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燥门] 噎膈
    脉沉缓无力。为气虚。数而无力。带涩。为血虚。洪数有力为火。寸关脉沉而滑为痰。两关弦滑为吐逆。缓滑者可治。涩弱者难治。
    症内经曰∶三阳结谓之格。注云。三阳者。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者。热结也。小肠热结。
    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通。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必反而上。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三因虽有五噎五膈之分。其实病本则一。虽按法施治。若不断浓味。戒恼怒。慎起居。纵服良剂。莫能为也。故张机峰云。膈当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可不信哉。
    治宜生津。养血。顺气。清痰。降火。开结。使阴阳和平。气顺痰下。则病无由而作矣。
    用童便、姜汁、竹沥、芦根汁、韭汁、人乳、或牛羊乳、气虚。入四君子血虚。入四物、有痰。入二陈、有热。入解毒、切忌香燥之药。古方用人参以补肺。御米以解毒。竹沥以清痰。
    当归以养血。粟米以实胃。蜜以润燥。姜以去秽。不比局方。悉用辛香燥烈之药。一概混治。遇挟寒者。间或偶效。但今人悉因痰火七情所致。其无寒也明矣。若妄投前药。咎将谁归。
    方清痰养血汤治噎膈。吞酸。吐酸水。
    半夏曲(一钱五分)白茯苓(一钱)当归(二钱)陈皮(一钱)甘草(三分)白扁豆(一钱)人参(一钱)白术(五分)御米(炒八分)萝卜子(炒七分)黄连(吴萸同炒去吴萸一钱)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服。临服。加姜汁(五匙)、竹沥(一盏)、芦根汁(二盏)、同药搅匀服。
    痰盛。加贝母(一钱)、枳实(五分)。
    火盛。加山栀仁(姜汁炒)、黄芩(酒炒各八分)。
    顺气。加木香(五分)、槟榔(八分)。
    开郁。加香附(童便浸炒一钱五分)、神曲(七分)。
    养血。加麦门冬(一钱)、桃仁(二十粒)、生地黄(八分)、牛羊乳(各一盏)。
    生津。加同上、再加乌梅(一个)。
    润燥。加麻仁、杏仁(各一钱)、郁李仁(一钱)、人牛羊乳(各不拘多少)。
    抑肝。加白芍药、橘叶(各一钱)、青皮(五分)。
    补脾。加莲子(五枚)、倍用参术。
    止呕。加藿香、砂仁(各七分)。
    消膨。加枳实、砂仁(各七分)。
    止泻。加白芍药、肉果(各一钱),去当归。
    吞酸吐酸。加藿香(八分)、砂仁(五分)、倍用茱萸、炒黄连、心腹痛。加木香(五分)槟榔(七分)、青皮(五分)、白芍药(一钱)、桂(三分)、白豆蔻仁(五分),去参术、当归(减半)。
    

[卷之二\燥门] 大便闭结
    脉两关脉实数。右寸涩数。两尺弦涩。盖数者火盛也。涩者血枯也。由火盛而血衰。服药而脉变缓滑者。易治。反结促者。难治。集成云∶脾脉沉数。下连于尺。为热结。两尺脉虚。或沉细而迟者。为阴结。右尺浮。为风结也。
    症内经云∶肾主大便。大便难取足少阴。东垣曰∶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劳逸。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窃详燥之为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吐泻后。肠胃虚。服热药多者。为热结。宜承气汤下之。肺受风邪入肠中。为风结。宜麻仁丸。年老气弱。津液不足。
    或产后内亡津液。而结为气血虚也。六味地黄丸主之。大便闭。小便数则为脾约。脾约者。
    脾血耗散。肺金受火。无所摄脾。津液故竭。宜养血润燥。若能食。小便赤。为实闭。麻仁七宣等药主之。不能饮食。小便清。为虚闭。为气闭也。浓朴汤主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宓瘕。是便涩闭也。医者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牵牛等药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致引导于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症。可不谨哉。
    治内经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治法云∶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泻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有物结者下之。久病腹中有实热。大肠闭者。以润肠丸治之。慎勿峻利。脾约者。谓胃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轮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难。名曰脾约。与脾约丸以下脾之结燥。使肠润结化。津液入胃而愈。然既曰脾约。必阴枯槁。内火燔约。热伤元气。故肺金受火烁而津竭。必窃母气以自救。金耗则土受木伤。脾失转输。肺失传送。宜大便难。小便数。而无藏蓄也。理宜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肺金行清化。而脾土清健。津液入胃。肠润而通矣。今此丸用之于热甚而气实。与西北人禀壮实者。服无不安。若用之于东南方人。与热虽盛而气血不实者。虽得暂安。将见脾愈弱而肠愈燥矣。惟知西北以开结为主。东南以润燥为主。斯无误矣。
    方滋血润肠汤治大便秘结。或血虚秘。气滞秘。风秘。热秘。并治之。
    当归(身尾一钱五分)桃仁(一钱五分)麻仁(去壳一钱五分)大黄(一钱五分)羌活防风(各一钱)生地黄枳壳槟榔(各八分)甘草(生五分)皂仁(七分)红花(二分)木香(一分)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煎。食前服。
    又方脾约丸治大便难。而小便数。名脾约。以此丸治之。
    枳实(去穣麸炒)浓朴(姜汁制)芍药(各二两酒炒)大黄(酒蒸四两)麻仁(去壳净一两三)杏仁(去皮尖一两二钱)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量虚实用之。
    

[卷之三] 火门
    (火热颠狂附潮热阴虚火动附上部下部疮疡)

[卷之三\火门] 火热(颠狂附)
    脉脉洪大而数。或燥疾而急。来往紧大坚实者。为火。左寸洪滑为心火。洪数为小肠火。
    左关弦大而长为肝火。弦小而数为胆火。左尺沉数为肾膀胱火。右寸浮数为肺火。洪大而数为大肠火。右关洪数为胃火。洪实为脾火。右尺沉数为命门火。沉微为命门火衰。浮数为三焦火。沉细浮数为阴虚火动。六部脉洪有力者易治。反沉难细者难治。脉诀云∶脉浮弦而数为发热。洪数为烦热。滑数为心下壅热。弦紧而数为寒热往来。沉细数疾为热兼寒。寸紧数。尺沉微。为上热下寒。浮紧而滑。为外热内寒。轻手微迟。重按紧滑。为外寒内热。两寸浮大而数。热在心肺。两关弦滑而数。热在肝脾。两尺洪实。或沉数。皆为热在下焦。右寸关洪实。热在脾肺。右关滑数。溢过寸口。为热在胃口。主呕吐。六脉短涩而数。或沉细而数。皆热在阴分。洪大而长。或浮洪滑数。皆为热在阳分。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王注云∶病热而脉数。按之不鼓动。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形症是寒。按之而脉气击于指下盛者。此为热盛拒阴。而生病。非寒也。又曰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伤寒论曰∶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与难经云∶覆溢相乘。及浮损小沉实大之义相同。皆诊法之至要。于热症大宜症按丹溪云∶素问病机一十九条。属火者五。而河间推展其说。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合内经之意。其曰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有声。痈疽疮疡。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或悲笑谵妄。衄血污之病。皆少阴君火之火。乃心小肠之气所属也。若瞀暴喑。冒昧燥扰。狂越骂詈。惊骇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暴病暴死。皆少阳(相火)之热。乃心胞络三焦之气所属也。原病式云∶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诸痛痒疮疡。属于心火之用也。
    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胜也。诸气愤郁病痿。属于肺火之升也。此皆火之为病。
    出于脏腑者然也。若夫五志之交攻。七情之妄动。其火随起。如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脾。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火。自焚则死矣。辨疑录云∶人禀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有君相之分。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寄于肝肾之内。附于脾肺之间。凡诸经动者。皆属于火。起于肝。谓之风火。生于脾。谓之痰火。入于气为无根之火。动于肾为消阴伏火。存于心肺。入于血分。为有余之火。散于各经。为浮游之火。故曰火者化也。善行数变。莫测其机。经又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注云∶取之阴者,所以补肾水之不足。而制心火之有余也。东垣云∶发热之症、有元气虚损。而热有五脏。热有内中外热。是故轻手扪之而热。热在皮毛血脉也。心肺主之。重按至骨。蒸手而热。热在筋骨也。
    肾肝主之。不轻不重而热。热在肌肉也。脾主之。又云∶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为热入血室。昼夜不分。
    是重阳无阴也。亟泻其阳。峻补其阴。难经云∶重阳者狂。六脉洪实。宜以苦寒药泻之。重阴者癫。六脉沉微。宜以甘温药补之。仲景云∶病患身大热反欲近衣者。此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治宜详别。
    治戴氏云∶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何者。盖能燔灼飞走。蓦越烧烁。于物莫能御之。游行于三焦虚实之两途。曰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曰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水湿。不可以直折。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噫,泻火之法。岂止如此。虚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加之。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柴胡黄芩泻三焦火。木通泻小肠火。石膏泻胃火。黄柏泻膀胱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耳。
    若饮食劳役。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降之。如参术归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狂之病。以寒咸之剂折之。如硝黄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无根之火妄炎。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黄柏地黄玄参之属。若右尺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制之。如姜附之属。若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葛根之属。又治法云∶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汗而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取之。又云∶暴热病在心肺。积热病在肾肝。虚热不能食。自汗。气短。属脾虚。以甘寒温而行之。实热能食。口干舌燥。便难。
    属胃实。以辛苦大寒药下之。火郁而热。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五心烦热。宜汗之发之。心神烦乱。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镇心火。朱砂安神丸治之。骨蒸劳热。乃五脏齐损病。憔悴发热。盗汗失血。宜滋阴养血。苟不明此诸火热之病。施治何所根据。故集其略以备参考。庶免实实虚虚之祸也。
    方三补汤治实热实火通用。虚者不宜。
    黄芩(酒炒二钱五分)黄连(姜汁炒一钱五分)黄柏(盐酒炒二钱五分)上作一服。水煎。食远热服。兼有他症。根据后加减。
    心火实热。加生地黄。麦门冬(各一钱五分)、生甘草(五分),加黄连(一钱)肝火实热。加川芎(一钱)、赤芍药(一钱)、龙胆草(一钱五分)、大黄(三钱)。
    脾火实热。加白芍药(一钱)、山栀(一钱五分)。
    肺火实热。加石膏、天门冬(各一钱五分)、桑白皮(一钱)、山栀(一钱五分)。
    肾火。加熟地黄、知母(各一钱五分)、玄参(一钱)、泽泻(八分)、减芩连。
    小肠火加木通(二钱)、活石(一钱五分)、甘草梢(五分)、赤茯苓(一钱)。
    胆火。加柴胡(一钱五分)、竹茹(八分)、青皮(七分)。
    胃实火轻者。加石膏、知母(各二钱)、甘草(七分)、粳米(一钱五分)。甚者。加大黄(三钱或五钱)、芒硝(一钱)。
    大肠火。加当归(一钱五分)、连翘、槐实(各一钱五分)。
    膀胱火。加泽泻(一钱)、白茯苓(一钱五分)、细辛(五分)。
    三焦火。加连翘、防风、荆芥、山栀(各一钱五分)。
    命门火盛。以四制黄柏丸降之。火衰。以茸附丸温之。
    郁火。去芩柏,加香附、山栀(各一钱五分)、青黛、川芎(各一钱)。
    心肝肺热甚。两目红肿疼痛。加赤芍药、川芎(各一钱)、当归、生地黄(各一钱五分)、龙胆草、甘菊花(各一钱二分)、防风、荆芥、薄荷(各七分)。
    心火亢极。胃肝火盛。狂乱谵妄。加石膏(二钱)、山栀(一钱五分)、大黄(三钱或五钱)、芒硝(一钱),即三黄石膏汤也。
    中上二焦火热。凉膈散主之。本方去黄连、黄柏,加山栀、连翘、大黄(各二钱)、朴硝、薄荷、甘草(各七分)。
    上焦火热。喉痛喉痹。舌肿口疮。加山豆根(一钱五分)、玄参(一钱)、桔梗、甘草(各八分)。
    阳明火盛攻上。头面肿。或腮颊肿。牙龈肿。齿痛。加升麻(五分)、白芷(八分)、防风(一钱)、细辛(五分)、石膏(二钱),去黄柏一半。
    少阳火盛。耳肿痛。颈项肿痛。加川芎(一钱)、柴胡(一钱五分)、夏枯草、牛蒡子、连翘(各一钱五分)、防风(八分)、甘草、青皮(各五分)。
    太阳火盛。头痛痰盛。加石膏(二钱)、升麻(五分)、羌活(一钱)、半夏、南星(胆制各一钱五分)、川芎(一钱)、本方各减半。
    热结下焦。大小便秘不通。加山栀、木通(各一钱五分)、大黄(三钱或五钱)、甘草梢(五分)。
    肠风脏毒下血。痔漏等症。皆胃与大肠素有积火。及风热所致。加槐实(胆制)、荆芥、防风(各一钱二分)、生地黄、当归(各一钱五分)、地榆、连翘、人参、白术(各一钱),补而清之。
    五淋赤白浊。小便秘涩。皆心肺与小肠膀胱。素有郁火复因外邪所触。骚动其火。所致。加木通、赤茯苓(各一钱五分)、车前子、泽泻、郁李仁、甘草梢(各钱)、大黄(三钱)、血淋尿血。加当归、生地黄、地榆(各一钱五分)、发灰(五分)、牛膝(一钱)。
    气淋气秘。加木香(五分)、青皮(一钱)、木通(一钱五分)、乌药(八分)。
    癫痫狂妄。属痰与火。实者。本方对二陈汤。加南星、竹沥、姜汁、先服十数剂。清其痰。后用牛黄琥珀丸主之。虚者。先用十全一补汤。减去川芎、官桂,加麦门冬、酸枣仁、黄连(各一钱)、远志(五分),滋培其血气。后亦用牛黄琥珀丸主之。(丸方见后附方内)。
    妇人产后惊风搐搦。语言恍惚。治亦同上。但不去川芎、官桂,加防风、天麻、白芷(各一钱)以上加减法亦大概耳。临症斟酌。方能尽变通之妙。按先贤云∶凡火盛者骤用寒凉。必须温散。火急甚者。必缓之。生甘草兼泻兼缓。虚者。参甘草亦可用。人壮气实。火盛癫狂者可用。前法正治。或硝水、冰水与之。虚火狂者。姜汁、竹沥制之。若根据前法正治立死。
    又有补阴则火自降之说。炒黄柏生地之类。经曰∶壮火之主。以制阳光是也。噫。虚实施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可不深思而明辨哉。
    又方调中散火汤治症热发热。虚火通用。
    人参黄(蜜炙各八分)当归白芍药白术(各一钱)甘草(四分)柴胡(六分)升麻(五分)葛根防风羌活黄芩(七分)上作一服。姜枣煎。食远服。兼有他症。根据后加减。
    阴虚发热。加麦门冬、黄柏、知母、地骨皮(各一钱),倍柴胡。
    手心发热。加山栀、香附(各一钱)、川芎、白芷(各七分)。
    虚热不能食。自汗气短。加茯苓、陈皮(各八分)。
    天明时发热。加麦门冬、地骨皮(各八分)、倍柴胡。
    肺经发热。按之热在皮毛。日西甚。加石膏、知母、地骨皮(各一钱)。
    心经发热微。重按之。热在血脉。日中甚。加麦门冬、黄连(各一钱)。
    肝经发热。重按至肉下骨上热。寅卯甚。倍柴胡,加青皮(七分)。
    上焦发热。加知母、天门冬、麦门冬(各一钱)、保定肺气。
    中焦发热。属脾虚、倍参术,加陈皮、白茯苓(各一钱)。
    下焦发湿热。或膀胱有火邪。加汉防己、龙胆草、黄柏(各一钱)。
    蒸蒸发热。昼夜不退者。加知母、秦艽、牡丹皮、地骨皮(各一钱)、柴胡倍用。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四君子汤。加麦门冬、胡黄连、秦艽、地骨皮(各等分)。
    夜则发热烦躁。昼则安静。四物汤对小柴胡汤。一二服愈。
    凉血解除五心烦热。四物汤。加麦门冬、连翘、山栀、薄荷。
    


前一页 ◇ 消渴
后一页 ◇ 潮热(阴虚火动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