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
味甘、酸,核中苦、辛、咸,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 苁蓉为使。恶葳蕤。嗽药生用,补药微焙。辽东肥润者佳。 滋肾经不足之水,强阴涩精,除热解渴。收肺气耗散之金,疗咳定喘,敛汗固肠。 洁古云∶“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东垣云∶“收瞳神散大,火热必用之药”。丹溪云∶“收肺保肾,乃火嗽必用之药。五味功用虽多,收肺保肾四字,足以尽之。” 五味,乃要药,人多不敢用者,寇氏虚热之说误之耳。惟风邪在表,痧疹初发,一 切停 饮,肺家有实热者,皆当禁之。 |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
味酸、甘,性平。入肺、脾、肾三经。 益气力,强筋骨。固精气,驻颜色。敛肺金,治久咳。 此药得效即止,不宜常用。亦阴阳双补之品也。 |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
味甘、咸,性温,无毒。入心、肾二经。米泔洗净,童便浸揉,色白为度,入铅瓶中,封固,重汤煮三时,待冷方开。 补心除惊悸,滋肾理虚痨。养血益气、宁志返老。阴阳双补,坎气名高。 此物陈藏器、吴球二氏均富使用之经验。吴氏所订之大造丸乃传世之名方也。 |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
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肝、肾三经。 去瘀血,补真阴。父发与鸡子同煎,免婴儿惊悸。己发与川椒共,令本体乌头。吐血衄红取效,肠风崩带宜求。 发者,血之余也。故于血证多功。入罐中,盐泥固济,存性。 肺肾阴虚之失音,以血余炭加入适当方中,活血补阴,颇有裨益。 |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
(见女科) |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
(见补阴) |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
味甘、苦,性温,无毒。 生者∶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跌仆外伤,诸种失红。熟品。补血和血、虚症堪用。 此药既能内服,亦可外治。活血化瘀、旅行及居家备之,可以救急。 |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
味辛、涩,性偏温,无毒。入肺、肝、脾三经。 能强身止血,治过力劳伤。热病肠红拯救,虚人吐衄频尝。 此草止血和血,又能补益,为虚人血症不可或缺之药。 |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
(见食疗) |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
(见女科)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一)凉血 |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胞络、肝三经。 凉血和血,清解疮疡。宣发痘疹、通大小肠。治五疳以称善,利九窍而允藏。 紫草,凉而不凝,为痘家血热之要药。但痘证极重脾胃,过用则有肠滑之虞。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一)凉血 |
(见退骨蒸药)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一)凉血 |
(见退骨蒸药)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一)凉血 |
味苦,性寒,入肝经。 凉血清营,散瘀通结,止痛消肿,用于痈疖。 《本草求真》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
味甘,性寒,无毒。入肺经。 凉金定喘,治吐衄并血瘀。利水通淋,祛黄胆及痈肿。茅针溃痈,茅花止血。 甘寒可除内热,性又入血消瘀,且下达州都,引热下降,故吐血衄血者急需之。 吐血有因于寒,有因于虚者,非所宜也。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经。 熟用止血,生用行血。伍五灵脂,治心腹痛。 入东方血海,是其本职。利小便者,兼入州都耳。蒲黄,乃手足厥阴血分药,能凉血散血,故血分瘀滞之痛,皆可用之。又舌胀满口,及舌上生疮,均可外用。 无瘀血者勿用。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肺经。反乌头。 肺伤吐血建奇功。痈肿排脓称要剂。 性收色白,合乎秋金,入肺经以疗诸热之证,收中有散,又能排脓。 痈疽溃后,不宜与苦寒药同服。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胞、肾二经。 行血止血、消瘀通经。风痹咸宜,扑损可治。 茜草忌铁、根可染绛,但无瘀者勿用。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
味甘,性温,无毒。入心、肝二经。 崩中吐衄,瘀血停留。 二蓟性味,主疗皆同,但大蓟兼主痈疽也。 二蓟,破血之外,无他长,不能益人。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
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止血,解毒。吐血下血,崩中齿衄。口疮常发,频餐可复。浑身疥赖,疮湿毒,溃疡不愈,用之洗浴。速效难期,贵在持续。 此草有拨乱反正之功。顽固难愈之出血与溃疡,常用于适当方中,颇有灵验。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肝经。牡蛎为使。忌同柏子仁。 止吐衄来红,定崩淋下血。历节风疼可愈,周身湿痹能安。 微寒补阴,故应止血,其治风湿者,益脾之力也。柏有数种,惟根上发枝数茎,蒙葺茂密,名千头柏,又名佛手柏,是真侧柏也。 柏性挟燥,血家不宜多服。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
味辛、性温,无毒。烧红,研细。 止血以苦酒送下。消痈用猪胆调涂。磨浓点入目之飞丝。和酒治胞胎之不下。 墨者,北方之色,血者,南方之色,止血者,火见水而伏也。内有鹿角胶、非红,不可用。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
即乌贼骨。味咸,性温,无毒。入肝经。恶白芨、白蔹、附子。炙黄。 止吐衄肠风、涩久虚泻痢。外科燥脓收水,眼科去翳清烦。吐血下血,腹痛环脐,女子血枯,漏下赤白。 味咸入血,性涩能收,故有软坚止滑之功。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二)止血兼化瘀 |
味酸,性平,无毒。火,水飞。 止吐衄如神,消瘀血为水。 血见花蕊石,即化为水。过用损血,不可不谨。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
味苦,甘,性平,无毒。入肝、大肠二经。香附为使。 泡,去皮尖,炒。勿用双仁者。 破诸经之血瘀,润大肠之血燥。肌有血凝,而燥痒堪除,热入血室,而谵言可止。 苦重于甘,气薄味浓,沉而下降,为阴中之阳,苦以推陈,甘以生新,故血疾恒需之。 桃仁破血,血瘀者当用,若用之不当,大伤阴气。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
味苦,性平,无毒。入肝经。醋炒。 下血积有神,化坚癖为水。 昔有患癖死者,遗言开腹取视得病块,坚如石,纹理五色,人谓异物,窃作刀柄,后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故治癖多用焉。 洁古谓三棱泻真气,虚者勿用。东垣五积诸方,皆有人参赞助,如专用克削,脾胃 愈虚 ,不能营运,积安得去乎。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
味甘咸,性平,无毒。入心、肝、脾三经。 能除新旧之瘀血,兼宣表里之风邪。 苏木理血,与红花同功,少用和血,多用即破血也。故能治跌扑损伤、壅塞作痛。其治风者,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
一名血竭。味甘咸,性平,有小毒。入心、肝二经。 凡用另研,若同他药捣,则化为飞尘。产于外国,难得真者,磨之透甲,烧灰不变色者佳。 走南方,兼达东方,遂作阴经之主。和新血,且推陈血,真为止痛之君。 乳香、没药兼主气血,此则专于血分者也。善收疮口,然性急,不可多使,却能引脓。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
味咸,苦,性平。入肝经。畏锻石。盐炒枯黄。 恶血积聚,闭结坚牢,炒末调吞多效。赤白丹肿,痈毒初生,竹筒含咂有功。 咸走血,苦胜血,故为攻血要药。 |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三)破血逐瘀 |
味咸,性寒,有毒。畏皂荚、菖蒲、屋游。即地鳖虫。 去血积,搜剔极周,主折伤,补接至妙。煎含而木舌旋消,水服而乳浆立至。 仲景有大黄虫丸,以有攻坚下血之功也。虚人斟酌用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