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太阳方] 瓜蒂散
    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有寒也。当吐之。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粥。
    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按。内台方有昏愦者亦不可吐句。)歌曰病在胸中气分乖。咽喉息碍痞难排。平行瓜豆还调豉。寸脉微浮涌吐佳。
    蔚按。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今云不痛不强者。不在经脉也。太阳之气出入于心胸。
    今云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是邪气欲从太阳之气上越也。寸脉微浮者。气欲上越之象也。然欲越而不能遽越。其寒水之气不在经亦不在表。而惟在于胸中。故曰胸中寒。方取瓜蒂之苦涌。佐以赤小豆之色赤而性降。香豉之色黑而气升。能使心肾相交。即大吐之顷神志不溃。此所以为吐法之神也。又论云。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在胸中。心下满而烦。
    饥不四达解之。甚为简妙。
    

[卷四\太阳方] 黄芩汤
    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卷四\太阳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治太阳与少阳合病。不下利而呕者。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枣枚十二守成箴。二两芍甘三两芩。利用本方呕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蔚按。仲景凡下利证俱不用芍药。惟此方权用之以泄陷里之热。非定法也。
    张令韶曰。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与呕也。合者彼此协议。非如并者之归并于此也。
    太阳主开。少阳主枢。太阳不能达枢以外出。而反从枢以内陷。故下利。与黄芩汤清陷里之热。而达太阳之气于外。若呕者。少阳之枢欲从太阳之开以上达也。故加半夏、生姜。宣达其逆气。以助太阳之开。
    

[卷四\太阳方] 黄连汤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此方主之。
    黄连(三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半夏(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歌曰腹疼呕吐藉枢能。(少阳为枢。)二两参甘夏半升。连桂干姜各三两。枣枚十二妙层层。(一本。甘草三两。)王晋三曰。此即小柴胡汤变法。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易生姜。胸中热呕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气阻遏阴阳升降之机。故用人参、大枣、干姜、半夏、甘草专和胃气。使入胃之后。听胃气之上下敷布。交通阴阳。再用桂枝宣发太阳之气。载黄连从上焦阳分泻热。不使其深入太阴。有碍虚寒腹痛。
    

[卷四\太阳方] 桂枝附子汤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大枣方中十二粒。痛难转侧此方探。(此方药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同。但分两之轻重不同。其主治亦别。仲景方法之严如此。)

[卷四\太阳方]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按即上方加减。故论中云一方二法。
    白术(四两)甘草(二两)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
    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法当加桂四两歌曰大便若硬小便通。脉涩虚浮湿胜风。即用前方须去桂。术加四两有神功。(身重痛不能转侧。风湿病也。前方治风胜于湿。此方治湿胜于风。)蔚按。师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之邪盛也。湿淫于中。
    无方主桂枝。为风胜于湿。风为天之阳邪。主桂枝之辛以化之。后方去桂加术。为湿胜于风。
    湿为地之阴邪。主白术之苦以燥之。或问苦燥之品。不更令大便硬小便自利乎。曰。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湿伤脾土。则不能输其津液以入胃。师所以去解表之桂。而出补中之术也。
    且湿既去而风亦无所恋而自除。经方无不面面周到也。
    

[卷四\太阳方] 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此方主之。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桂枝(四两)附子(二枚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言初服之始。)歌曰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宋本金匮玉函经,甘草、白术各三两。)王晋三曰。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药。风淫于表湿流关节。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胜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若驱之太急。风去而湿仍留。反遗后患矣。
    

[卷四\太阳方] 白虎汤
    治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条从内原文。与伤寒论稍异。)知母(二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阳明白虎(证)辨非难。(大热多汗。大渴饮水等为阳明证。易辨。)难在阳邪背恶寒。
    之间。
    蔚按。白虎汤伤寒论凡三见。太阳条治脉浮滑。厥阴条治脉滑而厥。又治三阳合病。腹满身言止治风寒二气也。
    柯韵伯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灼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大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
    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连于中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煎汤入胃输脾归肺。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所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
    

[卷四\太阳方] 炙甘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主之。
    甘草(四两炙。)桂枝(三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阿胶(二两)大枣(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歌曰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蔚按。周禹载云。本条不言外证。寒热已罢可知。不言内证。二便自调可知。第以病久正气阿胶、麦冬、大枣、麻仁。皆柔润之品以养阴。必得桂枝、生姜之辛以行阳气。而结代之脉乃复。尤重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脉之本原。佐以清酒。使其捷行于脉道也。其煮法用酒七升结代者用此方以复之。非谓脉脱者以此方救之也。学人切不可泥其方名。致误危证。推之孙真人制生脉散。亦因其命名太夸。庸医相沿。贻害岂浅鲜哉。
    男元犀按。此证必缘发汗过多所致。汗为心液。心液伤则血虚不能养心。故心动悸。心液


前一页 ◇ 桂枝人参汤
后一页 ◇ 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