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读《伤寒论》,必先识六经之本证,然后论中所称太阳、阳明等病,其源流变态,形色脉象,当一一备记,了然于心,然后其症之分并、疑似及用药加减异同之故,可以晓然,不致眩惑贻误,故备录于下。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恶寒、未离太阳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阳明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脉大。以上皆阳明之经病。 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此乃正阳阳明。 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内热已极。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外热轻则内热重。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自利而渴,寒在下焦也。此自利不渴,寒在中焦也。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