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辨九候法
    黄帝曰∶余闻九候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
    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岐伯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
    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中

[卷第一] 辨两手五脏六腑脉所主法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人无与胆神门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门三焦脉之所皆沉仿此

[卷第一] 辨五脏六腑经脉所合法
    肝脉曰足厥阴。与胆脉曰足少阳合。心脉曰手少阴。与小肠脉曰手太阳合。脾脉曰足太阴。
    足太二经

[卷第一] 诊五脏脉轻重法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是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来疾

[卷第一] 辨脉形状
    浮脉。按之不足。举之有余。但浮于指下。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乃得。涩脉。
    却。
    细脉。小大于微。恒有但细尔。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弦脉。举之无。按之如弓来但按伏一曰指下无。两旁有。软脉。极软而浮细。曰软。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下豁豁然。曰虚。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然。曰实。促脉。去来皆疾。时止曰促。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结者生。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不可治。散脉。大为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革脉。有似沉伏。实大长微弦。
    弦与紧相类。浮与芤相类。软与弱相类。微与涩相类。沉与伏相类。缓与迟相类。革与实相类。滑与数相类。
    

[卷第一] 分别脉病形状
    凡诊脉。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皆如其人形性则吉。反之者则凶。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理。短则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肺。
    脉诸下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
    可发汗。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时汗出。阴气不通两臂不举。
    尺脉沉细。名曰阴中之阴。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此为阴干阳。苦两胫重。小腹引腰痛。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此为阳干阴。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尺脉浮而大。为阳干阴。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寸口脉紧者中风。风攻头痛。
    夫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初持脉如躁之状。久久按之细而牢。苦腰腹相引痛。不能食。足胫重。
    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脉来但实者。为心劳。脉来洪大袅袅者。祸祟。寸口脉脉来者。
    脉来脉入有积聚。击痛。脉沉而细。下焦寒。小便数。苦痛。下重痢。脉滑而浮散者。有风。脉短而滑者。病酒。脉紧而滑者。吐逆。脉迟而缓者。脾胃有寒。脉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飞尸。至困而不死。脉沉而迟。腹藏有冷病。脉浮而细滑。伤于寒饮。脉沉而数。其人中水。冬时不治自愈。脉滑者。阳气盛。脉微而紧者。有寒。脉涩细而紧者。痹病。脉沉而滑。
    为下重。背膂痛。脉短而数。心痛必烦。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之乃愈。脉微弱者。
    有寒。少气。脉实紧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当难治。脉弦而紧。胁下痛。脉大细滑。中有短气。脉微小者。血气俱少。脉涩者。少血多气。脉滑者。多血少气。脉大者。
    气血俱多。两手脉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口中热。脉洪大紧急。病在外。苦头痛。发痈肿。脉细小紧急。病在中。寒疝。瘕积聚。腹中痛。脉浮大。中风。头重鼻塞。脉微浮。秋吉冬病。脉来疾者为热。迟者为寒。滑为鬼疰。弦为切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腹间。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脉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脉来中散绝者。病渴。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微。即阳气不足。沾热汗出。凡无阳即厥。无阴即呕。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气促。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实坚。浮而滑者宿食。洪大伤寒热病。弦小者寒癖。浮滑之脉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关脉坚而滑者。蛔(音回)虫也。尺脉沉滑者。寸白虫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脉紧而急者。为遁尸。脉紧而长过寸口者。
    疰病。关脉浮。积热在胃中。尺脉浮者。客热在下焦。
    诸浮。诸紧。诸弦。诸沉。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
    若在之所关为

[卷第一] 平寸口脉法
    寸口脉沉紧。苦心下有寒。时痛。即有积邪。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
    寸口脉如羹上肥。阳气微。
    寸口脉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沉而紧。病在中。浮而盛。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寒中疝瘕。小腹痛。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者。为无病。
    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自愈。
    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下流走肠间。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血实目肿。
    寸口脉双弦。两胁下拘急而痛。淅淅恶寒。
    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
    寸口脉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则为寒。虚寒相搏则欲温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脉迟而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滞气宿食。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寸口脉微弱。气血俱虚。男子即吐血。妇人即下血。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
    寸口脉紧。伤寒头痛。
    寸口脉缓。皮肤顽痹不仁。风寒入肌肉。
    寸口脉滑。阳气实。胸中壅满。吐逆。
    寸口脉弦。心中。微头痛。胃脘痛。心下有水气。
    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
    寸口脉涩。是胃气少虚竭不足。
    寸口脉芤。即吐血。微芤者衄血。
    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诸气上冲胸中也。
    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膈有水气。
    寸口脉软弱。汗自出。是虚损病。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
    寸口脉实。上焦生热。
    


前一页 ◇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后一页 ◇ 平关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