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肺经。恶防己,反藜芦。
    补中益肺,养胃生津。整肃上热,疏痰利咳。定心内惊烦,退皮间邪热。
    气轻力薄,非肩弘任大之品也。人参甘温体重,专益肺气,补阳而生阴。沙参甘寒体轻,专清肺热,补阴而制阳。
    
    沙参性寒,脏腑无实热及寒留肺经而嗽者,勿服。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又名孩儿参。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
    益气健脾,生津养肺。气血不足,病后虚羸。倦怠乏力,自汗萎靡。食少心悸,口干液亏,用以调补,能使春回。
    此药力薄,须持续服用,其效始着。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味苦、甘,性凉,无毒。入肺、胃二经。
    滋补肺金称善,疗治虚火尤宜。能养胃以生津,除烦倦而不疲。
    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改用西洋参。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肝、脾、肾四经。恶贝母。
    忌铜、铁、葱、蒜、萝卜、诸血。产怀庆,黑而实肥者佳。
    凉血补阴,去瘀生新。养筋骨,益气力。理胎产,主劳伤,通二便,消宿食。心病而掌中热痛,脾病而痿贪眠。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性、味、畏、忌俱同生地黄。用砂锅、柳甑,衬以荷叶,将生地黄酒润,用缩砂仁粗末拌蒸,盖复极密。文武火蒸半日,取起,贮极干。如前又蒸九次,为度。令中心透熟,纯黑乃佳。
    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久病余,胫股酸痛。新产后,脐腹急疼。
    地黄合地之坚凝,得土之正色,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禀仲冬之气,故凉血有功,阴血赖养。新者生则瘀者去,血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矣。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其养,证因以痊,肾开窍于二阴,况血主濡之,二便所以利也。湿热盛则食不消,地黄去湿热以安脾胃,宿滞乃化,掌中应心主,痿蹶乃脾热,奉君主而清其仓廪,两证可瘳矣。熟者稍温,补阴补血,滋肾养肝,其功更溥。六味丸以之为首,天一所生之本也。四物汤以之为主,乙癸同源之义也。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极需。
    
    生地黄,性寒而润,胃虚食少,脾虚泻多,均在禁例。熟者性滞,若痰多气郁之
    
    人,能窒碍胸膈,当斟酌用之。姜酒拌炒,生者不妨胃,熟者不泥膈。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
    益气养阴,补脾润肺。肺燥干咳,气馁消渴。体虚乏力,用以服食。
    味甘气和,为益脾阴之剂,土旺则湿除,故又能祛湿。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恶巴豆。畏僵蚕。
    酒浸,酥拌,蒸。
    清胃生肌,逐皮肤虚热。强肾益精,疗脚膝痹弱。浓肠止泻,安神定惊。益阴也,而愈伤中入胃清湿热,故理痹证泄泻;入肾强阴,故理精衰骨痛;其安神定惊,兼入心也。
    
    石斛,宜于汤液,不宜入丸,形长而细且坚,味甘不苦为真。误用木斛,味大苦,
    
    饵之损人。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一名鳢肠。味甘、咸,无毒。入肾经。
    补肾止血,黑发乌须。
    其效甚宏,当及时多收之。苗如旋复,实如莲房,断之有汁,须臾而黑,故名墨旱莲。
    或酒煎,或熬膏。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蜜水拌蒸。
    润肺而止嗽痰;补脾而去湿热;养肝而理伤泪出;益肾而除腰痛茎寒。
    葳蕤,滋益阴精,与地黄同功;增长阳气,与人参同力。润而不滑,和而不偏。譬诸盛德之人,无往不利。本经谓其主诸不足,确是如此。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苦、涩,性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茯苓为使。
    忌猪血、无鳞鱼、萝卜、葱、蒜、铁器。选大者,赤白合用。泔浸,黑豆拌,九蒸九晒。
    补真阴而理虚痨,益精髓而能续嗣。强筋壮骨,黑发悦颜。消诸种痈疮,疗阴伤久疟,治崩中带下,调产后胎前。
    昔有老叟何姓者,见有藤夜交,掘而服之,须发尽黑,故名何首乌。补阴而不滞不寒,强阳而不燥不热,禀中和之性,而得天地之纯气者欤。
    
    何首乌与白萝卜同食,能令须发早白,犯铁器损人,谨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酸,性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蓼实为使。忌桔梗、防风、防己。酒润去核,微火烘干。
    补肾助阳事,腰膝之,不必虑也。固精缩小便,遗泄之证,宁足患乎。月事多而可以止。
    耳鸣响而还其聪。益肾养肝,阴阳双补。
    四时之令,春气暖而生,秋气凉而杀,万物之性,喜温而恶寒。人身精气,亦赖温暖而后充足,况肾肝居至阴之位,非得温暖之气,则孤阴无以生,山茱萸正入二经,性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腰膝强也。
    
    强阳不痿,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甘、酸,核中苦、辛、咸,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
    苁蓉为使。恶葳蕤。嗽药生用,补药微焙。辽东肥润者佳。
    滋肾经不足之水,强阴涩精,除热解渴。收肺气耗散之金,疗咳定喘,敛汗固肠。
    洁古云∶“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东垣云∶“收瞳神散大,火热必用之药”。丹溪云∶“收肺保肾,乃火嗽必用之药。五味功用虽多,收肺保肾四字,足以尽之。”
    五味,乃要药,人多不敢用者,寇氏虚热之说误之耳。惟风邪在表,痧疹初发,一
    
    切停
    
    饮,肺家有实热者,皆当禁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酸、甘,性平。入肺、脾、肾三经。
    益气力,强筋骨。固精气,驻颜色。敛肺金,治久咳。
    此药得效即止,不宜常用。亦阴阳双补之品也。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甘、咸,性温,无毒。入心、肾二经。米泔洗净,童便浸揉,色白为度,入铅瓶中,封固,重汤煮三时,待冷方开。
    补心除惊悸,滋肾理虚痨。养血益气、宁志返老。阴阳双补,坎气名高。
    此物陈藏器、吴球二氏均富使用之经验。吴氏所订之大造丸乃传世之名方也。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四)阴阳双补
    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肝、肾三经。
    去瘀血,补真阴。父发与鸡子同煎,免婴儿惊悸。己发与川椒共,令本体乌头。吐血衄红取效,肠风崩带宜求。
    发者,血之余也。故于血证多功。入罐中,盐泥固济,存性。
    肺肾阴虚之失音,以血余炭加入适当方中,活血补阴,颇有裨益。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见女科)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见补阴)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味甘、苦,性温,无毒。
    生者∶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跌仆外伤,诸种失红。熟品。补血和血、虚症堪用。
    此药既能内服,亦可外治。活血化瘀、旅行及居家备之,可以救急。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味辛、涩,性偏温,无毒。入肺、肝、脾三经。
    能强身止血,治过力劳伤。热病肠红拯救,虚人吐衄频尝。
    此草止血和血,又能补益,为虚人血症不可或缺之药。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见食疗)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五)补血药
    (见女科)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一)凉血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胞络、肝三经。
    凉血和血,清解疮疡。宣发痘疹、通大小肠。治五疳以称善,利九窍而允藏。
    
    紫草,凉而不凝,为痘家血热之要药。但痘证极重脾胃,过用则有肠滑之虞。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一)凉血
    (见退骨蒸药)

[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 (一)凉血
    (见退骨蒸药)


前一页 ◇ (二)补阳
后一页 ◇ (一)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