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一)气血兼理
    味辛,性温,无毒。色红者良。
    行瘀滞之血如神,止金疮之血至验,理肝伤吐血,胜似郁金,理刀伤出血,过于花蕊。
    降香色鲜红者,行血下气有功,若紫黑色者,不堪用也。兼可辟邪逐秽,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一)气血兼理
    味甘,性温,无毒,入肝经。恶人参。酒飞去沙,晒。
    止血气之痛,无异手拈。行冷滞之瘀,真同仙授。
    五灵脂,乃寒号禽之粪也。气味俱浓,独入厥阴。主血,生用行血,炒熟止血,痛证若因血滞者,下咽如神。
    
    性极膻恶,脾胃虚薄者,不能胜也。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肺、肝二经。童便浸,晒,焙。
    生用发表,制用化气。消痰开郁,解忧释疑。止胁下痛与腹内胀疼,治胸中热与脘际闷痞。
    胎产常用,女科偏宜。
    十二经通,三焦畅利。
    禀天地温燥之气,入人身金木之宫,血中之气药也。
    
    韩飞霞称香附,于气分为君药,统领诸药,随用得宜,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也。
    
    性燥而苦,独用久用,反能耗血,如上所述之功,皆取其治标,非治本也。惧燥蜜水
    
    炒,惧
    
    散醋炒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肝三经。生用理气,煨熟止泻。
    平肝降气,郁可开而胎可安,健胃宽中,食可消而痢可止。何患乎,鬼邪蛊毒,无忧于冷气心疼。
    气味纯阳,故辟邪止痛。吐泻停食,脾疾也;土喜温燥,得之即效。气郁气逆,肝疾也。
    木喜疏通,得之即平,胎前须顺气,故能安胎。
    
    木香香燥,而偏于阳,肺虚有热,血枯而燥者慎用。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胃二经。
    舒气化痰,通络散结。可消阻滞,又能活血。
    金御乘称之为橘丝,谓其专能宣通经络滞气。赵学敏谓其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苦,微寒,无毒。入肺、脾、胃、大肠四经。面炒。
    破至高之气,除咳逆停痰。助传导之官,消水留胀满。枳实(即枳壳之小者)破积有雷厉风行之势,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威。解伤寒结胸,除心下急痞。
    枳壳、枳实,上世未尝分别。自东垣分枳壳治高、枳实治下。海藏分枳壳主气、枳实主血,然究其功用,皆利气也。又何必分上与下,气与血乎。但枳实则性急,枳壳则性缓,为确当耳。
    枳壳花∶《致富全书》云∶“花细而香、闻之破郁结。”急症关下喉痹,嗅其芳香之气有益。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脾、胃二经。
    开心腹之气,逐皮肤之水。
    主用与槟榔相仿,但力少缓耳。鸩鸟多集大腹树上,宜以大豆汁多洗,令黑汁去尽,火焙用。
    
    病涉虚者勿用。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一名金铃子。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肺二经。
    热厥心痛,腹疼疝气。可杀三虫,能利小便。根微寒。杀诸虫,通大肠。
    与延胡索相伍,治心腹痛颇灵。性寒极苦,若脾胃虚寒者忌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性温,无毒。入胃、膀胱二经。
    主膀胱冷气攻冲,疗胸腹积停为痛。天行疫瘴宜投,祟犯蛊伤莫废。
    辛温芳馥,为下气温中要药。
    
    气虚及血虚者勿用。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肝、肾四经。
    调和中气,破结滞而胃开。温补下焦,壮元阳而肾暖。疗脾家痰涎之血,去肌肤水肿之邪。
    大肠虚闭宜投,小便气淋须用。
    芬芳之气,与脾胃相投,温而下沉,与命门相契。怒则气上,肝之过也,辛温下降,故平肝有功。
    
    沉香降气之要药,然命门火衰,不宜多用,气虚下陷者,切勿沾唇。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心、胃三经。
    芳香辟秽,降逆理气,运中宫,能于开胃进食疗噎。调上焦,气在胸膈咽嗌之间。通鼻窍塞,止心腹疼。
    东垣云∶“白檀调气,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辅以砂、蔻、益智,通行阳明之经,为理气要药。”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见食疗)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苦,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年久者良。去白,炒。
    理上焦之气,止呕宜求。进中州之食,健脾宜简。
    性虽中和,单用多用,亦损正气、脾虚者,须与参术并行,乃有相成之益耳。
    花∶作茶饮、可舒气宽胸。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苦,酸。性温,无毒。入肝、胃二经。
    行气开郁,豁痰辟恶。舒肝悦脾,和胃止恶。胸闷胁胀,咳喘频作。梅核气阻,时时感觉。
    花∶芳香止痛,和畅肺肝。
    
    阴血不足者,不宜常用多用。
    

[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二)理气
    味辛,性平,无毒。入肺、脾、胃、肝四经。
    生津止渴,开胃消痰。通舒经络、流畅肺肝。陈郁之气、久积能散。
    辛平能散结滞、芳香能除秽恶。又能润肌肤、悦颜色。产闽中者,力胜江浙诸种。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广中者最佳,福建者力薄,浙产便又逊矣。陈久愈佳。
    去蒂及浮膜,晒干。
    止嗽定呕,颇有中和之妙。清痰理气,却无峻烈之嫌。留白者,补胃偏宜,去白者,疏通端掌。
    苦能泄气,又能燥湿,辛能散气,温能和气,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夫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独入二经;气虽中和,然单服久服,亦损真元。橘皮下气消痰,橘肉生痰聚气,一物也、而相反如此。
    橘红∶性热。除寒下气、消痰散结。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温,有毒。入心、脾、胃三经。柴胡为使。恶皂荚。畏雄黄、姜、鳖甲及乌头。
    忌羊血、海藻、饴糖。水浸五日,每日换水,去涎,姜矾同煮,汁干为度。
    消痰燥湿,开胃健脾。咳逆呕吐,头眩昏迷。痰厥头痛,心下满坚。消痈可也,堕胎有焉。
    汪机曰∶脾胃湿热,涎化为痰,此非半夏,曷可治乎。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治痰,为其体滑辛温也。俗以半夏为燥,不知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其性燥也,但恐非湿热之邪而用之,是重竭其津液,诚非所宜。按半夏主治最多,莫非脾湿之证,苟无湿者,均在禁例。古人谓半夏有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若无脾湿,且有肺燥,误服半夏,悔不可追,责在司命,谨诸戒诸。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苦,辛,性温,有毒。入肝、脾二经。畏附子、干姜、生姜。冬月研末,入牛胆中,悬风处。
    风痰阻络之麻痹以及上扰之眩晕,均堪医治。痰浊凝聚之坚积,破伤风、湿之噤强。亦可酌施。伍木香利痰行气,和龙脑急救揩齿。配荆芥治风痰头痛,调姜汁治风痛痰迷。
    南星入肝去风痰,性烈而燥,得牛胆则燥气减;得火炮则烈性缓;得防风则不麻。和猪胆能治小儿痫后之喑。
    
    南星治风痰,半夏治湿痰,功用虽类,而实殊也。非西北人真中风及怀孕之人勿
    
    服。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温,有毒。入胃经。炮,去皮脐。
    消痰去湿,止痉除麻。中风失音,口眼斜。
    白附子,引药上行,与黑附子非一类也。
    
    白附子,燥药也。似中风证,虽有痰亦禁用,小儿慢惊勿用。
    

[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一)温化寒痰
    味辛,性热,无毒。入肺经。
    解肌发汗,利气疏痰。温中而冷滞冰消,辟邪而祟魔远遁。酒服而反胃宜痊,醋涂而痈毒可散。伍苏莱为三子养亲,同术枣治胸胁痰饮。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达,煎汤不可太过,便减力量。
    
    肺经有热,阴虚火亢者勿服。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者俱忌。
    


前一页 ◇ (一)气血兼理
后一页 ◇ (二)清化热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