消渴饮水。同甘草、粳米、大枣、竹叶。治劳气欲绝。同乌梅。治下利口渴。同人参、北味、杞子。治虚热病暑。同沙参、北味。治心肺虚热。
卷一 草部上
【葳蕤】
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烂泪出。
葳蕤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和湿土之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甘平之品。则能清能润。故亦主心腹结气也。其主虚热者。甘能补虚。
平可清热也。湿毒腰痛。及茎中寒。目痛烂泪出。皆太阳膀胱之病也。膀胱之经。起于目内。其直者下项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膀胱本寒水之经。膀胱有湿毒。则湿气走腰中而痛。走膀胱而茎中寒矣。于是膀胱湿火上炎于经络。目痛内烂而泪自出也。其主之者。膀胱之开合。皆由气化。葳蕤气平益肺。肺气降则小便通。湿行火降。而诸症平矣。盖膀胱津液之府。肺乃津液之原。润其原。则膀胱之湿亦行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者如此。
制方:葳蕤同黄。治老人大便秘。同漆叶。治阴虚。兼令人有子。
卷一 草部上
【牛膝】
气平。味苦酸。无毒。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
牛膝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酸无毒。得地木火之味。入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络。气味俱降。阴也。肺热叶焦。发为痿痹。牛膝苦平清肺。肺气清则通调水道。寒湿下逐。营卫行而痿痹愈矣。湿热不攘。则大筋软短。而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矣。
牛膝苦酸。酸则舒筋。苦除湿热。所以主之也。逐血气者。苦平下泄。能逐气滞血凝也。伤热火烂者。热汤伤。火伤疮也。苦平清热。酸能收。敛则止。而疮愈也。苦味伐生生之气。
酸滑伤厥阴之血。所以堕胎。久服则血脉流通无滞。所以轻身而耐老也。
制方:牛膝同生地。治下元虚。专用五两酒煎。治女人阴痛。同当归、生地。下死胎。用三两同鳖甲三钱。治疟在阴分久不愈。胃虚加人参一两。陈皮去白五钱。同青蒿、生地、麦冬、杞子。治血虚发热。
卷一 草部上
【续断】
气微温。味苦。无毒。主伤中。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酒炒用)
续断气微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升味降。阳也。肝藏血。心主血。血者营也。中之守也。血虚则中伤。续断气微温入肝。
肝者阳中之少阳。以生气血者也。所以主伤中。补不足者。补肝经之不足也。金疮痈疡。
皆伤血之症。气温益血。味苦清心。所以主之。折跌续筋骨者。气微温能活血。血活则断者续也。女人血不足则乳难。气温行血。血充乳自多也。肝者罢极之本。以生血气之脏也。气微温。达少阳之气。所以益气力也。
制方:续断一味。治产后诸症。同杜仲、枣肉丸。治胎不安。同北味、木瓜、炮姜、牛膝、丹皮、生地。治产后火升。
卷一 草部上
【五味子】
气温。味酸。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五味子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升味降。阴也。胆者担也。生气之原也。肝者敢也。以生血气之脏也。五味气温益胆。
味酸益肝。所以益气。肝血虚则木枯火炎。乘所不胜。病咳逆上气矣。五味酸以收之。
温以行之。味过于酸。则肝气以津而火不炎矣。肝气不足。则不胜作劳。劳则伤其真气。而肝病乘脾。脾主肌肉。故肌肉瘦削。五味酸以滋肝。气温治劳。所以主劳伤羸瘦也。肝胆者。东方生生之脏腑。万物荣发之经也。肝胆生发。则余脏从之宣化。五味益胆气而滋肝血。所以补不足也。阴者宗筋也。肝主筋。味酸益肝。肝旺故阴强也。酸温之品。收敛元阳。敛则阴生。精者阴气之英华也。所以益男子精也。
制方:五味子同黄、麦冬、黄柏。治夏月困乏无力。同炮姜炭。敛浮游之火归于下焦。同干葛、扁豆。治酒疸。同苦茶、甘草。治久咳。同白矾末。猪肺蘸服。治痰嗽并喘。专为末。治肝虚泄精。及阳事不起。同生地、丹皮、山萸、山药、泽泻、茯芩。名都气汤。治水虚火炎。同淫羊藿丸。治阴虚阳痿。临房不举。易泄易软。
卷一 草部上
【沙参】
气微寒。味苦。无毒。主血结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沙参气微寒。禀天初冬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心主血而藏神。神不宁则血结而易惊矣。结者散之。惊者平之。沙参味苦能散。气寒能平也。心火禀炎上之性。火郁则寒。火发则热。苦寒之味能清心火。故除寒热。阴者所以守中者也。气寒益阴。所以补中。肺为金藏。其性畏火。沙参入心。苦寒清火。所以益肺气也。
制方:沙参一味。治肺热咳嗽。为末。酒服方寸匕。治卒疝。少腹及阴中相引绞痛。自汗出欲死者。用米饮下二钱。治白带。
卷一 草部上
【芍药】
气平。味苦。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赤者破血)
芍药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腹者足太阴行之地。邪气者。肝木之邪气乘脾土作痛也。芍药入肺。气平伐肝。所以主之。血痹者。血涩不行而麻木也。芍药入心。苦以散结。故主之也。坚积。坚硬之积也。疝者。小腹下痛。肝病也。瘕者。假物而成之积也。寒热疝瘕者。其原或因寒或因热也。芍药能破之者。味苦散结。气平伐肝也。诸痛皆属心火。味苦清心。所以止痛。膀胱津液之出。皆由肺气。苦平清肺。肺气下行。故利小便。肺主气。壮火则食气。芍药气平益肺。肺清故益气也。赤者入心与小肠。心主血。小肠主变化。所以行而不留。主破血也。
制方:芍药醋炒则入肝。同白术补脾。同川芎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归身补血。同甘草止痛。
同黄连止泻。同姜枣温经散湿。同甘草。夏加黄芩。冬加桂枝。治腹中虚痛。同甘草。治消渴引饮。同犀角。治衄血咯血。同香附、熟艾。治经水不止。同香附末。盐汤调服。治血崩带下。
同川连、滑石、甘草、升麻、人参、莲心、扁豆、红曲、干葛。治痢。同荆芥、防风、生地、甘草。治肠风。同归身、生地、牛膝、炮姜、续断、麦冬、五味。治产后虚热。同黄、防风。治表虚自汗。同陈皮、藿香、木瓜、甘草。治中恶腹痛。同白术、白茯、猪苓、陈皮。
治脾湿腹痛。
卷一 草部上
【当归】
气温。味苦。无毒。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汁饮之。
当归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升味浓。阳也。其主咳逆上气者。心主血。肝藏血。血枯则肝木挟心火上刑肺金。而咳逆上气也。当归入肝养血。入心清火。所以主之也。肝为风。心为火。风火为阳。但热不寒者为温疟。风火乘肺。肺主皮毛。寒热洗洗在皮毛中。肺受风火之邪。不能固皮毛也。当归入心入肝。肝血足则风定。心血足则火息。而皮毛中寒热自愈也。妇人以血为主。漏下绝子。
血枯故也。当归补血。所以主之。诸恶疮疡。皆属心火。心血足则心火息。金疮失血之症。
味苦清心。气温养血。所以皆主之。用煮汁饮者。取汤液之功近而速也。
制方:当归同黄。名补血汤。治血虚发热象白虎症。同川芎。名佛手散。治失血眩晕。本味酒煮。治血虚头痛。同知母。治衄血不止。同牛膝、甘草梢。治小便血。为末酒服。治心下刺痛。酒浸。治臂痛。用一两水煎露服。治温疟。用二两。吴萸一两同炒。去萸为末蜜丸。治久痢。同白芷。治大便不通。同生地。治妇人血虚。同川芎、砂仁。治胎动及胎死腹中。同炮姜。治产后血胀。同白蜜。治产后腹痛。同黄、白芍。治产后自汗。同白术。治面黄色枯。
同白芍、川芎等分。香附加三倍丸。名调经丸。治经水不调。同麦冬、甘草。治热病郑语神昏。同苁蓉、山药、小麦。治肾燥泄泻。同桂枝、白术、甘菊、牛膝。治痹。同牛膝、鳖甲、陈皮、生姜。治疟在阴分久不止。同枣仁、远志、茯神、人参。治心虚不眠。同人参、川芎。治产难倒生。同白胶、地黄、白芍、续断、杜仲。治女人血闭无子。同地榆、金银花、红曲、滑石。治利下纯血。
卷一 草部上
【紫菀】
气温。味苦。无毒。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安五脏。(蜜蒸)
紫菀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手厥阴心包络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降。阴也。心为君火。火刑肺金则咳逆上气矣。紫菀入心。味苦清火。所以主之也。心包络手厥阴脉。起于胸中。手厥阴之筋。其支者入腋散胸中。厥阴主散寒热结气者。
厥阴有或寒或热之气结也。结而不散。厥阴病矣。紫菀气温。可以散寒。味苦可以散热也。
蛊毒者。湿热之毒。化虫成蛊也。味苦无毒。泄而杀虫。所以主之也。痿者。肺受湿热熏蒸。不能行清肃之令。心气热下脉厥而上。上实下虚。枢折挈胫纵不任地。而生痿也。味苦入心。清热降气。故主痿也。心为君。主十二官之宰。五脏之主也。味苦益心。心安则五脏皆安也。
制方:紫菀五钱煎。治肺伤咳嗽。紫菀、款冬各一两。百部五钱末。姜、乌梅煎汤。调服三钱。
治久咳嗽。同杏仁等分蜜丸。五味汤化服。治小儿咳嗽。同五味丸含化。治吐血痰咳。为末水服三撮。治女人卒不小便。及小便血。
卷一 草部上
【知母】
气寒。味苦。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去毛盐水炒)
知母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肾属水。心属火。水不制火。火烁津液。则病消渴。火熏五内。则病热中。其苦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肾水也。除邪气者。苦寒之味。能除燥火之邪气也。热胜则浮。火胜则肿。苦能清火。寒能退热。故主肢体浮肿也。肾者水藏。其性恶燥。燥则开合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关门而水自下也。补不足者。苦寒补寒水之不足也。益气者。苦寒益五脏之阴气也。
制方:知母同麦冬、石膏、贝母、陈皮、鳖甲、青蒿、牛膝。治久疟烦渴。同桂枝、白芍、甘草、饴糖。治脾虚胃热。多食而烦。同牛膝、生地、白芍、甘草、桂枝、桑枝。治手足牵引。夜卧不安。同白芍、花粉、甘草、桂枝。治柔痉。惊呼不安卧。同黄柏、车前、木通、天冬、甘草。治强阳不痿。
卷一 草部上
【秦艽】
气平。味苦。无毒。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便浸晒)
秦艽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皮毛属肺。外感之邪气。从皮毛而入者。或寒或热。感则肺先受邪。秦艽入肺。味苦能泄。所以主之。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则血涩不行矣。味苦入心。心生血。
苦能散结。血行痹自愈也。肢节痛。湿流关节而痛也。秦艽气平降肺。肺气行则水道通。水道通则湿下逐矣。其下水利小便者。皆通水道之功也。左文者良。
制方:秦艽酒煎。治黄胆。专一两。治小便难腹满。同柴胡、甘草。治急劳烦热。同干葛、茵陈、五味、川莲、扁豆、木通、苡仁。治酒疸。同苡仁、木瓜、五加皮、黄柏、苍术、牛膝。治下部湿热作痛。及湿疮。
卷一 草部上
【石斛】
气平。味甘。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酒浸晒)
石斛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甘平为金土之气味。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经。气降味和。阴也。阴者中之守也。阴虚则伤中。甘平益阴。故主伤中。痹者闭也。血枯而涩。则麻木而痹。甘平益血。故又除痹。肺主气。肺热则气上。气平清肺。所以下气。五脏藏阴者也。阴虚则五藏俱虚。而不胜作劳。
劳则愈伤其真气矣。五脏之阴。脾为之原。脾主肌肉。故五藏虚劳。则肌肉消瘦也。甘平益阴。所以主虚劳而生肌肉也。阴者宗筋也。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石斛味甘益脾胃。所以强阴。精者阴气之英华也。甘平滋阴。所以益精。肠者手阳明大肠也。胃者足阳明胃也。手足阳明属燥金。燥则肠胃薄矣。久服甘平清润。则阳明不燥。而肠胃浓矣。
制方:石斛同麦冬、五味、人参、白芍、甘草、杞子、牛膝、杜仲。理伤中。补虚劳。强阴益精。
同麦冬、白茯、陈皮、甘草。治胃热四肢软弱。专一味。夏月代茶。健足力。
卷一 草部上
【延胡索】
气温。味辛。无毒。主破血。妇人月经不调。腹中结块。崩中淋露。产后诸血症。血晕。暴血冲上。因损下血。煮酒或酒磨服。
延胡索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辛能散结。温能行血。肝藏血。故入肝而破血。肝属木。木性条达。郁则肝血不藏。月经不调矣。辛温畅肝。所以调经。腹为阴。腹中结块。血结成块也。辛能散结。温能行血。所以主之。崩中肝血不藏而下崩也。淋露下之淋沥不止也。辛温气味上升条达主之。血晕。血闭而晕也。其主之者。藉其辛散之功也。暴血冲上。血挟邪气而上冲也。其主之者。辛温破血之力。然必佐他药以成功也。因损下血。血伤而下也。辛温活血。故佐酒则血归经也。
制方:延胡索为末酒服。治胃脘痛。及下利腹痛。同归身、生地、牛膝、益母草、童便。治产后血晕。同芎、归、芍、地、白胶、牛膝、香附。治女人经阻少腹痛。同朴硝。治蓄血。专为末。
猪胰蘸服。治气块痛。同当归、陈皮丸。治经水不调腹痛。同归身、桂心末。治冷气腰痛。
卷一 草部上
【细辛】
气温。味辛。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细辛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肺属金而主皮毛。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降。而咳逆上气之症生矣。细辛辛入肺。温能散寒。所以主之。风为阳邪而伤于上。风气入脑则头痛。脑动风性动也。其主之者。风气通肝。入肝辛散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百节拘挛。湿伤筋骨也。风湿痹痛。湿伤肉也。死肌。湿伤皮也。细辛辛温。散湿活血。则皮肉筋骨之邪散而愈也。久服辛温畅肝。肝开窍于目。五脏精液上奉。故目明。辛温开发。故利九窍。肝木条畅。
以生气血。所以轻身长年也。
制方:细辛同石膏。治阳明火热齿痛。同芎、归、芍、丹皮、本、甘草、白薇。治女子子宫冷不孕。同甘草。治伤寒少阴咽痛。同五味、白芍、甘草、肉桂、炮姜、黄、苏梗。治咳逆上气。及筋骨疼痛。同白芍、甘草、桂枝、木通、归身。治风湿痛。专为末吹鼻。治卒倒不省人事。
卷一 草部上
【小茴香】
气温。味辛。无毒。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肋痞满。
小茴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小儿皆肝气有余。肝滞则气胀。小茴辛温益肝。兼通三焦之真气。所以主胀也。肺为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肺寒则清浊乱于胸中。挥霍变乱而呕逆矣。小茴辛入肺。温散寒。故主霍乱呕逆也。腹属太阴脾经。冷则火不生土。不能化腐水谷。而食不下矣。小茴辛温益肺。肺亦太阴。芳香温暖。而脾亦暖。食自下也。肋属厥阴肝经。痞满者。肝寒而气滞也。小茴辛可散痞。温可祛寒。所以主两肋痞满也。
制方:小茴同生地、北味、白芍、甘草、归身、山药。治膈症。同山药、白芍、甘草、白茯、焦米。治食不下。同磁石、白芍、木瓜。治气胀。同荔枝核。治疝。
卷一 草部上
【远志】
气温。味苦。无毒。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去心甘草汤浸晒干用)
远志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温味苦。入手厥阴心包络。气升味降。阳也。中者脾胃也。伤中。脾胃阳气伤也。远志味苦下气。气温益阳。气下则咳逆除。阳益则伤中愈也。补不足者。温苦之品。能补心肝二经之阳不足也。除邪气者。苦温之气味。能除心肝包络三经郁结之邪气也。气温益阳。阳主开发。故利九窍。九窍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味苦清心。心气光明。故益智慧。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天君明朗。则五官皆慧。故耳目聪明不忘也。心之所之谓之志。心灵所以志强。肝者敢也。远志畅肝。肝强故力倍。久服轻身不老者。心安则坎离交济。十二官皆安。阳平阴秘。血旺气充也。
制方:远志同茯神、人参、生地、枣仁、丹砂。镇心定惊。同木香、归身、枣仁、人参、白术、茯神、甘草、圆肉。名归脾汤。治脾虚健忘。同人参、枣仁、柏仁、麦冬、五味、归身、茯神、茯苓、益智、生地、甘草、沉香。治心虚神不守舍。专酒煎。治郁症痈疽。
卷一 草部上
【菖蒲】
气温。味辛。无毒。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
出音声。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蒸)
菖蒲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手入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则气血俱闭。菖蒲入肝。肝藏血。入肺。肺主气。气温能行。味辛能润。所以主之也。辛润肺。肺润则气降。而咳逆上气自平。辛温为阳。
阳主开发。故开心窍。辛润肺。肺主气。温和肝。肝藏血。血气和调。五脏俱补矣。通九窍者。辛温开发也。辛温为阳。阳气出上窍。故明耳目。肺主音声。味辛润肺。故出音声。主耳聋。即明耳目之功也。治痈疮者。辛能散结也。肠胃属手足阳明经。辛温为阳。阳充则肠胃温也。膀胱寒。则小便不禁。菖蒲辛温。温肺。肺乃膀胱之上源。故止小便利也。久服轻身。肝条畅也。不忘不迷惑。阳气充而神明也。延年。阳盛则多寿也。益心智高志。辛温为阳。阳主高明也。不老。温能活血。血充面华也。
制方:菖蒲同熟地、黄柏丸。治肾虚耳聋。同白术、苍术、木瓜、苡仁、石斛、萆、黄柏。
治湿痿及湿疮。同人参、麦冬、枣仁、茯神、远志、生地。治心虚气郁。专为水。搽湿疮。
卷一 草部上
【肉豆蔻】
气温。味辛。无毒。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面包煨)
肉蔻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胃者中州也。辛温温胃。所以温中。胃温则食易化。故主消食。大肠寒则溏。辛温温肠。所以止泄。日积月累。积冷于肠。冬日重感于寒。
则大肠病胀。胃亦妨于食而胃胀。胀则腹满而心胃痛矣。肉蔻温肠胃。胃阳充而胀平也。霍乱。胃有湿热也。辛温燥胃。霍乱自止。胃者阳气之原也。胃阳衰则阴邪乘之。而患中恶冷疰矣。肉蔻温胃。胃阳充则阴邪消。而中恶冷疰愈也。肝寒而阴气上升。则呕沫而冷气出矣。肉蔻温肝。肝平呕逆定也。小儿乳霍。胃寒不纳也。辛温散寒。所以亦主之也。
制方:肉蔻同人参、补骨、吴茱萸、五味、砂仁。治冷泄。同砂仁、陈皮、人参、红曲、查肉、藿香、麦芽。治泄消食。同木香、枣肉丸。治久泻。同川附米糊丸。治寒泄。
卷一 草部上
【附子】
气温大热。味辛。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便浸水煮去皮脐用)
附子气温大热。温则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大热则禀天纯阳炎烈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补助真阳。味辛而有大毒。得地西方燥酷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浓。阳也。其主风寒咳逆邪气者。肺受风寒之邪气。则金失下降之性。邪壅于肺。咳而气逆也。附子入肺。辛热可解风寒也。寒湿之气。地气也。感则害人皮肉筋骨。而大筋软短。小筋舒长。
拘挛痿之症成焉。附子入肝。肝主筋。辛可散湿。热可祛寒。寒湿散。而拘挛痿之症愈矣。膝痛不能行步者。肝肾阳虚。而湿流关节也。温热益阳。辛毒行湿。所以主之。症坚积聚血瘕者。凡物阳则轻松。阴则坚实。坚者皆寒凝而血滞之症也。附子热可软坚。辛可散结。
温可行滞也。金疮寒则不合。附子温肺。肺主皮毛。皮毛暖。则疮口合也。
制方附子佐人参、肉桂、五味。补肾真阳。佐白术。除寒湿。同人参、白芍、甘草、砂仁、陈皮。治慢惊。同白术、肉桂、牛膝、木瓜、青皮。治寒疝。同人参、陈皮。治久病呕哕。同人参、白芍、甘草、桂枝、北味。治伤寒误汗下。真阳虚脱症。
卷一 草部上
【补骨脂】
气大温。味辛。无毒。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盐水炒)
补骨脂气大温。禀天阳明之火气。入足阳明胃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色黑而形如肾。入足少阴肾经。气味俱升。阳也。其主五劳七伤者。五脏之劳。食忧饮房室饥劳经络营卫七者之伤。莫不伤损先天后天真气而成也。补骨入肾。补真阳以生土。先天与后天相接。腐水谷而化精微。则劳者可温。而伤者可益。风虚冷者。邪风乘虚而入。以致患冷也。其主之者。辛温可以散风祛冷也。肾主骨。骨髓伤败。肾虚寒也。肾既虚寒。则气不足摄精。精自流矣。补骨温益阳气。辛能润髓。所以主之。妇人血气。妇人血冷气寒也。补骨温肺。肺主气。而为津液之化源。所以治血冷气寒也。胎者大气举之也。补骨辛温。
温能活血。辛能散气。气血活散。所以堕胎也。
制方补骨脂四两。菟丝子四两。核桃肉一两。沉香、乳香、没药各二钱半丸。治下元虚败。
同黑芝麻丸。治五劳七伤。同杜仲、核桃肉。名青娥丸。治腰痛。同白茯、没药、酒丸。名返精丸。治心肾不交。同青盐末。治精气不固。同小茴香酒丸。治小便无度。同韭子末。治玉茎不痿。同肉蔻丸。名二神丸。治虚泄。同粟壳。治久痢不止。
卷一 草部上
【益智子】
气温。味辛。无毒。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盐水炒)
益智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其主遗精虚漏者。气温益肝。肝气固。则不遗泄也。其主小便余沥者。味辛益肺。肺主气。气能收摄。膀胱禀气化而行。所以膀胱亦固也。辛益肺。肺主气。所以益气。气足则神安。故又安神。补不足者。辛温之品。补肝肺阳气之不足也。三焦者。相火之腑。辛温益阳。故利三焦。肺主气。味辛润肺。所以调诸气。小便气化乃出。益智固气。所以小便多者。煎服有效。
制方:益智同乌药、山药丸。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同白茯、白术末。治赤白浊。同远智、茯神、甘草丸。治赤浊。同人参、白茯、半夏、陈皮、车前。治湿痰上泛。同藿香、苏子、陈皮、木瓜、枇杷叶。治气上逆。同五味、山茱萸、人参。治淋沥。同人参、炮姜、藿香、陈皮。
治胃寒呕吐。
卷一 草部上
【木香】
气温。味辛。无毒。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
木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而香燥。得地燥金之正味。入足阳明胃经。气味俱升。阳也。辛温益胃。胃阳所至。阴邪恶毒鬼气皆消。所以主邪气毒疫温鬼也。辛温之品。能益阳明。阳明之气。能强志气。淋露者。小便淋沥不止。膀胱气化。津液乃出。淋露不止。阳气虚下陷也。阳者胃脘之阳也。辛温益胃。胃阳充而淋露止也。久服则阳胜。阳不归于阴。故不梦寤。阳气清明。阴气伏藏。故不魇寐也。
制方:木香同延胡索。治女人血气刺心痛不可忍。同牵牛、雷丸、槟榔。治虫积。佐川莲、白芍。
治痢。同陈皮、砂仁、白蔻、苏叶。治气不通顺。
卷一 草部上
【半夏】
气平。味辛。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
止汗。(汤浸去涎净姜汁拌焙)
半夏气平。禀天秋燥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平味升。阳也。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者。心下脾肺之区。太阴经行之地也。病伤寒寒热而心下坚硬。湿痰在太阴也。半夏辛平。消痰去湿。所以主之。胸者肺之部也。胀者气逆也。半夏辛平。辛则能开。平则能降。所以主之也。咳逆头眩者。痰在肺。则气不下降。气逆而头眩晕也。东垣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咽喉太阴经行之地。火结则肿痛。其主之者。辛能散结。平可下气。气下则火降也。肠鸣者。
大肠受湿。则肠中切痛。而鸣濯濯也。辛平燥湿。故主肠鸣。下气者。半夏入肺。肺平则气下也。阳明之气本下行。上逆则汗自出矣。平能降气。所以止汗也。
制方:半夏同黄连、栝蒌实。名小陷胸汤。治心下坚。同甘草、防风、生姜。治痰厥中风。同神曲、南星、白术、枳实、姜汁。治风痰湿痰。同甘草。治风痰喘急。同黄芩、姜汁。治上焦热痰。同白芍、甘草、黄芩。治身热吐泻。同瓜仁。治肺热咳。同陈皮。治痰饮。同白茯。治水饮。同人参。治反胃。同白茯、甘草丸。名消暑丸。治伏暑。同人参、白茯、白术、甘草、陈皮。名六君子汤。治脾湿生痰。不思饮食。
卷二 草部下
【白豆蔻】
气大温。味辛。无毒。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白蔻气大温。禀天水火之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主气积冷气。肺寒也。气温温肺。
味辛散积。所以主之。食入反出。胃无火也。辛温暖胃。故止吐逆反胃。胃中寒则不能化水谷。肺寒则不能行金下降之令。白蔻辛温。所以胃暖则消谷。肺暖而下气也。
制方:白蔻同丁香、砂仁、陈米、黄土、姜汁丸。名太仓丸。治反胃。同人参、生姜、陈皮、藿香。治胃寒呕吐。同半夏、陈皮、生姜、白术、白茯。治寒痰作吐。同藿香、陈皮、木香。治上焦滞气。同人参、白术、陈皮、生姜。治秋疟。胃呕不食。同扁豆、五味、橘红、木瓜。
治中酒呕吐。
卷二 草部下
【白蒺藜】
气温。味苦。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炒去刺)
白蒺藜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降。秉火气而生阳也。主恶血者。心主血。肝藏血。温能行。苦能泄也。症者有形可征也。有形之积聚。皆成于血。白蒺藜能破之者。以入心肝而有苦温气味也。痹者闭也。
喉痹。火结于喉而闭塞不通也。温能散火。苦可去结。故主喉痹。乳难。乳汁不通也。乳房属肝。气温达肝。其乳自通。白蒺藜一名旱草。秉火气而生。形如火而有刺。久服心火独明。火能生土。则饮食倍而肌肉长。肝木条畅。肝开窍于目。故目明。木火通明。元阳舒畅。
所以身轻也。
制方:白蒺藜同归身。治月经不通。同杞子、菟丝子。治肝虚。同五味、淫羊藿、杞子、海螵蛸。
治肝虚阳痿。专为末服。治一切郁症。明二三十年之目疾。
卷二 草部下
【缩砂仁】
气温。味辛涩。无毒。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姜汁炒)
砂仁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涩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主虚劳冷泻者。阳虚而作劳。则真气愈耗。所以土冷而泄泻也。砂仁气温益气。味涩可以止泄也。辛温温胃。胃暖则宿食自消。赤白泻利。肠寒积滞也。辛温散寒。味涩止泄也。腹中虚痛。腹中阳气虚而寒痛也。温以益阳。辛以散寒。所以止之。肺主气。下气者。辛能益肺。肺平气自下也。
制方:砂仁同人参、陈皮、藿香、白茯、白芍、炙草。治吐泻不食。同藿香、橘红、木瓜。治霍乱转筋。同川附、炮姜、浓朴、陈皮、饭丸。治冷痢。连壳炒黑末。热酒下二钱。安胎止痛。
用两许炒为末。入盐三钱。汤泡冷服。治干霍乱。
卷二 草部下
【姜黄】
气大寒。味辛苦。无毒。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
姜黄气大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苦无毒。得地金火之二味。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心腹心肺之分也。心主血。肺主气。结积者。气血凝结之积也。其主之者。辛能散气。苦能破血也。疰忤者。湿热内疰。性与物忤也。其主之者。苦寒清湿热也。下气者。苦寒降气也。破血者。辛苦行血也。除风热者。风热为阳邪。外感太阳经。气寒清热。味辛散风也。苦寒而辛散。故又主痈肿。功力烈于郁金者。气较郁金更寒也。
制方:姜黄同肉桂、枳壳。治左胁痛。同当归、生地、牛膝、延胡索、肉桂。治积血痛。同肉桂末。治中寒心痛。
卷二 草部下
【郁金】
气寒。味辛苦。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郁金气寒。禀天冬令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辛苦无毒。得地金火之二味。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心主血。肺主气。味苦破血。气寒降气。所以主血积下气也。疮口热则腐烂血流。苦寒之品。为末治外。能生肌止血也。破恶血者。即味苦破血积之功。其主血淋尿血者。则入小肠苦寒清血之力也。以其生肌止血。所以又主金疮。
制方:郁金同韭菜、降香、归身、生地、童便。治吐血衄血。同牛黄。治阳毒失血。
卷二 草部下
【款冬花】
气温。味辛。无毒。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
款冬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肺金主气。气逆则火乘金。而咳逆上气气喘矣。其主之者。味辛润肺。
气温宣通。则肺金下降之令行而诸症平也。喉痹者。火结于喉而闭塞也。喉亦属肺。款冬辛温通肺。故并主喉痹也。诸惊痫寒热邪气者。惊有虚实之别。痫有五脏之分。其类不一。所以邪气亦有寒热之殊也。其主之者。以其邪虽有寒热之殊。然皆厥阴肝木气逆火炎之症。款冬辛温。温能达肝。辛能降气。气降火平。邪气退矣。
制方:款冬同麻黄、杏仁、桑皮、甘草。治寒郁气喘。同百合煎膏。名百花膏。治痰咳有血。
卷二 草部下
【旋覆花】
气温。味咸。有小毒。主积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旋覆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咸有小毒。得地北方阴惨之水味。入足少阴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温能散积。咸能软坚。故主结气胁下满也。水气乘心则惊悸。
咸温下水。所以并主惊悸也。去五脏间寒热者。五脏藏阴者也。痰蓄五脏。则寒不藏而寒热矣。咸温可以消痰。所以去寒热也。补中者。中为脾胃。水行痰消。则中宫脾胃受补也。下气者。咸性润下也。因有小毒。所以服之必烦也。
制方:旋覆同人参、半夏、代赭石、甘草、生姜、大枣。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
卷二 草部下
【藿香】
气微温。味辛甘。无毒。主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
藿香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之二味。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风水毒肿者。感风邪湿毒而肿也。其主之者。风气通肝。温可散风。湿毒归脾。甘可解毒也。恶气。邪恶之气也。肺主气。辛可散邪。所以主之。霍乱。脾气不治挥霍扰乱也。芳香而甘。能理脾气。故主之也。心腹亦脾肺之分。气乱于中则痛。辛甘而温。则通调脾肺。所以主之也。
制方:藿香同香附末。升降诸气。同陈皮。治霍乱。同滑石、丁香。治夏月吐泻。同香附、甘草。
治胎气不安。同白茯、半夏。治风水毒肿。
卷二 草部下
【前胡】
气微寒。味苦。无毒。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前胡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胸者肺之部也。心火刑肺。则肺之津液不下行。郁于胸中而成痰矣。前胡味苦清心火。所以主痰满胸也。人身之气。左升右降。心火乘肺。肺不能降。则升亦不升而胁中痞矣。前胡味苦气寒。清心降气。肺气降。则升者亦升。而痞愈矣。心腹结气。
邪热之气结于心腹也。寒能下气。苦能散结。所以主之。风头痛。伤风而头痛也。风为阳邪。苦寒抑阳。故止头痛。去痰下气。清心宁肺之功也。伤寒寒热。乃阳盛阴虚之风热症也。
苦寒清热。所以治之。苦寒之味。行秋冬肃杀之令。所以推陈致新。盖陈者去而新者方来也。味苦清火。所以明目。气寒助阴。所以益精也。
制方:前胡同杏仁、甘草、桑皮、桔梗。治热喘下气。同花粉、归身、甘草、黄芩。治伤寒寒热。
同甘菊、丹皮。治风热目疼。
卷二 草部下
【羌活】
气平。味苦甘。无毒。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痉。女子疝瘕。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独活)
羌活气平。禀天秋燥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甘无毒。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者。金疮为风寒所击。
则血气壅而不行。其痛更甚矣。羌活苦能泄。甘能和。入肺解风寒。所以风血行而痛止也。
奔豚者。肾水之邪。如豚奔突而犯心也。苦可燥湿。甘可伐肾。所以主之。痫者风症也。痉者湿流关节之症也。羌活气平。可以治风。味苦可以燥湿。故止痫痉也。女子疝瘕。多经行后血假风湿而成。羌活平风燥湿。兼之气雄。可以散血也。久服则脾湿散。所以轻身。心血和。所以耐老。皆味甘苦之功也。
制方:羌活同麦冬、前胡、黄芩、甘草。治太阳疫症。同白术、苍术、秦艽、生地、苡仁、木瓜、石斛、黄柏。治下部湿热。同生地、赤芍、甘草、丹皮、石膏。治风热牙疼。
卷二 草部下
【升麻】
气平微寒。味苦甘。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升麻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
味苦甘无毒。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入手少阴心经。味苦则燥。入足阳明胃经。气味轻清。
阳也。其解百毒者。气平而寒。味甘而苦。能清能和。所以解毒也。其杀百精老物殃鬼者。
升麻禀平寒之气。则得清阳通达之性。能破幽暗。制精鬼也。瘟疫瘴气邪气。皆天地郁塞熏蒸之气也。平寒能清。苦能泄。甘能和。所以能辟之也。蛊毒阴恶败坏之毒。甘苦之味。能和能解。故药入口。蛊即吐出也。其主中恶腹痛者。甘能解毒。苦能泄邪也。其主时气毒疠头痛者。甘平和毒。苦寒清热。平苦又燥湿也。其主寒热风肿诸毒者。平甘以和之。寒苦以清之。入膀胱。能散寒热风肿也。喉痛口疮。火郁于上也。其主之者。苦寒之味。火郁发之也。久服不夭。轻身长年者。升麻为阴中之阳。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阴精所奉。其人寿也。盖必佐补药。方可久服耳。
制方:升麻同葱白。散阳明风邪。同石膏。止阳明齿痛。同葛根、白芍、甘草。名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之热邪。及疹。同人参、莲子。治噤口痢。同石膏、知母、麦冬、竹叶。治阳明经风热。同川连、红曲、滑石、白芍、甘草。治痢。
卷二 草部下
【川芎】
气温。味辛。无毒。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川芎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风为阳邪而伤于上。风气通肝。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所以中风。风邪入脑头痛也。其主之者。辛温能散也。寒伤血。血涩则麻木而痹。血不养筋。筋急而挛。肝藏血而主筋。川芎入肝而辛温。则血活而筋舒。痹者愈而挛者痊也。缓急金疮。金疮失血。则筋时缓时急也。川芎味辛则润。润可治急。气温则缓。缓可治缓也。妇人禀地道而生。以血为主。血闭不通。则不生育。川芎入肝。肝乃藏血之藏。生发之经。气温血活。自然生生不已也。
制方:川芎同白芍、归身、生地。名四物汤。治血虚。同甘菊、归身、生地、白芍、甘草。治血虚头痛。同归身、桂心、牛膝。治子死腹中。同续断、生地、白胶、杜仲、山萸、北味、人参、黄、枣仁。治血崩不止。
卷二 草部下
【防风】
气温。味甘。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久服轻身。
防风气温。禀天春和风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肝为风木。其经与督脉会于巅顶。大风之邪入肝。则行于阳位。故头眩痛。其主之者。温以散之也。伤风则恶风。恶风风邪。在表之风也。肝开窍于目。目盲无所见。在肝经之风也。风行周身。在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风在关节而兼湿也。盖有湿则阳气滞而痛也。皆主之者。风气通肝。防风入肝。甘温发散也。脾主肌肉。湿则身重矣。久服轻身者。风剂散湿。且引清阳上达也。
制方:防风同白芍、黄。治表虚自汗。同荆芥、白芷、生地、地榆、黄。治破伤风。
卷二 草部下
【葛根】
气平。味甘辛。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葛根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辛无毒。得地金土之味。入足阳明经燥金胃。气味轻清。阳也。其主消渴者。葛根辛甘。升腾胃气。气上则津液生也。其主身大热者。葛根气平。平为秋气。秋气能解大热也。脾有湿热。则壅而呕吐。葛根辛甘。升发胃阳。
胃阳鼓动。则湿热下行而呕吐止矣。诸痹皆起于气血不流通。葛根辛甘和散。气血活。诸痹自愈也。阴者从阳者也。人生阴气。脾为之原。脾与胃合。辛甘入胃。鼓动胃阳。阳健则脾阴亦起也。甘者土之冲味。平者金之和气。所以解诸毒也。
葛谷气平味甘。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阴中阳也。阴中之阳为少阳。清轻上达。能引胃气上升。所以主下痢十岁以上。阳陷之症也。
制方:葛根同香薷、生地。煎服。可以预防热病。同白芍、甘草、山药、白茯、焦米。治痢血不止。葛根一味。治中毒。
卷二 草部下
【麻黄】
气温。味苦。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去节水煮去沫用)
麻黄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轻升。阳也。心主汗。肝主疏泄。入肝入心。故为发汗之上药也。伤寒有五。中风伤寒者。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伤之伤寒也。麻黄温以散之。当汗出而解也。温疟。但热不寒之疟也。温疟而头痛。则阳邪在上。必发表出汗。乃可去温疟邪热之气。所以亦可主以麻黄也。肺主皮毛。皮毛受寒。则肺伤而咳逆上气之症生矣。麻黄温以散皮毛之寒。则咳逆上气自平。寒邪郁于身表。身表者。太阳经行之地。则太阳亦病而发热恶寒矣。麻黄温以散寒。
寒去而寒热除矣。症坚积聚者。寒气凝血而成之积也。寒为阴。阴性坚。麻黄苦入心。心主血。温散寒。寒散血活。积聚自破矣。(根节)气平。味甘无毒。入足太阳脾经、手太阴肺经。所以止汗也。
制方:麻黄同桂心。治风痹冷痛。同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治伤寒营症。同白芍、甘草、炮姜、细辛、苏梗、北味。治肺寒而喘。麻黄根同黄、牡蛎末。小麦汤下。治自汗。
卷二 草部下
【白芷】
气温。味辛。无毒。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肉。
润泽颜色。可作面脂。
白芷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而芳香。得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其主女人漏下赤白者。盖肝主风。脾主湿。风湿下陷。则为赤白带下。白芷入肝散风。芳香燥湿。故主之也。肝藏血。血寒则闭气。温散寒。
故治血闭。阴者男子玉茎。女人牝户也。属厥阴肝。肿而寒热。肝经风湿也。湿胜故肿也。
白芷入肝。辛可散风。温可行湿。所以主之也。肝经会督脉于巅顶。风气通肝。肝开窍于目。头风侵目泪出。肝有风而疏泄也。其主之者。以辛温可散风也。胃主肌肤而经行于面。辛温益胃。故长肌肤。芳香辛润。故泽颜色也。可作面脂。乃润泽颜色之余事也。
制方:白芷同黄、甘草、生地、麦冬、五味。能长肉。同辛夷、细辛。治鼻症。同甘草、生姜、豆豉、大枣。名神白散。治一切伤寒。同贝母酒煎。治乳痈初起。同白芍、甘草、白茯、焦米。治胃虚泄漏。
卷二 草部下
【本】
气温。味辛。无毒。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头风痛。长肌肤。悦颜色。
本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妇人以血为主。血藏于肝。肝血少。则肝气滞而疝瘕。之症生矣。本温辛。温行辛润。气不滞而血不少。疝瘕自平也。厥阴之脉络阴器。厥阴之筋结阴器。其主阴中寒肿痛者。入肝而辛温散寒也。厥阴之脉抵小腹。肝性急。腹中急。肝血不润也。味辛润血。所以主之。风气通肝。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风邪行上。所以头痛。其主之者。辛以散之也。肺主皮毛。长肌肤。味辛益肺之力。悦颜色。辛能润血之功也。
制方:本同木香。治雾露清邪中于上焦。同羌活、细辛、川芎、葱白。治寒郁太阳头痛。同白芷。可作面脂。
卷二 草部下
【柴胡】
气平。味苦。无毒。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柴胡气平。禀天中正之气。味苦无毒。得地炎上之火味。胆者中正之官。相火之腑。所以独入足少阳胆经。气味轻升。阴中之阳。乃少阳也。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脏六腑也。脏府共十二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
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春气一至。万物俱新。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阳以生气血。故主推陈致新也。
久服清气上行。则阳气日强。所以身轻。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奉。所以明目。清气上行。则阴气下降。所以益精。精者阴气之英华也。
制方柴胡同人参、半夏、黄芩、甘草、大枣、生姜。名小柴胡汤。治少阳寒热。同白芍、甘草、枳实。名四逆散。治胸胁痛。四肢厥冷。同人参、升麻、黄、甘草、归身、白术、广皮、生姜、大枣。名补中益气汤。治劳伤倦怠。同人参、黄、白术、甘草、升麻、白茯、泽泻、葛根、神曲。治暑伤元气。同升麻、葛根等。能升阳散火。同白芍、丹皮、山栀、甘草、白茯、白术、广皮、归身。名逍遥散。治肝胆郁火。
卷二 草部下
【桔梗】
气微温。味辛。有小毒。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桔梗气微温。禀天初春稚阳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辛有小毒。得地西方阴惨之金味。
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胸者肺之分也。胁者胆之分也。胆气不升。肺气不降。则滞于胸胁。痛如刀刺矣。其主之者。辛以散之。温以达之也。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太阴行气于三阴者也。肺亦太阴。通调上下。相传之职。太阴不能通调。则腹饱满矣。其主之者。辛以调气。温以行气也。大肠者燥金之腑也。大肠湿热。则鸣幽幽。肺与大肠为表里。桔梗辛以益肺。肺通调水道。则湿热行而肠鸣自止。胆为中正之官。胆者担也。胆气伤。则不能担当而惊恐悸矣。桔梗辛温。则扶苏条达。遂其生发之性。复其果敢之职。而惊恐悸自平也。
制方:桔梗同贝母、巴霜。名结胸汤。治痰在中焦。同人参、北味、麦冬。治小便不通。同枳壳。
治胸满不痛。同甘草。名甘桔汤。治肺痈。同生姜。治妊娠中恶心腹痛。
卷二 草部下
【茵陈】
气平。微寒。味苦。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久服轻身益气。耐老。
面白悦。长年。
茵陈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
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在太阳。阳邪发热。阴邪发寒也。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心为君火。火郁太阴。则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热与湿结矣。太阴乃湿土之经。所以蒸土色于皮毛而成黄胆也。其主之者。苦平可以清心肺。微寒可以解湿热也。久服则燥胜。所以身轻。平寒清肺。肺主气。所以益气。心主血。味苦清心。清则血充华面。所以耐老。而面白可悦也。心为十二官之主。
心安十二官皆安。所以长年也。
制方:茵陈同川莲、干葛、黄柏、苡仁、北味。治酒疸。同二术、茯苓、泽泻、车前、木通、陈皮、神曲、红曲。治谷疸。同生地、石斛、木瓜、牛膝、黄柏。治女劳疸。
卷二 草部下
【夏枯草】
气寒。味苦辛。无毒。主寒热。瘰鼠。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夏枯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膀胱寒水经。味苦辛无毒。得地火金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遇火令而枯。禀金水之气独全。水制火。金平木。故专主少阳相火。
风木胆经之症。气味轻清。少阳也。太阳主表。表邪外入。则太阳有病。而恶寒发热矣。其主之者。味辛可以散表寒。味苦可以清热也。瘰鼠。皆少阳胆经风热之毒。夏枯草禀金水之气味。所以专入少阳。解风热之毒也。头乃太阳行经之地。膀胱湿热则生头疮。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积聚而有形可征谓之症。乃湿热结气也。味辛可以散结。味苦可以燥湿热。所以主之也。瘿亦少阳之症。其主之者。以夏枯草专治少阳之症。而辛散之功也。
湿邪伤下。脚肿湿痹。无非湿也。苦能燥湿。所以主之。且入肺与膀胱。而有祛湿之力。
湿胜则身重。既有祛湿之功。所以能轻身也。
制方:夏枯草末。治血崩不止。及赤白带下。夏枯草可代柴胡升发。可代甘菊清肝。同白茯、白术、黄柏。治湿热。同连翘、金银花、贝母、元参、薄荷、花粉、紫背天葵、甘草。治瘰有功效。用数两煎汤。煮甘菊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白芨、白蔹、甘草、生地、白芷、半枝莲。消一切肿毒甚神。
卷二 草部下
【丹参】
气微寒。味苦。无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丹参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
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心腹者。心与小肠之区也。邪气者。湿热之邪气也。气寒则清热。味苦则燥湿。所以主之。肠小肠也。小肠为寒水之腑。水不下行。聚于肠中。则幽幽如水走声响矣。苦寒清泄。能泻小肠之水。所以主之。小肠为受盛之官。本热标寒。所以或寒或热之物。皆能积聚肠中也。其主之者。味苦能下泄也。积聚而至有形可征谓之症。假物成形谓之瘕。其能破除之者。味苦下泄之力也。心与小肠为表里。小肠者心火之去路也。小肠传化失职。则心火不能下行。郁于心而烦满矣。其主之者。苦寒清泄之功也。肺属金而主气。
丹参清心泻火。火不刑金。所以益气也。
制方:丹参同牛膝、生地、黄、黄柏。则健走飞步。同麦冬、沙参、五味、甘草、青蒿、花粉。
治烦满。同牛膝、木瓜、萆、、杜仲、续断。治脊强脚痹。专一味。治湿热疝气。自汗出欲死者。为末水丸。治软脚病。
卷二 草部下
【益母子】
气微温。味辛甘。无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
益母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肝为藏血之脏。脾为统血之脏。辛甘益血。目得血则能视。所以明目。脾者阴气之原也。肺者津液之原也。甘辛能润。所以益精。脾者为胃行津液者也。肺者相传之官。通调水道者也。辛甘益脾肺。则津液行而水道通。所以除水气。久服益肝脾肺。肺主周身之气。脾主周身之血。肝为生生之脏。以生气血。气血生。生长旺。自然身轻矣。(茎)主疹痒。所以可浴儿也。
制方:益母子童便煎服。能下死胎。同川芎、归身、白芍、生地、杜仲、阿胶、续断丸。安胎止痛。同生地、白芍、麦冬、青蒿、五味、阿胶。治胎漏下血。
卷二 草部下
【红花】
气温。味辛。无毒。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
亦主蛊毒。
红花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肝为藏血之脏。生生之经。产后血晕口噤者。产后则肝血不藏。肝枯则风炽。所以血晕而口噤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红花辛温润血。所以主之。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皆血寒不行。不能养肝之故。红花辛温。活血畅肝。所以主之也。并酒煎服者。借酒活血润血之力也。亦主蛊毒者。辛温则散而毒可解也。
制方:红花煎汁和童便服。治胞衣不下。产后血晕。同当归、生地、牛膝、白芍、益母、川芎、延胡索。治产后恶血不尽。
卷二 草部下
【香附】
气微寒。味甘。无毒。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气。长须眉。(醋炒)
香附气微寒。禀天深秋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胸中者肺之分也。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气。气滞则热而皮毛焦。香附甘寒清肺。所以除胸中热而充皮毛也。久服令人益气者。微寒清肺。肺清则气益也。须眉者血之余。脾统血。味甘益脾。脾血盛。所以须眉长也。
制方:香附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毛。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童便炒则入血分补虚。盐水炒则入血分润燥。青盐炒则益肾。酒炒则行经络。醋炒则入肝。姜汁炒则化痰饮。
同参、术则补气。同归、地则补血。同木香则去滞。同蔻仁则理气。同沉香则降气。同川芎、苍术则解郁。同栀子、川莲则降火。同茯神则交心肾。乃十二经气分之要药也。童便炒为末。醋汤服。治血崩。同茯神、甘草。治气逆。同沉香、砂仁、甘草。治痞胀噫酸。同砂仁、甘草。治一切气滞症。同乌药、甘草。治一切心腹刺痛。同茯神、甘草、橘红。治妇人血滞气虚之症。
卷二 草部下
【贝母】
气平。味辛。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去心糯米炒)
贝母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伤寒烦热者。伤寒有五。风寒湿热温。而风与热。乃阳盛之症。阳盛所以烦热也。贝母气平则清。味辛润散。故主之也。淋沥者膀胱有热也。邪气者热邪之气也。膀胱以气化为主。贝母味辛润肺。肺乃主气之脏。肺化则气润及于州都。小便通而不淋沥矣。其主疝瘕者。肺气不治。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而湿热之邪。聚结成疝成瘕。贝母气平。可以通调水道。味辛可以散热结也。大肠之脉。其正者上循咽喉。火发于标。乃患喉痹。痹者闭也。其主之者。味辛气平。能解大肠之热结也。肺乃津液之腑。主乳难者。味辛能润。润则乳自通也。肺主皮毛。味辛气平。则肺润而皮毛理。可愈金疮也。
风痉者。风湿流于关节。致血不能养筋而筋急也。贝母味辛。辛则散风湿而润血。且贝母入肺。肺润则水道通而津液足。所以风湿逐而筋脉舒也。
制方:贝母、姜汁丸。治忧郁不伸。同浓朴丸。化痰降气。同知母、牡蛎末。猪蹄汤调服。治乳汁不下。专末。治吐血衄血。吹鼻中。治吹乳作痛。同知母、前胡、麦冬、葛根、甘草。治伤寒烦热。同陈皮、前胡、石膏、知母、麦冬、竹沥。治痰疟。同白芷、白蒺藜。治郁症乳痈。
卷二 草部下
【葶苈子】
气寒。味辛。无毒。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炒用)
葶苈子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辛无毒。
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症瘕积聚结气者。气结聚而成积。
有形可征者谓之症。假物成形者谓之瘕。葶苈入肺。肺主气。而味辛可以散结也。小肠为受盛之官。饮食入肠。寒热之物。皆从此运转。如调摄失宜。则寒热之物积矣。葶苈气寒可以去热。味辛可以散寒。下泄可以去积也。破坚者辛散之功。逐邪者下泄之力。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是也。肺者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葶苈入肺入膀胱。辛寒下泄。所以通利也。
制方:葶苈炒成末蜜丸。大枣同煎。治肺痈喘急。及支饮不得息。同枣肉丸。治通身浮肿。专酒浸。治腹胀积聚。
卷二 草部下
【元参】
气微寒。味苦。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蒸晒)
元参气微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气味俱降。阴也。腹中者心肾相交之区也。心为君火。心不下交于肾。
则火积于上。而热聚肾为寒水。肾不上交于心。则水积于下而寒聚矣。元参气寒益肾。味苦清心。心火下而肾水上。升者升而降者降。寒热积聚自散矣。女子以血为主。产乳余疾。产后诸症以产血伤也。心主血。味苦清心。所以主之。补肾气者。气寒壮水之功也。令人明目者。益水可以滋肝。清心有以泻火。火平水旺。目自明也。
制方:元参同生地、甘菊、蒺藜、杞子、柴胡。能明目。同贝母、连翘、甘草、花粉、薄荷、夏枯草。治瘰。同升麻、甘草。治发咽痛。同知母、麦冬、竹叶。治热病燥热烦乱。
卷二 草部下
【天花粉】
气寒。味苦。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天花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心火内烁。则津液枯而病消渴。膀胱主表。火盛则表亦热而身热也。其主之者。苦寒可以清火也。心为君火。火盛则烦满大热。其主之者。寒以清之。苦以泄之也。火盛则阴虚。补虚者。清润能补阴虚也。阴者中之守。安中者苦寒益阴。阴充。中有守也。其主续绝伤者。血为阴。阴虚则伤。阴枯则绝。
花粉清润。则虚者滋。枯者润也。实名(栝蒌)。甘寒之性。能解阳邪。所以主伤寒阳邪结胸也。
制方:花粉同川莲。治心火乘金消渴。同人参、麦冬。治肺津枯消渴。同麦冬、竹叶。治心火烦渴。实同川莲、枳实。名小陷胸汤。治伤寒结胸。
卷二 草部下
【牛蒡子】
气平。味辛。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一名恶实酒蒸拭净焙)
牛蒡子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味甘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牛蒡气平清热。味辛散郁。郁热清。则目得血而能视矣。所以明目。中者阴之守也。人身阴阳。求之升降。牛蒡辛平清肺。肺气下降则阴生。所以补中也。风伤于卫。卫附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辛平疏肺。则皮毛解散。所以除风伤也。
制方:牛蒡同紫草、犀角、生地。治痘血热不出。同桔梗、甘草。治风热咽痛。
卷二 草部下
【甘菊花】
气平。味苦。无毒。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甘菊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禀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风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肝开窍于目。风炽火炎。则目胀欲脱。其主之者。制肝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心为火。火甚则心系急而泪出。其主之者。苦平可以降火也。皮肤乃肺之合。肌肉乃脾之合。木火刑肺金脾土。则皮肤肌肉皆死。甘菊禀金气。具火味。故平木清火而主皮肤死肌也。其主恶风湿痹者。风湿成痹。风统于肝。甘菊气平。有平肝之功。味苦有燥湿之力也。久服利血气者。肺主气。气平益肺。所以有利于气。心主血。味苦清心。所以有利于血。利于气。气充身自轻。利于血。血旺自耐老。气血皆利。其延年也必矣。
制方:甘菊捣汁。治疔疮。重九采花末服。治酒醉不醒。同杞子丸服。终身无目疾疮疽。同谷精草、绿豆皮等分末。治目翳。
卷二 草部下
【丹皮】
气寒。味辛。无毒。主寒热中风。螈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
安五脏。疗痈疮。
丹皮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寒水太阳经。行身之表而为外藩者也。太阳阴虚。则皮毛不密而外藩不固。表邪外入而寒热矣。其主之者。气寒可以清热。味辛可以散寒解表也。肝者风木之脏也。肺经不能制肝。肝风挟浊火上逆。中风螈惊痫之症生矣。丹皮辛寒。益肺平肝。肝不升而肺气降。诸症平矣。小肠者受盛之官。与心为表里。心主血。血热下注。留舍小肠。瘀积成瘕。形坚可征。丹皮寒可清热。辛可散结。所以入小肠而除瘕也。五脏藏阴者也。辛寒清血。血清阴足而藏安也。荣血逆于肉里。乃生痈疮。丹皮辛寒。可以散血热。所以和荣而疗痈疮也。
制方:丹皮同防风末酒服。治癞疝。同麦冬、五味、白茯、甘草、木通、生地。治心包络之火。
卷二 草部下
【黄连】
气寒。味苦。无毒。主热气目痛伤泪出。明目。肠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久服令人不忘。(酒炒吴茱萸同炒姜汁炒)
黄连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其主热气目痛者。心主火。火气热。心病舍肝。肝开窍于目也。黄连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阴之正。出于面。合目内。手少阴为心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
伤泪出皆心火也。黄连清心。所以主之。实则泻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则肝邪泻。所以明目也。大肠为庚金之腑。心火乘之。则津液化成脓血。痛而下痢矣。其主之者。寒以清火。苦以泄热也。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妇人阴中乃肾窍也。热胜则肿。肿痛者火盛也。黄连入肾。寒苦清火。所以主之。其久服令人不忘者。入心清火。火清则心明。能记忆也。
制方:黄连同西河柳、黄芩、黄柏、石膏、知母、甘草。治痧疹已透。烦躁不止。同当归、枣仁、圆肉、生地、黄芩、黄柏、黄。治火症盗汗。同槐花、枳壳、乳香、没药。治痢纯血腹痛。同五味、麦冬、干葛。治酒病。同麦冬、五味。治卒消渴小便多。同人参、莲子。治虚痢。专为末丸。名泻心丸。治心实心痛。同吴茱萸、神曲丸。治肝火作痛。同白术、陈皮、神曲丸。名四物丸。治胸中嘈杂作痛。同白茯。治思想所致白淫。同木香丸。名香连丸。治痢。
同炮姜末。治气痢后重。
卷二 草部下
【黄芩】
气平。味苦。无毒。主诸热。黄胆。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酒炒)
黄芩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心者火脏也。十二官之君。诸热之主也。苦平清心。故主诸热。黄胆者湿热乘脾之症也。脾为太阴湿土。土湿热。则本色现而发黄胆。黄芩苦平清肺。肺亦太阴。太阴湿热退。而脾疸亦平也。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湿热则肠泄痢。黄芩清肺。肺清则通调水道。而湿热下逐。肠肺复其燥金之气。而泄痢愈矣。肺司水道。热则肺失清肃之令。而水道不通。水因而蓄焉。黄芩清肺。则化气下及膀胱而水下逐矣。血闭者。实热在血分而经闭不通也。心主血。味苦清心。则能下泄。所以主之。恶疮疽蚀者。疮疽败坏溃腐而不收口也。火疡者。火伤疮也。皆心火有余而腐坏肺之皮毛也。苦平清心肺。所以主诸痛痒疮疡也。
制方:黄芩同白芍、甘草。名黄芩汤。治湿热肠痛。及泻痢。同白芍、甘草、半夏。治吐泻。
同白芍、麦冬、白术。治胎不安内热。
卷二 草部下
【连翘】
气平。味苦。无毒。主寒热。鼠瘰。痈恶疮。瘿瘤结热。蛊毒。(去心用)
连翘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气味俱降。阴也。心包络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经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郁则包络之火上炎经络。而成寒热鼠瘰矣。连翘轻清平苦。轻而扬之。因而越之。结者散而寒热愈也。痈恶疮。皆生于心火。连翘味苦清心。所以主之。
瘿瘤结热。亦心包络之郁结火也。其主之者。轻扬有散结之功也。蛊毒因辛热而成。辛热则生虫也。连翘平能清而苦能泄。热解虫化而蛊自消也。
制方:连翘同脂麻。治瘰。同贝母、白芷、甘草、金银花、玄参、薄荷、夏枯草、白芨。治同上。
卷二 草部下
【天麻】
气平。味辛。无毒。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
天麻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得天地之金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气降味升。阳也。肝为风木。诸风皆属于肝。肝主血。血涩不通。
则湿感成痹也。其主之者。天麻气平味辛。入肺而通水道。能活血而散风也。四肢脾主之。
因于湿则大筋吹短而成拘挛也。肺亦太阴。水道通调。则太阴湿行。而脾湿解拘挛愈矣。小儿风痫惊气。皆肝经血虚气亢。以致气逆而惊痫也。天麻味辛。辛则润血气平。平则镇惊也。辛平之品。润肝、血而平肝气。肝主筋而位居下。故能利腰膝而强筋力也。久服辛平益肺。肺主气。所以益气。气充身自轻。而年自长也。
制方:天麻同半夏、黄芩、前胡、陈皮、白茯。治痰厥头痛。同白术、陈皮、白茯、车前。治饮在心下。同南星、前胡、陈皮、白茯。消一切风痰。
卷二 草部下
【木通】
气平。味辛。无毒。主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
木通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专入手太阴肺经。气降味苦。
阴也。其除脾胃寒热者。盖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气通调水道。乃下输膀胱。如水道不通。则饮留于脾胃而发寒热矣。木通入肺。以通水道。故除脾胃寒热也。九窍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木通气平则利。味辛则通。所以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也。其令人不忘者。心藏神而属火。水道通则心火有制。神清多记忆也。湿热不除。则化生恶虫。水道通。则湿热有去路。故恶虫不生也。
制方:木通同生地、炙草、竹叶。治心热便赤。同白茯、泽泻、车前、猪苓、灯心。治癃闭。
同牛膝、生地、天冬、麦冬、五味、黄柏、甘草。治尿血。同生地、甘草、赤茯、竹叶。名导赤散。泻小肠之火。
卷二 草部下
【车前子】
气寒。味甘。无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
车前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湿土脾经。气降味和。阴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出气不化。闭塞下窍。而为癃闭。其主之者。寒能化热。甘能化气也。小便者心火之去路也。火结于膀胱。
则小便痛矣。其止痛者。气寒能清火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乃下输膀胱。车前味甘。甘能益脾。脾气散精。则肺气通行。故水道通。小便利也。益脾利水。则湿下逐。故又除湿痹也。久服轻身耐老者。指有病者而言也。人身有湿则身重。湿逐则身轻。湿逐脾健。脾主血。血充故耐老也。不然。滑泄之品。岂堪久服者哉。
制方:车前同木通、沉香、陈皮、升麻。治气癃。同二术、木瓜、石斛、萆、白茯、五加皮。
治湿痹。同白芍、白茯、扁豆、甘草。治水泄。同生地、牛膝、天冬、麦冬、黄柏、五味、杞子、人参、白胶。治尿血。及女子血淋。专末服。治暴泄。
卷二 草部下
【泽泻】
气寒。味甘。无毒。主风寒湿痹。乳难。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泽泻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其主风寒湿痹者。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则血闭而肌肉麻木也。
泽泻味甘益脾。脾湿去。则血行而肌肉活。痹症瘳矣。其主乳难者。脾统血。血不化。乳所以难也。味甘益脾。脾湿行则血运而乳通也。其主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者。盖五脏藏阴者也。
而脾为之原。脾主肌肉而性恶湿。泽泻泻湿。湿去则脾健。脾乃后天之本。所以肌肉长而气力益。阴血充而五脏得所养也。其消水者。入膀胱气寒下泄也。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者。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水道通。则肾之精道固。精足则气充。肾开窍于耳。所以耳聪。水之精为目瞳子。所以明目。肾者胃之关。关门固所以不饥。肾气纳。所以延年轻身也。其言面生光能行水上者。脾为湿土。湿则重。燥则轻。轻则能行水上。脾统血。血充则面有光彩也。盖表其利水有固肾之功。燥湿有健脾之效也。
制方:泽泻同白茯、白术、猪苓、肉桂。名五苓散。治湿热。同山药、山萸、白茯、丹皮、生地、北味。名都气汤。补肾真阴。及小儿行语迟。同白茯、建兰叶、猪苓。治饮痰咳嗽。
卷二 草部下
【萆】
气平。味苦。无毒。主腰脊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萆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太阳寒水经。挟脊抵腰中。太阳有湿。则阳气不布。腰脊强而痛矣。太阳经行身表附皮毛而为外卫者也。皮毛者肺之合。萆气平入肺。味苦燥湿。肺之皮毛理而太阳之湿亦逐。所以主腰脊强痛也。骨节者节犍之处也。亦属太阳经。湿流孔窍。故风寒湿合而成痹。则周身麻木而骨节更甚也。其主之者。萆入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以去太阳之湿而理痹也。恶疮热气。皆属心火。萆味苦清心。心火退。则疡疮愈而热气解矣。
制方:萆同莲子、白茯、车前、木通、泽泻、牛膝、甘草、黄柏。可厘清治湿。同杜仲。治腰脚痹。同菖蒲、益智、乌药。治白浊。佐杜仲、肉苁蓉、菟丝子、北味丸。名金刚丸。治筋痿足不能行。
卷二 草部下
【防己】
气平。味辛。无毒。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防己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风寒温疟者。感风寒而患但热不寒之疟也。诸痫热气者。心有热而患一切风痫也。
温热皆为阳邪。痫疟皆属风木。防己气平可以清阳邪。味辛可以平风木。而消风痰也。除邪者辛平之品。可除湿热之邪也。小便出于膀胱。膀胱津液。肺气化乃出。防己气平可以化气。故利小便。大便出于大肠。肺与大肠为表里。味辛可以润肠。故利大便也。但臭恶伤胃。
宜慎用之。
制方:防己同黄、桂枝、白茯、甘草。治皮水。同黄、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治风水。
恶风汗出。身重脉浮。
卷二 草部下
【大黄】
气寒。味苦。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
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气味俱降。阴也。浊阴归六腑。味浓则泄。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为荡涤之品也。味浓为阴。则入阴分。血者阴也。心主者也。血凝则瘀。大黄入心。味苦下泄。故下瘀血。血结则闭。阴不和阳。故寒热生焉。大黄味苦下泄。则闭者通。
阴和于阳而寒热止矣。症瘕积聚。皆有形之实邪。大黄所至荡平。故能破之。小肠为受盛之官。无物不受。传化失职。则饮留食积矣。大黄入小肠而下泄。所以主留饮宿食也。味浓则泄。浊阴归腑。大黄味浓为阴。故入胃与大肠而有荡涤之功也。消积下血。则陈者去而新者进。所以又有推陈致新之功焉。其推陈致新者。以滑润而能通利水谷。不使阻碍肠胃中也。肠胃无碍。则阳明胃与太阴脾调和。而食消化矣。饮食消化。则阴之所生。本自五味。五脏主藏阴。阴生而藏安和矣。
制方:大黄同黄芩、沉香、礞石丸。名滚痰丸。治痰症。同当归、槟榔。治痢初起。同甘草。
治胃火食入即吐。
卷二 草部下
【灯心草】
气寒。味甘。无毒。主五淋。生煮服之。
灯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心与小肠为表里。小便者心火之去路也。
心火结于小肠膀胱。则小便淋沥矣。灯心生煮服之。气寒清热。味甘化气。结者解而火下泄矣。
制方:灯心焙。同炒盐共末。吹喉痹。煎汤调灯花末涂乳。小儿吮之。止夜啼。
卷二 草部下
【使君子】
气温。味甘。无毒。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
使君子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小儿疳症。名虽有五。原皆由脾虚。脾虚则不健运。于是积聚生疳也。
其主之者。味甘可以益脾。气温可以健运也。中气不足。则溲溺为之变。所以小便白而混浊也。其主之者。甘温益气。气足则清肃而便清也。甘温之品。则具条达之性。能泻脾经之湿热。湿热清。则泻利自止而虫不生。所以杀虫疗泻痢也。
制方:使君子同芦荟、芜荑、滑石、麦芽、浓朴、陈皮。杀疳虫。消疳积。专为末。治小儿蛔痛及虚肿。煎汤漱虫牙疼痛。
卷三 木部
【枸杞子】
气寒。味苦。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枸杞子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五内者五脏之内也。邪气者邪热之气也。盖五内为藏阴之地。阴虚所以有热邪也。其主之者。苦寒清热也。心为君火。肾为寒水。水不制火。火烁津液。则病热中消渴。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热。气寒可以益水也。水益火清。消渴自止。其主周痹风湿者。痹为闭症。血枯不运。而风湿乘之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湿灭也。杞子苦寒益血。所以治痹。久服苦益心。寒益肾。心肾交。则水火宁而筋骨坚。筋骨健则身自轻。血足则色华。
所以不老。耐寒暑者。气寒益肾。肾水足可以耐暑。味苦益心。心火宁可以耐寒也。
制方:杞子同五味。治疰夏。同熟地、白茯、白术。治肾虚目暗。
卷三 木部
【金樱子】
气平。味酸涩无毒。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
金樱子气平。禀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涩无毒。得地东生西收金木之味。
入足厥阴肝经。入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俱降。阴也。十剂云。涩可去脱。脾泄下痢。大肠不禁也金樱子味酸涩。所以固脱也。小便气化乃出。金樱子气平益肺。肺气足以收摄。则小便利自止。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所以疏泄。肝散之也。金樱子味酸敛肝。肝不疏泄。精气自涩矣。久服酸平益肺。肺主皮毛。皮毛固所以耐寒。肺主气。气充所以轻身也。
制方:金樱子同芡实丸。名水陆丹。益气补真。煎膏。丸杜仲末。治肾泄。
卷三 木部
【杜仲】
气平。味辛。无毒。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盐水炒)
杜仲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味辛无毒。得地润泽之金味。专入手太阴肺经。气味升多于降。阴也。腰者肾之腑。膝者肾所主也。杜仲辛平益肺。肺金生肾水。所以腰膝痛自止也。中者阴之守也。辛平益肺。肺乃津液之化源。所以阴足而补中也。初生之水谓之精。天一之水也。杜仲入肺。肺主气而生水。所以益精气。精气益则肝有血以养筋。肾有髓以填骨。所以筋骨坚也。肺主气。辛平益肺。则气刚大。所以志强。阴下者即篡间。任脉别络也。痒湿者湿也。杜仲辛平润肺。则水道通而湿行也。小便气化乃出。有余沥气不收摄也。杜仲益肺气。气固则能摄精也。久服辛平益气。气充则身轻。辛润滋血。血旺则耐老也。盐水炒则入肾。醋炒则入肝。以类从也。
制方:杜仲同续断、砂仁。治胎前杂症。同续断、山药糊丸。治频堕胎。专一味酒炒丸。治腰背痛。
卷三 木部
【茯苓】
气平。味甘。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平味和。降中有升。阴也。胸者肺之分也。胁者肝之分也。肝主升而肺主降。肺金不足则气不降。肝木有余则气上逆。逆于肝肺之分。故在胸胁间也。茯苓入肺。气平则降。味甘可以缓肝。所以主之。脾为土。肺为金。脾肺上下相交。则五脏皆和。位一身之天地矣。若脾肺失中和之德。则忧恚惊邪恐悸。七情乖戾于胸。发不中节而为病。茯苓味甘和脾。气平和肺。脾肺和平。七情调矣。心下脾之分也。湿热在脾则结痛。湿热不除。则流入太阳而发寒热。郁于太阴而烦满。湿乘肺金而咳逆。茯苓甘平淡渗。所以能燥脾伐水清金。治以上诸症也。人身水道不通。则火无制。而口焦舌干矣。茯苓入肺。以通水道。下输膀胱。则火有去路。故止口舌干焦。水道通。所以又利小便也。肝者魂之居也。而随魂往来者神也。久服茯苓。则肺清肃。故肝木和平。而魂神安养也。不饥延年者。脾为后天之本。肺为元气之腑。
脾健则不饥。气足则延年也。
制方:白茯同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山药、扁豆、白芍。治脾虚。同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治咳而吐。同二术、泽泻、车前、白芍、陈皮、木瓜、猪苓。治水肿。同陈皮、半夏、甘草、人参、枳壳、川芎、白芍、归身、生地、前胡、葛根、桔梗、苏叶、生姜、大枣。名茯苓补心汤。治火郁心包痛而吐血咳逆。
卷三 木部
【茯神】
气平。味甘。无毒。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
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
茯神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平味和。降中有升。阴也。茯神味甘气平。得中正之气味。和脾肺。位一身之天地。所以能辟不祥也。诸风皆属肝木。木虚则风动而眩。其主之者。味甘性缓。可以益肝伤。气平清金。可以定风木也。五劳。五脏劳伤其神也。五劳神伤。则阴火动而口干矣。茯神甘平。安神。故止口干。惊悸多恚怒善忘。皆心肾不交。而肝木不宁之症。茯神气平益肺。肺气下降。则心亦下交。味甘益脾。脾气上升。则肾亦上交。盖天地位则水火宁。土金实则风木定。
五行相制之道也。其开心益智者。皆气平益肺之功。肺益。则水道通而心火有制。所以心神开朗而光明。肺益。则金生肾水。所以伎巧出而智益也。肝者魂之居。肺者魄之处。茯神气平益肺。肺宁肝和。故安魂魄。精者阴之华。神者阳之灵。茯神味甘益脾。脾和则饮食纳。
而精神得所养也。
制方:茯神同沉香丸。名朱雀丸。治心神恍惚。专为末。艾汤服。治心孔有汗。及心虚梦泄白浊。
卷三 木部
【松花】
气温。味甘。无毒。主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亦可酿酒。
松花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俱升。阳也。其主润心肺者。饮食入胃。脾气散精。输于心肺。松花味甘益脾。气温能行。脾为胃行其津液。输于心肺。所以润心肺也。益气者。气温益肝之阳气。味甘益脾之阴气也。风气通肝。气温散肝。所以除风。脾统血。味甘和脾。所以止血也。可酿酒者。清香芳烈。宜于酒也。
制方:松花同山药、白芍、甘草、茯苓。治泄泻。同红曲、山药、北味、肉苁蓉、白芍、杜仲。
治肾泄。专浸酒。治头旋脑肿。
卷三 木部
【山茱萸】
气平。味酸。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去核)
山萸气平。禀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
气味俱降。阴也。心下脾之分也。脾之邪。肝木之邪也。肝木血少气亢。则克脾土。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矣。山萸味酸入肝。益肝血而敛肝气。则心下之寒热自除也。山萸味酸收敛。敛火归于下焦。火在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所以温中。山萸气平益肺。肺主皮毛而司水道。水道通调。则皮毛疏理。而寒湿之痹瘳矣。三虫者湿热所化也。湿热从水道下行。则虫亦去也。久服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肝者敢也。生气生血之脏也。所以身轻也。
制方:山萸同人参、五味、牡蛎、益智。治老人小便淋沥及遗尿。同菖蒲、甘菊、生地、黄柏、五味。治肾虚耳聋。同杜仲、牛膝、生地、白胶、山药。治肾虚腰痛。同生地、山药、丹皮、白茯、泽泻、柴胡、白芍、归身、五味。名滋肾清肝饮。治水枯木亢之症。同杜仲。治肝肾俱虚。
卷三 木部
【柏子仁】
气平。味甘。无毒。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柏仁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以其仁也。兼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和。阳也。心者神之舍也。心神不宁。则病惊悸。柏仁入心。惊者平之。气平。平惊悸也。益气者。气平益肺气。味甘益脾气。滋润益心气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柏仁味甘益脾血。血行风息而脾健运。湿亦下逐矣。盖太阴乃湿土之经也。五脏藏阴者也。脾为阴气之原。心为生血之脏。肺为津液之腑。柏仁平甘益阴。阴足则五脏皆安矣。久服甘平益血。令面光华。心为君主。主明则十二官皆安。耳目聪明矣。味甘益脾。不饥不老。气平益肺。轻身延年也。
制方:柏仁同松仁、麻仁。治老人虚闭。同白术、生地、枣肉丸。治心脾虚。
卷三 木部
【酸枣仁】
气平。味酸。无毒。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炒研)
枣仁气平。禀天秋敛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手厥阴风木心包络经。气味俱降。阴也。心者胸臆之分。手厥阴心包络脉起之处。腹者中脘之分。足厥阴肝经行之地。心包络主热。肝主寒。厥阴主散。不能散则寒热邪结气聚矣。枣仁味酸。入厥阴。厥阴和。则结者散也。四肢者手足也。两厥阴经行之地也。酸痛湿痹。风湿在厥阴络也。枣仁味酸益血。血行风息。气平益肺。肺理湿行。所以主之也。心包络者。
心之臣使也。代君行事之经也。肝者生生之脏。发荣之主也。久服枣仁。则厥阴阴足。所以五脏皆安。气平益肺。所以轻身延年也。
制方:枣仁同茯神、远志、麦冬、石斛、五味、圆肉、人参。治惊悸。同生地、白芍、麦冬、五味、圆肉、竹叶。治自汗。同茯神、人参。治盗汗。同人参、茯神、白术、甘草。治振悸不眠。同知母、茯神、甘草。名酸枣仁汤。治虚烦不眠。
卷三 木部
【女贞子】
气平。味苦。无毒。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轻身不老。
女贞子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中者阴之守也。五脏者藏阴者也。女贞气平益肺。肺为津液之化源。所以补中而脏安也。心者神之居。肺者水之母。入心肺而益阴。阴足气充。气充神旺精生。所以主养精神也。气失其平则为病。女贞气平。肺主气。气得其平。百病皆除矣。人身有形之皮肉筋骨。皆属阴者也。女贞平苦益阴。则肌肉自丰。筋骨自健也。心者生之本。其华在面。肺者气之源。气足则身轻。血华故不老也。
制方:女贞同甘菊、生地、杞子、蒺藜。治目昏暗。捣汁熬膏。埋地中七日。点风热赤眼。
卷三 木部
【肉桂】
气大热。味甘辛。有小毒。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久服神仙不老。
肉桂气大热。禀天真阳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补益真阳。味甘辛。得地中西土金之味。
入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有小毒。则有燥烈之性。入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气味俱升。阳也。肉桂味辛得金味。金则能制肝木。气大热。禀火气。火能制肺金。制则生化。故利肝肺气。心腹太阴经行之地。寒热冷疾者。有心腹冷疾而发寒热也。气热能消太阴之冷。所以愈寒热也。霍乱转筋。太阴脾经寒湿症也。热可祛寒。辛可散湿。所以主之。经云。头痛巅疾。过在足少阴肾经。腰者肾之腑。肾虚则火升于头。故头痛腰痛也。肉桂入肾。
能导火归原。所以主之。辛热则发散。故能汗出。虚火上炎则烦。肉桂导火。所以主止烦也。肾主五液。寒则上泛。肉桂温肾。所以止唾。辛甘发散。疏理肺气。故主咳嗽鼻。血热则行。所以堕胎。肉桂助火。火能生土。所以温中。中者脾胃也。筋者肝之合也。骨者肾之合也。甘辛之味。补益脾肺。制则生化。所以充肝肾而坚筋骨也。其通血脉理疏不足者。热则阳气流行。所以血脉通而理疏密也。宣导百药无所畏者。藉其通行流走之性也。久服神仙不老者。辛热助阳。阳明故神。纯阳则仙而不老也。
制方:肉桂同人参、炮姜、附子。治中寒腹痛。同姜黄、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治左胁痛胀。
同当归、牛膝。治冬月产难。产门不开。同黄柏、知母丸。名滋肾丸。治小便不通。
卷三 木部
【桂枝】
气温。味辛。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
轻身不老。
桂枝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为金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病上气咳逆矣。桂枝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枝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辛则能润。
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者。久服则心温助阳。阳气常伸而灵明。阳盛而身轻不老也。
制方:桂枝同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名桂枝汤。治中风。同白芍、甘草、饴糖、生姜、大枣、黄。名黄建中汤。治阴血不足。
卷三 木部
【吴茱萸】
气温。味辛。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泡焙用)
吴萸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有小毒。得地西方燥烈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中者脾也。太阴经也。肺主气。亦太阴也。气温则肺令下行。而太阴亦暖。所以温中下气也。寒邪客于胸腹。则真气不通而痛矣。辛温则流行和散。所以止痛也。辛温暖肺。肺气通行。则水道通调。故又除湿。血泣则成痹。肝藏血。血温则活。故主血痹。辛温为阳。则能发散。故逐风邪。肺主皮毛而司腠理。辛温疏散。腠理自开。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火反上逆。咳逆寒热之症生焉。吴萸辛温暖肺。肺气下降。
而寒热咳逆之症自平也。
制方:吴萸同人参、生姜、大枣。名吴萸汤。治呕涎头痛。同陈皮、附子。治肾气上哕。同川连、白芍丸。治痢。同炮姜末汤服一钱。治食已吞酸。同肉桂、炮姜丸。名和中丸。治寒腹胀。
卷三 木部
【丁香】
气温。味辛。无毒。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齿疳。能发诸香。
丁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丁香味辛入肺。芳香而温。肺太阴也。脾亦太阴。肺暖则太阴暖。而脾亦温。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属胃。所以主温脾胃也。霍乱。太阴寒湿症也。气壅而胀。肝邪乘土也。丁香辛温。故能散太阴寒湿。平厥阴胀气。所以主之也。风气通肝。风毒诸肿。风兼湿。湿胜而肿也。丁香气温。可以散肝风。味辛可以消湿肿也。齿疳。阳明湿热生虫也。太阴与阳明为一合。丁香辛温太阴。则太阴为阳明行湿热。而齿疳愈也。能发诸香者。
丁香气味辛温。而有起发之力也。
制方:丁香同白蔻、藿香、陈皮、浓朴、砂仁。治寒霍乱。同陈皮、姜汁糊丸。治小儿虚寒吐泻。
同半夏、姜汁丸。治小儿寒湿吐泻不止。
卷三 木部
【蜀椒】
气温。味辛。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
蜀椒气温。禀天春暖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其主邪气咳逆者。气温入肝。可以散邪。味辛入肺降气。可以止咳逆也。中者太阴脾也。蜀椒入肺。肺亦太阴。肺温脾亦温也。骨节皮肤肝肺之合也。蜀椒气温。可以散寒。味辛可以祛湿。所以主死肌痹痛也。肺主气。肺温则下降之令行。所以下气。
久服辛温活血。发者血之余。所以头不白也。辛温益阳。阳气充盛。所以身轻增年也。
制方:蜀椒炒去汁。捣取红末一斤。生地取自然汁煎至一升。和椒末丸。名椒红丸。治元脏伤惫。
同苍术醋糊丸。治餐泄不化。(椒目)同巴豆、菖蒲、松脂、黄蜡为梃。纳耳中。一日一易。
治耳聋神效。
卷三 木部
【沉香】
气微温。味辛。无毒。疗风水毒肿。去恶气。
沉香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
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沉香辛温而香燥。入肝散风。入肺行水。所以疗风水毒肿也。风水毒肿。即风毒水肿也。肺主气。味辛入肺。而气温芳香。所以去恶气也。
制方:沉香同人参、菖蒲、远志、茯神、枣仁、生地、麦冬。治思虑伤心。同木香、藿香、砂仁。
治中恶腹痛。辟恶气。同苏子、橘红、枇杷叶、白蔻、人参、麦冬。治胸中气逆。
卷三 木部
【乌药】
气温。味辛。无毒。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
乌药气温。禀天春暖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肺者手太阴经。主气合皮毛而为外固者也。肺气不虚。则外邪无从而入。
正气不伤。则外邪不能为害。心腹太阴经行之地。中恶而心腹痛。太阴正气不能祛邪也。乌药味辛而温。温能行。辛能散。所以主之。辛温为阳。阳能破阴。故主蛊毒疰忤鬼气也。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能散。全赖辛温之阳以行之也。乌药辛温助肝。所以消食。疫瘴之邪。皆因湿热酿成。辛温条达。可消湿热抑塞之气。所以主之。膀胱肾间冷气。寒水之气也。攻冲背膂。从阴位来而犯阳也。乌药辛温助阳。阳之所至。阴寒自退。且背膂太阴肺所主也。气温入肝。肝藏血。味辛入肺。肺主气。辛温走泄。所以主妇人血气凝滞也。小儿腹中诸虫。皆湿热所化。辛温则具上达下泄之性。所以能去诸虫也。
制方:乌药同人参、沉香、槟榔。各磨汁名四磨汤。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息。同沉香、人参、甘草末。名乌沉散。治一切气。一切冷。一切痛。及中恶吐泻转筋。疰忤鬼气疫瘴。
卷三 木部
【降真香】
气温。味辛。无毒。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
降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烧之能降天真气。所以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也。小儿带之能辟恶气者。
气温味辛。辛温为阳。阳能辟恶也。色红味甜者佳。
制方:降香同白芍、甘草、北味、丹皮、白茯、生地。治怒气伤肝吐血。多烧能祛狐媚。为末。
治刀伤血出不止。
卷三 木部
【苏方木】
气平。味甘咸。无毒。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水煮五两。取浓汁服。
苏木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咸无毒。得地中北土水之味。入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味甘入脾。脾统血。味咸走血。所以破血也。产后血胀闷。煮汁五两服。破血之功也。
制方:苏木同泽兰、生地、人参、小便、益母、牛膝、黑豆。治产后血晕。同人参名参苏饮。
治产后气喘。面黑欲死。
卷三 木部
【蔓荆子】
气微寒。味苦。无毒。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久服轻身耐老。
蔓荆子气微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太阳寒水。主筋所生之病。而骨者肾之合也。蔓荆寒可清热。苦可燥湿。湿热攘。则寒热退而拘挛愈矣。气寒壮水。味苦清火。火清则目明。水壮则齿坚。齿乃肾之余也。九窍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苦味清火。所以九窍皆利也。白虫湿热所化。苦寒入膀胱以泻湿热。所以去白虫也。久服轻身者祛湿之功。耐老者壮水之力也。
制方:蔓荆子同甘菊、荆芥、黄芩、乌梅、芽茶、白蒺藜、川芎、黑豆、土茯苓。治偏正头风。
目将损者。
卷三 木部
【桑皮】
气寒。味甘。无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绝脉。补虚益气。(焙)
桑皮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降味和。阴也。中者中州脾也。脾为阴气之原。热则中伤。桑皮甘寒。故主伤中。五劳者。五脏劳伤真气也。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脏腑俱虚。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桑皮甘以固脾气而补不足。寒以清内热而退火邪。邪气退而脾阴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丰而劳极愈矣。崩中者血脱也。脉者血之腑。血脱故脉绝不来也。脾统血而为阴气之原。甘能益脾。所以主崩中绝脉也。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气寒清火。味甘益气。气充火退。虚得补而气受益矣。
制方:桑皮同白芍、苡仁、木瓜、白茯、陈皮、赤小豆。治水肿如神。同白芍、沙参、杞子、黄、甘草、北味。治虚劳。同糯米末。米饮下。治吐血咳嗽。桑皮一味。治皮水。
卷三 木部
【桑叶】
气寒。味苦甘。有小毒。主除寒热。出汗。
桑叶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
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外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除寒热。汗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制方:桑叶同黄、归身。治血虚身热无汗。同附子、黄。治里气虚寒。表邪末尽。同脂麻丸。
名桑麻丸。治血痹。
卷三 木部
【槐花】
气平。味甘。无毒。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皮肤风热。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研用。
槐花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肺与大肠为表里。五痔大肠之火症也。槐花味苦清心。所以主之。火郁于心则痛。气平能清。味苦能泄。所以主之也。眼赤。肝有实火也。实则泻其子。味苦清心。
心乃肝之子也。腹太阴经行之地。脏即大肠。肺之合也。味苦可以杀虫。所以主之也。皮肤肺之合也。平能清风。苦能泄热。所以主之。肠风下血。大肠火也。赤白痢。大肠湿热也。
味苦者能清。所以并炒研服也。
制方:槐花同荆芥。治下血。同牡蛎末。治白带。
卷三 木部
【黄柏】
气寒。味苦。无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胆。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盐水炒)
黄柏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五脏六腑。心为君主。心属火。结热。火气结也。味苦泄热。所以主之。
黄胆。胃经湿热之症。肠痔。大肠火结之病。泄痢。大肠湿热之症。其主之者。黄柏入肾。
肾者胃之关。大肠肾所主也。气寒能清。味苦能燥。故治以上诸症也。漏下赤白。胎漏下血及赤白带也。一因血热妄行。一因湿热下注。黄柏入肾。寒能清热。苦可燥湿。所以主之。
阴阳蚀疮。阴户伤蚀成疮也。诸疮皆属心火。其主之者。苦寒泻火也。
制方:黄柏同知母。滋阴降火。同茅术。除湿清热。治痿要药。同细辛。泻膀胱火。用蜜炙成末。
煨大蒜丸。治妊娠下痢白色。同木瓜、白茯、二术、石斛、生地。治痿。同白芍、甘草。治火热腹痛。
卷三 木部
【山栀仁】
气寒。味苦。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鼻。白癞赤癞。疮疡。
(炒黑用)
山栀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五内者。五脏之内也。五脏为阴。其邪气乃阳邪也。山栀苦寒清阳。所以主之。胃为阳明。胃中热气。燥热之气也。气寒。禀冬寒之水气。所以除燥热也。心主血。其华在面。面赤色。心火盛也。苦味清心。所以主之。鼻属肺。肺为金。金色白。心火乘肺。火色赤。故鼻红。成酒鼻。其主之者。入心清火也。癞者麻皮风也。膀胱主表。心火郁于膀胱寒水经。则湿热成癞也。白者湿也。赤者火也。山栀入心与膀胱。苦寒可以燥湿热。所以主之也。疮疡皆属心火。苦寒清心。故主疮疡也。
制方:栀子同桑皮、黄芩、甘草、桔梗、五味、干葛。治酒鼻。同连翘、麦冬、竹叶、灯心、川连、甘草。泻心经有余之火。
卷三 木部
【琥珀】
气平。味甘。无毒。主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气。消瘀血。通五淋。
琥珀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色赤专入血分。五脏藏阴者也。血有所凝。则五脏为之不安。琥珀甘平和血。故安五脏也。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魄阴而魂阳也。琥珀气平入肺。肺主气。味甘入脾。脾统血。质坚有镇定之功。所以入肺脾而定魂魄也。魂魄定则神气内守。而精魅邪鬼不得犯之。所以云能杀鬼魅也。气平则通利。味甘则缓中。所以能消瘀血也。气平入肺。肺通水道。所以治五淋。
制方:琥珀同乳香、没药、延胡索、干漆、鳖甲为末。治产后血晕。同丹砂、滑石、竹叶、木通、麦冬。治心火小便闭。
卷三 木部
【猪苓】
气平。味甘。无毒。主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
猪苓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疟者。盖主太阴呕吐之湿疟也。猪苓入脾肺以化气。则湿行而疟止也。蛊疰不祥。皆湿热之毒。甘平渗利。所以主之。肺主气。气平益肺。肺气化及州都。则水道利。所以利水。久服则味甘益脾。脾统血。血旺故耐老。气平益肺。肺主气。气和故身轻也。
制方:猪苓同白茯、泽泻、滑石、阿胶。名猪苓汤。治伤寒口渴。及呕而思水。
卷三 木部
【枳实】
气寒。味苦。无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麸炒)
枳实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手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阳相火三焦。气味俱降。阴也。太阳主表。经行身表。为外藩者也。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者。皮毛患大麻风也。其主之者。枳实入太阳。苦寒清湿热也。小肠为寒水之经。丙火之腑。寒热结者。寒热之邪结于小肠也。其主之者。苦以泄结也。小肠为受盛之腑。化物出焉。受物不化。则滞而成痢。枳实苦寒下泄。所以止痢。太阴脾主肌肉。乃湿土之脏也。土湿则脾困。而肌肉不生。枳实入小肠膀胱。苦寒湿热。所以脾土燥而肌肉长也。三焦人身一大腔子也。苦寒清三焦之相火。火息则阴足。而五脏皆安也。益气者。枳实泄滞气。而正气受益也。轻身者。邪去积消。则正气流通而身轻也。
制方:枳实同白术。名枳术汤。治心下坚。水饮痞满。同白芍。治产后腹大满痛。同川芎、甘草。
治左胁痛胀。
卷三 木部
【枳壳】
气微寒。味苦酸。无毒。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麸炒)
枳壳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酸无毒。
得地东南木火之味。入足少阳相火胆经、手厥阴风木心包络经。气味俱降。阴也。太阳经行身表。附皮毛而为卫者也。太阳为寒水。风入寒水。则风湿相搏。风痒麻痹矣。其主之者。
酸可治风。苦可燥湿也。关节皆筋束之。太阳主筋所生病。苦寒清湿热。故利关节也。劳则伤少阳之气。于是相火刑金而咳嗽矣。枳壳味酸。可以平少阳。味苦可以泻相火。火息木平而咳止矣。背膊。太阳经行之地。火热郁于太阳。则背膊闷倦。苦寒下泄。可以泻火热也。手厥阴经起于胸中。厥阴为相火。火炎胸中。则痰涎滞结。枳壳寒可清火。苦可以泄胸膈之痰也。入小肠膀胱而性苦寒。故可以逐水消胀满。风为阳邪。入大肠阳经。两阳相烁。则血热下行。而为肠风。心包乃风木之经。代君行事而主血。枳壳清心包之火。可以平风木而治肠风。胃为燥金。味苦能燥。所以安胃。经云。胃过于苦。胃气乃浓。益以苦能泄也。风入太阳。气壅而痛。枳壳味苦能泄。所以止痛也。
制方:枳壳同人参、麦冬。治气虚大便不快。同川芎、归身、生地、白芍、秦艽。治肠风下血。
卷三 木部
【槟榔】
气温。味苦辛涩。无毒。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
槟榔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辛涩无毒。得地南火西金之燥味。入手少阴心经、足阳明燥金胃经、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足阳明为水谷之海。
气温则行。味辛则散。故主消谷逐水。手阳明为传导之官。消化不尽。则水谷留滞。变成痰癖。槟榔温辛。具消谷之才。苦泄有下降之德。所以主之也。三虫伏尸寸白。皆湿热所化之虫也。辛则散。涩则燥。苦则杀虫。故主以上诸虫也。
制方:槟榔同川莲、扁豆、莲肉、橘红、红曲、白芍、乌梅、葛根、枳壳。治痢下后重。同雷丸、使君子、白芜荑、芦荟、肉蔻、胡黄连。治小儿疳蛔。同楝根、鹤虱、锡灰、苡仁根、贯仲、乌梅。治一切寸白虫。同茅术、草果、青皮、甘草。治瘴疟。
卷三 木部
【浓朴】
气温。味苦。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血痹死肌。去三虫。(姜汁炒)
浓朴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升多于降。阳也。难经云。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是也。中风伤寒者。中风症也。风气通肝。肝脉与督脉会于巅。风为阳邪而伤上。所以头痛。其主之者。浓朴入肝温散也。寒热惊悸者。病寒热而惊悸也。心虚则悸。肝虚则惊。浓朴气温可以达肝。味苦可以清心也。肝藏血。心主血。血凝泣则成痹。苦可以泄。温可以行。故主血痹。死肌者。亦血泣而皮毛不仁麻木也。苦泄温行。故亦主之。三虫湿所化也。味苦燥湿。可以杀虫。所以去虫也。
制方:浓朴同槟榔、木香、川莲、滑石、陈皮、甘草。治痢初起。同白术、人参、白茯、白芍。
治腹胀。同生姜、陈皮、藿香、砂仁、半夏。治胃寒呕逆。
卷三 竹部
【竹叶】
气大寒。味甘平。无毒。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淡竹叶气大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平无毒。得地中央燥土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土。气味俱降。阴也。足少阴之脉。其支者注胸。少阴肾。主五液。水泛成痰。痰滞胸中则热。其主之者。寒可清也。阳明胃气本下行。气逆而上。则熏肺而咳。竹叶寒可清胃。甘平可以下气也。
制方:竹叶同陈皮。治上气发热。同石膏、知母、甘草、麦冬。名竹叶石膏汤。治壮热口渴。
卷三 竹部
【竹茹】
气微寒。味甘。无毒。主呕温气寒热。吐血崩中。
竹茹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
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太阳者寒水经也。冬日燥热。则太阳阴精不藏。感天燥热之气。至春木令则为病温。火性炎上。故多呕。病在太阳。故发寒热。竹茹气寒。可以祛温火。味甘可以缓火炎。所以主之也。脾统血。血热妄行。非吐即崩。其主之者。甘寒可以清热也。
制方:竹茹同麦冬、半夏、甘草、生姜。治呕哕。同木瓜、陈皮、麦冬、枇杷叶、人参、芦根汁、石斛。治胃热呕。同花粉。治病后大热搐。
卷三 竹部
【竹沥】
气大寒。味甘。无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竹沥气大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暴病皆属于火。火炽风生。以致僵仆。或偏痹不仁。竹沥甘寒。可以清热缓急。所以主之。胸中者。太阴脾经行之地。脾阴虚。则胸中大热矣。甘清寒热。所以主之。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不制火。则心中烦闷而消渴矣。其主之者。甘寒可以壮水而清火也。劳复者。伤寒热病愈后。劳碌而复热也。其主之者。亦以甘寒能更清耳。
制方:竹沥同姜汁。治中风。及小儿狂语。同生地、麦冬、花粉、石斛、苏梗、北味。治暴中风。
同桔梗、甘草、麦冬。治肺痿咳嗽。
卷三 果部
【莲子】
气平涩。味甘。无毒。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去心炒)
莲子气平涩。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以其仁也。兼入手少阴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脾者五脏之中也。甘平益脾。所以补中。心者神之居也。芳香清心。所以养神。脾为万物之母。后天之本。肺主周身之气。先天之源。甘平益脾肺。所以益气力。心为十二官之主。主安则十二官俱安。而百病皆除也。久服轻身耐老者。益气和血之功。不饥延年者补脾养神之力也。
制方:石莲子蒸熟蜜丸。不饥清心宁神。同白茯。治遗精。同川莲、木香、陈米。治噤口痢。
同川莲、白芍、扁豆、葛根、升麻、红曲、甘草、滑石、乌梅丸。治痢如神。同马豆末。治脾虚不食。
卷三 果部
【陈皮】
气温。味苦辛。无毒。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陈皮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辛无毒。得地南西火金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胸中者肺之分也。肺主气。气常则顺。气变则滞。滞则一切有形血食痰涎。皆假滞气而成瘕。瘕成则肺气不降而热生焉。陈皮辛能散。苦能泄。可以破瘕清热也。苦辛降气。又主逆气。饮食入胃。散精于肝。温辛疏散。肝能散精。水谷自下也。肺主降。苦辛下泄。则肺金行下降之令。而下焦臭浊之气。无由上升。所以去臭而下气也。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味苦清心。味辛能通。所以通神也。
制方:陈皮留白和中。去白消痰理气。同术补脾。同甘草补肺。同补气药补气。同破气药破气。
同消痰药去痰。同消食药化食。各从其类以为用也。同人参、首乌、桂枝、归身、姜皮。治三日疟寒多。同白蔻、生姜、藿香、半夏。治寒痰。同白茯、甘草、半夏。名二陈汤。治痰症。同生姜。治哕。同藿香。治霍乱吐泻。同姜汁焙末。同枣煎。治脾疟。去白为末。麝香调酒下。治乳痈初发。盐汤泡。刮去白。同甘草丸。治痰涎上泛。同白术丸。名宽中丸。治脾虚胀满。不思饮食。
卷三 果部
【青皮】
气温。味辛苦。无毒。主气。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青皮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苦无毒。得地西南金火之味。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其主气者。味辛入肺。肺主气。而辛温能通也。
下食者。饮食入胃。散精于肝。气温入肝。肝能散精。食自下也。辛能散。温能行。积者破而结者解矣。肝主升。肺主降。升而不降。气膈于右。降而不升。气膈于左。温可达肝。辛苦泄肺。则升降如而膈气平矣。
制方:青皮同人参、鳖甲。治疟母。同枳壳、肉桂、川芎。治左胁胀满痛。
卷三 果部
【大枣】
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心腹者。太阴经行之地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阳形气不足者。
宜调以甘药。大枣味甘。可以调不足。故主心腹邪气。外为阳。内为阴。阴和则中安。甘平益阴。所以安中。脾者阴气之原也。胃者阳气之原也。甘平益阴。故养脾气。阴和则阳平。
故平胃气。中气不足。则九窍不通。甘能满中。中气足。九窍通也。十二经者。三阴三阳也。
脾胃者。阴阳之原也。大枣养脾气。平胃气。则十二经无不助矣。肺主气而生津液。气平益肺。所以主少气少津液也。肺主一身之气。脾统一身之血。甘平益脾肺。身中气血和。自无不足之症矣。血气足则神安。所以定大惊。脾主四肢。味甘益脾。脾气充。四肢自轻。甘平解毒。故和百药。肺气充。脾血足。所以轻身延年也。
制方:大枣同小麦、甘草。名甘草小麦汤。治妇人脏燥。无故悲啼。
卷三 果部
【芡实】
气平涩。味甘。无毒。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炒)
芡实气平涩。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脾为湿土而统血。湿邪伤于下。则走腰脊膝。致血泣而成痹。芡实甘平。则益脾肺。肺通水道则湿行。脾和则血活。而痹者瘳矣。中者脾也。味甘益脾。故能补中。暴疾多属于火。得水之精者。多能抑火。芡实味甘属土。而生于水。所以制火而主暴疾。肾藏精。肺为金而肾为水。气平益肺。肺气旺则生精。金生水也。味甘益脾。脾气升。
气平益肺。肺气降。升降如。则天清地宁。养之以刚大。而志强矣。味甘益脾。脾统血。目得血则明。耳得血则聪。故令耳目聪明也。久服气平益肺。肺气充则身轻。味甘益脾。脾血旺耐老不饥也。肺脾气血充足。神仙有自来矣。
制方:芡实同金樱子丸。补下元虚。同白茯、秋石、莲肉、枣肉丸。治便数遗精。
卷三 果部
【木瓜】
气温。味酸。无毒。主湿痹香港脚。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
木瓜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气温升达。味酸收敛。一直一曲。曲直为木。入足厥阴肝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肝主筋。湿伤筋。筋挛则痹。木瓜温能散湿。酸能舒筋。故主湿痹。香港脚者湿侵肝络也。酸能滋肝。温能散湿。故亦主之。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者。肝属木。木邪乘土。上吐下泄。肝主筋。筋热短缩而为之转也。木瓜入土以泻木。木平筋自舒。所以主之也。
制方:木瓜同桑皮、大枣。治霍乱转筋。同归身、牛膝、石斛、续断、白芍、陈皮。治血虚转筋。
同苡仁、白茯、白术、五加皮、石斛、萆、黄柏。治香港脚。专为末。治杨梅结毒。
卷三 果部
【乌梅】
气平。味酸。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乌梅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
气味俱降。阴也。肺主气。气平则降。所以下气。肝属木。木苦火炎。逆于胸中。则热而烦满。乌梅味酸。能收浮热。吸气下行。所以止烦满也。心者火也。木之子也。味酸气平。能平肝木。木和心自安也。肢体属脾。脾为土。肝木克土则痛。味酸则敛。所以止痛。肝藏血。血枯则偏枯不仁死肌矣。味酸益肝血。血和则润。不仁死肌愈也。去青黑痣及蚀恶肉。酸收之味。外治能消痣与肉也。
制方:乌梅作汤。治火炎头痛。同豆豉、甘草、生姜、童便。治劳疟。同川莲丸。治赤痢。专烧灰。敷治肉。
卷三 果部
【枇杷叶】
气平。味苦。无毒。主卒不止。下气。(火炙刷尽毛)
枇杷叶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暴病属火。火炎上逆。而不止。者哕也。味苦清心火。所以主之。
肺主气。气热则上逆。气平降肺气。所以下气也。
制方:枇杷叶同麦冬、五味、白芍、甘草。治卒不止。同苏梗、前胡、丹皮、花粉、五味、木瓜。治气逆不下。
卷三 果部
【龙眼肉】
气平。味甘。无毒。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蛊毒。去三虫。久服强魂聪明。
轻身不老。通神明。
圆肉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降中有升。阴也。脾者五脏之原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圆肉味甘益脾。脾健运则五脏皆充。而邪气不能容矣。肾藏志。肾者水藏也。圆肉气平益肺。肺金生肾水。水滋而志安。味甘益脾。脾补则食自进。甘能解毒。故除蛊。三虫湿热所化也。气平益肺。肺金藏也。
肺益则清肃之令行。水道通。湿热下逐。而虫去矣。久服气平益肺。味甘益脾。脾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气足生精。而阴气独强。心肝肾俱滋矣。肝藏魂。肝滋血藏。故魂强而目明。肾滋水旺。则身轻而耳聪。心滋血润。血色华面。所以不老。心灵通达。所以神明也。
制方:圆肉同生地、天冬、麦冬、丹参、柏仁、远志、莲肉、五味、茯神、人参。补心安神。
卷三 果部
【山楂子】
气冷。味酸。无毒。煮汁服。止水痢。沐头洗身。治疮痒。
山楂气冷。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
气味俱降。阴也。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滞而成痢。山楂味酸益肝。肝能散精。则滞下行。气冷益肺。肺气通调。则水谷分而痢止矣。沐头者。山楂消滞能去垢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疮痒肺热也。气冷清肺。所以洗之也。
制方:山楂同矾红、川莲、红曲。消肉积。同红曲、麦芽、陈皮、白术、肉果、浓朴、砂仁。
消食积。同小茴丸。治疝气。
卷三 果部
【杏仁】
气温。味甘。有小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汤泡去皮尖双仁者大毒勿用)
杏仁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杏果本苦。且属核仁而有小毒。则禀火性。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为金藏。气上逆乘肺则咳。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杏仁苦而下泄。所以止咳也。火结于喉。闭而不通。
则为喉痹。雷鸣者。火结痰雍声如吼也。杏仁温能散结。苦能下泄。甘可缓急。所以主之也。杏仁味苦制肺。制则生化。则肺金下行。所以下气。肝藏血。血温则流行。故主产乳。血既流行。疮口亦合。故又主金疮也。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如豚上奔冲犯心君矣。故为寒水奔豚。其主之者。杏仁禀火土之气味。能益心阳而伐水邪也。杏本有小毒。若双仁则失其常。所以能杀人也。
制方:杏仁同白芍、甘草、北味、苏梗、百合、款冬。治火逆气喘。专一味。消狗肉积。
卷三 果部
【桃仁】
气平。味苦甘。无毒。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双仁者大毒)
桃仁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甘无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心主血。脾统血。血者阴也。有形者也。周流乎一身。灌溉乎五脏者也。一有凝滞。非瘀即闭矣。至有形可征即成症。假物成形则成瘕。盖皆心脾不运故也。桃仁甘以和血。苦以散结。则瘀者化。闭者通。而积者消矣。桃为五木之精。能镇辟不祥。所以主邪气。禀火之苦味。所以杀小虫也。
制方:桃仁同大黄、朴硝、甘草、桂枝。名桃仁承气汤。治蓄血。
卷四 金石部
【铁衣】
气平。味辛甘。无毒。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疥气在皮肤中。(醋炒研)
铁衣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土。气味降多于升。性重色黑。阴也。肝为风木。风热疮疽痂疥。肝火症也。气平可以平肝。味甘可以缓热。所以主之也。皮肤者肺之合也。气在皮中。气不敛也。其主之者。气平可以敛气也。素问用铁落治狂。狂者肝木之症。故取金气以制之也。
制方:铁衣同白芍、甘草、丹皮、杞子、牛蒡、茯神、木瓜、远志。治狂症。同白芍、北味、炮姜、杞子、肉桂、甘草。治小儿惊风。
卷四 金石部
【丹砂】
气微寒。味甘。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水飞)
丹砂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色赤而生水银。入手少阴心经。盖心乃火藏而藏阴者也。气味降多于升。质重味薄。阴也。心肾者。人身之水火也。天地之用在于水火。水火安则人身天地位矣。丹砂。色赤质重可以镇心火。气寒可以益肾水。水升火降。心肾相交。身体五脏之病皆愈也。心者生之本。
神之居也。肾者气之源。精之处也。心肾交。则精神交相养矣。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精神交养。则魂魄自安。味甘益脾。脾为后天。气者得于天。充于谷。后天纳谷。所以益气。心病多舍于肝。心火不炎。则肝血上奉。故又明目也。色赤具南方阳明之色。阳明能辟阴幽。所以杀精魅邪恶鬼也。久服通神明不老者。心之所藏者神明。久服丹砂。
则心火清。火清则血充。故虚灵不昧。光彩华面也。
制方:丹砂一两。同人参、茯神、甘草各二钱。山药、马豆各四钱。青黛、僵蚕各一钱。冰片一分丸。名安神丸。治小儿惊症。同生地、当归、白茯、甘草、川莲。名朱砂安神丸。安神清热。
卷四 金石部
【芒硝】
气寒。味苦。无毒。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
芒硝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阳相火三焦经。气味俱降。阴也。其主五脏积热胃胀闭者。五藏本为脏阴之经。阴枯则燥。而火就之。则热积于脏而阳偏盛矣。阳者胃脘之阳。阳偏盛。故胃胀而闭塞也。其主之者。芒硝入三焦。苦寒下泄。水谷之道路通。而胀者平矣。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之腑。小肠燥热。则物受而不化。饮食蓄结于肠矣。芒硝入太阳。苦寒下泄。咸以软坚。则陈者下而新者可进也。除邪气者。苦寒治燥热之邪气也。炼之如膏。久服轻身者。指三焦小肠有实积者言也。盖积去身自轻也。
制方:芒消同大黄、枳实、浓朴。名承气汤。治胃实积聚。
卷四 金石部
【滑石】
气寒。味甘。无毒。主身热泄。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水研飞)
滑石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身热肠者。盖太阳行身之表。为诸经主气者也。暑伤太阳、则气化失职。水谷不分。身热泄利肠矣。滑石。甘以益气。寒以清暑。所以主之也。其主、女子乳难者。乳汁不通也。甘寒有益脾土。脾湿行则脾血化乳也。膀胱热则癃闭。甘寒滑渗。故主癃闭而利小便也。脾者为胃行津液者也。脾湿则困。不行胃中津液。渣秽则积聚于胃而寒热生焉。滑石入膀胱利小便。则湿去脾健。而胃中积聚皆行矣。
益精气者。滑石入小肠。则心火有去路。火不刑金。肺金旺生水也。久服湿行脾健。所以轻身耐饥。脾为后天。脾旺谷充。自然长年也。
制方:滑石同甘草末。治暑邪小便闭。水飞。治湿热恶疮。同石膏末。大麦汁服。治女劳疸。
同藿香、丁香末。治霍乱。
卷四 金石部
【石膏】
气微寒。味辛。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
除邪鬼。产乳。金疮。()
石膏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中风者。伤寒五种之一也。风为阳邪。中风病寒热。而心下逆气惊喘。则已传阳明矣。阳明胃在心之下。胃气本下行。风邪挟之上逆。乘肺则喘。闻木声则惊。阳明火烁津液。致口干舌焦。不能呼吸。故用石膏辛寒之味。以泻阳明实火也。腹中大肠经行之地。大肠为燥金。燥则坚痛矣。其主之者。辛寒可以清大肠之燥火也。阳明邪实。则妄言妄见。如有神灵。若邪鬼附之。石膏辛寒清胃。胃火退而邪妄除。故云除邪鬼也。产乳者。产后乳不通也。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
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通也。金疮热则皮腐。石膏气寒。故外糁合金疮也。
制方:石膏同川莲、甘草。治发狂。同知母、甘草、粳米。名白虎汤。治阳明中风热病。同知母、麦冬、甘草、竹叶。名竹叶石膏汤。治阳明邪热。同防风、荆芥、细辛、白芷末。擦胃火牙痛。同银朱末。治金疮不合。
卷四 金石部
【磁石】
气寒。味辛。无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除大热烦满。及耳聋。(醋研)
磁石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者。盖湿流关节。痛而不可持物。湿胜筋软也。湿而兼风。风属木。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洗洗酸痛。所以为风湿周痹也。磁石味辛入肺。金能平木。可以治风。肺司水道。可以行湿也。肾水藏也。水不制火。浊气上逆。则大热烦满。磁石入肾。气寒壮水。质重降浊。所以主之。肾开窍于耳。肾火上升则聋。磁石气寒可以镇火。所以主耳聋也。
制方:磁石同生地、白芍、五味、小茴、归身、山药。治膈症。同生地、肉桂、炮姜、五味。
治龙雷火逆。同麦冬、五味、牛膝、白芍、知母、归身、苏梗。治大热烦满。及耳聋。
卷四 金石部
【代赭石】
气寒。味苦。无毒。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肠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火醋淬)
代赭石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天地者阴阳之体。水火者阴阳之用也。肾为坎水。代赭气寒益肾。则肾水中一阳上升。心为离火。代赭味苦益心。则心火中一阴下降。水升火降。阴阳互藏其宅。而天地位矣。故鬼疰。邪气。精魅恶鬼。贼风毒邪。不能相干。即或有邪。亦必祛逐也。寒可清热。苦可泄邪。所以又主蛊毒。及腹中邪毒也。肾主二便。心主血。血热则赤沃漏下。苦寒清心。心肾相交。所以主女子赤沃漏下也。
制方:代赭石同旋覆花、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名旋覆代赭汤。治伤寒汗吐下后。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细研。真金汤下。治小儿惊症。
卷四 金石部
【紫石英】
气温。味甘。无毒。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火醋淬)
紫石英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心腹者足太阴经行之地。肺虚不能生肺。肺失下降之令。则邪气上逆而咳矣。紫石英味甘质重。益脾土而降气逆。所以主咳也。补不足者。气温补肝气之不足。味甘补脾阴之不足也。厥阴之脉络于阴器。则子宫亦属肝经。肝为两阴交尽之经。风木之腑。
风寒在子宫。则肝血不藏。脾血亦不统。不能生育而孕矣。脾土之成数十。所以十年无子也。紫石英气温。可以散子宫之风寒。味甘可以益肝脾之血也。中者。中州脾土也。久服甘温益脾。所以温中。肝木条达。脾土健运。所以身轻延年也。
制方:紫石英同白薇、艾叶、白胶、归身、山萸、川芎、香附。治女子绝孕无子。同龙齿、牡蛎、甘草、北味、炮姜。治小儿惊症。
卷四 金石部
【赤石脂】
气大温。味甘酸辛。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肠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人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火)
赤石脂气大温。禀天春夏木火之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络经。味甘酸辛无毒。
得地中东西土木金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土、手阳明燥金大肠。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心包络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代心君行事之府也。石脂气味酸温。则条畅心包络。而心君之气得所养矣。肝开窍于目。辛温疏达。则肝和而目明。精者五脏阴气之华也。甘酸之味可以益阴。
所以益精而补髓也。腹者太阴经行之地。太阴为湿土。土湿而寒则痛。石脂气温。温能行寒去湿。所以主之也。胃与大肠为阳明燥金。阳虚不燥。则肠下利。石脂温辛收涩。故主下利及小便利。盖涩可以固脱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有虚实。实火可泻。虚火可补。心包络代君行事。其气味酸温。可补心包络之火也。肝藏血。肝血不藏。则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矣。味甘酸可以藏肝血。气温可以达肝气。所以主之也。久服补益阳明。阳明经行于面。所以好颜色。肾为悭藏而藏智。酸收益阴。所以益智。阳明胃气充益。所以不饥而延年也。
制方:赤石脂同炮姜、粳米。名桃花汤。治痢下脓血。专为末酒服。治痰饮。同炮姜蒸饼丸。
名桃花丸。治痢下白冻。
卷四 谷菜部
【粳米】
气平。味甘苦。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
粳米气平。禀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苦无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入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肺主气。气平益肺。所以益气。脾为阴气之原。脾阴充足。则五脏血脉精髓。周身皮肉筋骨。皆因之强健。自无心烦下泄之事矣。所以止烦止泄也。
制方:白米五合。鸡屎一升。同炒焦为末。水一升顿服。治食生米成瘕。炒焦入药。开胃下气。
卷四 谷菜部
【小麦】
气微寒。味甘。无毒。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
小麦气微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客热外热也。小麦味甘而润。润则阴生。故除客热。少阴之脉络咽。水不制火。则烦渴咽干。小麦气寒。则壮水清火。故止烦燥。肾与膀胱为表里。气寒益肾。则膀胱热退而小便利矣。肾水足则生肝木。木滋则气平。所以养肝气也。脾统血。血热则妄行。下漏上吐矣。味甘益脾。气寒清热。所以止唾漏也。甘润益血。女人以血为主。血足所以易孕也。
制方:小麦同通草。治五淋腹满。同甘草、大枣。治女人脏燥悲啼。
卷四 谷菜部
【马料豆】
气平。味甘。无毒。生研涂痈肿。煮汁杀鬼毒。止痛。久服令人身重。
马豆气平。禀天秋成润泽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甘平润燥清热。故生涂痈肿。煮汁杀鬼毒止痛也。久服。则脾土滋润。故令人身重也。盖土湿则重也。
制方:马豆同甘草。解百毒。同首乌蒸服。黑发乌须。同归身蒸服。治血枯。同赤豆、绿豆。
名三豆汤。治痘血热症。
卷四 谷菜部
【绿豆】
气寒。味甘。无毒。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石。用之勿去皮。令人小壅。
绿豆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丹毒烦热风疹。皆属心火。绿豆入肾。气寒足以清心火。味甘可以解热毒。所以主之也。丹石之药性热。多服则热毒发动。其主之者。甘寒能解热毒也。奔豚者心病也。心受火邪而藏之于肝。肝受之而藏之于肾。肾气上突。如豚奔冲也。其主之者。寒可清火。甘可缓突也。热胜则肿。气寒清热。所以消肿。火性炎上。气热则炎上。气寒清热。所以下气。气寒所以压热。味甘所以解石毒也。皮性寒。故用之不可去皮。去皮令人小壅者。甘故也。
制方:绿豆同赤豆、黑豆。醋调敷痘痈。同大黄、薄荷。涂丹毒。
卷四 谷菜部
【扁豆】
气微温。味甘。无毒。主和中下气。
扁豆气微温。禀天春初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中者。脾胃也。扁豆气温入胆。胆气生发。则脾胃之气宣通。所以曰和中也。味甘入脾。脾健则气下行。所以下气也。
制方:扁豆同人参、白术、白茯、甘草、山药、苡仁、莲肉、桔梗、砂仁末。名参苓白术散。
治脾湿泄泻。及小儿脾虚症。同麦冬、五味、川连、干葛。解酒毒。
卷四 谷菜部
【脂麻仁】
气平。味甘。无毒。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黑色者良。(酒蒸晒)
脂麻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八谷之仁。兼入手少阴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阴血伤也。
肺为津液化源。脾统血。心主血。脂麻入脾肺心。甘平益血。所以主伤中也。脾主肌肉。脾燥则虚瘦。味甘润脾。故主虚羸。内为阴。外为阳。五内。五脏之内。藏阴之所也。脂麻滋润。故补五内。阴虚则馁。五脏既补。气力自充。脾主肌肉。味甘润脾。肌肉自长。髓与脑。皆阴气所化也。甘平益阴。阴长髓脑自填。久服味甘益脾。脾血润。故不老。气平益肺。
肺气充。故身轻也。
制方:麻仁同甘菊、天冬、黄柏、生地、首乌、柏仁、桑皮、牛膝、杞子、麦冬丸。治半身不遂。
同茅术丸。治脾湿。
卷四 谷菜部
【谷芽】
气温。味苦。无毒。主寒中下气。除热。
谷芽气温。禀天春生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升多于降。阳也。中者脾胃也。谷食入土。温能散寒。故主寒中。味苦下泄。所以下气除热也。
制方:谷芽同炙草、砂仁、白术丸。名谷神丸。启脾进食。同山药、白茯、白芍、白术、陈皮。
治脾虚不食。
卷四 谷菜部
【豆豉】
气寒。味苦。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豆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气味俱降。阴也。伤寒有五。风寒湿热温。
当其初伤太阳也。太阳经行于头。而本寒标热。故必头痛寒热。豆豉气寒能清。味苦能泄。
所以主之也。瘴气恶毒。致烦躁满闷。热毒郁于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故用豆豉苦寒。所以涌之也。虚劳喘吸。火乘肺也。两脚疼冷。火上而不降也。豆豉苦寒足以清火。清上则火自降。所以皆主之也。
制方:豆豉同葱白。治伤寒初起。同薤白。治血利。
卷四 谷菜部
【红曲】
气温。味甘。无毒。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
红曲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俱升。阳也。主消食者。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散之。然后脾消之。红曲入脾肝。气温达肝。肝疏畅。则脾亦健运也。肝藏血。脾统血。血温则活也。人之水谷入胃。中焦湿热熏蒸。游溢精气。日化为经。是为营血。红曲以白饭蒸罨成红色。与营血有同气相求之理。能生血而健脾。脾健则为胃行其津液而胃燥矣。治赤白痢者。以有活血消食之功也。下水谷者。气温达肝。味甘益脾之力也。
制方:红曲同白术、甘草。治吐逆。同滑石、甘草末。治暑痢。
卷四 谷菜部
【神曲】
气温。味辛甘。无毒。主化水谷宿食。症结积聚。健脾暖胃。(炒黄)
神曲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甘无毒。得地中西土金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土。气味俱升。阳也。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水谷宿积矣。积之既久。则有形可征者结于内。神曲气温散肝。肝气疏散。则宿者销而积者化也。肝气既疏畅。则脾土自健。阳者胃脘之阳。辛温益阳。所以又暖胃也。
制方:神曲同茅术丸。健脾燥湿。专炒研末。酒服二钱。能回乳。
卷四 谷菜部
【醋】
气温。味酸。无毒。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
醋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肝藏血。少阳为相火。火逆血壅。则生痈肿。味酸收敛。气温行血。故外敷消痈肿也。水畏土克。味酸敛木。木敛土伸。所以散水气也。邪毒多属发物。味酸收敛。所以杀邪毒也。
制方:醋同半夏、鸡蛋黄。治少阴病咽中生疮。同黄、白芍、桂枝。治黄汗。火炭沃醋。治产妇昏晕。
卷四 谷菜部
【酒】
气大热。味苦辛甘。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
酒气大热。禀天纯阳之气。入手少阳相火三焦经。味苦辛甘有毒。得地火金土之味。燥烈之性。入足阳明燥金胃土、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纯阳之性。走而不守。
故行药势。气热助阳。味辛甘则发散。所以杀百邪恶毒瓦斯也。
制方:酒浸淫羊藿。治腰痛。浸牡荆子。治耳聋。
卷四 谷菜部
【饴糖】
气大温。味甘。无毒。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饴糖气大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肝者生生之脏。生气生血之经也。脾者后天之本。万物之母也。饴糖气温达肝。肝气升。则阳气充。味甘益脾。脾血润则阴气盛。所以主虚乏也。味甘益脾。脾阴足则渴止。气温温肝。肝藏血。血温则瘀者行。所以去血也。
制方:饴同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名建中汤。治肝脾血不足。同川椒、炮姜、人参。
名大建中汤。治腹痛不可触。
卷四 谷菜部
【干姜】
气温。味辛。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痢。生者尤良。(炮)
干姜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炮灰色黑。入足少阴肾经。气味俱升。阳也。胸中者肺之分也。肺寒则金失下降之性。气壅于胸而满也。满则气上。所以咳逆上气之症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温行也。中者脾与胃也。脾胃为土。土赖火生。炮姜入肾助火。火在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气充则中自温也。血随气行。气逆火动。则血上溢。炮姜入肾。肾温则浮逆之火气皆下。火平气降。其血自止矣。出汗者。辛温能发散也。逐风湿痹者。辛温能散风湿而通血闭也。肠下痢。大肠之症。盖大肠寒则下痢腥秽。肺与大肠为表里。辛温温肺。故大肠亦温而下痢止也。生者其性尤烈。所以尤良。
制方:炮姜同北味。敛火下行。同人参。温中益气。同生地、白芍、牛膝、归身。治产后发热。
同人参、陈皮。治胃虚呕逆。同陈皮、白术、贝母、白茯。治痰疟。同人参、白术、桂枝、陈皮。治寒疟。同人参、白术、甘草。名理中汤。治虚寒泄泻。
卷四 谷菜部
【生姜】
气微温。味辛。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
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臭气。阴浊之气也。久服辛温益阳。阳能去阴。所以去臭气也。神者阳之灵也。明者阳之光也。辛温为阳。久服阳胜。所以通神明也。
制方:生姜取自然汁晒粉。同甘草、半夏、陈皮、白茯为末。治中焦湿郁之痰。
卷四 谷菜部
【荆芥】
气温。味辛。无毒。主寒热鼠瘰生疮。破积聚气。下瘀血。除湿疽。
荆芥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少阳胆经。行半表半里。邪客之则往来寒热。荆芥辛温。和解少阳。所以主之。鼠瘰生疮。皆少阳火郁之症。荆芥辛以达风木之气。温以发相火之郁。郁火散而风宁。诸症平矣。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气聚而积聚成矣。荆芥入肝。温能行气。所以主之。肝藏血。血随气行。肝气滞。则血亦滞而瘀焉。温可行气。辛可破血。故下瘀血也。肺者通调水道之官也。水道不通。则湿热成疽。荆芥辛能润肺。肺治则水道通。所以除湿疽也。
制方:荆芥同童便。治产后衄血。同槐花。治大便下血。同生地。治疥疮。荆芥穗末。酒服二钱。
治中风口噤。兼治产后风噤迷闷。
卷四 谷菜部
【薄荷】
气温。味辛。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
薄荷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是也。贼风伤寒者中风也。风伤于卫。
所以宜辛温之味以发汗也。恶气心腹胀满。盖胀之恶气必从肝而来。薄荷入肝。温能行。辛能散。则恶气消而胀满平也。太阴不治。则挥霍扰乱。薄荷辛润肺。肺气调而霍乱愈矣。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食不消。薄荷入肝辛散。宿食自消也。肺主气。薄荷味辛润肺。肺润则行下降之令。所以又能下气也。以气味芳香。故堪生食也。
制方:薄荷同漆叶、苦参、何首乌、麻仁、荆芥、生地、蒺藜、苍术、菖蒲。治大麻风。专为末。
蜜丸。治风热上壅。
卷四 谷菜部
【香薷】
气微温。味辛。无毒。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香薷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夏月湿热之气。郁于太阴阳明。则挥霍扰乱而腹痛吐泻矣。其主之者。温能行气。辛可解湿热也。肺者相传之官。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香薷味辛润肺。所以主散水肿也。
制方:香薷同人参、白术、木瓜、白茯、白芍、陈皮、车前。治水肿。同白术丸。治水肿。以小便利为效。
卷四 谷菜部
【紫苏】
气温。味辛。无毒。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紫苏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肺主气而属金。金寒则不能行下降之令。紫苏辛温温肺。肺温则下降。所以下气。脾为中州太阴经也。肺亦太阴。肺温则脾寒亦除。故除寒中也。其(子)尤良。下降之性辛温气味尤甚也。其(梗)本乎地者亲下。下气尤速。
制方:紫苏同陈皮。治感寒上气。同人参。治虚咳上气。苏子同良姜、广皮丸。治风湿香港脚。
同粳米。治上气咳逆。
卷四 谷菜部
【葱白】
气平。味辛。无毒。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
葱白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太阳寒水经。为人身外藩者也。寒水虚。则外邪伤。病名伤寒。
伤寒有五。风寒湿热温也。当初伤太阳。太阳为病。必发寒热。故可从表散之。葱白入肺。
肺合皮毛。味辛可散。所以主伤寒。寒热表邪也。风为阳邪。阳邪伤上。风胜则浮肿。辛平可以散风。所以主之。气平入肺。肺合皮毛。味辛发散。则胃气充而谷精化汗。故能出汗也。
制方:葱白同生姜。治伤寒头痛。同人参。治脱阳危症。炒熨小腹。治小便闭胀。捣敷金疮出血。
卷四 谷菜部
【薤白】
气温。味辛苦滑。无毒。主金疮疮败。轻身不饥耐老。
薤白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苦滑无毒。得地西南金火之味。而有润泽之性。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金疮气虚。则疮口不合。气温可以益气。所以主疮败也。气温达肝。肝气条畅。则气血日生。所以轻身。温暖脾土。土健所以不饥。味辛润血。血华所以耐老也。
制方:薤白同瓜蒌、白酒。治胸痹心背痛。同瓜蒌、白酒、半夏。治胸痹不卧。心痛彻背。同枳实、桂枝、浓朴、瓜蒌。治胸痹胸满。胁下逆抢心。
卷四 谷菜部
【白芥子】
气温。味辛。无毒。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醋研敷射工毒。
芥子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味辛入肺。肺合皮毛。辛温发散。所以发汗。胸者肺之分也。膈者肝之分也。白芥子辛温疏散。所以入肝肺之分而消痰冷也。肺主气。气温则下行。所以主上气也。面目黄赤。肝乘脾也。气温达肝。肝不乘脾。黄赤自退也。醋研主射工毒。亦辛温条达之功效也。
制方:白芥子同白术。枣肉丸。治胸膈痰饮。同甘遂、大戟、蝎尾、巴霜、辰砂丸。名控涎丹。
治痰迷心窍。
卷四 禽兽部
【五灵脂】
气温。味甘。无毒。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酒研)
五灵脂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心腹者。太阴厥阴经行之地也。寒则冷气凝矣。其主之者。气温可以祛寒也。气温可以畅肝。味甘可以益脾。小儿疳虽有五。皆由肝气滞脾气虚而成。所以概主五疳也。味甘能和。所以辟疫。久风入中。乃为肠风。气温达肝。肝主风而藏血。故治肠风。温则通行。故利气脉。脾统血。肝藏血。血温则行。故主月闭也。
制方:五灵脂同泽兰、牛膝、益母、延胡、丹皮、红花、赤芍、山楂、生地。治恶露未尽。同降香、红曲、通草、红花、延胡、韭菜、童便。治胃脘瘀血痛。同木香、乌药。治血气刺痛。专用生熟各半为末。治晕不知人事。
卷四 禽兽部
【龙骨】
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龙骨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龙为东方之神。鳞虫之长。神灵之骨。入足厥阴肝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心腹太阴经行之地也。太阴脾气上升。则肺气下降。位一身之天地。而一切鬼疰精魅不能犯之矣。龙骨气平益肺。肺平则下降。味甘益脾。脾和则上升。升降如。而天地位焉。所以祛鬼疰精物老魅也。咳逆者肝火炎上而乘肺也。泄痢脓血清气下陷也。女子漏下肝血不藏也。龙骨。味甘可以缓肝火。气温可以达清气。甘平可以藏肝血也。脾统血。症瘕坚结。脾血不运而凝结也。
气温能行。可以散结也。小儿热气惊痫。心火盛。舍肝而惊痫也。惊者平之。龙骨气平。所以可平惊也。
制方:龙骨同牡蛎、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治梦遗。同远志、朱砂丸。治劳心梦遗。
同韭子。治泄精。同白石脂。治泄泻。同牛黄、犀角、钩藤、丹砂、生地、茯神、琥珀、金箔、天竹黄、竹沥。治大人癫症。小儿惊痫。
卷四 禽兽部
【鹿茸】
气温。味甘。无毒。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
鹿茸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俱升。阳也。肝藏血。脾统血。肝血不藏。则脾血不统。漏下恶血矣。鹿茸气温可以达肝。味甘可以扶脾。所以主之也。寒热惊痫者。惊痫而发寒热也。盖肝为将军之官。肝血虚。则肝气亢。挟浊火上逆或惊或痫矣。鹿茸。味甘可以养血。气温可以导火。所以止惊痫之寒热也。益气者。气温则益阳气。味甘则益阴气也。甘温有益阴阳之气。气得刚大而志强矣。
鹿茸。骨属也。齿者骨之余也。甘温之味主生长。所以生齿。真气充足。气血滋盛。所以不老也。
制方:鹿茸同牛膝、杜仲、地黄、山茱萸、补骨、巴戟、山药、苁蓉、菟丝。治腰痛阴痿。同白胶、阳起石、苁蓉、枣仁、柏仁、黄、熟地、丹砂丸。名斑龙丸。治诸虚。专用浸酒。治阳事虚痿。同菟丝、小茴、羊肾丸。治腰痛不能转侧。
卷四 禽兽部
【白胶】
气平。味甘。无毒。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久服轻身延年。
白胶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降多于升。质滋味浓。阴也。中者脾土也。伤中劳绝者。脾虚之人而作劳以伤真气。脾为阴气之源。源枯而阴绝也。其主之者。味甘益脾阴也。腰痛羸瘦者。脾为阴气之源。而外合人身之肌肉。脾阴虚。则肾阴亦虚。故腰痛而肌肉瘦削也。其主之者。味甘可以补脾。气平可以益肺滋肾也。补中者补脾中气也。益气者。肺主气。气平可以益肺也。脾统血。女人血闭无子。脾血不统也。味甘益脾阴。所以主之。脾血少。则燥而痛矣。味甘养血。所以止痛。血足则胎安。故又安胎也。久服轻身延年者。白胶气平益肺。肺主气。气足则身轻。味甘益脾。脾统血。血足。则谷纳而延年也。
制方:白胶同牛膝、丹皮、麦冬、生地、白芍、归身、郁金、续断、小便。治劳伤吐血。同山茱萸、杞子、鹿茸、生地、麦冬、杜仲、补骨、山药、车前、五味、巴戟、莲须、归身、紫石英。
治女人血闭无子。
卷四 禽兽部
【阿胶】
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
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阿胶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降多于升。色黑质润。阴也。心腹者。太阴经行之地也。内崩劳极者。脾血不统。内崩而劳极也。阴者中之守。阴虚则内气馁。而洒洒恶寒如疟状也。其主之者。味甘可以益脾阴也。腰腹皆藏阴之处。阴虚则空痛。阿胶色黑益阴。所以止痛。四肢脾主之。酸疼者血不养筋也。味甘益脾。脾统血。四肢之疼自止。女子下血。脾血不统也。味甘以统脾血。血自止也。安胎者亦养血之功也。久服轻身益气者。气平益肺。肺主气。气充则身轻也。
制方:阿胶同杜仲、杞子、白芍、山药、生地、人参、黄、续断。治崩中漏下。同白芍、炙草、麦冬、生地、白胶、归身、杞子、杜仲、续断。治妇人胎漏下血。同川莲、黄芩、白芍、鸡子黄。名黄莲阿胶汤。治少阴病。心烦不卧。同蒲黄、生地。治吐血衄血。同黄连、白茯丸。治下痢赤白。
卷四 禽兽部
【羚羊角】
气寒。味咸。无毒。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水不祥。常不魇寐。
羚羊角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咸无毒。得地北方之水味。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气味俱降。阴也。膀胱经起于目内。气寒可以清火。火清则水足而目明矣。益气者。咸寒益肾气之不足也。起阴者咸寒益肾。肾足则宗筋强也。味咸则破血。气寒则清热。
故主恶血注下也。蛊毒。湿热之毒也。咸寒可清湿热。所以主之。羚羊性灵通神。故辟恶鬼不祥。咸寒益肾。肾水足。则精明。所以常不魇寐也。
制方:羚羊角同犀角、丹砂、牛黄、琥珀、天竺黄、金箔、茯神、远志、竹沥、钩藤。治癫狂。
同杞子、甘菊、谷精、生地、五味、女贞子、黄柏。治肝热目翳。
卷四 禽兽部
【犀角】
气寒。味苦酸咸。无毒。主百毒虫疰。邪鬼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久服轻身。
犀角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酸咸无毒。得地东南北木火水之味。
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风木心包络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气味俱降。阴也。百毒之性皆热。虫疰亦湿热而成。其主之者。苦寒可以清热散毒也。气寒壮肾水。味苦清心火。火降水升。心肾相交。一身之天地位矣。所以能除邪杀鬼。不迷惑魇寐也。气寒味苦。行天地肃杀之令。
所以辟瘴解钩吻鸩羽蛇毒也。久服轻身者。心肾交则阴阳和。心神清则百脉理。所以身轻也。
制方:犀角同丹砂、琥珀、金箔、天竺黄、牛黄、钩藤、羚羊角、珠麝。治风热惊痫。同生地、红花、麦冬、紫草、白芍、牛蒡。治血热痘病。同郁金、小便、生地、麦冬、甘草、白芍。治吐血衄血。
卷四 禽兽部
【虎骨】
气微热。味辛。无毒。主邪恶气。杀鬼疰毒。止惊悸。治恶疮。鼠。头骨尤良。
(酥炙)
虎骨气微热。禀天初夏之火气。入足少阳相火胆、手少阳相火三焦经。西方之神。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其除邪恶气者。味辛入肺。肺主气。
气肃则一切邪恶皆除也。鬼疰之毒。阴恶之毒也。虎骨气味辛热。入三焦而通达。所以杀鬼疰也。胆虚则惊悸。辛热温胆。故止惊悸。恶疮风毒之疮。虎为西方金兽。虎啸风生。金能制木也。风毒属木。所以主之。鼠。少阳胆与三焦之毒。所以主之者。亦以味辛制风木之毒也。头骨气浓。所以尤良也。
制方:虎骨同牛膝、木瓜、生地、山药、山茱萸、黄柏、杞子、麦冬、五味。治痿弱不能步履。
同萆、独活、防己、茅术、牛膝、何首乌、苡仁、木瓜。治偏痹不仁。同归身、白芍、炙草、续断、牛膝、白胶、生地、麦冬。治白虎痛风。同龙骨、远志末。名预知散。治惊悸。久服令人聪慧。同羚羊角、白芍浸酒。治臂痛。
卷四 虫鱼部
【石蜜】
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火炼)
石蜜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心腹太阴经行之地也。气味甘平。故主邪气。诸惊痫痉。肝热而气逆也。惊者平之。痫痉者缓之。甘平之味。平之缓之也。甘为土化。土乃万物之母。五脏诸不足。补之以甘也。真气者得于天。充于谷。甘味益脾。脾和则谷纳。所以益气补中也。蜜乃采百花酿成。而得至甘之正味。所以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也。久服气平益肺。肺主气。味甘益脾。脾统血。血气和调。所养刚大。所以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也。
制方蜜同芦根汁、梨汁、人乳、牛乳、童便、竹沥。治膈噎。炼熟。和诸丸药膏子。涂火灼疮。
炼硬。加皂角末作挺。纳便道中。治大便硬结。
卷四 虫鱼部
【乌贼鱼骨】
气微温。味咸。无毒。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
乌贼鱼骨气微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咸无毒。得地北方之水味。入足少阴肾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女子以血为主。肝为藏血之脏。肝血不藏。则赤白漏下。其主之者。气温以达之也。肝藏血。血枯则血闭。其主之者。味咸以通之也。肾为藏精之脏。主阴户隐曲之地。肝为厥阴。其经络阴器。其筋结阴器。二经湿浊下注。则阴蚀肿痛。其主之者。气温可以燥湿。味咸可以消肿也。寒热症瘕者。症瘕而发寒热也。乌贼骨。咸可软坚。
温可散寒热也。男子肾虚。则精竭无子。女子肝伤。则血枯无子。咸温入肝肾。通血益精。
令人有子也。
制方:乌贼鱼骨同芦茹雀卵丸。治肝伤血枯。同橘红末。寒食面丸。治骨鲠。同蒲黄末。治舌肿出血不止。同北味、杞子、淫羊藿、归身丸。久服令人多子。
卷四 虫鱼部
【鳖甲】
气平。味咸。无毒。主心腹症瘕。坚积寒热。去痞疾息肉。阴蚀痔核恶肉。(醋炙)
鳖甲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咸无毒。得地北方之水味。入足少阴肾经。
气味俱降。阴也。心腹者。厥阴肝经。经行之地也。积而有形可征谓之症。假物而成者谓之瘕。坚硬之积。致发寒热。厥阴肝气凝聚。十分亢矣。鳖甲气平入肺。肺平可以制肝。味咸可以软坚。所以主之也。痞者肝气滞也。咸平能制肝而软坚。故亦主之。息肉阴蚀痔恶肉一生于鼻。鼻者肺之窍也。一生于二便。二便肾之窍也。入肺肾而软坚。所以消一切恶肉也。
制方:鳖甲同牛膝、当归、陈皮、首乌、知母、麦冬。治久疟。同知母、石膏、麦冬、贝母、竹叶。治温疟。同青蒿、麦冬、五味、生地、杞子、牛膝。治骨蒸劳。
卷四 虫鱼部
【龟甲】
气平。味甘。有毒。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久服轻身不饥。
龟甲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味甘。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北方之神。介虫之长。性复有毒。禀阴寒之性。入足少阴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脾统血。脾血不统。则漏下赤白。其主之者。味甘益脾也。疟而至于有症瘕。湿热之邪。已痼结阴分矣。
龟甲阴寒可以清热。气平可以利湿。所以主之也。火结大肠。则生五痔。湿浊下注。则患阴蚀。肺合大肠。肾主阴户。性寒可去热。气平可消湿。所以主之也。脾主四肢。湿胜则重弱。
龟甲味甘益脾。性平去湿。湿行。四肢健也。肾主骨。小儿肾虚。则囟骨不合。其主之者。
补肾阴也。久服益肾。肾者胃之关。关门利。能去脾湿。所以身轻不饥也。
制方:龟甲同熟地、黄柏、知母、猪脊髓丸。名补阴丸。治阴虚相火炽。同发、川芎、归身。
治难产。及短小女子交骨不开。
卷四 虫鱼部
【牡蛎】
气平微寒。味咸。无毒。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鬼。延年。(盐泥固)
牡蛎气平微寒。禀天秋冬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咸无毒。得地北方之水味。入足少阴肾经。气味俱降。阴也。冬不藏精。水枯火旺。至春木火交炽。发为伤寒热病。病在太阳寒水。所以寒热。其主之者。咸寒之味入太阳。壮水清火也。夏伤于暑。但热不寒。名为温疟。温疟阴虚。阴者中之守。守虚所以洒洒然也。其主之者。咸寒可以消暑热。气平入肺。肺平足以制疟邪也。肝虚则惊。肝实则恚怒。惊者平之。恚怒降之。气平则降。盖金能制木也。味咸足以软坚。平寒可除拘缓。故主鼠。湿热下注于肾。女子则病带下。气平而寒。可清湿热。所以主之。久服强骨节。咸平益肺肾之功也。杀邪鬼。气寒清肃热邪之力也。能延年者。固涩精气之全功也。
制方:牡蛎同龙骨、桂枝、白芍、甘草、姜、枣。治梦泄。同黄、麻黄根。治盗汗。同元参、研。米醋搜成团。再研。以米醋调艾末熬膏丸。醋汤下。治月水不止。
卷四 人部
【人乳】
气平。味甘咸。无毒。主补五脏。令人肥白悦泽。
人乳气平。禀天秋金之平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咸无毒。得地中北土水之味。入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肺主一身之气。脾统一身之血。肾藏一身之精。人乳本血所化。入脾肺肾三经。补益精气血。所以五脏皆益。而令人肥白悦泽也。
制方:人乳同梨汁。名接命丹。治气血衰弱。同牛膝、杜仲、补骨脂、白茯、牛乳、当归丸。
名太乙神应丸。治虚损。
卷四 人部
【小便】
气寒。味咸。无毒。疗寒热头痛温气。童男者尤良。
小便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咸无毒。得地北方之水味。入足少阴肾经。气味俱降。阴也。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上额交巅行身之表。而为外藩者也。感天燥火之温气。入寒水之经。则寒热头痛矣。小便咸寒下降。所以可清燥火之邪也。童男者秽气少。故尤良也。
制方:小便同白芍、甘草、丹皮、白茯、山茱萸、北味。治吐血不止。同人参、附子、肉桂。
治阴盛格阳。同豆豉。治头痛至极。
卷四 人部
【紫河车】
气温。味甘咸。无毒。主血气羸瘦。妇人劳损。面皮黑。腹内诸病。渐瘦瘁者以五味和之。如法与食之。勿令知。
紫河车气温。禀天春生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咸无毒。得地中北土水之味。入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脾者统血之脏。肾者藏气之经。肝者生生之脏。
以生气血之经。甘咸益脾肾。气温畅肝气。所以主血气羸瘦也。妇人以血为主。劳伤五脏。
则损其真阴。阴虚血枯。血不华面。面皮黑。河车味浓益阴。所以主之也。腹者阴也。腹内诸病。阴分亏也。阴主质。所以形渐瘦也。阴虚补之以味。所以用五味和之也。勿令病患知者。恐知之而恶其秽也。
制方:河车同人参、黄、鹿茸、白胶、当归、补骨、五味、巴戟天。治真阳虚损。同败龟板、黄柏、杜仲、牛膝、生地、砂仁、白茯、天冬、麦冬、人参、五味丸。名大造丸。治男女虚劳骨蒸。
附余
凡生养补救之术。率肇端隆古。而历代圣哲以渐修明。如炎帝味百草。轩皇究息脉。流传旧矣。然无确据。今素问。子程子谓出周秦之际。盖非诬矣。尝草遇毒。本淮南子。王安道亦尝着论非之。旧有本草经三卷。自弘景以下各增益。宋马志等合并。凡属最初。白字别之。
吾家升庵好奇。谓白字本草。乃神农之旧也。或谓上世未立文本。但师学相承。谓之本草。
汉季张机华佗辈。始附以新说。由是见于经录。此为近是。盖虽简古可喜。而多过其实。又好言神仙不老。固汉魏人习气然也。历宋元明。编纂益众。嘉隆间。楚人濒湖李时珍。撰纲目五十二卷。载药千八百七十一种。时称大备。愿读者难之。多约略撷采。各为小帙。然毛肤略具而义蕴缺如。今姚先生学易草庐本。则更贵精而不贵多。于诸品。准时定位。分五行以配脏腑。药与疾相应之。故源委莫不了焉。其阐义。若金在熔。其立言。如珠就贯。易奇而法。所由来矣。于斯道。信精义入神者。朝议。医必先明理。明理在于读书。殆是之谓矣。其及门悦田王君。偶过吾六。尊闻行知。汤液所投。应如影响。远斋公子。与之游而善之。谓是书虽便诵习。然传抄难免脱误。慨付开雕。公诸寓内。洵不朽盛事也。仆前者借观。
随考证数条。略及音训。今并附载。庶便初学。他日先生见之。当复一莞然。谓是犹剂之有佐使也夫。古六城南种竹人杨友敬希洛氏题时午月望日也。
附余考证
术
本经不分苍白。功用正同。宋元以来始分用。谓白术苦甘气和。补中焦。除脾胃湿。用以止汗。苍术苦辛气烈。能上行。除上湿。发汗功大。白术歙产者胜。陈壁土炒。苍术茅山者良。糯泔浸焙也。
附余考证
山药
本经名薯蓣。其改称山药。避唐代宗宋英宗御名也。唐本草云。蜀道者良。今惟重怀庆产。然六地此种实佳。有自河北来者。云在彼煮服。尚不逮六产也。里有窭人生儿乏乳。
困瘁已甚。或教糜山药饲之。始终此一物。竟得长成。且肥白无疾。胜他儿。则本草称补虚羸。信有证矣。纲目云。入药宜野生者。今六圃产煮熟去皮。色白微碧而坚实。山中有自生者更胜。然但充果菜。若依法修治入药。应不在怀庆下耳。纲目列菜部。
附余考证
葳蕤
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解要主别录也。纲目云。治诸不足。用代参。不寒不燥。大有殊功。解要内同漆叶方。即华佗漆叶青粘散。青粘世无能识。或云黄精之正叶者。或云即葳蕤也。然吾乡有两老儒。先后服此方皆致殒。或云漆叶乃五茄皮叶。本经名豺漆也。里有兵子臂痛不能挽弓。或教用葳蕤一斤五加皮四两浸酒饮。尽一卣。健旺胜常。岂古方正尔。纲目殆误附漆树下耶。
漆本有毒。本经久服轻身。即抱朴子云通神长生。皆难信。纲目谓因货漆人杂桐油。故多毒。亦非。有割漆人误覆漆。遍体疮至莫救。向在中山亲见。况服食乎。弘景云。生漆毒烈是也。古无用叶者。故气味缺。纲目殆因古方。臆立主治耳。
附余考证
芍药
本经不分赤白。东垣云。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俗云。白补赤泻。纲目云。白芍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产后气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用。非仅以其酸寒也。日华子谓主女人一切病。并及产后用宜酒炒。愚意不若勿用为稳。
附余考证
石斛
名医别录称生六安山谷。苏颂谓广南者佳。纲目谓蜀中者胜。今真石斛干者色正黄。
形如蚱蜢髀。所谓金钗石斛也。其生者高不及寸。极似矮小瓦松。丛生连根。种之磁盘。亦堪爱玩。然六境罕有。产英邑深山中。峭壁千寻。可望而不可即。采者自巅顶缒巨而下及山腰。用器极力搜剔。令纷纷坠落。始就涧谷检取。亦至危险矣。且每斤干才数两。故采者绝少。今地志误为合肥方物。好事者间向征求。李虚舟大令云。境无崇山。何由得此。每用为笑。近友人归自粤西。偶及三七。云彼地亦甚贵。以上官熬膏。需索无厌也。取之铢锱。
用之土苴。吾乡玉面金芽。尤物非幸。其不及此。犹喜未有读本草者耳。
附余考证
菖蒲
石菖蒲。陶隐居谓一寸九节者良。叶有脊如剑者真。其相类而叶无脊者兰荪也。又云。露根不可用。李濒湖谓菖类有五。惟生水石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余者。乃石菖蒲。移植盆盎以为观玩。愈剪愈细也。凡用。泔浸。饭上蒸。借谷气尤佳。今六之西南诸山溪石上多有。且一寸不啻九节。移植亦极易生。但露根甚多。采者未必能审择矣。
附余考证
蒺藜
纲目称刺蒺藜。子有三角。所在有之。治风明目。其白蒺藜生同州沙苑。子光细微绿。补肾治腰痛云。今人称刺者为白蒺藜。其关中产。但称沙苑蒺藜。解要白蒺藜。即纲目刺蒺藜也。吾乡昔一老儒偶病目。服此乃大下不已。反致双瞽。用者审之。
附余考证
羌活
即独活。一物二种。本经不分。后人乃别用。谓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入足太阳。独活气浊属阴。善行血分。入足少阴。至逐风胜湿。透关利节。功用正同。羌活理游风。
独活理伏风。但真气不足者忌之。惧虚虚也。羌活色紫。独活色黄。苏肆多以老宿前胡及土当归充独活。宜辨之。
附余考证
蒿本
方云同木香。治雾露清邪中于上焦。清去声。寒也。本张洁古。其同白芷作面脂。取祛风湿。非仅香泽已也。
附余考证
益母草子
根茎花叶俱入药。济阴返魂丹及益母膏皆全用也。纲目谓胎产诸疾。并用为良。
又谓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此解要所以独有取于花子也欤。
附余考证
贝母
一名。读萌。诗采。取能散心胸郁结也。本草称治乳难。盖乳病多由郁结。故相宜。又唐时有病患面疮者。用贝母愈。正曼倩酒浇怪哉。取散郁蠲忿意也。苏子容谓类金疮。故宜贝母。岂其然乎。
附余考证
天麻
本经主杀鬼精物。治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解要所主。乃开宝也。
附余考证
车前
方云末服治暴泄。昔欧阳公得暴下。国医不能治。夫人买市人药一帖进之愈。乃车前子为末。米饮服二钱匕。盖车前子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而谷藏自止矣。理甚精。
附余考证
泽泻
纲目称其行水泻肾。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取其泻膀胱之邪气。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后世不知此理。一意用补。故久服有偏胜之患。是泽泻但长于利水。未可专任。扁鹊云。多服病患眼。盖小便利。肾气虚。故昏目也。本草久服云云。扬之太过。用者审之。
附余考证
枳壳
开宝首云风痹淋痹。下云大胁风。纲目诸刻皆同。惟汤液本作风痒麻痹。下作大肠风。盖以枳壳胜湿化痰。疏泄肺与大肠之气也。解要因之。愚意当是风痹淋闭。大胁痛。原误二字。故不可解。淋闭多郁热。胁痛多气逆。淋闭者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壳主高主气。用以理上。患自除矣。气逆刺痛。亦皆近上。胁言大者。别于下之季胁也。散留结乃统言。胸膈痰滞其一耳。盖用实治下主血。用壳治高主气。洁古东垣皆如此。非臆说也。
附余考证
竹叶
竹类极繁。本草陶苏二家云。入药宜竹淡竹。又谓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六地多竹。此所指似俗呼水黄连者。余庭前旧植数十竿。邻近每采用。今医家好言淡竹叶。伧父谬以鸭跖草当之。本草草部另载淡竹叶云。苗高数寸。似竹米落地所生。甘寒无毒。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今六之西山有一种草。高不盈尺。茎中空有节。叶亦全肖竹而稍薄。生丛棘间。凌冬不凋。仅一痘医识之云。其师江右人也。指授此为真淡竹。用之已数十年。尝贻余合他药浸酒。未知是否。汤液本草。竹淡竹俱载木部。于淡竹引日华子并用根茎。所主痰热惊痫等症也。按诗绿竹。郑笺绿为王刍。竹为篇竹。郭璞云。篇亦作扁。似小藜。陆玑云。绿竹乃一草。高数尺。可磨治器物。俗呼木贼。以上皆指草。惟班彪志云。淇园殷纣竹箭园也。朱子云。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此则实指今竹。盖竹即多种难辨。又有草木混之。故迄无定论。记此质诸博雅君子。
附余考证
莲子
称石莲子。以秋深沉水。坚黑如石得名。纲目载别有石莲子。状如土石而味苦。不知何物也。
附余考证
大枣
即北地晒干赤枣。肉浓多脂。宜用入药。其蒸熟色黑。是为胶枣。亦有用者。至南枣以糖蜜拌蒸。更甘而润。食多损脾动湿热。未堪用也。枣仁陈久者弥良。
附余考证
龙眼
本草主治云。安志厌食。厌平声。饱也。纲目称其开胃益脾。补虚长智。即安志厌食之谓也。
附余考证
杏仁
纲目云。气温味甘苦冷利。冷利者其性也。凡用。汤浸去皮尖。麸炒黄。然治风寒肺病。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若润燥活血。则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也。
附余考证
铁衣
本经名铁落。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疥气在皮肤中。痂说文训干疡。疥有甲。故曰疥。皆外干燥。邪郁皮肤。痛痒不可耐。金以制木。木平则邪热自清。故主之。千金方用治小儿丹毒。亦此意也。煎汁服。亦治水肿。盖借铁气以制肝木。使不能克土。土不受邪。水自消矣。愈后仍断盐。以盐性濡润。恐致复病也。
附余考证
芒硝
纲目依本经。朴硝硝石并列。而以芒硝属硝石。谓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朴硝即水硝。经煎炼。有细芒者为芒硝。如马牙者为牙硝。气寒而味咸。硝石即火硝。
经煎炼。亦有芒牙二种。气大温而味辛苦。自唐宋以来。所用芒硝牙硝。皆水硝也。信然。
则气温味辛之火硝。既不复用。不必以性寒常用之芒硝另属硝石。且称硝石为火硝矣。汤液本草载朴硝盆硝硝石。于朴硝称气温。盆硝硝石称气寒。又云。硝石者其总名。不经火者为生硝朴硝。经火者为盆硝苦硝。其余诸家。皆称朴芒一物。而有精粗之别。固是。但今药肆朴硝。一名皮硝。工以治皮。炼净则名芒硝。并入药用。正是水硝。产河南睢州。其火硝得火即然。一名焰硝。产寿春。今禁私贩。重火器也。至本经硝石。气味主治。与朴硝无大异。
正苏颂所称。又有生硝。亦出蜀地。不因煮炼。类朴硝而小坚。则硝石殆自然铜之比。未易多致。且既有芒硝可用。亦不更求耳。纲目辨论纷纭。惜未尽一。宋惠民和剂。有碧雪方。
治诸热病。内朴硝芒硝马牙硝硝石并用。皆水硝也。业歧黄者。于此等处。亦宜研窍。未容姑置。
附余考证
代赭石
方称研末。真金汤下。治小儿惊症。纲目载一儿泻后。眼上。三日不乳。将危。有名医曰。慢惊也。宜治肝。水飞代赭石末。每用半钱。冬瓜仁煎汤调下。果愈。考冬瓜仁研末服。补肝明目。故用煎汤。此更简易。附记便用。
附余考证
粳米
粳同。稻粘者为糯。不粘者粳。入药。晚粳良。其早熟者为。纲目另列。云气温。主温中除湿。先秋登场。江淮间于糯之外。统名为。不复称粳。于此种早。谓之白稻。以其米色独白。本草列稻粳三种。稻即糯。盖专称糯为稻也。
附余考证
神曲
红曲神曲出药性本草。用白面合药汁。取配六神。于诸神聚会日作之。故名红曲。
出丹溪补遗。用粳米造。以入酢醢。鲜红可爱。二曲制法。俱载纲目。
附余考证
生姜
旧附干姜下。纲目始分出另列。且云。食姜久。积热患目。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是皆昔人所未及。所谓好而知其恶者此也。
附余考证
干姜
造法。以老姜水浸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皮净。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以白净结实者为良。又名白姜。纲目言孕妇不可食。恐使胎内消。以其性热而辛散也。入药宜炮黑。本经云。生者尤良。盖指上文湿痢诸病。东垣云。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是也。六地产姜。药肆所货。或连皮略晒。尚带泥沙。正纲目生姜后附载干生姜者。汤液本草于生姜称气温味辛。气味俱轻阳也。谓姜屑比之干姜则不热。比之生姜则不湿。姜屑即干生姜也。于干姜称气热味大辛。味薄气浓。阳中之阳也。姜附四逆理中等汤用之。则不独生姜干姜有别。即干姜干生姜。未可概施明矣。
附余考证
白胶
即鹿角胶。药性本草谓白胶一名黄明胶。非是。黄明胶乃牛皮胶也。
附余考证
阿胶
一名传致胶。本经阿胶。煮牛皮为之。今世惟重乌驴皮。疗风胜诸胶。必用乌者。取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贵阿井者。以济水所注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
糯米粉炒成珠用。然真者难得。或依法汲咸苦井水。自造用可也。并造白胶法。俱详纲目。
附余考证
石蜜
即蜂蜜。以生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今用河南白蜜。盖采梨花酿成。殊胜他产。纲目果部别载石蜜。即今冰糖也。
附余考证
紫河车
古之本草。不分部类。于人仅用发皮。海藏汤液。旁附人尿。亦不立人部。盖药本人胞。重在人也。用之及人。且列人部。失则已甚。人胞创自陈氏拾遗。纲目虽收而未以为是。引崔行功只言治人之虚失痨瘵偶用之。崔行功云。炮炙入药。令儿惨夭。于心何忍。濒湖又言吴燮山大造丸用此。然诸药皆平补。内即无人胞。亦可服饵。今吴门郭氏论此方。谓如阴虚精涸。水不制火。发为咳嗽吐血。骨蒸盗汗等症。属阳盛阴虚。服此耗将竭之阴。为患非细。夫病未甚不必服。病既甚又不宜服。则后之纂述者于此药此方俱逸之可也。
附余考证
附考
药性本草宋掌禹锡谓药性论四卷。多与本草戾。未知何人撰。纲目云。即药性本草。
甄权着也。甄权当唐太宗时。年一百二岁。帝临访药性。因上此书。按唐书权本传。贞观中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寻卒。年一百三岁。所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传于时。其弟立言亦精医。艺文志载甄权脉经一卷。针经钞三卷。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甄立言本草音义七卷。又本草药性三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则药性属立言。
然多一卷。恐并非立言本。纲目实指甄权。未稳。不若但称药性本草也。
卷帙次第古本但列上中下三品。不分部类。自后各家编次不同。纲目先水火土金石。
解要曰草。曰木曰苞。木。曰金石。曰人。曰兽。曰鱼虫。曰果。曰菜谷。今改编先草木。药之本也。次竹。竹说文以草名之。其实非草非木。自为一种。解要依纲目称苞木。不若竟称竹部。次果实。盖不离乎草木。次金石。古本草首金石。固药所重也。次谷菜禽兽虫鱼。强半日用所需。兼属已疾。人则依纲目最后。纲目谓由贱至贵。愚意药物已多。必欲近取诸身。
以其余焉者可。今姑仍旧。且去紫河车。进人中黄。称近余附载。庶几稳当也。
附余音训
诸药
药有五形。(金木水火土即五行)五气。(香臭臊腥膻)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性。(寒热温凉平)五用。(升降浮沉中)凡使用。别阴阳补泻。酌君臣佐使。不待言矣。凡作汤液。用水各别。火欲缓。恒令小沸。利汤欲生。补汤欲热。凡用诸香诸角丹砂芒硝蒲黄阿胶等。须另研。俟汤熟去。纳入和服。加酒亦然。凡服药。疾在胸膈以上者。食后服。在心腹以下者。食先服。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凡云等分者。多寡相等。云方寸匕者。匕匙也。匙挑药末。不落为度。正方一寸也。刀圭者。
寸匕十之一也。一钱匕。匕大如钱者。五匕。将五铢钱取药。仅当五字不落。盖一钱之半。
又云一字是也。一撮者。四刀圭也。
兹于解要内药。及制方同用之药。宜音释者。并列之。
何首乌同诸药治血痢。内有草石蚕(见本草纲目菜部。即甘露了。气平。主除风破血。和五脏。虫部另有石蚕。生溪涧石上。一名石蠹。气寒。主五癃石淋。除热解结。石部又有石蚕。生海岸。状如蚕。其实石也。气热。主石淋血结。治金疮。三者世皆罕用也。)葳蕤(音威蕊。)紫菀(宛郁二音。别有白菀。)秦艽(音交。以根作罗纹相交结者良。故名。)柴胡(柴旧作茈。茈别音紫。在此自读柴也。)硝(入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名。俗作硝。)山楂(俗作查。)牡荆子(即黄荆。与叶如杏之蔓荆异。)饴(音移。米糖也。)饧(徐盈切。即饴也。
)香薷(音殊。此读柔。本作茅。)茹芦(音如闾。茜草也。)凡使黄柏地黄忌铁器(二味。肾经药也。钱仲阳曰。肾有补而无泻。又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肾乃阴中之少阴为涵养真元之水脏。忌铁。盖防伐木泻肝。恐子能令母虚也。)赝品宜辨龙骨(古矿灰充。)麝(荔核搀。)轻粉(石膏搀。)藿香(茄叶搀。)黄精(莱菔搀。)郁金(黄姜充。)防己(木通充。)款冬(枇杷蕊充。)阿胶(广胶入荞麦面充。)麒麟竭(松脂搀。)龙脑香(番硝搀。)肉苁蓉(盐松梢充。)虎骨(驴胫充。)元胡索(小半夏煮黄充。)草豆蔻(草仁充。)南木香(西芎充。)钟乳(煮令白。)细辛(水渍使直。)当归(酒洒取润。)枸杞(蜜拌令甜。)琥珀(旧用鸡子鱼伪造令更能吸芥。或云枫脂为之本具粘性也。)人参(赝品不止荠尼。近有首尾真参。中插土参。曾被欺。咀试味带苦辣也。)此外未易枚举。宜细察之。方免因误致损也。
附余音训
诸症
无病服药。如壁里添柱。盖药性各偏。周礼医师掌医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是也。信如节嗜好。慎寒暑。夫复何患。谷茗果蔬。尽堪颐养。参术虽良。亦姑舍是。否则六淫之邪。乘虚而入。疾乃未免。而药始奏功。仲景于伤寒着一百一十三方。于杂病着金匮要略廿有二门。
备矣。今叶先生于二书。阐微辨惑。别开生面。称南阳经解。又有删补慎斋遗书。诚沧溟之慈航。中宵之宝炬。学人熟读而精思之。庶临症了如。而无昧于施治也。今姑要所及诸症。
音释以便读者。
(音漏。)痹(音秘。详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周痹。遍身痛也。俗作痹误。痹音脾。
雌鹑也。)痉(擎上声。风强病。俗作误。音炽。恶也。)疸(音旦。黄病。症有五。)痿(音威。实痹虚痿。痹宜行气胜湿。痿宜清燥滋阴。)(同。足肿也。)挛(音鸾。手足拘曲。)末疾(末。四肢也。风淫末疾。见左传。)瘰(音裸历。筋结病。)怔忡(音征冲。)症瘕(音征加。下焦之疾。见于脐下。妇人多有之。别有症字音止。亦肠病。)三虫伏尸(解要但云湿热所化。理甚正。)疡(阳音。)疝瘕(疝音讪。阴病。此音异。心痛曰疝。女子多此疾。)衄咯(音各。)(音碧。一足废曰跛。两足废曰。)疰(注音。)哕(渊入声。有声无物。气逆病也。)溏(上音木。即鸭溏。)梦寤魇寐(寐息也。寐觉而有言曰寐。谓梦而寤魇于寐也。盖火起于下而痰闭于上。心血亏而神失守。非真有异物作祟也。)痰饮(痰有六。湿热风寒食气。饮有五。支留伏溢悬。皆生于湿。然金匮但称饮有四。痰悬溢支。姚注。谓留饮即痰饮也。支饮不得息。支者如果在枝。旁而不正。其人喘满冒眩。有碍呼吸。故云不得息也。
)螈(音炽纵。即搐搦也。音竹诺。)(同。音颓。)(音僻。即下利也。)癃(音隆。
小水不利也。)皮水风水(脾虚不能制水故也。详金匮。)血泣(泣同涩。)(音匿。食肛小虫。)(音炮租。酒赤鼻也。)(音抉。)沃(音屋。水从上溜下曰沃。)(音腻。滞也。)(同。音干。面上黑气。)疠(本音例。又言赖。即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