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太阳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方主之。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炙。)大枣(十五枚)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一斗。置在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歌曰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程知本。
    蔚按。此治发汗而伤其肾气也。桂枝保心气于上。茯苓安肾气于下。二物皆能化太阳之水气神方也。
    

[卷二\太阳方]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治发汗后腹胀满。此方主之。
    浓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浓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张令韶曰。此治发汗而伤脾气。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汗后亡津液而脾气虚。脾虚则不能转输也。半而滋生津液者也。津液足而上下交。则胀满自消矣。
    

[卷二\太阳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
    张令韶曰。此治吐下后而伤肝气也。心下逆满者。心下为脾之部位。脾主中焦水谷之津。
    吐本脉本证。方金匮所谓知肝之病当先实脾是也。
    

[卷二\太阳方] 芍药甘草附子药
    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汤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服。
    歌曰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攒。
    男元犀按。各家以此证为发汗虚其表阳之气。似是而非。于病不解三字说不去。且虚故也三亦有大汗亡阳明之阳用白虎加人参法。亡少阴之阳用真武四逆法。论有明训也。今但云不解。
    可寒若系阳虚。四逆辈犹恐不及。竟以三两之芍药为主。并无姜、桂以佐之。岂不虑恋阴以扑灭残阳乎。师恐人因其病不解而再行发汗。又恐因其恶寒而径用姜、附。故特切示曰虚故也。
    言其所以不解。所以恶寒。皆阴阳素虚之故。补虚自足以胜邪。不必他顾也。方中芍药、甘草。苦甘以补阴。附子、甘草。辛甘以补阳。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缓。芍药性寒。得附子而和。且芍、草多而附子少。皆调剂之妙。此阴阳双补之良方也。论中言虚者。间于节中偶露一二语。单言虚而出补虚之方者只一节。学人当从此隅反之。
    

[卷二\太阳方] 茯苓四逆汤
    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两一本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甘草(二两炙。)干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水火交媾则烦躁定矣。)昌。
    张令韶曰。此汗下而虚其少阴水火之气也。汗下之后。心肾之精液两虚。以致病仍不解。
    阴烦。四逆补肾脏以定阴躁。
    

[卷二\太阳方] 五苓散
    治发汗后。烦渴。欲饮水者主之。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上五味。捣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内台。茯苓、猪苓、歌曰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魏念庭云次男元犀按。苓者令也。化气而通行津液。号令之主也。猪苓、茯苓、泽泻。皆化气之品。
    解之。作散以散之。多服暖水以助之。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微汗一出。而表里之烦热两蠲矣。白饮和服。亦即桂枝汤啜粥之义也。
    

[卷二\太阳方] 茯苓甘草汤
    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方主之。
    茯苓(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生姜(三两)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汗多不渴此方求。又治伤寒厥悸优。二桂一甘三姜茯。须知水汗共源流。
    蔚按。此承上服五苓散多饮暖水以出汗。人知五苓之用在汗。而不知五苓之证在渴也。
    五苓为脾不转输。非关胃燥。推而言之。不输于上为渴。不输于中为水逆。不输于下为小便不利知中焦水谷之津发泄而伤脾。脾伤则不能输津而作渴。故取五苓散布散其水津。若不渴者。
    中焦之液未伤。只用茯苓甘草汤。取茯苓之利水。俾肾水不沸腾而为汗。
    

[卷三\太阳方] 栀子豉汤
    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者。
    栀子(十四枚生用。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歌曰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此汤旧本有得吐止后服等字。故相传为涌吐之方。高明如柯韵伯。亦因其说。惟张隐庵、张令韶极辨其讹。曰。瓜蒂散二条。本经必曰吐之。栀子汤六节。并不言一吐字。且吐下后虚烦。岂有复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时而吐。要之吐与不吐。皆药力胜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过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吐者。战则必胜。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剂。而病间有因吐而愈者。所以为方之神妙。栀子色赤象心。味苦属火。性寒导火热之下行。豆形象肾。色黑入肾。
    制造为豉。轻浮引水液之上升。阴阳和。水火济。而烦热懊结痛等证俱解矣。原本列于太阳。主解烦。非吐剂。而有时亦能涌吐也。韵伯移入阳明。只知为吐剂泄阳明之烦热。即此为仁者见仁。知者见知也。
    

[卷三\太阳方] 栀子甘草豉汤
    治栀豉汤证中若少气者主之。
    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内台。止用半两)香豉(四合)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从

[卷三\太阳方] 栀子生姜豉汤
    治栀子豉汤证中若加呕者。此方主之。
    栀子(十四枚)生姜(五两内台。止用一两)香豉(四合)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歌曰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蔚按。栀豉解见上。汗吐下后。中气虚不能交通上下。故加甘草以补中。呕者汗吐下后胃阳

[卷三\太阳方] 栀子浓朴汤
    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此方主之。
    栀子(十四枚)浓朴(四两)枳实(四枚水浸去穣。炒。)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本张氏重订。)歌曰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柯韵伯曰。心烦则难卧。腹满则难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热于胃。与反复颠倒之虚烦不同。
    栀


前一页 ◇ 桂枝甘草汤
后一页 ◇ 栀子干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