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阴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此与灵枢根结篇。相为表里。 其要一也 吴云。其要则本于一阴一阳也。张云。一。即理而已。志云。寒暑往来。阴阳出入。总归于太极一气之所生。简按吴注为得矣。 万物方生 方。今也。诗秦风。方何为期。郑笺。方今以何时为还期也。 命曰阴中之阳 吴云。言天地生物之初。阴阳之判如此。简按此节。举阴中之阴。阴中之阳者。即为次节论人身中有阴中之阴。阴中之阳之起本。 阳予之正 吴云。予。与同。简按予。王读为施。意正同。志云。予。我也。可谓强解矣。 天地四塞 张云。四塞者。阴阳痞隔。不相通也。 亦数之可数 吴云。数。上如字。下上声。张同。简按马云。俱上声。恐非是。张云。凡如上文者。 皆天地阴阳之变也。其在于人。则亦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上下表里。气数皆然。知其数则无不可数矣。数。推测也。 三阴三阳之离合 张云。分而言之。谓之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圣人南面而立 张云。云圣人者。崇人道之大宗也。南面而立者。正阴阳之向背也。简按易说卦。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礼郊特牲。君之南乡。答阳之义也。 后曰太冲 张云。人身前后经脉。任脉。循腹里。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循背里。出颃颡。 其输上在于大杼。分言之。则任行乎前。而会于阳明。冲行于后。而为十二经脉之海。(出于动输篇。海论。 痿论。又逆顺肥瘦云。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故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合言之。则任冲名位虽异。而同出一原。通乎表里。此腹背阴阳之离合也。 结于命门 张云。下者为根。上者为结。志云。按灵枢根结篇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 目也。阳明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结于葱笼。葱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简按此经余经。不言结。故志详注之。 名曰阴中之阳 张云。此以太阳。而合于少阴。故为阴中之阳。然离则阴阳各其经。合则表里同其气。 是为水藏。阴阳之离合也。下仿此。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吴云。言所谓前曰广明者。指中身而上言之。中身而下则非也。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志云。太阳之气在上。故曰少阴之上。两阳合明。曰阳明。在二阳之间。而居中土。故曰太阴之前。厥阴处阴之极。阴极于里。则生表出之阳。故曰厥阴之表。盖以前为阳。上为阳。表为阳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阳之气也。 名曰阴中之少阳 张云。所谓少者。以厥阴气尽。阴尽而阳始。故曰少阳。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张云。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在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然开阖枢者。有上下中之分。 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义。而合乎天地之气也。志云。开阖者。如户之扉。枢者。扉之转牡也。舍枢不能开阖。 舍开阖不能转枢。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抟而勿浮 宋本。抟。作搏。简按王注。搏击于手。当从宋本。史仓公传。三阴俱搏者如法。不俱搏者。决在急期。义与此同。高云。抟。音团。聚凝一而弗浮。志云。抟者。园也。高。勿。作弗。并误。 中为阴 吴云。中。腹中也。腹中为脾。冲脉在脾之下。高云。由外阳内阴之义。而推论之。然则中为阴。中亦内也。太阴坤土在内。而居中也。简按马云。人身之中半。非也。 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马云。乃阴经中之绝阳。绝阳者。纯阴也。名曰阴之绝阴。绝阴者。尽阴也。 简按灵系日月篇云。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厥。通作蹶。汉食货志。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师古注。蹶。尽竭也。(史记仓公传。厥阴。作蹶阴。)又晏子春秋云。阴冰厥阳。冰浓五寸。并为王注之左证矣。徐删阴之绝阳四字。似是。○张云。本篇所言。惟足经阴阳。而不及手经者。何也。观上文云。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盖言万物之气。皆自地而升也。而人之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言足则通身上下经气皆尽。而手在其中矣。故不必言手也。然足为阴。故于三阳也。言阴中之阳。于三阴也。言阴中之阴。然则手经亦有离合。其在阳经。当为阳中之阳。其在阴经。当为阳中之阴。 可类推矣。 HTHT 熊。音中。高云。HT。冲同。盖本于新校正别本。简按HT。字书并引本经。不释其义。篇海云。音中。字汇补云。一本作冲冲。非。以HT音冲也。王注为往来之义。必有所据。通雅云。忡忡。犹冲冲也。古素问作HTHT。 忡仲。忧貌。出诗召南。冲冲。行也。出广雅。义不相涉。盖根据音而漫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