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狐惑第八十三
    上唇生疮虫食脏。下唇生疮虫食肛。此名狐惑非佳候。化丸儿酌治良。
    上下唇口多疮。其声嗄哑者。名曰狐惑。其义云何。乃出自伤寒指掌之言。谓上唇多疮者。虫食其脏。名曰狐。下唇多疮者。虫食其肛。名曰惑。盖取其进退犹豫之义也。大非美候。宜以秘本化丸。或古方化丸。酌量而治之。如更烦躁、昏闷、失声者。死症也。
    
    秘本化丸
    君子肉芦荟()龙胆草(各二钱)五灵脂(一钱五分)黄连(二钱)川楝子(一钱五分)乌梅为末。以乌梅去核、捣烂、合丸。白水下。
    
    古方化丸
    黄连(五钱)蜀椒(闭目者勿用、去杆、炒二钱。)苦楝树根白皮(晒干二钱)为末。用乌梅肉、七枚。以艾汤浸、捣烂、合丸。艾汤下。
    

[卷之四] 切牙第八十四
    切牙之症非痘比。痘有寒热二症分。喜食热物四肢冷。下血咽痛见阎君。
    切牙虽非痘症比。亦有寒热二症分。未曾服药从热治。过用寒凉又宜温。
    麻之切牙。非若痘比。痘症切牙。有寒热二症之分。而麻症切牙。皆属热候。乃阳陷于阴。故多发渴。而手足俱热。喜饮食冷物。治宜滋阴降火。以麦冬汤。去白芍。加丹皮治之。若手足俱不热。而反厥冷。喜食热物。此为热邪内亢。后必下血、咽痛、痰鸣而死。即以白虎汤(见二十六条)治之。然多不可救。若饮食犯椒姜辛辣助热等物。更非所宜。然麻后切牙。亦有虚实。不可执泥无虚实之说。但不与痘症比耳。麻后切牙。其先未曾服药而切牙者。乃实症也。解毒乃止。而三味消毒饮(见三十三条)之类。可以随证加减而用。若已经服药而切牙者。恐服寒凉之药过多。有伤气血而然。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人参治之。
    朱曰实证宜解毒。易治。多服寒凉伤气血。非大医不能治矣。
    
    麦冬汤
    治痘症。便实而渴。
    生地黄当归身白芍药麦冬水煎服。
    

[卷之四] 舌胎第八十五
    舌胎虽当分颜色。黄为胃火白肺热。惟有黑胎莫相逢。麻症逢之心经绝。
    舌者心之苗。心为君火。麻本火候。故舌有胎。胎有黄、白、黑三种。白胎为肺热。黄胎为脾胃热。均当清解疏利。更兼外症参详而治。如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桔梗、甘草。苏葛汤(见第六条)去柴胡、赤芍、甘草。俱可随症加减而施。纯黑者。则为心绝。黑而湿者。热淫血分。黑而燥者。热淫气分。皆为危候。此症无分首尾。均宜清热疏利。一例而治。并宜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黑而湿者。多用生地黄、元参。燥者。倍用黄连、黄芩、麦冬、淡竹叶。加地骨皮、木通。黑色渐退者吉。不退者不治。
    

[卷之四] 唇燥第八十六
    唇燥火热在胃脾。红赤热重淡白微。若带紫黑而燥者。苦寒之味始相宜。
    唇燥、乃脾胃二经之热。其症有三。一则唇淡白而枯燥者。其热尚微。以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粳米。加麦冬、木通、牛蒡子治之。一则唇赤而枯燥者。其热极深。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元参、牛蒡子、连翘、木通治之。一则唇带紫黑而枯燥者。其热剧而重也。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犀角汁、元参、牛蒡子、木通、车前子治之。惟宜随症轻重。以清热分利。方称良工。
    

[卷之四] 唇舌破裂第八十七
    少阴太阴火上冲。唇舌必然见赤红。正收收后唇舌裂。心脾已绝归罗酆。
    唇舌破裂。此心脾之火甚上冲也。其色必深赤。间有紫黑者。若初发热。及正出之间。唇舌红而破裂者。此症还轻。斯时其毒在未出将出之际。若得火轻血活。内能托出。口能食物。斯为可治。药宜用寒凉。加以疏托之剂。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元参、牛蒡子、荆芥、葛根、薄荷叶治之。若正收与收后而唇舌破裂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黄柏、元参、山豆根、木通治之。若唇舌破裂而紫黑枯燥。此心脾二经俱绝。兼之血不活者。则难治矣。
    

[卷之四] 咽喉痛第八十八
    火邪拂郁咽喉痛。射干鼠粘汤可用。吹喉惟有十宣散。莫犯金针病增重。
    毒火熏蒸气上炎。咽喉自此正疼烦。从来麻症多咽痛。莫作寻常喉痹看。
    麻症属火。咽喉疼痛。亦是常候。乃毒火拂郁上熏。故咽痛也。切勿误认作喉痹。而妄用金针去其血。初潮咽痛者。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加射干、山豆根主之。
    外以十宣散吹之。(有以甘桔汤加牛蒡、连翘、升麻治之者。万不可用。方已芟。)已出而咽痛者。以静远主人射干鼠粘子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钱氏甘露饮去熟地黄、酌用石斛、茵陈。
    加牛蒡子、射干、防风主之。麻症有咽喉痛者。不拘初热正出已收。俱以射干、牛蒡子、山豆根、防风煎汤与服。外用十宣散吹之。或用二圣散吹之。如麻症有结喉等候。以射干消毒饮(见五十三条)去甘草加防风主之。如麻毒上攻。咽嗌肿痛热渴。或肿毒不消等症。以加味骨皮清膈散(见五十条)去当归、滑石、桔梗、甘草、紫菀。加石膏、元参、麦冬、薄荷、防风、牛蒡子主之。
    (有以大如圣饮子治之者。非惟不识避忌。而实于病无济。方姑为收录。)如麻症血热。咽喉不利者。以加味消毒饮去甘草。加射干、生地黄。或以紫草消毒饮。去甘草。加生地黄、防风、射干治之。如咽不利。而兼风热咳嗽者。以射干消毒饮(见五十三条)去甘草。加防风、连翘、桑白皮、贝母治之。如咽痛。而麻不大起发者。以消毒饮(见二十三条)去甘草。加葛根、前胡、射干主之。如肺热咽痛、声音不清者。以全书除热清肺汤(见五十五条)去石膏。加射干、牛蒡子、黄连主之。(有以甘桔清金散治之者。不可轻用。方仍收。)大凡麻症咽痛不堪者。照症用药而外。
    不拘前后。外用十宣散、二圣散、玉锁匙、化毒丹等方。任凭选用吹之。
    
    静远主人射干鼠粘子汤
    射干山豆根(各一钱五分)牛蒡子紫草紫菀茸(各一钱)蝉蜕升麻(各六分)木通石膏桔梗(各八分)甘草(五分)灯心九根引。水煎。食后服。
    
    钱氏甘露饮
    治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痘疹热毒上攻。牙龈肿。牙齿动摇。
    天冬麦冬生地黄枳壳(炒)KT石斛(去苗)黄芩熟地黄茵陈枇杷叶甘草水煎。食后服。牙齿动摇者。并以此漱口。
    
    加味消毒饮
    牛蒡子(一钱五分)荆芥(七分)防风(六分)紫草茸(一钱)甘草(五分)糯米一撮引。水煎。不拘时服。
    
    紫草消毒饮
    紫草连翘牛蒡子(各一钱)荆芥(七分)山豆根甘草(各五分)水煎。不时温服。
    
    十宣散
    黄连黄芩黄柏(各一钱)儿茶雄黄苦参(各五分)硼砂(五分)乳香(一分)元明粉(三分)冰片(少许临用时下入药内)为末。每用五厘。以竹管吹入喉中。
    
    二圣散
    苦参(三钱)僵蚕(二钱)为末。吹喉二三次。即痛止肿消。
    
    玉锁匙
    焰硝(二两五钱)硼砂(五钱)僵蚕(二钱五分)冰片(一厘)为末。每用五分吹喉。
    
    化毒丹
    薄荷叶荆芥穗雄黄辰砂(各二钱)朴硝(一钱)牙硝硼砂甘草(各二钱五分)桔梗(五钱)山豆根(一钱五分)为细末。以竹管吹入咽中。或以水调服。
    
    大如圣饮子
    牛蒡子桔梗甘草(各一钱)麦冬(五钱)水煎服。
    
    甘桔清金散
    牛蒡子(七分)连翘甘草(各五钱)桔梗(一两)诃子皮(三钱)为末。薄荷少许。煎汤。下一钱。或加薄荷。水煎服亦可。若非声音不清者。则去诃子皮。
    〔附〕治平常咽喉方备用
    射干鼠粘子汤
    治咽痛。
    牛蒡子(四两)射干升麻甘草(各一两)水煎服。
    
    甘草防风汤
    甘草(一钱)防风(二钱)桔梗(六钱)水煎服。
    
    加味甘桔汤
    治咽喉暂用。
    桔梗(八分)甘草(一钱二分)牛蒡子射干(各六分)防风元参(各四分)生姜一片引。热甚者。去防风加黄芩。
    
    五拗汤
    治咽痛。
    麻黄杏仁荆芥桔梗甘草姜引。水煎服。
    
    射干散
    治咽喉肿痛。
    射干元参(各钱半)牛蒡子(一钱)升麻(八分)桔梗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海上方
    治骨鲠。
    金凤花根打碎。以米醋煎。用有嘴壶盛之。令患者将口衔壶嘴。仰面咽之。其骨即出。吞药之时。勿令沾牙。或用玉簪花根。威灵仙根。如前法治之。亦可。
    


前一页 ◇ 牙疳第八十二
后一页 ◇ 头疼背强头项肿遍身痛第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