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瓜蒂散(八)
    瓜蒂(熬黄)赤小豆(各一分)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渣,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此即《论》中所云吐法也。栀子豉汤治虚烦,非专引吐,此方则专于引吐而已。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寒必兼饮。当吐之,在上者越之。宜瓜蒂散。《本草》瓜蒂∶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所以阳气不能四达。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吴茱萸汤(九)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者,必食谷而呕,受病在纳谷之处,与干呕迥别。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上焦指胸中,阳明乃中焦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此胃气虚寒之症。
    干呕吐涎沫,吐涎沫,非少阳之干呕。然亦云干呕者,谓不必食谷而亦呕也,头痛者,阳明之脉上于头。吴茱萸汤主之。此胃中有寒饮之症。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黄连阿胶汤(十)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煮取二升,去渣,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小冷而纳鸡子黄,则不至凝结而相和。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少阴传经之热邪,扰动少阴之气,故以降火养阴为治,而以鸡子黄引药下达。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桃花汤(十一)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兼末服,取其留滞收涩。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寒热不调,则大肠为腐,故成脓血,与下利清谷绝不同。桃花汤主之。
    《本草》∶赤石脂∶疗下利赤白。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半夏散及汤(十二)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治上之药,当小其剂。
    少阴病,咽中痛,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半夏散及汤主之。《本草》∶半夏治喉咽肿痛。桂枝治喉痹,此乃咽喉之主药,后人以二味为禁药,何也?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猪肤汤(十三)
    猪肤(一斤)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当是米粉。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此亦中焦气虚,阴火上炎之症。猪肤汤主之。以甘咸纳之。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甘草汤(十四)
    甘草(二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温服七合,日二服。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桔梗汤(十五)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温再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大甘为土之正味,能制肾水越上之火。
    不瘥,与桔梗汤。佐以辛苦开散之品,《别录》云∶疗咽喉痛。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苦酒汤(十六)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此等煮法,必有深意,疑即古所云禁方也。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疑即阴火喉癣之类。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咽中生疮,此必迁延病久,咽喉为火所蒸腐,此非汤剂之所能疗,用此药敛火降气,内治而兼外治法也。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乌梅丸(十七)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当归(四两)黄连(一斤)附子(六枚,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阳气不卫。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此症不治。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此治久利之圣方也。其能治蛔,诸药之性,当于《神农本草》中细细审辨,诸方尽然,不复一一俱载。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白头翁汤(十八)
    治痢,口渴下重者如神。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凡下重皆属瘀热。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牡蛎泽泻散(十九)
    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栝蒌根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水流向下。牡蛎泽泻散主之。此治水病之主方。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蜜煎导方(二十)
    食蜜七合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俟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猪胆汁方(二十一)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乃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须待也,言必得其自欲大便,而后用此法。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烧KT散(二十二)
    右取妇人中KT近阴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如人病,取男子KT裆烧灰。引其邪火从阴处出也。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病方愈而交接,则感其余热而生疾。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KT散主之。
    

[卷四] 六经脉证
    欲读《伤寒论》,必先识六经之本证,然后论中所称太阳、阳明等病,其源流变态,形色脉象,当一一备记,了然于心,然后其症之分并、疑似及用药加减异同之故,可以晓然,不致眩惑贻误,故备录于下。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恶寒、未离太阳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阳明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脉大。以上皆阳明之经病。
    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此乃正阳阳明。
    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内热已极。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外热轻则内热重。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自利而渴,寒在下焦也。此自利不渴,寒在中焦也。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前一页 ◇ 麻黄升麻汤(七)
后一页 ◇ 别症变症(附∶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