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上] 潮热(十八)
    一日一发,止于未申之时,属阳明也,可下之,热已入胃故也。
    

[卷之上] 烦热(十九)
    无时而歇,非比发热时发时止。
    烦热与发热,二者俱表也。
    曰病患烦热汗出而解;又曰发热已解,半日许复烦,再与桂枝汤;又曰,服桂枝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再与桂枝。
    

[卷之上] 汗后热(二十)
    发汗不入格病不解,宜再汗,汗后再伤风寒而热,宜再汗。
    汗后温温而热,脉弦小而数,有余热也,宜和解之。
    汗后温温而热,脉静身无痛处,虚热也,宜平补之。
    汗后温温而热,或渴,或胸满,或腹急,有里证,脉沉数,宜下之。
    

[卷之上] 自汗(二十一)
    风邪干卫,自汗表虚,脉浮而无力,桂枝和之。
    暑邪干卫,中自汗,恶寒身热而渴,脉虚,白虎主之。
    湿邪干卫,多汗而厥,脉濡沉,此其风湿甚者,白虎加苍术。
    风湿自汗,脉弦,宜葳蕤汤,彻其热也。
    寒渐入里,传而为热,亦使自汗。
    以上皆表邪未解也。
    漏不止而恶风自汗亡阳,脉沉细,宜桂附汤温经,此表之虚也。
    阳明发热,其汗如雨,则胃汁内干,急下之,下迟津液内涸,黑斑而死。
    自汗脉沉数有力,宜下之。
    柔自汗,脉沉,宜小续命,散其风邪。
    霍乱自汗,脉细紧,宜四逆回阳也。
    少阴病反自汗,脉沉细,宜四逆汤,补其肾也。
    

[卷之上\自汗(二十一)] 不治证
    汗出发润及如油,或大如贯珠,着身出而不流者死。
    发湿温汗,名曰重死。乃人素有湿,因而中暑,暑温相搏。
    自汗属太阴脾经,脾之真气随汗而泄,复以热药汗之,两热相攻,热旺脾脱,口不能言,而耳聋身不知痛,身青面变而死,有白虎加苍术,救其在表里者,可保十死一生。
    

[卷之上] 盗汗(二十二)
    睡中出,曰盗汗。
    盗汗,邪气在半表半里也。
    睡则卫气行于里,乘表中阳气不密,故自汗,觉则气散于表,故汗止。
    

[卷之上] 头汗(二十三)
    头汗,邪热内蓄不得越,蒸于阳经,且头汗为里虚表实,玄府不开则阳气上蒸于头。头汗则五脏枯干,心包络中空虚,至此则津液竭也,切勿下之,下之则肠胃真气大泄,津液外亡,故曰重虚,凡头汗忌下。
    一表也,头汗,往来寒热,宜柴胡桂枝干姜汤。
    一半表半里,头汗,名曰阳微结则阳气衰而肠胃燥,大便秘结矣,宜小柴胡,次与脾约丸润之。
    又有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呕而渴,但头汗,往来寒热,及微恶寒、手足冷、大便硬,脉细,亦是也。
    一里也,头汗,名曰纯阴结,不热但烦渴,便秘不通,宜大柴胡下之,不热者,热在内。
    热入血室,头汗,谵语,宜小柴胡加生地黄。
    瘀热在里,渴而小便不利,发黄,头汗,宜茵陈五苓散。
    阳明病,心下懊,宜栀子豆豉汤,吐其胸胃之邪也。
    水结胸,头汗,心下紧满,宜小半夏加茯苓。
    寒湿相搏,头汗,欲得被覆向火。
    阳明被火。
    虚烦。
    

[卷之上\头汗(二十三)] 不治证
    小便不利,头汗者死(阳脱也)。
    湿家误下,额上汗,微喘者死(阳脱也)。
    

[卷之上] 手足汗(二十四)
    手足汗属阳明胃。
    热聚于胃,是津液傍达,必大便硬,或谵语,可下。
    寒中于胃,阳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大便初硬后溏,不可下。
    

[卷之上] 无汗(二十五)
    邪在表无汗,六脉浮而有力。
    
    太阳
    无汗,脉浮紧,宜麻黄。
    
    阳明
    无汗,小便利,呕而咳,手足厥逆。
    
    刚
    无汗,脉弦,宜葛根汤。
    邪内传。
    
    阳明
    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发黄。
    
    伤寒发热
    无汗,大渴,无表证,白虎加人参主之。
    
    冬阳明
    无汗,脉洪实,下其热也。大便不通,口噤胸满者,下之。潮热谵妄便秘,脉沉数而洪大,下之。
    
    太阴
    无汗,脉沉细,宜桂枝汗之。
    
    少阴
    无汗,脉沉,宜四逆温之。
    
    厥阴病
    无汗,脉微缓,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以和其荣卫也。
    水饮内蓄而不行,则津液不足,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亡阳
    无汗,阳虚则津液少,脉浮而迟,其身必痒,又云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阴阳易
    无汗,脉紧则阳虚,无阳作汗,宜烧散、鼠屎汤以和之。
    

[卷之上\无汗(二十五)] 不治证
    热病脉躁盛,不得汗者,阳之极也,死;尽药三剂,发汗不出者死。
    

[卷之上] 头痛(二十六)
    三阳俱头痛。太阳脉浮,葛根葱白汤;少阳脉弦,柴胡汤;阳明脉长,承气汤。
    三阴无头痛,惟厥阴脉会于巅,有头痛干呕涎沫,吴茱萸汤主之。
    小便清者,热不在里,可发散之。
    不大便者,有热头痛,可下之。
    

[卷之上\头痛(二十六)] 不治证
    真头痛,甚入连于头脑,而手足冷者死。
    

[卷之上] 项强(二十七)
    表邪也,太阳证。
    亦项强,因太阳中风加之寒湿,宜发散之。
    结胸项亦强,如柔状,宜大陷胸丸下之。
    

[卷之上] 头眩(二十八)
    眩者非玄,而见其玄。
    者非毛,而见其毛。
    者,目摇动也。
    运者,运转,世谓之头旋。
    冒者,蒙冒,世谓之昏冒。
    皆阳虚也。
    风亦头眩。
    

[卷之上\头眩(二十八)] 不治证
    属性原缺。
    

[卷之上] 胸满(二十九)
    属性原缺。
    

[卷之上] 胁满(三十)
    属性原缺。
    

[卷之上] 心下满(三十一)
    ……虚气上逆也,旋复代赭石汤主之。痞与泻心不解,渴而小便不利为水饮内蓄,五苓散主之,泻心汤并治痞虚气。
    

[卷之上\心下满(三十一)] 不治证
    结胸证悉具而加之烦躁者死,邪胜也。
    脏结亦如结胸,邪结于阴也。寸脉浮而关小细沉紧,饮食如故,而阴结阳不结也。时自利,是阴乘阳虚而下也。舌上白胎滑者难治,白胎寒多也。脏结,于法当下,若无阳证寒热,其人反静,胎滑,不可攻也,宜刺关元,小柴胡汤也。
    又,病患胁下旧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死,积与真藏气结也。
    

[卷之上] 腹满并痛(三十二)
    大满大痛,或潮热大便不通,腹满不减者,实也,可下之。曰阳热为邪者,腹满而咽干,方可下之。又曰,痛而不满为实,宜大柴胡、承气辈下之。满而且痛,内外表里俱有证,宜桂枝加大黄汤,以和其内外,以上皆热病也。
    有冷痛者,痛而大便利,手足冷,恶寒,脉细,面青者,温之,四逆也。
    有下寒上热痛者,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
    腹满不痛或时减者,为虚。此虚寒从上下也,当温之。盖虚气留滞,亦为之胀,比之实,但不坚痛为异,宜桂枝半夏汤、小建中汤,以和之。又曰,阴寒为邪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属太阴也,可温之。
    汗吐下后胀满。
    发汗后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
    发汗后腹胀满(是膀胱虚也)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此因表邪发散去津液少,胃主津液,胃虚不能宣布诸气,当温散之。
    吐后腹满者,邪气不去,下传入胃,承气主之。
    太阳病反下,因而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主之。大实痛,桂枝加大黄主之。
    伤寒下后,腹胀心烦,卧不安,热乘虚,郁于中,气不得上下,栀子浓朴汤主之。
    

[卷之上] 小腹满(三十三)
    谓脐下满也。是在上而满者,气也;是在下而满者,物也。小腹下,溺与血也,若从心下至小腹皆硬满而痛者,实也,大陷胸汤下之。但小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蓄血之证,曰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桃仁承气主之。小便不利者,则是溺涩之证,此皆邪气聚于下焦,津液血气不行,留滞故也。
    

[卷之上] 虚烦(三十四)
    谓心中郁郁而烦也。烦者,热也。欲吐不吐,心中无奈。胸中烦、心烦、虚烦,三者皆邪热传里,心烦喜呕,胸中烦不喜呕,小柴胡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胸满而烦,猪肤汤主之。以上皆彻热而和解也。如作膈实者,可瓜蒂散吐之。如不因汗吐下实也,可以重剂吐之。
    足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实也,可下之。
    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虚也,与小建中汤补之。大抵先烦而悸者,热也;先悸而烦者,虚也。如因吐下汗后而烦者,虚也。可以轻剂吐之,则是内陷之烦也,栀子豉汤主之,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腹满加浓朴。凡药大下后,热不去微烦,加干姜。
    


前一页 ◇ 发热(十七)
后一页 ◇ 烦躁(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