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 (五)清热解毒
    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肝二经。
    解毒清热,镇心平肝。热病传里,五内灼燔。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能救客忤,可止惊痫。
    局方至宝丹中用之,乃救急之良剂也。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 (五)清热解毒
    味苦,性寒,有毒。入肝经。去皮毛,锉,焙。
    杀虫解毒,化哽破症。产后崩淋,金疮鼻血。
    有毒而能解毒,去瘀而能生新,然古方中不恒用之,别名管仲,岂音相类耶,抑为其有杂霸之气耶?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 (五)清热解毒
    味酸,性寒,无毒。入心、大肠二经。
    清利湿热,解毒散血。内服治痢,又疗疮疖,禳解疫疠,通利关节。外敷消肿,疔痈流火,蜂螫剧疼,涂之缓和。
    唐宝经验方云∶“六月六日采马齿苋晒干,元旦煮熟,同盐醋食之,可解疫疠气。”迄今,长江下游,春节尚食用马齿点心,名之曰安乐菜。盖此菜可以清肠,可防节日伤食所致诸疾也。一切红肿热痛之症,以之挤汁外涂,均有良效。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一)补气
    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茯苓为使。恶藜芦。畏五灵脂。去芦用。
    补气安神,除邪益智。疗心腹寒痛,除胸胁逆满。止消渴,破坚积。气壮而胃自开,气和而食自化。
    人参得阳和之气,能回元气于垂亡。气足则神安,正旺则邪去。益智者,心气强,则善思而多智也。真气虚者,中寒而痛,胸满而逆,阳春一至,寒转为温,否转为泰矣。破积消食者,脾得干健之运耳。
    
    人参,亦有不宜用者∶世之录其长者,遂忘其短,摘其瑕者,并弃其瑜。或当用而
    
    后时
    
    ,或非宜而妄设。不蒙其利,只见其害,遂使良药见疑于世,粗工互腾其口,良可憾
    
    也。
    参须∶性专下行,宜于胃虚呕逆、咳血等。不宜于久痢、滑精、崩中、下血等。
    参叶∶能生津,可代茶饮。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一)补气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
    补中益气,脾肺均宜。健脾运而中宫不燥。滋胃阴而胸膈不泥。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中气微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体倦易疲。鼓午清阳,常服有济。
    党参功同人参,而力量较薄,但能久服、可无大弊。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一)补气
    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茯苓为使。恶龟甲、白藓皮。嫩绿色者佳。蜜炙透。
    补肺气,而实皮毛,敛汗托疮,解渴定喘。益胃气,而去肤热,止泻生肌,补虚治痨。
    风癞急需,痘疡莫缺。
    种种功勋,皆是补脾实肺之力。能理风癞者,经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充于外,邪无所
    黄,实表,有表邪者勿用。助气,气实者勿用。多怒则肝气不和,亦禁用也。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一)补气
    味苦、甘,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防风为使。忌桃、李、青鱼。产于潜者佳。米泔水浸半日,土蒸,切片,蜜水拌匀,炒令褐色。
    健脾进食,消谷补中。化胃经痰水,理心下急满。利腰脐血结,祛周身湿痹。君枳实以消痞,佐黄芩以安胎。
    白术甘温,得土之冲气,补脾胃之良药也。脾胃健于转输,新谷善进,宿谷善消。土旺自能胜湿,痰水易化,急满易解。腰脐间血,周身之痹,皆湿停为害,湿去则安矣。消痞者,强脾胃之力。安胎者,化湿热之功。
    
    阴虚燥渴,便闭滞下,肝肾有筑筑动气者勿服。又《百草镜》谓冬采者为冬术,汁
    
    归本
    
    根,滋润而不枯燥,却易油不能止泻。故处方称为冬术。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一)补气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白术为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恶远志。
    忌猪肉,令人阳痿。
    补脾以和中,润肺而疗痿,退热止泻,坚筋长肌,调和群品,普治百邪。解一切毒,和一切药。稍止茎中作痛,节医肿毒诸疮。
    外赤内黄,备坤离之色,味甘气平,资戊己之功。益阴除热,有裨金宫,故咳嗽、咽痛、肺痿均治也。安中扶正,补益土脏,故泻痢、虚热、肌肉均赖也。诸毒遇土则化,甘草为九土之精,故百毒化。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理中汤用之,恐其僭上,承气汤用之,恐其速下。
    黄宫绣谓“《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一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
    甘能作胀,故中满者忌之。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二)补阳
    味甘、咸,性温,无毒。入肾经。形如茄子,色如玛瑙,红玉者良。烙去毛、酥炙。
    益气而强志,健骨而生齿,去肢体酸疼,除腰脊软痛。虚痨圣剂,崩漏神丹。
    角(茸生两月,即成角矣。)补肾生精髓,强骨壮腰膝。止崩中与吐血,除腹痛而安胎。
    肉(甘温)补中强五脏,通脉益气力。
    鹿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其性极淫。一牡常御百牝,肾气有余,足于精者也。故主用最多。专以壮阳道、补精髓为功。
    茸∶较佳于角。
    肉∶有益于脾。
    
    上焦有痰热,胃家有火,吐血属阴衰火盛者,俱忌。
    (生角,消肿毒,逐恶血,不及胶之用宏也。)
    鹿,山兽属阳,夏至解角,阴生阳退之象也。麋泽兽属阴,冬至解
    
    角,阳生阴
    
    退之象也。主用相悬,不可不辨。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二)补阳
    味甘,性热,有毒。蛇床为使。恶牡丹、牡蒙。畏紫石英。忌羊血。反人参、白术。入银器、煮水,减即添煮,三日夜,色变黄白,换水再煮,色清不变,毒去尽矣。水飞过,再研半日。
    益精壮阳,下焦之虚弱堪珍。止嗽解渴,上部之虚寒宜宝。
    其气剽悍,令阳气暴充,饮食倍进。昧者,得此肆淫,则精竭火炎,发为痈疽淋浊,岂钟乳之罪邪?大抵命门火衰者,相宜。不尔,便有害矣。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肺经。恶防己,反藜芦。
    补中益肺,养胃生津。整肃上热,疏痰利咳。定心内惊烦,退皮间邪热。
    气轻力薄,非肩弘任大之品也。人参甘温体重,专益肺气,补阳而生阴。沙参甘寒体轻,专清肺热,补阴而制阳。
    
    沙参性寒,脏腑无实热及寒留肺经而嗽者,勿服。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又名孩儿参。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
    益气健脾,生津养肺。气血不足,病后虚羸。倦怠乏力,自汗萎靡。食少心悸,口干液亏,用以调补,能使春回。
    此药力薄,须持续服用,其效始着。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味苦、甘,性凉,无毒。入肺、胃二经。
    滋补肺金称善,疗治虚火尤宜。能养胃以生津,除烦倦而不疲。
    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改用西洋参。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肝、脾、肾四经。恶贝母。
    忌铜、铁、葱、蒜、萝卜、诸血。产怀庆,黑而实肥者佳。
    凉血补阴,去瘀生新。养筋骨,益气力。理胎产,主劳伤,通二便,消宿食。心病而掌中热痛,脾病而痿贪眠。
    

[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 (三)补阴
    性、味、畏、忌俱同生地黄。用砂锅、柳甑,衬以荷叶,将生地黄酒润,用缩砂仁粗末拌蒸,盖复极密。文武火蒸半日,取起,贮极干。如前又蒸九次,为度。令中心透熟,纯黑乃佳。
    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久病余,胫股酸痛。新产后,脐腹急疼。
    地黄合地之坚凝,得土之正色,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禀仲冬之气,故凉血有功,阴血赖养。新者生则瘀者去,血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矣。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其养,证因以痊,肾开窍于二阴,况血主濡之,二便所以利也。湿热盛则食不消,地黄去湿热以安脾胃,宿滞乃化,掌中应心主,痿蹶乃脾热,奉君主而清其仓廪,两证可瘳矣。熟者稍温,补阴补血,滋肾养肝,其功更溥。六味丸以之为首,天一所生之本也。四物汤以之为主,乙癸同源之义也。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极需。
    
    生地黄,性寒而润,胃虚食少,脾虚泻多,均在禁例。熟者性滞,若痰多气郁之
    
    人,能窒碍胸膈,当斟酌用之。姜酒拌炒,生者不妨胃,熟者不泥膈。
    


前一页 ◇ (五)清热解毒
后一页 ◇ (三)补阴