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柴胡汤类·四] 大柴胡汤(二)
    小柴胡去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大黄,乃少阳、阳明合治之方也。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本有大黄二两。王叔和云∶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一误再误。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如寒热呕逆之类。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犹有里症。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前虽已下,非下法也,以大柴胡两解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此大黄之对症。复往来寒热者,此柴胡之对症。与大柴胡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当用柴胡。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邪内陷,故用枳实、半夏、大黄。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后后者,过经之后,诸症渐轻,而未全愈也。脉沉,沉者内实也,沉为在里。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卷一\柴胡汤类·四] 柴胡桂枝汤(三)
    此小柴胡与桂枝汤并为一方,乃太阳、少阳合病之方。
    柴胡(四两)黄芩人参桂枝芍药生姜(切,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两,炙)大枣(六枚)上九味,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烦,以上太阳症。微呕、心下支结,以上少阳症。外证未去者、太阳症为外症。柴胡桂枝汤主之。
    发汗多,亡阳语者,此亡阳之轻者也。不可下,勿误以为有燥屎之语,故以为戒。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桂枝汤,和营卫;柴胡汤,通津液,深着二汤合用之功效,而阳亡可复。
    

[卷一\柴胡汤类·四]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
    柴胡(四两)龙骨生姜(切)人参茯苓铅丹黄芩牡蛎(熬)桂枝(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枣(六枚,擘)大黄(二两)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大黄只煮一、二沸,取其生而流利也,去渣,温服一升。
    伤寒八、九日,下之,即陷入里。胸满,柴胡、黄芩。烦惊,龙骨、铅丹。牡蛎。小便不利,茯苓。谵语,大黄。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者。茯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乃正气虚耗,邪已入里,而复外扰三阳,故现症错杂,药亦随症施治,真神化无方者也。
    按∶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
    

[卷一\柴胡汤类·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五)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黄芩(三两)干姜牡蛎(熬)甘草(炙,各二两)栝蒌根(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邪气已深,一时不能即出,如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之类。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误再误。胸胁满,用牡蛎。微结,小便不利,渴,以上皆少阳症。渴,故用栝蒌。而不呕,故去半夏生姜。但头汗出,阳气上越用牡蛎。往来寒热,用柴芩。心下烦者,黄芩、牡蛎。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卷一\柴胡汤类·四] 柴胡加芒硝汤(六)
    柴胡汤原方,加芒硝,分两各不同。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甘草(炙)人参生姜(切,各一两)半夏(二十铢)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不解,不大便也。
    此药剂之最轻者,以今秤计之,约二两,分二服,则一服,止一两耳。
    按∶大柴胡汤,加大黄、枳实,乃合用小承气也;此加芒硝,乃合用调胃承气也。皆少阳阳明同治之方。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本草》∶芒硝治六腑积聚。因其利而复下之,所谓通因通用之法也,潮热而利,则邪不停结,故较之大柴胡症,用药稍轻。
    

[卷二\栀子汤类·五] 栀子豉汤(一)
    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此剂分两最小,凡治上焦之药皆然。
    发汗吐下后,诸法俱用,未必皆误,而正气已伤矣。虚烦不得眠,虚为正气虚,烦为邪气扰。发汗吐下,实邪虽去,而其余邪,因正气不充,留于上焦,故阳气扰动而不得眠也。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反复颠倒,身不得宁也;心中懊,心不得安也。栀子豉汤吐之。此非汗下之所能除者,吐之而痰涎结气,无不出矣。
    按∶汗、吐、下之后,而邪未尽,则不在经而在肺胃之间,为有形之物,故必吐而出之,反复颠倒,心中懊。摩写病状,何等详切,凡医者之于病患,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烦热且窒,较前虚烦等象为稍实。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误治。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外内之邪,俱未解,结痛更甚于窒矣。栀子豉汤主之。按∶胸中窒,结痛,何以下用小陷胸?盖小陷胸症,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不得用陷胸。何以不用泻心诸法?盖泻心症乃心下痞,痞为无形,痛为有象,故不得用泻心。古人治病,非但内外不失厘毫,即上下亦不逾分寸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胸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以上皆阳明本症,非因误治而得者。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汗多阳虚。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即前以火逼汗,亡阳惊狂之意。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以前因用三法,未必合度,故病不解,各有现症如此。舌上苔者,此句乃要诀,舌上有白苔,则胸中有物,而可用吐法。否则,邪尚未结,恐无物可吐也。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表邪未尽。手足温,不结胸,无实邪。心中懊,饥不能食,痰涎停结。但头汗出,阳邪在上,欲泄不泄。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上濡者,濡者,湿滞之象,非窒非痛也。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卷二\栀子汤类·五] 栀子甘草豉汤(二)
    栀子汤原方加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便止。
    

[卷二\栀子汤类·五] 栀子生姜豉汤(三)
    栀子汤原方加生姜五两。先煮栀子、生姜,余俱如前法。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此服栀子汤之戒。
    按∶栀子清越上焦之火,与肠胃亦无大害,微溏者,即不可服,未知何义?想因大肠之气滑脱者,肺气不宜更浅也。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甘草能补中气。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此二条言凡遇当用栀子汤之病、见此二症,则加此二味也。
    按∶无物为呕,有物为吐。欲止其呕,反令其吐。吐之而呕反止,真匪夷所思也。
    


前一页 ◇ 小柴胡汤(一)
后一页 ◇ 栀子干姜汤(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